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推荐,刘备拍板,此政策让蜀汉百姓财产缩水百分之九十九

诸葛亮推荐,刘备拍板,此政策让蜀汉百姓财产缩水百分之九十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古文人物坛 访问量:1097 更新时间:2024/1/25 10:43:28

大家都知道,在三国三巨头中,刘备是比较“仁厚”的,正如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那样:“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刘备也经常把“以民(人)为本”挂在嘴上,但是细看三国正史我们就会发现,当时最坑百姓的一项经济政策,就是诸葛亮推荐,刘备拍板之后出台的,此经济政策一出台,蜀汉百姓的财产一下子缩水了99%。而那个“建言献策”者,却一路飞黄腾达,最后当上了蜀汉尚书令。

献出这条坑人计策的家伙,曾经羞辱过张飞,但是却受到了诸葛亮的青睐,并被推荐给刘备,而这条计策,实际是给刘备挖了一个坑——无论是刘备还是刘禅,都不可能获得蜀中士族和百姓的真心支持:不败则已,一败涂地,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蜀汉在尚有翻盘机会的情况下众口一词主张投降,就是因为这个坑人的经济政策,彻底寒了蜀中百姓的心。

那么这条计策,或者说这项害民经济政策是什么呢?简单点说就是制造通货膨胀。这个出馊主意的家伙,名字叫刘巴,在三国正史和演义小说里,是一个“清廉而且清高”的“名士”。

据《零陵先贤传》记载:刘备拿下成都之后,荆州帮开始了大肆劫掠(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大家把刘焉刘璋父子二人数十年积攒的家底都抢光了,弄得刘备这个新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军用不足),刘备急得抓耳挠腮,为数不多的几根胡子也快拔光了(备甚忧之)。

这时候一向清廉而又清高的刘巴轻蔑地一笑:“这事儿容易(易耳),只要铸造大面额铜钱,用铜数量不变,面额翻一百倍就行了。如果有哪个商人或百姓拒绝使用新铜钱,刀剑伺候敢(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巿)。”

刘备依计而行,几个月之内,就肥得流油了(备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刘备摸着幸存的胡子笑得合不拢嘴,但是蜀中百姓却是欲哭无泪,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若要吃新饭,须待先主来。”先主(刘备)来了,旧饭肯定是吃不成了,因为大家只能喝加了百分之九十九水的稀粥了。

为什么说刘备肥了而蜀中百姓却瘦了呢?这咱们还得从古代货币制度说起。

在宋朝以前,很少存在甚至根本不存在什么金银货币,谁有多少铜,就能买到多少粮食招多少兵,只不过不同时期的粮食价格不同而已。大侠吃了二斤牛肉喝了两壶酒,扔下一块银子战舰而去,那也仅仅是小说而已。老百姓口袋里哗啦啦作响的,是铜钱。

受开采和冶炼技术局限,老百姓很难拥有大量金属铜,自然就不用说自己铸造钱币了。在汉朝,私铸钱币最有名的诸侯只有一个,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的侄子吴王刘濞:“吴有豫章郡铜山,即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东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饶足。《汉书·卷三十五》” 拥有铸币权的宠臣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汉文帝的宠臣邓通:“赐邓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邓氏钱’布天下。《史记·佞幸列传》”

拥有豫章郡铜山的吴王刘濞造了反,拥有蜀严道铜山的邓通饿死了。所以汉武帝严格禁止除了朝廷之外的任何人私自铸钱。

在汉武帝之后,老百姓家里可以拥有铜脸盆(大家闺秀每天“金盆洗手”,但却从不“退隐江湖”)和铜烛台,但你要是拿去融化铸钱,那就要满门抄斩甚至邻居连坐。《汉书·食货志》记载:“(汉武帝时期)赦吏民之坐盗铸金钱死者数十万人。其不发觉相杀者,不可胜计。赦自出者百余万人。”

作为汉室宗亲,刘备刘玄德是不是造反不敢肯定(汉献帝尚在,他就称王称帝),但他肯定不会在麾下有兵手里有刀枪的情况下饿死,而他的办法就是铸钱,拼命地铸钱,至于疯狂发行货币会不会引起通货膨胀而导致百姓财产缩水,那不是汉中王或“大汉天子(他活着的时候不知道自己会成为昭烈帝或者先主)”刘备考虑的问题。

这时候有读者会发出质疑:手下将士大肆劫掠,刘备为什么不阻止?铸造当百大钱,怎么会使百姓财产缩水百分之九十九?

这咱们就要先看看以赞扬口吻记载的刘备“慷慨之举”了:“初攻刘璋,备与士众约:‘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你们随便抢,我不管)。’《零陵先贤传》”“益州既平,赐诸葛亮、法正、飞及关羽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三国志·蜀书六》”原来是刘备事先有“大掠”的承诺,并且他自己率先动手拿了大头儿,他分给四个近臣的两亿大钱、四千匹蜀锦,当然不是从荆州带来的。而且刘备这个人在“史书”中有各种“优点”,但唯独没提他“节俭”,反倒说他从小就“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这三大爱好,可是比抽烟喝酒烫头费钱多了。

蜀中府库积蓄,刘备拿了大头儿,诸葛亮法正关羽张飞也跟着吃肉喝汤。在赵云劝谏下保住房子和土地的士族和百姓,在一觉醒来之后,忽然发现自己手中的钱不值钱了,因为用同样的铜铸造成的钱币,荆州帮拿出来一个,能换原有铜钱一百个。咱们打一个最简答的比方:原先一栋一百平米的房子,能卖五百斤铜铸造的一万个大钱(这里只是打比方,并不是五百斤铜铸造一万个大钱,也不是一栋房子只值一万个大钱),现在人家拿五斤铜铸造的一百个大钱就买走了,你要不卖,那就是违抗命令,是要抄家杀头的。

读者诸君请算一算,“当百”大钱一出现,蜀中百姓的家产是不是缩水了百分之九十九?

出了这个断子绝孙主意的那个刘巴,虽然蜀中百姓恨不得吃他的肉喝他的血(当然,最应该恨的还是刘备),但是诸葛亮很欣赏他,并且极力向刘备推荐(诸葛孔明数称荐之):“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刘巴字子初)远矣!若提枹鼓,会军门,使百姓喜勇,当与人议之耳。”

虽然刘巴曾经羞辱张飞而且不肯认错(张飞尝就巴宿,巴不与语,飞遂忿恚。巴曰:“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如何与兵子共语乎?”),但是刘备还是在诸葛亮推荐下,重用了刘巴:“先主辟为左将军西曹掾。建安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巴为尚书,后代法正为尚书令。《三国志·蜀书九》”

刘巴这种剜百姓之肉补刘备之疮的做法,为自己换来了高官厚禄。但是这竭泽而渔的政策,好像有一个漏洞:你刘备能铸当百大钱,曹操孙权仿造之后拿到你蜀中来买东西,岂不是占了大便宜?你蜀中百姓拿着“当百大钱”到曹魏和孙吴地盘上花,人家认账吗?

可能有读者说了,当时魏蜀吴三足鼎立,肯定是要搞一下经济封锁的。但是我们看三国史料就会发现,不但经济上不封锁,就是高级官员之间的来往,也是不受限制的,同样在《三国志·蜀书九》中,还有这样一段话:“(刘巴)章武二年卒。卒后,魏尚书仆射陈群与丞相诸葛亮书,问巴消息,称曰刘君子初,甚敬重焉。”

别看这句话很短,但是其中包含的信息却是令人细思极恐:诸葛亮是谁?陈群是谁?他们书信来往,只是为了联络感情?陈群问候刘巴,是要感谢他献出了“疲蜀乱蜀之计”吗?

更多文章

  • 秦国灭蜀后,用蜀中粮仓灭六国都不缺粮,为何诸葛亮北伐总缺粮?

    历史解密编辑:神圣海王殿标签:蜀中,蜀汉,秦国,刘备,关中,北伐,三国,诸葛亮,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秦惠文王九年,秦国大将司马错率军灭蜀,将蜀地完全纳入到秦国,此后,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中,蜀中粮仓的作用是显著的,有了蜀中,除类似“长平之战”这样的两国长期对峙外,秦国基本上没有缺少过粮食,但秦国的经验,三国时期的蜀汉无法借鉴,两者有着根本的不同,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蜀中在秦国为辅,在蜀汉为主

  • 三国中有两位谋臣,能力在诸葛亮之上,他们分别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江山标签:刘备,蜀汉,郭嘉,袁绍,吕布,三国,谋臣,诸葛亮,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三国时期涌现很多猛将,同样也有很多谋臣,当然,最知名的谋臣当属诸葛亮。可是笔者认为,三国中有两位谋臣,能力在诸葛亮之上,他们分别是郭嘉和陈宫。本文,咱们就来聊聊这三位顶级谋士一生的经历。蜀汉军师诸葛亮诸葛亮是青州琅琊人,他的父亲原本是琅琊郡的郡丞,叔父诸葛玄也做过豫章太守,家族算得上是地区士族,家中

  • 曹丕见两头牛打架 ,逼曹植以牛作诗不能有牛字,曹植随即写出妙作

    历史解密编辑:锵锵文史局标签:曹植,曹丕,曹操,曹彰,诗人,汉朝,曹魏,牛作诗,七步诗

    说起曹丕、曹植这两兄弟,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便是曹植所写的《七步诗》。虽说曹丕、曹植都是曹操的儿子,然而这两兄弟性格,特长都截然不同。曹丕性格沉着内向,擅长于政治,在军事少有涉足,在文学成就上,曹丕虽然和曹操、曹植并称为三曹,但并没有什么作品流传下来。而曹植性格率真直爽,在政治方面并没有过于热衷,而多

  • 曹操白手起家,其军事实力是如何反超袁绍的?

    历史解密编辑:吹来人尘烟火标签:曹操,袁绍,太守,董卓,黄巾军

    曹操与袁绍在事业上的起点差不多,朝廷开始设置西园八校尉时,袁绍被任命为中军校尉、曹操被任命为典军校尉。在董卓掌权,曹操和袁绍害怕对己不利,先后逃离京都洛阳后,两人才形成了较大的“家底”差距。由于董卓顾及袁家四世三公的影响力,在周毙和伍琼的建议下,尽管袁绍离开京都逃往冀州,但仍任命袁绍为勃海太守,这就

  • “袁绍之野望”的起始:韩馥为什么要把冀州牧让给袁绍?

    历史解密编辑:鬼说历史标签:袁绍,韩馥,冀州,董卓,公孙瓒,太守

    初平二年(191年),时任冀州牧的韩馥将冀州牧之位让给了袁绍。冀州是当时北方人口最多的州,袁绍通过出任冀州牧一跃成为当时天下实力最强的军阀之一,为其横跨冀、青、幽、并四州的袁氏霸业打下了基础。那么时任冀州牧的韩馥为什么要把冀州牧让给袁绍呢?首先要说明的是,接下来的内容是本鬼的一家之言,大家姑妄听之即

  • 巅峰刘备和巅峰袁绍,谁更强?刘备有一张致胜底牌!

    历史解密编辑:小脑袋大历史标签:刘备,袁绍,诸葛亮,蜀汉,曹操

    刘备和袁绍,都是三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前者建立蜀汉王朝,三分天下有其一,后者雄踞青幽并冀,一度是北方男一号。当然了,袁绍巅峰时,刘备还在四海为家,刘备巅峰时,袁绍早已退出历史舞台。那么,如果纵向比较一下两人的巅峰,谁更强呢?第一,人口。21世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三国时期并非如此,那时候,

  • 降曹后高览默默无闻,因和袁绍是亲戚?想多了,他可能只是死的早

    历史解密编辑:闲岁标签:袁绍,高览,张郃,曹洪,刘备,汉朝,赵子龙,曹操手下

    东汉末年,官渡之战袁绍战败后,其部众是有很多人直接降了曹操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火线投降的张郃高览,但是这两人后来在曹魏的发展可谓天壤之别,张郃成为了曹魏的五子良将,而高览基本上投降后就默默无闻了,连什么时候死的,这么死的都不知道。三国演义中高览是在曹操和刘备的交战中被赵云刺死的,先来扯扯演义,高览

  • 为什么有人认为袁绍最后的失败之处是“死的不是时候”?

    历史解密编辑:鬼说历史标签:袁绍,曹操,官渡之战,平定,刘表,鲁肃

    众所周知,袁绍曾经是汉末三国最强大的军阀,但最后被曹操打败和消灭。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袁绍的最后一个失败之处是官渡之战的“奇袭乌巢”,袁绍在官渡之战后就完蛋了。不过有人认为,袁绍的最后一个失败之处并不是“奇袭乌巢”而是“死的不是时候”。这是为什么呢?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主力大军,袁

  • 忠烈慷慨审正南——袁绍最忠心的下属,硬刚曹操面北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小凡读史标签:袁绍,硬刚,许攸,沮授,曹魏,三国,东汉,曹操手下

    审配,在袁绍手下众多谋士之中似乎并不显眼。论才能他不如沮授、田丰,论窝里斗他不如郭图、逄纪,但审配却是袁绍手下最硬的骨头,最忠心的属下。他的面北而死,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流传千古的典故。忠烈慷慨审正南审配,字正南,魏郡阴安(今河南清丰北)人。据史书记载,审配年少就显出忠烈慷慨,有不可犯之节。公元191年

  • 袁绍究竟因为何事果断南下,引发了官渡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袁绍,曹操,吕布,荀彧,公孙瓒,刘备

    话说曹操被张绣反叛,被杀了个措手不及,吃了个大败仗。过后不久又接到了袁绍的来信,打开一看,里面全是来自袁绍的挤兑和奚落的言语,是又恼怒又焦虑。荀彧得知之后,特地赶赴曹操的营帐前去劝慰。听了荀彧的一番话,曹操心情大好,又进一步和荀彧说出了自己对未来可能来自西凉、甚至西蜀益州之地的威胁而产生的担忧。荀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