曹操率虎豹骑斩杀袁谭,俘虏谋士郭图全家。兵士请求如何处理,曹操毅然下令:趁着郭嘉、辛毗等人未求情,全部诛杀!
曹操对沮授、审配、王修等袁绍手下的河北名士都礼敬有加,即便有人宁死不降,也祸不及家人、予以厚葬。为何偏偏诛郭图满门呢?
这是因为其他人要么智谋过人,要么忠义正直。唯独郭图此人,两个皆不沾边,对袁氏父子屡进谗言,而且出的尽是一些馊主意!
郭图,字公则,与郭嘉皆出身于颍川郭氏,是同宗亲戚。
汝颍多奇士,颍川之地人才辈出。董卓入京,祸乱朝纲,许多颍川人士都北上投奔冀州牧韩馥(韩氏是颍川大族),其中就有荀氏(荀彧荀谌)、辛氏(辛评辛毗)和郭氏(郭图郭嘉)。
但韩馥懦弱胆小,空有名气,却无争霸进取之心。于是不少人转投关东联军的盟主袁绍。
袁绍采用逢纪之计,在外诱使公孙瓒发兵谋取冀州,在内让郭图、辛评、荀谌等人一同劝说韩馥。韩馥竟然不顾沮授、审配等人的劝阻,将冀州双手奉送给袁绍。
袁绍兵不血刃入主冀州,自然不会亏待郭图等人,而且袁绍礼贤下士,将审配、沮授、田丰、崔琰等河北名士收归麾下。
荀彧和郭嘉在冀州观察数年后,觉得袁绍并非明主。因而,荀彧选择南下投奔曹操,郭嘉选择回乡归隐,后来又被荀彧推荐给曹操。
袁绍虽然出身“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但在冀州算是一个外来人,需要提拔外来者以制衡河北本地世家。
于是,袁军便因地域形成了2个派系:一是以沮授、审配、田丰、张郃为主的本地派,他们在军中多居高位;二是以郭图、辛评、辛毗、荀谌、淳于琼为主的颍川人士和以许攸、逢纪为主的南阳人士,组成的外来派。
外来派为了夺权,经常诬陷中伤本地派,如逢纪攻击田丰,郭图攻击沮授。后来又因立嗣问题,袁绍手下又分为3个阵营:郭图、辛评支持长子袁谭,逢纪、审配支持幼子袁尚,田丰、沮授等人只忠于袁氏。
袁绍手下因为地域及立嗣问题,相互攻伐倾轧,针锋相对,郭图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下面来看看郭图的6次“精彩表现”:
一是反对迎奉汉献帝。
公元195年,汉献帝被李傕等人追逼而流窜,沮授向袁绍提出迎接汉献帝至邺城,挟天子而令诸侯。但郭图和淳于琼大力反对,袁绍便没有行动,错失良机。
二是反对缓兵疲曹。
公元200年,曹操击败刘备,袁绍准备率10万精兵进攻许都。沮授认为应当依靠兵多粮足的优势,分遣精骑,袭扰边境,使曹操疲于奔命,难以发展。如此坚持3年,则曹操一举可擒。
此计与田丰不谋而合,是稳操胜券的万全之策,不必冒险与善于用兵的曹操决战。但郭图坚持要以多欺少,速战速决。袁绍因此踌躇满志,南下与曹操决战。
三是诬陷沮授夺权。
反对沮授的缓兵之计后,郭图趁机进谗:“沮授作为监军,掌管内外,威震三军。主公如果继续放纵,只怕他功高震主!”
袁绍深以为然,便将沮授之权一分为三,让沮授、郭图、淳于琼各领一军。
白马之战,颜良被斩,袁绍一怒之下,不听沮授劝阻,急于渡河追杀曹操。沮授称病请辞,袁绍不肯,郭图再次进谗,将沮授的部队全都吞并。沮授因此失去兵权,也失去袁绍的信任。
四是反对救援乌巢、诬陷张郃。
官渡之战,许攸叛袁投曹,泄露袁绍的乌巢粮仓部署。曹操趁夜偷袭乌巢,张郃建议袁绍暂缓进攻曹营,立即派出大队人马前去支援乌巢,否则乌巢有失,袁军大势去矣!
但郭图力主让张郃继续进攻曹操的大本营,迫其回军救援。袁绍采纳郭图之计,命张郃和高览强攻曹营,只派小股骑兵救援乌巢。
结果,在曹洪和荀攸的严防死守下,张郃无法攻下曹营,而乌巢又被曹操付之一炬。郭图担心袁绍怪罪,诬告张郃未尽全力,与敌私通。
张郃和高览听闻粮仓已失,袁绍误信郭图谗言意欲加罪,选择率部降曹。自此,袁军土崩瓦解,兵败如山倒。
五是诬陷审配通敌。
官渡大败,审配的2个儿子被曹操俘获。郭图、辛评、孟岱等人便诬陷审配位高权重、宗族强大,其子归于曹操,必定背叛。
袁绍信以为真,准备撤去审配的监军及县长之位,好在逢纪予以劝阻,审配才得以继续坐守邺城。
六是劝诱袁谭攻打袁尚。
袁绍死后,审配和逢纪篡改袁绍遗命,拥立袁尚继位,将袁谭过继给袁绍已死的兄长袁基。袁谭愤而出走,带走郭图和辛氏兄弟。
袁尚不愿增兵给袁谭抗曹,郭图和辛评又进谗言:“过继一事都是审配构陷,不如攻回邺城!”
袁谭便与袁尚翻脸,大打出手,袁谭败退南皮。兄弟俩祸起萧墙,给了曹操可乘之机。后来,袁谭降曹,在曹操兵围袁尚的邺城时,袁谭带着郭图再度叛曹自立,攻打袁尚。
曹操怒不可遏,攻下邺城后,率虎豹骑奇袭南皮,阵斩袁谭。破城后,曹军俘虏了仓皇逃窜的郭图一家。
曹操对郭图的小人行径深为鄙视,担心郭嘉和辛毗等其宗亲旧友开口求情。于是,曹操一改往日对袁氏手下的厚待,当场就将其一家老小全部诛杀,免得如此妨主害君的“天坑”佞臣祸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