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徐庶
徐庶跟诸葛亮的区别是侠义和亲和力,他做事简单直接有效,所以与关张的关系更加融洽,关张对其是打心里敬佩,无论是能力还是做事风格;而诸葛亮的话,关张敬佩他的能力,但是对他的做事风格不置可否,因为诸葛亮做事情喜欢遮遮掩掩地做各种铺垫。
19、逢纪
在袁绍投奔韩馥的时候,为了夺取冀州,利用韩馥胆小怕事的特点,逢纪建议袁绍偷偷邀请公孙瓒攻打冀州,结果公孙瓒屁颠屁颠的来了,怕事的韩馥却早把冀州让给了袁绍。如果没有逢纪,袁绍得不到冀州。
18、田丰
田丰自幼天资聪颖,为乡邻所器重。青年时期的田丰博学多才,因智谋出众而闻名于冀州。田丰用自己的才学,预判了官渡之战的结局,田丰的预判很准,可惜袁绍不听从田丰的建议。田丰的性格也有点过于耿直,不太会说话。
17、蒋琬
蒋琬是诸葛武侯精心保护的心腹、一手提拔的嫡系。而刘备对蒋琬不太认可,一直都不提拔蒋琬。诸葛亮走后,刘禅依诸葛亮遗言加蒋琬为丞相、录尚书事,与费祎一起处理丞相事务。对于曹魏的进攻陆逊,蒋琬提出了跟诸葛亮不一样的想法,从水路进攻!可惜没实施,蒋琬就去世了。
16、诸葛瑾
诸葛瑾,琅邪阳都人,诸葛亮的胞兄,《三国志》卷五二有传。他在以德行著称,官至大将;与诸葛亮兄弟各事一主身份尴尬,却又在吴蜀交往中起到独特作用。他与孙权君臣关系密切却一贯小心谨慎,得以保全名行。
15、沮授
“河北多名士,忠贞推沮君。凝眸知阵法,仰面识天文。”沮授是袁绍麾下仅有一位上的了台面的谋士,跟曹操麾下的智囊团有得一拼。可惜沮授没有遇到明主,他的很多谋划,袁绍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一概不听。
14、张昭
东吴一直有“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的说法。张昭以学识闻名于徐州,与王朗、赵昱、陈琳等名士为友。避难东吴以后就被孙策任命为长史,以阁僚之长的身份在文武各个领域辅佐孙策。可以说吴之张昭、蜀之孔明的名望是相当的。
13、程昱
很会识人与洞悉人的性格;战争中常有奇谋;时常以谏官的姿态出主意,但有时一急就不会说话;沉着,冷静;有啥说啥,基本不会去揣摩曹操的意思,因此意见多半会与曹操不同而被否决;偶尔会被其他谋士当场打脸。
12、法正
法正以奇谋妙计见长,深得刘备信任。汉中之战,黄忠斩杀曹魏大将夏侯渊,靠得就是法正的声东击西之计。而夏侯渊的死,就意味着刘备得到了汉中这个重要的战略要地,抢下了蜀汉的咽喉。汉中之战结束后的第二年,法正因病去世,刘备因此痛哭数日。
11、陈宫
从在曹操围困徐州时建议吕布偷袭其根据地兖州大败敌军的奇谋到刘备与袁术交战时取徐州的正确大局观,亦或是提议吕布与袁术联姻,下邳绝境中提出的犄角之势守城,都充分展现了陈宫过人的智谋。
10、庞统
庞统号“凤雏”,跟诸葛亮齐名。庞统性格狂傲,长得“人见人恨”。庞统颜值虽然很低,但才华却是满格的。在诸葛亮的大力举荐下,刘备才起用了庞统。庞统为刘备取西川夺益州立下大功,可惜死于混战之中,年仅36岁。
9、荀攸
主要功绩有:1、献计击败张绣、刘表;2、献计擒吕布;3、官渡之战时,劝曹操相信许攸,一举击败袁绍。总体来说,荀攸的格局偏小,战略目光不高。荀攸的计谋主要体现在一两场战役上,他有攻城略地之才,但无谋取天下之智。
8、鲁肃
鲁肃是一代豪侠,文武双全、智勇兼备,战略眼光上尤其无人能及。正史上,真正做到“单刀赴会”的不是关羽,而是鲁肃。鲁肃在时,不费一兵一卒,拿江夏、长沙、桂阳三郡,而且真正做到了东吴、西蜀联合对抗曹魏。
7、郭嘉
郭嘉排到第七位,其实有点高。说破天,他也就一个“十胜十败论”。这种战前动员性质的吹捧之言,比起千古流芳的“隆中对”来说,差得太多。
6、贾诩
主要功绩有:1、献计张绣,要不是典韦死战,曹老板就挂了;2、离间马超韩遂,仅仅用了一张纸就击溃了“西凉锦马超”。贾诩追随过董卓、李榷郭汜、张绣、曹操,一生小心谨慎,看事情长远。
5、陆逊
主要功绩有:1、夷陵之战打得蜀汉元气大伤;2、石亭之战击败曹魏十万大军,曹休死里逃生,不久后羞愤交加而一命归西,曹魏从此不敢南下。
4、司马懿
司马懿这辈子,得意的时候远比受罪的时候要少,用一个字来概括,司马懿的成绩就是熬出来的。司马懿熬走了曹孟德,熬走了曹丕,熬走了曹休、曹真、诸葛亮,甚至把曹叡也熬走了。至于计谋么,司马的成功不太依靠计谋,靠熬。
3、周瑜
孙策跟周瑜之间,不像君臣,更像兄弟。赤壁之战是三国一个重要转折点。赤壁之战垫底了三足鼎立的基本局势,如果没有周瑜,也就没有了三国。
2、荀彧
荀彧对曹魏,就像诸葛亮对蜀汉。没有荀彧,曹老板不会崛起。
1、诸葛亮
诸葛亮有一个三国其他谋士比不了的“硬件”,他是“武庙十哲”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仅有的一位“武庙十哲”。“武庙十哲”还有谁呢?白起、韩信、张良、孙武等兵家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