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操临死前,为何不杀司马懿,反而杀杨修?司马懿真称得上忠臣?

曹操临死前,为何不杀司马懿,反而杀杨修?司马懿真称得上忠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循迹故事汇 访问量:2520 更新时间:2024/2/12 13:43:46

影视剧图

在影视剧里,优秀的主角往往需要同样分量的配角相称,才能彻底绽放其魅力。

如果选老谋深算、韬光养晦的司马懿做主角,就一定需要个恃才放旷、锋芒毕露的人作为陪衬才好看。历史恰好就给了司马懿这样的对手,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杨修

司马懿的前半生一直在和杨修相爱相杀,两人所处阵营不同,做人做事也针锋相对。

可他们的结局却有天壤之别,司马懿篡夺国祚,功成身退;杨修却一败涂地,身死道消。

后人回看三国,到曹植、杨修败亡之际总是扼腕叹息,觉得曹魏崩盘的命运在此刻就已注定。

甚至不少人还埋怨曹操,既然看出了司马懿不甘人下,为何临终前不泯灭了这个祸患?

要说曹操是因为惜才而放过,那为何杨修偏偏死于非命?

杨修到底死于何因

其实在曹操眼中,杨修和司马懿的生死并非趋同,而是对立。

曹丕赢得了国本之争的胜利,那他的谋主司马懿就会有高官厚禄;而曹植政争失败可以安然退场,但杨修就必须死。

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野史传记里都有不少杨修肆意卖弄的故事,以至于很多人认为他就是一次次驳了曹操的面子,才会被后者临终清算,死于非命。

这样的说法,不仅看低了杨修,也小视了曹操。杨修虽然很爱人前显圣,但在曹操面前却很收敛。

曹操虽然被诟病疑心甚重,但容人之量一直不缺,

只要不触碰他的逆鳞,些许冒犯并不会放在心上。

杨修会被处死,主要还是因为他的身份地位,与性格无关。

杨修是谯沛集团的智慧担当和中流砥柱,很可能成为未来祸乱朝局的根源,曹操自然留他不得。

其实曹丕和曹植储位之斗表面上看是两个皇子的较量,实际上却是曹魏内部两大势力的抗衡,即汝颍集团和谯沛集团。

前者以汝南、颖川地区的世家大族为核心,他们是在曹操创业后依附过来的,以文臣和谋士为主,执掌相权。

而后者以曹操家乡兖州谯沛籍的庶族地主为核心,多以武功见长,从一开始就追随曹操,掌控了曹魏兵权。

然而两个集团追随的目标却耐人寻味,才气纵横的曹植得到了谯沛集团武将的认可。

经常带兵打仗的曹丕却得到一众文官支持,成为汝颍集团鼎力支持的对象。

曹操最后会选择曹丕为接班人,也有汝颍集团逐渐势大,压制了竞争对手的缘故。

谯沛集团以武将为主,政斗谋划都有不足,因此处处落入下风,不得不倚重“外来人”杨修。

曹操最希望的就是给儿子留下一个稳稳当当、欣欣向荣的朝堂。

而杨修的存在绝对是不稳定因素,只要把他杀了,谯沛集团就会失去政斗的发动机,安安稳稳地居于人下。

而且杨修的出身也被曹操不喜欢,他是弘农杨氏的天之骄子,其父杨彪和袁绍袁术两兄弟都是亲戚。

而后者曾经是曹操的敌人,一度把他逼到死生之地。

因此在斗败袁绍后,曹操屡次想对杨家出手,只是碍于大氏族之间彼此护佑,只能作罢。

临终前一年,自觉大限将近的曹操心中已经没了顾忌,随便找了个借口,就把杨修处死。

而声名不彰的司马懿,在曹操看来,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威胁。

不杀并非爱才

是的,这才是曹操放过司马懿的根本原因,他认可这个人的才华,对其颇为看好,但重视度远逊于那些名噪三国的亲随大臣。

说曹操因为惜才而放过,完全是高估了当时的司马懿。

在民间故事里,曹操和司马懿之间有很多针尖对麦芒的精彩桥段,比如鹰视狼顾、三马食槽、不可托付兵权等等。

在这些故事里,曹操对司马懿的潜在威胁非常忌惮。

事实上,这些野史传说的可信度并不高,它们在正史中没有记载,一点相关的佐证都没有。

曹操还活着的时候,魏国能人辈出,司马懿的分量远远不足。

曹操53岁的时候就已经是名副其实的曹丞相,而司马懿在一开始只是没有品级的官吏,两个人之间交集寥寥,曹操其实很难把他放在眼里。

就如同大型连锁集团里,董事长是很难关注到新入职的大学生,即便后者很有才华。

退一万步来看,即便鹰视狼顾的情节在历史上确有其事,也更多是曹操对曹丕的告诫,

提示他应该如何用人,怎样分辨人心,而不是对司马懿动了杀心。

虽然对储位犹豫不决,但曹操对曹丕的能力一向非常认可,即便司马懿野心勃勃,他也不觉得后者能脱离曹丕的掌控。

历史也验证了曹操的判断,司马懿在曹丕手下是绝对的忠臣能吏。

魏文帝登基后,他被提拔为侍中兼尚书右仆射,与尚书令桓阶、尚书左仆射陈群,共同负责尚书台事务。

虽然地位一飞冲天,但他依旧保持了谦和的为官之风。而且他内心是对曹丕的手腕是认可的,做事一直非常低调。

五年的尚书工作都兢兢业业完成,努力调理魏国的军政民生。

这段时期司马懿一直在朝堂活跃,但并没有拉帮结派,巩固自己的势力。

一方面是因为这个阶段他还比较安分守己;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曹丕的权术过人,通过异论相搅等手段,平衡了朝堂势力,没有让任何一家独大。

曹丕在位期间曾经数次对外征讨,很多次他都选择把后方全权交付司马懿。

而后者也没有辜负曹丕的信任,每一次都给了最坚定的支持。

至少在魏文帝这一代,司马家和曹家是君臣相得的。

真实历史或许颠覆了不少人的想象,“狡诈阴险”的司马懿在为官之初一直都是魏国忠心不二的大臣。

“曹魏忠臣”司马懿

当然,很多人对司马懿评价偏向负面也很正常,这不仅仅是演义的影响。历史上司马家的后人倒行逆施,庸碌无能,导致五胡乱华。

因此不少人在评价司马懿的时候,天然就带了负面滤镜,总觉得他是阴谋祸国、卑鄙无耻的小人。

但是在《三国志》里,陈寿曾经这样评价司马懿:“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讬之任。懿戮力尽节,以宁华夏。又以齐王聪明,无有秽德,乃心勤尽忠以辅上,天下赖之。”他的评价其实更有参考价值。

因为司马懿的忠心耿耿,所以曹丕在去世之前,把司马懿、曹爽和陈群定为托孤大臣,交代儿子魏明帝曹叡要好好依仗几位大臣,有他们在,定保魏国无虞。

其实在魏明帝曹叡主政的13年里,司马懿依然是对皇家言听计从的,无论分配了怎样艰难的任务,他都没有推辞。

比如曹叡要讨伐远在辽东的鲜卑和公孙渊,但是因为距离很远,后勤不便,所以朝中大将多有不愿。

最后,曹叡把这个烂摊子交给了司马懿去处理,后者二话不说就奔赴前线,不仅痛揍了鲜卑,还攻灭了公孙渊建立的燕国,彻底完成了曹魏对北方的统一。

执政后期的曹叡其实问题很多,无论是大兴土木还是荒淫后宫,都不是明主之象,但司马懿依然忠心任事,并无怨言。

因此,在曹叡临终的时候,他也和自己的父亲一样,拉着司马懿的手,

嘱咐其与大将军曹爽共同辅佐太子,司马懿恸哭不已,连连磕头。

可以说,直到魏明帝去世,司马懿应该都没生出谋逆之心。

但是即位的太子曹芳并不是魏明帝亲子,过继而来的身份让他非常尴尬,司马懿对曹丕父子的情分到此刻也彻底消磨。

他开始不甘于只做个普通贤臣,而是努力让司马家掌握更多权力。

曹芳登基的时候只有7岁,所以需要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共同辅政,后者视司马懿为一生之敌,处处咄咄逼人。

这个时候,司马懿也有意揽权,因此二人原本和谐的关系渐渐变得势同水火。

为了麻痹曹爽,司马懿装病求去,他老赖、逼真的表演让曹爽放松了警惕,而司马家却在暗中积蓄力量。

正始十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直接废掉了曹爽的所有势力。

从此魏国的实权旁落于司马家,司马懿的忠臣之名彻底被打破,他的子孙也产生了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

智计百出,难逃天数

纵观司马懿一生,在曹芳登基之前,他都是足称典范的忠臣能吏。

而且高平陵之变发生两年后,司马懿就与世长辞,

一生从未旗帜鲜明地反抗曹家。

如果不是上天捉弄,曹家或许真可以终结三国乱世。

曹操的决断没有问题,只是没想到天意弄人,之前一向身体康健的曹丕竟然英年早逝,在位仅仅七年不到就撒手人寰,差点崩坏了魏国辛苦建立的大好局面。

好在即位的曹叡颇通权术,早年也算是精明强干,对内对外都统御得当,足以压服群臣。

谁成想,这个孙子竟然也是个短命鬼,不到33岁就离开人世,只留下一副主少国疑的烂摊子。

其实只要让曹丕多活10年,魏国的局面就会彻底不同,司马懿也不会有篡权夺位的可能。

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曹操打下的大好局面最终还是败给了子孙的短命。

其实大家完全不必纠结曹操为何没杀司马懿,人的决策总是基于现有情况的分析,不可能真的后知五百年。

很多人回看历史都有个误区,那就是喜欢从结果倒推过程,

司马懿子孙篡位,所以他必然从一开始就是乱臣贼子。

殊不知人心易变,个人理念是会随着环境和地位不断变化的。

初中政治一直教导大家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事物,这一点在放在历史研究上也是金玉良言。

司马懿精研儒学,忠君思想早就根植于心,前期的他根本没有取代曹魏的实力,也没有这样的想法。

只是曹叡的早逝让情势巨变,司马懿忽然意识到朝中已经没有能威胁到自己的对手。

十年的大权在手让他一点点被腐蚀,忠君爱民的思想也被抛到脑后。整个司马家的野心都在不断膨胀,甚至萌生了篡权之念。

或许,司马懿最后还是无法过内心那一关,因此在扫除所有威胁后他选择隐而不发,到死都是曹魏臣子。

一直到十几年后,其孙司马炎才取代曹魏建立新政权,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

结语

都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一点在三国体现得淋漓尽致。公元196年,曹操挟制汉献帝以令天下诸侯,当时他是多么的风光得意。

谁曾想几十年后,历史就发生了轮回,而这一次坐到汉献帝位置上的正是曹操的孙子。

细细想来,曹操和司马懿竟有太多相似之处:都是世家出身,年轻时不乏报国尽忠的大义;同时在掌权之后野心膨胀,萌生了篡位之念;

就连结局都类似,两个人虽然都扫除了朝堂阻碍,却拧巴着不愿向前一步,到死都还是前朝之臣。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一切竟能如此相像!

更多文章

  • 司马懿夺权时,曹操的25个儿子和旧部,为什么不站出来对抗司马懿

    历史解密编辑:树人闲谈标签:司马懿,曹操,曹丕,曹爽,曹魏

    公元249年正月初六日,魏厉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扫魏明帝的坟墓高平陵,大将军曹爽随行。司马懿乘机上奏被幽禁的永宁太后,请求废掉大将军曹爽兄弟,并率领麾下数千名私军控制了京城。曹爽不是司马懿对手,主动辞官后被司马懿定罪,夷三族,史称高平陵事件。曹爽麾下空有数十万大军,手中又挟持着皇帝曹芳,大司农印章也握

  • 司马懿起兵,中国痛失朝鲜

    历史解密编辑:彩虹里的牛奶标签:司马懿,朝鲜,李世民,晋朝

    导读汉武帝灭卫氏朝鲜,置乐浪、玄菟、真番、临屯郡四郡,从此在朝鲜北部的汉四郡直属中国长达四百年,一直到晋朝时才丢失,而这都是一个人引起的,那就是司马懿!朝鲜北部朝鲜北部一直和中原王朝关系紧密,而朝鲜北部关乎整个辽东的安全,所以守辽必先拿下朝鲜。自秦始皇,到唐太宗,一直关注辽东和朝鲜局势,以至于明朝时

  • 诸葛亮看将死的司马懿被大雨救了,为什么不令将士追杀司马懿?

    历史解密编辑:老六的师傅标签:追杀,将死,汉朝,三国,司马懿,诸葛亮,天文学家

    诸葛亮看将死的司马懿被大雨救了,为什么不令将士追杀司马懿,而在喊天不助我,助曹呢?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们之间的竞争和纷争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故事。在某个时刻,诸葛亮看到了司马懿将死的景象,但是却没有让将士追杀他,反而喊出了“天不助我,助曹”这样的话语。这引起了很多人的疑惑

  • 三国后期第一猛将,有勇有谋才智过人,被诸葛亮和司马懿联手除掉

    历史解密编辑:人间史名人录标签:张郃,魏国,马谡,曹魏,诸葛亮,司马懿,天文学家,曹操手下,三国(电视剧)

    箭雨笼罩着整座山谷,瞬间,天空被绝望的血色吞噬。战马嘶鸣,仿佛它也感受到了命运的无情。“罢了,就让司马懿再借一回刀吧。”诸葛亮站在山上,缓缓挥动手中的羽扇,目光犀利,深邃如湖。他看了一眼倒在地上的张郃,便转身离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张郃仰望天空,他看到了自己走过的战场,看到了曾经并肩的战友,一个个英

  • 魏灭燕之战:司马懿平定辽东,斩杀公孙渊!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司马懿,公孙渊,燕之战,魏国,曹魏,魏明帝

    魏灭燕之战,为景初二年(238年),三国时期曹魏讨伐公孙渊的一场战役。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诸侯争霸。在曹操、袁绍、袁术、刘备、吕布等诸侯逐鹿中原的时候,公孙氏一直占领着辽东地区。而曹操在一统北方中原的地区后,公孙氏一度依附于魏国,但始终离心离德,暗中与吴国联系,从而谋划获得更大的利益。景初元年(23

  • 司马懿的人生之赌

    历史解密编辑:倚剑御宸标签:曹爽,曹魏,皇帝,汉朝,司马懿,司马昭,司马师,司马炎,史说三国

    249年2月5日,司马懿在洛阳突然发动政变,推翻曹爽一党,史称高平陵之变。曹爽手握兵权,把持朝廷要害部门,还有皇帝在身边,面对被架空多年,并无实权的司马懿,曹爽竟然直接选择了投降。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司马懿作为三朝老臣,享受着高官厚禄,为什么要赌上全家性命,在人生的暮年发起政变呢?司马懿发动政变,最

  • 司马懿:真正成熟的人,都不着急

    历史解密编辑:七堇科技标签:周瑜,三国,汉朝,司马懿,诸葛亮,小和尚,拿破仑

    不急于争辩争辩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但往往,你越急着辩解,越会陷入有理说不清的境地。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会产生分歧,意见不合,多由彼此的认知不同、立场不同所致。如果你看不清问题的本质所在,却拼命说个不停。只会加快矛盾升级,给人一种试图推卸责任,找理由为自己开脱的感觉。老话说:“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 曹操发善心救下一罪犯,司马懿篡权他挺身而出,与司马懿同归于尽

    历史解密编辑:小脑袋大历史标签:曹操,司马懿,王允,董卓,孙权

    《道德经》有云:“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每当国家到了最黑暗的时刻,总会有人挺身而出,匡扶道义。东汉末年,凉州军阀董卓进京,他挟持天子,控制朝政,屠杀百姓,一手酿成了持续数百年的战乱。而司徒王允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成功策反了吕布,最终将董卓杀死。然而王允却敌不过董卓

  • 司马懿最忌惮的人不是诸葛亮而是此人,他在,司马懿只能深埋野心

    历史解密编辑:趣故史标签:刘备,曹洪,三国,汉朝,司马懿,诸葛亮,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司马懿最忌惮的人是谁?有朋友说是诸葛亮,诚然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堪称第一军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说别的,就他给赵云的三个锦囊,生生的将刘备从灭亡的边缘拉回,小兔子看后,也是叹为观止,可是他虽然厉害,却还不是司马懿最忌惮的。诸葛亮因为诸葛亮所处的蜀国太弱了,夷陵大败已经让蜀国没有再与魏国争锋的可能

  • 司马懿为什么敢发动高平陵之变?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司马懿,曹爽,曹魏,魏明帝,曹操,司马师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及其诸兄弟陪皇帝曹芳去高平陵扫墓的时机发动政变,夺取都城洛阳,一举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曹爽集团,最终将曹爽及其亲信骨干全部诛灭并夷三族。这场政变从正始十年正月甲午开始,到丙午大赦天下,司马懿一共只用了十三天的时间。至此曹魏政权开始进入了倒计时,司马氏集团逐步掌握了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