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怪不得司马懿会撤军,城楼上的两个书童,是整个空城计最大的疑点

怪不得司马懿会撤军,城楼上的两个书童,是整个空城计最大的疑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李时针的时针 访问量:1259 更新时间:2024/2/12 13:43:41

在三国乱世当中,英雄人物辈出,但凡是有点本事的人,都想要干成点事情。刘备张飞关羽成为了最初的合伙人,在慢慢创下一份基业之后,便想着能够做大做强。

其实,刘备三人组在起初的时候也没有想到,他们能够成为三分天下中的一份子,在发展遇到瓶颈的时候,便想着能够通过寻求人才来实现突破。

诸葛亮便是刘备等人寻来的领路人,作为蜀汉的丞相,其实就跟企业的职业经理人一样,制定战略目标,并且为国家的发展献谋献策,也算得上是一位高级打工仔。

因为刘备三顾茅庐,两人隆中对之后,诸葛亮便成为了刘备团队中当仁不让的智囊。虽然蜀汉也占据天下的一席之地,但是其自身的资源并不能支撑其与曹魏互相消耗。

在三国时期的大多数时间里,蜀汉一直秉承的策略便是联吴抗魏,但随着蜀汉与东吴矛盾闹翻,夷陵之战蜀汉损失惨重,让曹魏看到了一统天下的机会。

后虽然诸葛亮穷尽全国之力,想要转移下内部的矛盾,然后通过主动出击的方式来创造机会,数次北伐皆无果而终。

每一次出击,诸葛亮都做了充足的谋划,但每一次都会有新的问题出现。但诸葛亮每一次也都是针对问题来解决问题。

在诸葛亮众多传说当中,最为出神的便是“空城计”了。诸葛亮在马谡大意失街亭之后,使得整个战局急转直下。

当诸葛亮孤军防守西城时,面对的是狡猾的司马懿,当时的兵力对比相当悬殊,如果诸葛亮直接弃城而逃,那就只能比一比谁的马更快一点了。

但诸葛亮兵行险着,直接摆出了一场空城计,直接劝退了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当时,诸葛亮直接让城里的士兵穿上老百姓的衣服,跑到城门口去扫大街。

而自己则领着两个书童跑到城楼上面弹琴。于是,就出现了一副经典的场景,司马懿领着十几万大军,面对洞开的大门,竟然一时间不知道何去何从。

要知道司马懿也是久经沙场的老师傅了,眼前的场景虽然让他吃了一惊,但很快他就明白了过来。

要么就有埋伏,要么就是疑兵之计。其实,他完全可以用资本去试一试的,但是司马懿此刻考虑的也比较多。

他先是通过听诸葛亮的琴声来判断,琴声悠扬,透着一股子从容。而他再看城头的小书童,只见两个小书童竟然也是自信万分,这让司马懿一时间更加倾向于诸葛亮有埋伏的判断。

在他看来,如果城里面没有人,诸葛亮可以通过强大的定力来伪装,但是,身边的小书童必然没有那么高的定力。

他从诸葛亮身边的小书童的神态中看出了自信与沉稳,这才使得司马懿最终下定决心来撤兵。因此,可以说,诸葛亮身边的两个书童,才是整场对决中最大的疑点。

其实,司马懿仅仅根据这些,根本没有必要吓得撤军,他之所以撤军,只是因为他不想与诸葛亮赌。

十几万大军兵临城下,完全可以用先头部队攻击下试试水,所谓的“投石问路”,看看下一步的动作再做决策。

但是司马懿赌不起,先头部队冲入,被埋伏了,司马懿输。先头部队冲入,活捉了诸葛亮,司马懿也是输。

如果诸葛亮没了,在曹操手下打工的司马懿,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因此,看似诸葛亮在与司马懿赌一座城池的归属,实则是在于司马懿以命相搏。

此时的司马懿春风得意,他又如何会愿意同诸葛亮来拼一个你死我活呢?退这一步,海阔天空,否则,又如何能够窃取曹魏的天下?

所以,男人做事,还是要讲布局,讲谋划,懂隐忍。

更多文章

  • 司马懿九个儿子迥异的人生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贾后,司马伦

    司马懿起家河内,历职内外,仁兼文武。西拒诸葛、东征公孙、外袭孟达、内诛曹爽。佐命三朝,受遗二主。不能竭忠守节,乘天子外出,悍然发动高平陵之变。自此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三马同槽,专制朝廷。其实司马懿共有九子,所谓龙生九子。个个大名鼎鼎。有善有恶,有贤有愚。有人流芳百世,有人遗臭万年,有人天年早终,有人

  • 曹操临死前,为何不杀司马懿,反而杀杨修?司马懿真称得上忠臣?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曹操,司马懿,杨修,曹丕,东汉,三国,曹操麾下

    影视剧图在影视剧里,优秀的主角往往需要同样分量的配角相称,才能彻底绽放其魅力。如果选老谋深算、韬光养晦的司马懿做主角,就一定需要个恃才放旷、锋芒毕露的人作为陪衬才好看。历史恰好就给了司马懿这样的对手,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杨修。司马懿的前半生一直在和杨修相爱相杀,两人所处阵营不同,做人做事也针锋相对。可他

  • 司马懿夺权时,曹操的25个儿子和旧部,为什么不站出来对抗司马懿

    历史解密编辑:树人闲谈标签:司马懿,曹操,曹丕,曹爽,曹魏

    公元249年正月初六日,魏厉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扫魏明帝的坟墓高平陵,大将军曹爽随行。司马懿乘机上奏被幽禁的永宁太后,请求废掉大将军曹爽兄弟,并率领麾下数千名私军控制了京城。曹爽不是司马懿对手,主动辞官后被司马懿定罪,夷三族,史称高平陵事件。曹爽麾下空有数十万大军,手中又挟持着皇帝曹芳,大司农印章也握

  • 司马懿起兵,中国痛失朝鲜

    历史解密编辑:彩虹里的牛奶标签:司马懿,朝鲜,李世民,晋朝

    导读汉武帝灭卫氏朝鲜,置乐浪、玄菟、真番、临屯郡四郡,从此在朝鲜北部的汉四郡直属中国长达四百年,一直到晋朝时才丢失,而这都是一个人引起的,那就是司马懿!朝鲜北部朝鲜北部一直和中原王朝关系紧密,而朝鲜北部关乎整个辽东的安全,所以守辽必先拿下朝鲜。自秦始皇,到唐太宗,一直关注辽东和朝鲜局势,以至于明朝时

  • 诸葛亮看将死的司马懿被大雨救了,为什么不令将士追杀司马懿?

    历史解密编辑:老六的师傅标签:追杀,将死,汉朝,三国,司马懿,诸葛亮,天文学家

    诸葛亮看将死的司马懿被大雨救了,为什么不令将士追杀司马懿,而在喊天不助我,助曹呢?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们之间的竞争和纷争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故事。在某个时刻,诸葛亮看到了司马懿将死的景象,但是却没有让将士追杀他,反而喊出了“天不助我,助曹”这样的话语。这引起了很多人的疑惑

  • 三国后期第一猛将,有勇有谋才智过人,被诸葛亮和司马懿联手除掉

    历史解密编辑:人间史名人录标签:张郃,魏国,马谡,曹魏,诸葛亮,司马懿,天文学家,曹操手下,三国(电视剧)

    箭雨笼罩着整座山谷,瞬间,天空被绝望的血色吞噬。战马嘶鸣,仿佛它也感受到了命运的无情。“罢了,就让司马懿再借一回刀吧。”诸葛亮站在山上,缓缓挥动手中的羽扇,目光犀利,深邃如湖。他看了一眼倒在地上的张郃,便转身离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张郃仰望天空,他看到了自己走过的战场,看到了曾经并肩的战友,一个个英

  • 魏灭燕之战:司马懿平定辽东,斩杀公孙渊!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司马懿,公孙渊,燕之战,魏国,曹魏,魏明帝

    魏灭燕之战,为景初二年(238年),三国时期曹魏讨伐公孙渊的一场战役。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诸侯争霸。在曹操、袁绍、袁术、刘备、吕布等诸侯逐鹿中原的时候,公孙氏一直占领着辽东地区。而曹操在一统北方中原的地区后,公孙氏一度依附于魏国,但始终离心离德,暗中与吴国联系,从而谋划获得更大的利益。景初元年(23

  • 司马懿的人生之赌

    历史解密编辑:倚剑御宸标签:曹爽,曹魏,皇帝,汉朝,司马懿,司马昭,司马师,司马炎,史说三国

    249年2月5日,司马懿在洛阳突然发动政变,推翻曹爽一党,史称高平陵之变。曹爽手握兵权,把持朝廷要害部门,还有皇帝在身边,面对被架空多年,并无实权的司马懿,曹爽竟然直接选择了投降。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司马懿作为三朝老臣,享受着高官厚禄,为什么要赌上全家性命,在人生的暮年发起政变呢?司马懿发动政变,最

  • 司马懿:真正成熟的人,都不着急

    历史解密编辑:七堇科技标签:周瑜,三国,汉朝,司马懿,诸葛亮,小和尚,拿破仑

    不急于争辩争辩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但往往,你越急着辩解,越会陷入有理说不清的境地。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会产生分歧,意见不合,多由彼此的认知不同、立场不同所致。如果你看不清问题的本质所在,却拼命说个不停。只会加快矛盾升级,给人一种试图推卸责任,找理由为自己开脱的感觉。老话说:“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 曹操发善心救下一罪犯,司马懿篡权他挺身而出,与司马懿同归于尽

    历史解密编辑:小脑袋大历史标签:曹操,司马懿,王允,董卓,孙权

    《道德经》有云:“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每当国家到了最黑暗的时刻,总会有人挺身而出,匡扶道义。东汉末年,凉州军阀董卓进京,他挟持天子,控制朝政,屠杀百姓,一手酿成了持续数百年的战乱。而司徒王允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成功策反了吕布,最终将董卓杀死。然而王允却敌不过董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