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三国三巨头中,刘备是比较“仁厚”的,正如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那样:“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刘备也经常把“以民(人)为本”挂在嘴上,但是细看三国正史我们就会发现,当时最坑百姓的一项经济政策,就是诸葛亮推荐,刘备拍板之后出台的,此经济政策一出台,蜀汉百姓的财产一下子缩水了99%。而那个“建言献策”者,却一路飞黄腾达,最后当上了蜀汉尚书令。
献出这条坑人计策的家伙,曾经羞辱过张飞,但是却受到了诸葛亮的青睐,并被推荐给刘备,而这条计策,实际是给刘备挖了一个坑——无论是刘备还是刘禅,都不可能获得蜀中士族和百姓的真心支持:不败则已,一败涂地,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蜀汉在尚有翻盘机会的情况下众口一词主张投降,就是因为这个坑人的经济政策,彻底寒了蜀中百姓的心。
那么这条计策,或者说这项害民经济政策是什么呢?简单点说就是制造通货膨胀。这个出馊主意的家伙,名字叫刘巴,在三国正史和演义小说里,是一个“清廉而且清高”的“名士”。
据《零陵先贤传》记载:刘备拿下成都之后,荆州帮开始了大肆劫掠(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大家把刘焉刘璋父子二人数十年积攒的家底都抢光了,弄得刘备这个新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军用不足),刘备急得抓耳挠腮,为数不多的几根胡子也快拔光了(备甚忧之)。
这时候一向清廉而又清高的刘巴轻蔑地一笑:“这事儿容易(易耳),只要铸造大面额铜钱,用铜数量不变,面额翻一百倍就行了。如果有哪个商人或百姓拒绝使用新铜钱,刀剑伺候敢(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巿)。”
刘备依计而行,几个月之内,就肥得流油了(备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刘备摸着幸存的胡子笑得合不拢嘴,但是蜀中百姓却是欲哭无泪,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若要吃新饭,须待先主来。”先主(刘备)来了,旧饭肯定是吃不成了,因为大家只能喝加了百分之九十九水的稀粥了。
为什么说刘备肥了而蜀中百姓却瘦了呢?这咱们还得从古代货币制度说起。
在宋朝以前,很少存在甚至根本不存在什么金银货币,谁有多少铜,就能买到多少粮食招多少兵,只不过不同时期的粮食价格不同而已。大侠吃了二斤牛肉喝了两壶酒,扔下一块银子战舰而去,那也仅仅是小说而已。老百姓口袋里哗啦啦作响的,是铜钱。
受开采和冶炼技术局限,老百姓很难拥有大量金属铜,自然就不用说自己铸造钱币了。在汉朝,私铸钱币最有名的诸侯只有一个,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的侄子吴王刘濞:“吴有豫章郡铜山,即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东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饶足。《汉书·卷三十五》” 拥有铸币权的宠臣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汉文帝的宠臣邓通:“赐邓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邓氏钱’布天下。《史记·佞幸列传》”
拥有豫章郡铜山的吴王刘濞造了反,拥有蜀严道铜山的邓通饿死了。所以汉武帝严格禁止除了朝廷之外的任何人私自铸钱。
在汉武帝之后,老百姓家里可以拥有铜脸盆(大家闺秀每天“金盆洗手”,但却从不“退隐江湖”)和铜烛台,但你要是拿去融化铸钱,那就要满门抄斩甚至邻居连坐。《汉书·食货志》记载:“(汉武帝时期)赦吏民之坐盗铸金钱死者数十万人。其不发觉相杀者,不可胜计。赦自出者百余万人。”
作为汉室宗亲,刘备刘玄德是不是造反不敢肯定(汉献帝尚在,他就称王称帝),但他肯定不会在麾下有兵手里有刀枪的情况下饿死,而他的办法就是铸钱,拼命地铸钱,至于疯狂发行货币会不会引起通货膨胀而导致百姓财产缩水,那不是汉中王或“大汉天子(他活着的时候不知道自己会成为昭烈帝或者先主)”刘备考虑的问题。
这时候有读者会发出质疑:手下将士大肆劫掠,刘备为什么不阻止?铸造当百大钱,怎么会使百姓财产缩水百分之九十九?
这咱们就要先看看以赞扬口吻记载的刘备“慷慨之举”了:“初攻刘璋,备与士众约:‘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你们随便抢,我不管)。’《零陵先贤传》”“益州既平,赐诸葛亮、法正、飞及关羽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三国志·蜀书六》”原来是刘备事先有“大掠”的承诺,并且他自己率先动手拿了大头儿,他分给四个近臣的两亿大钱、四千匹蜀锦,当然不是从荆州带来的。而且刘备这个人在“史书”中有各种“优点”,但唯独没提他“节俭”,反倒说他从小就“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这三大爱好,可是比抽烟喝酒烫头费钱多了。
蜀中府库积蓄,刘备拿了大头儿,诸葛亮法正关羽张飞也跟着吃肉喝汤。在赵云劝谏下保住房子和土地的士族和百姓,在一觉醒来之后,忽然发现自己手中的钱不值钱了,因为用同样的铜铸造成的钱币,荆州帮拿出来一个,能换原有铜钱一百个。咱们打一个最简答的比方:原先一栋一百平米的房子,能卖五百斤铜铸造的一万个大钱(这里只是打比方,并不是五百斤铜铸造一万个大钱,也不是一栋房子只值一万个大钱),现在人家拿五斤铜铸造的一百个大钱就买走了,你要不卖,那就是违抗命令,是要抄家杀头的。
读者诸君请算一算,“当百”大钱一出现,蜀中百姓的家产是不是缩水了百分之九十九?
出了这个断子绝孙主意的那个刘巴,虽然蜀中百姓恨不得吃他的肉喝他的血(当然,最应该恨的还是刘备),但是诸葛亮很欣赏他,并且极力向刘备推荐(诸葛孔明数称荐之):“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刘巴字子初)远矣!若提枹鼓,会军门,使百姓喜勇,当与人议之耳。”
虽然刘巴曾经羞辱张飞而且不肯认错(张飞尝就巴宿,巴不与语,飞遂忿恚。巴曰:“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如何与兵子共语乎?”),但是刘备还是在诸葛亮推荐下,重用了刘巴:“先主辟为左将军西曹掾。建安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巴为尚书,后代法正为尚书令。《三国志·蜀书九》”
刘巴这种剜百姓之肉补刘备之疮的做法,为自己换来了高官厚禄。但是这竭泽而渔的政策,好像有一个漏洞:你刘备能铸当百大钱,曹操孙权仿造之后拿到你蜀中来买东西,岂不是占了大便宜?你蜀中百姓拿着“当百大钱”到曹魏和孙吴地盘上花,人家认账吗?
可能有读者说了,当时魏蜀吴三足鼎立,肯定是要搞一下经济封锁的。但是我们看三国史料就会发现,不但经济上不封锁,就是高级官员之间的来往,也是不受限制的,同样在《三国志·蜀书九》中,还有这样一段话:“(刘巴)章武二年卒。卒后,魏尚书仆射陈群与丞相诸葛亮书,问巴消息,称曰刘君子初,甚敬重焉。”
别看这句话很短,但是其中包含的信息却是令人细思极恐:诸葛亮是谁?陈群是谁?他们书信来往,只是为了联络感情?陈群问候刘巴,是要感谢他献出了“疲蜀乱蜀之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