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勇而无智:论曹彰之死

勇而无智:论曹彰之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金黄的枯草PLUS 访问量:2910 更新时间:2024/2/12 11:43:57

曹彰是曹丕同母弟,刚猛强悍,曾多次觊觎储君大位。不出意外,曹操死后三年(223),曹彰便壮年暴薨,年仅三十五岁。

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史家均把曹彰之死归罪于曹丕,《魏氏春秋》与《世说新语》皆有相关记载,可知绝非空穴来风。

其实曹彰之死,祸出文帝,确系无可置疑。陈寿在《任城王传》中伏笔甚多,讳无可讳。

作为曹丕的同母兄弟,曹彰与曹植均有夺嫡之心。不同之处,在于曹植并不以军功见长,而曹彰不仅战功赫赫,还曾一度掌握曹魏中军。这很容易引来曹丕的猜忌。

另外,曹彰“不念读书慕圣道”,亦不通晓前代兴衰教训,不能客观地看待当时的政治环境,在曹操死后仍旧放纵恣睢、不加收敛;也为他的悲剧命运埋下伏笔。

本文想就现存史料,探讨曹彰的悲剧根源。

本文共5200字,阅读需10分钟

①曹彰的军事才干及威望

曹彰具备极其卓越的军事才干,冠绝同辈兄弟。这是曹彰受到曹操宠爱的理由,也是曹彰受到曹丕猜忌的理由。

按《任城王传》记载,曹彰“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几乎是吕布、马超之伦,悍勇无匹。

任城威王彰,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魏书任城威王传》

同时,曹彰不仅具备出色的身体素质与格斗技巧,还“数从征伐,志意慷慨”,积累了宝贵的临阵经验。

(曹彰)数从征伐,志意慷慨。--《魏书任城威王传》

虽然曹操在世时,曾多次携带诸子(包括曹昂、曹丕、曹植、曹彰)随军从征,但论军事才干,诸子皆不及曹彰。

建安二十三年(218)代郡乌丸叛乱,曹操遣曹彰率军往讨。同行者有“将骑从征伐”的夏侯尚,以及以“权谋”著称的田豫。二人皆是以副官身份随行。

代郡胡叛,遣鄢陵侯(曹)彰征讨之,以(夏侯)尚参彰军事。--《魏书夏侯尚传》

鄢陵侯(曹)彰征代郡,以(田)豫为相。--《魏书田豫传》

此役曹彰大放异彩,身自搏战,弦不虚发,“铠中数箭,意气益厉,乘胜逐北,至于桑乾,去代二百余里”。一战扬名,震惊当时。

(曹彰)身自搏战,射胡骑,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战过半日,彰铠中数箭,意气益厉。--《魏书任城威王传》

彰乃倍常科大赐将士,将士无不悦喜。时鲜卑大人轲比能将数万骑观望强弱,见彰力战,所向皆破,乃请服。--《魏书任城威王传》

有鉴于此,翌年(219)曹操赴汉中讨伐刘备时,便携曹彰从征。刘备派遣养子刘封挑战,曹操则称“待呼我黄须来”,可见彼时的曹彰在曹操心中是何等重要。

太祖骂曰:“卖履舍儿,长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呼我黄须来,令击之。”--《魏略》

比较值得注意的是曹彰的头衔。他征伐乌丸时,是“以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

二十三年,代郡乌丸反,以彰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魏书任城威王传》

其中“北中郎将”的临时性质较浓,昔日(184)卢植讨伐黄巾便是以北中郎将身份领兵。光禄勋下属的常置中郎将(左、右、五官)中无此职位,应该是曹操为了讨伐乌丸而临时设置。

(灵帝)遣北中郎将卢植讨张角,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儁讨颍川黄巾。--《后汉书灵帝纪》

骁骑将军则是曹魏特有,属于中军系统,即禁军将领。曹魏的中军制度与两汉相异,以中领军(领军将军)典兵,控制中垒、中坚、武卫三营与五校尉营;以中护军(护军将军)典武官选举;骁骑将军领营,功高者居之。

注:曹魏中军制度,见黄惠贤《曹魏中军溯源》。

其中“行骁骑将军”的“行”有临时代理的含义,这说明曹彰应该在曹魏中军当中正式挂职,确曾领率禁军;只是因为北征代郡,远离都畿,无法兼顾典、护中军的职责,这才改称为“行骁骑将军”。

曹魏的中军武官,早期主要由诸夏侯曹氏与谯沛子弟出任,曹真、曹休、夏侯尚、夏侯楙、许褚、桓范等人均有过在中军任职的记载。

照此推断,曹彰应该确实出任过骁骑将军之职,在禁军之中也具备一定的人望与影响力。

更重要的是,曹彰还深受曹操喜爱。汉中之战结束后(219),曹操还军洛阳,曹彰则驻守长安。长安是西汉帝都,也是曹魏五都之一(洛阳、长安、邺县、许县、谯县),地位之重不言而喻。

太祖东还,以彰行越骑将军,留长安。--《魏书任城威王传》

不过非储君身份的皇子(或实际统治者的子嗣),一旦具备出色的军事才干,往往会引来嗣君的猜忌。

唐初的李世民、明初的朱高煦、清代中叶的胤禵,皆受此困扰。李世民可以侥幸翻盘;但大多数历史人物没有李世民的实力与运气,曹彰亦是如此。

②曹丕对曹彰的态度变化

曹彰虽然勇猛过人,却“不念读书慕圣道”,缺乏从政的才干,因此在很长时间内都未被曹丕视作竞争对手。

太祖尝抑之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魏书任城威王传》

对曹丕而言,“以才见异”的曹植才是他的头号大敌。至于曹彰,只不过是匹夫之雄,不足顾虑。

(曹)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魏书陈思王传》

曹操在世时,曹丕不仅没有对曹彰表现出过敌意,甚至还多次拉拢示好。

比如建安二十三年(218)曹彰讨伐乌丸班师,曹丕便主动建议曹彰“归功诸将”,以示胸襟。曹彰从其言,因此得到曹操的夸奖。

彰自代过邺,太子(曹丕)谓彰曰:“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彰到,如太子言,归功诸将。太祖喜。--《魏书任城威王传》

建安二十三年(218)是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因为前一年(217)恰好是曹丕被立为魏王太子的同年。曹丕志得意满之际,做一些姿态,展示兄友弟恭,也不难理解。

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魏书文帝纪》

然而曹丕终究是低估了曹彰的政治野心。曹彰在曹操死后的表现,也注定了他的悲剧下场。

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曹操病死于洛阳。曹丕当时留守魏国都城邺县;曹彰身在长安,各据一方,形势波谲云诡。

在曹丕动身之前,曹彰先一步抵达了洛阳,并试图威胁主持丧事的贾逵交出魏王玺绶。这一记载见于《贾逵传》与《魏氏春秋》,可知确属实情。

太祖崩洛阳,逵典丧事。时鄢陵侯彰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魏书贾逵传》

初,彰问玺绶,将有异志。--《魏氏春秋》

(陈)矫曰:“王(指曹操)薨于外(指洛阳),天下惶惧。太子(指曹丕)宜割哀即位,以系远近之望。且又爱子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矣。”--《魏书陈矫传》

《魏略》亦记载,曹彰抵达洛阳后(220),曾鼓动同在洛阳的曹植矫诏即位,但曹植保持了清醒,拒绝了曹彰的提议,也给他日后的善终结局奠定了基础。

彰至,谓临菑侯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植曰:“不可。不见袁氏兄弟乎!”--《魏略》

在此背景下,曹丕抵达洛阳之后,立刻夺了曹彰的兵权,逼对方返回封国,还把曹彰的封地从鄢陵改到中牟。

文帝即王位,彰与诸侯就国。--《魏书任城威王传》

及(文)帝受禅,因封为中牟王。--《魏略》

鄢陵县在颍川郡,属豫州;中牟县在河南郡,属司州。曹丕践祚之后把国都从邺县迁到洛阳,而中牟与洛阳同属河南,距离很近。

昔日(189)董卓进京,曹操出奔关东,便是在中牟县被捕,可知曹丕改变曹彰的封地,实际就是把对方安排在眼皮子底下,加以控制。

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魏书武帝纪》

可惜的是,曹彰在受到敲打之后,并未改过自新,反而变本加厉,暴虐恣睢,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惨下场。

③曹彰之死

曹丕继位后,专门设置了一种对付诸侯王的酷吏,称作“监国谒者”,他们望风承旨,比两汉的国相更加歹毒。

举例而言,曹丕继位翌年(221),曹植在封地中喝多了酒,言语稍有不节,便遭到监国谒者的激烈弹劾。曹丕一番训斥之后,“舍而不诛”。

黄初二年,监国谒者灌均希指(秉承曹丕意志),奏“(曹)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请治罪。--《魏书陈思王传》

植,朕之同母弟。朕于天下无所不容,而况植乎?骨肉之亲,舍而不诛,其改封植。--王沈《魏书》

由“舍而不诛”的描述,不难看出曹植最初被议定的罪名乃是死刑,监国谒者的性质足见一斑。

黄初四年(223)曹植赴洛阳朝拜曹丕,返回封国时想和弟弟白马王曹彪同路东归,结果监国谒者“不听”,事遂罢。曹植“意毒恨之”,写下了名篇《赠白马王彪》,诗文至今传世。

是时待遇诸国法峻。任城王暴薨。诸王既怀友于之痛。植及白马王彪还国,欲同路东归,以叙隔阔之思,而监国使者不听。--《魏氏春秋》

考虑到曹植的党羽杨修、丁仪等人早已遭到剪除,那他根本不需要受到如此严密的监视。换言之,曹丕设置监国谒者的初衷,很可能并非针对曹植,而是针对曹彰。

曹彰在失去兵权之后,并未安心做一个闲散的富家翁,甚至不甘心受监国谒者的控制。他在河南中牟就国期间,表现出了极端的骜不驯。

比如曹丕更换曹彰封地,遣对方就国时,曹彰就“意甚不悦,不待遣而去”,如此行径无异于大不敬。

太子嗣立,既葬,遣彰之国。始,彰自以先王见任有功……意甚不悦,不待遣而去。--《魏略》

是后大驾幸许昌,北州诸侯上下,皆畏彰之刚严;每过中牟,不敢不速。--《魏略》

曹丕也曾试图笼络曹彰,把对方的食邑由五千户增至万户,希冀对方安心养老。相比于曹植的二千五百户食邑,曹彰的万户侯不可谓不尊贵。

(文帝)诏曰:“先王之道,庸勋亲亲……增(曹彰)邑五千,并前万户。”--《魏书任城威王传》

(黄初)三年,立(曹植)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魏书陈思王传》

然而曹彰始终希望可以“见授用”,即重新得到用。按曹彰的能力特质而言,他应该是希望能够重掌兵权。这当然不可能得到曹丕的应允。

始,彰自以先王见任有功,冀因此遂见授用。--《魏略》

在一系列的收买政策没有得到预想成效之后,曹丕终于下定决心,剪除隐患。

黄初三年(222)曹彰被改封到兖州任城,四年(223)又被召往洛阳,曹氏诸侯被一并征召(见《陈思王传》)。

曹彰抵达洛阳馆舍之后“以疾薨”,死得无声无息,毫无征兆。年仅三十五岁。

三年,立为任城王。四年,朝京都,疾薨于邸。--《魏书任城威王传》

曹彰暴死之后(223),同赴洛阳的曹植惊吓过度,主动写了一篇卑躬屈膝,极尽谄媚的词赋献给曹丕,希冀免祸。

四年,徙封雍丘王。其年,朝京都。(曹植)上疏曰:“臣自抱衅归藩,刻肌刻骨,追思罪戾,昼分而食,夜分而寝……”--《魏书陈思王传》

曹植的书文见于《陈思王传》,有千字上下,比诸葛亮的《出师表》还长。其中充斥着“危躯授命,知足免戾”,“迟奉圣颜,如渴如饥”一类的鄙陋谦词,对曹丕恭敬到无以复加,侧面反映出特殊的历史背景。

关于曹彰遇害的具体过程,陈寿出于为尊者讳的考虑,在《魏书任城威王传》中没有提及,其余史家则众说纷纭。

《魏氏春秋》称曹彰遭到曹丕冷遇,因此“忿怒暴薨”;《世说新语》则称曹丕召曹彰博弈饮酒,在佐酒的枣子中暗下鸩毒,将对方秘密处决。

(曹彰)来朝不即得见。彰忿怒暴薨。--《魏氏春秋》

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骁壮,因在卞太后阁共围棋,并啖枣。文帝以毒置诸枣蒂中,自选可食者而进。王(指曹彰)弗悟,遂杂进之。--《世说新语》

太后曰:“汝已杀我任城,不得复杀我东阿。”--《世说新语》

无论曹彰的具体死因为何,从他的身体素质、死亡时间、以及同在洛阳的曹植等人的反应来看,他遭遇曹丕毒手无可置疑。只不过事涉隐秘,史家不得不加以避讳。

④小结

曹彰的人生悲剧,有很大一部分源自他“不念读书慕圣道”。如果曹彰稍稍留意书史,至少可以汲取前代诸侯的兴衰教训,不至于妄想染指魏王之位。

其实从建安二十三年(218)曹丕的主动示好中,能看出曹丕对这个粗猛善战的弟弟颇多提携,至少没有特别提防;甚至在曹彰阴谋夺位之后,曹丕的处理方式也仅仅是遣返封国,严加监视。

直到曹彰冥顽不灵,屡教无改之后,曹丕才终于痛下杀手,还刻意把诸侯王齐聚京都,彰显天威,以儆效尤。

是时待遇诸国法峻。任城王(曹彰)暴薨。诸王既怀友于之痛。--《魏略》

另外,曹彰气力过人,在军中威望甚高;这又进一步加深了曹丕对他的猜忌。

如果曹彰仅仅有野心而无实力,其实也能避免悲剧下场。比如曹彰的儿子曹楷,在青龙三年(235)私自联系尚方署制造御用器物,事发后仅仅是被削夺食邑,并未遭到处死。

青龙三年,(曹)楷坐私遣官属诣中尚方作禁物,削县二千户。--《魏书任城威王传》

曹彰有野心、有实力,偏偏缺乏政治智慧,在曹操死后仍自恃勋劳,不知收敛;又因不读诗书、不晓史事而错误估计了当时的形势,最终导致了悲剧下场。

从后来者的角度看,连曹植这种曹丕的死敌,都能在黄初年间(220-226)苟全性命,一直活到明帝时期才寿终正寝;而曹彰这个曾被曹丕刻意拉拢的同胞兄弟,最终却惨死于胞兄之手。令人不胜唏嘘。

我是胖咪,百家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forreading.

更多文章

  • 曹操的三儿子曹彰,拥兵十万,为什么不反哥哥曹丕而自己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清蒸一口气标签:曹操,曹彰,曹丕,曹植,魏略

    建安二十五年(220),一代雄主、枭雄曹操逝世。他死后,世子曹丕继位。同年,曹丕逼迫献帝禅让帝位,自己称帝,是为魏文帝。其实,曹操晚年时曾在曹丕、曹植之间徘徊,最终才选定曹丕。曹操病重时,曾经紧急召见他的另一个孩子曹彰,而曹彰当时驻守长安,手中也掌管兵权,面对父亲去世,兄长曹丕继位的情况,他为什么不

  • 醉梦三国(四十七)任城王曹彰之死到底与曹丕有没有直接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曹丕,曹彰,任城王,曹操,曹植,曹魏

    历史上的朝代更替往往伴随着阴谋诡计和骨肉相残,隋朝的仁寿宫变和唐朝的玄武门之变即是如此。在三国时代曹魏的政权更迭也隐藏着各种争权夺利的阴谋诡计,其中魏文帝曹丕从继承曹操王位到全盘掌握魏国政权的过程中对三个弟弟的处置更是充斥着各种骨肉相残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人们大多对于曹丕逼迫曹植的七步诗比较熟悉,而

  • 曹操之子“黄须儿”曹彰,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曹操,曹彰,曹丕,张郃,徐晃,刘封,黄须儿,三国,汉朝,东汉,曹操麾下

    今天笔者就来和大家来聊聊曹彰这个年轻人。为什么说《三国演义》这部书特别值得大家一看呢,这里面可不仅仅是枭雄们战略的博弈,谋士们智慧的角逐,猛将们的捉对厮杀,还有许许多多人性上的东西。为什么我不喜欢《水浒传》呢?就是因为只有阴诡的出卖和残忍的屠戳,缺乏人性。而《三国演义》则充满了人性的光辉。曹彰也不例

  • 曹操死后,他的“黄须儿”曹彰拥兵10万,却为何不趁机反了曹丕?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曹操,曹彰,曹丕,黄须儿,曹植

    事实上,曹操去世后,曹彰确实是有反意的,他并不想曹丕继承大统!而他之所以最终并未付诸行动,和曹丕兵戈相见,则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确有反意的曹彰在不少的心目中,曹彰这个人就是个武夫,没什么弯弯绕绕,且曹丕和曹彰之间似乎关系还比较好,当年曹彰打了胜仗回来,曹丕还专门为他出谋划策,让他别在曹操面前太骄

  • 敢抓老虎尾巴揪大象鼻子的曹彰与蜀汉名将张飞赵云对决谁会赢?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曹彰,张飞,赵子龙,曹操,关羽

    在演义小说中,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而其中战功最卓著的,是过五关斩六将、一个人把河北四庭柱干掉了两个关羽关云长。当然赵云也是战绩骄人,长坂坡一战七进七出,“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而吕布在虎牢关前硬抗刘关张三人群殴而能逃活命,似乎更胜关羽一筹。但是演义毕竟是演义,在正史中,刘关张并没有参加虎

  • 曹操临死前为什么召曹彰而不是曹丕?-细品《资治通鉴》之三国争霸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学文标签:曹操,曹彰,曹丕,曹魏,刘备

    公元220年,曹操抵达洛阳。在洛阳期间,曹操身患重疾,在临终前,曹操并没有召见太子曹丕,而是召在长安的曹彰来见。而曹彰未到,曹操已经病逝。曹操在临终前为什么不召太子曹丕而召了掌握兵权的曹彰?真的如有些演义中所写,是曹操临终改变了主意?想让曹彰扶持曹植即位嘛?我们今天来读一读《资治通鉴》里的相关记载。

  • 曹彰支持曹植继位,后来在洛阳暴毙,果真是曹丕用毒枣毒死弟弟?

    历史解密编辑:醉风文史标签:曹彰,曹植,曹操,诗人,曹丕用,洛阳市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在病重弥留之际,急召留守长安的曹彰前来洛阳,可惜未等曹彰到达,曹操就已经病逝。当时曹植在曹操身边,而曹丕在邺城,曹彰认为曹操急召自己返回洛阳,是为了让曹植继位,让自己手中的大军成为曹植继位的武力保障,于是曹彰劝曹植继位,但曹植却以袁绍兄弟旧事为由拒绝曹彰的提议。黄初四年

  • 曹彰作战勇猛,膂力超群,他单挑厮杀的武艺又如何呢?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曹彰,武艺,曹操,刘备,徐晃,刘封,黄忠,汉朝,三国

    魏武有异子,壮哉曹子文。邺下黄须儿,猛力绝万人。千军共一呼,执锐不顾身。力伏乐浪虎,生降轲比能。只为问玺授,文皇忌刚锋。宝剑悬蛛迹,雕弓日生尘。惜我好男儿,蹉跎几青春?广大三国迷们心中都存有一个遗憾,我们不难发现,在三国后半段,那些武艺高强,擅长在阵前单挑的猛将是越来越少了,激烈厮杀的场面屈指可数。

  • 曹家老三 ‘黄须儿’—— 任城王曹彰

    历史解密编辑:中言妍施标签:曹彰,曹操,曹丕,刘备,汉朝,曹魏,三国,黄须儿,霍去病,任城王

    众所周知曹老板在生儿子这方面确实是有自己独特的天赋,而且最有意思的是这几位公子都在不一样的领域有着不同的天赋。老大曹昂年少随父出征熟读兵法擅长军略;老二曹丕精于算计,城府深城;老三曹彰虽然不爱读书但是曹小就立志为将,天生勇武过人号称可搏猛虎,臂力过人;老四曹植大家都知道大文人、诗人,七步成诗。而今天

  • 三国中打败赵云的猛将,连赵云都自叹不如,可惜“站错队伍”惨死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赵子龙,姜维,诸葛亮,蜀汉,刘备,钟会

    在三国时期,有一名著名的蜀汉名将,人们称他为“常胜将军”,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赵云。赵云自幼有名师教授,实力非凡,然而在随诸葛亮北伐之时输给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将——姜维。姜维是何许人也?又因何要坚持北伐最后落的惨死的下场?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吧。常胜将军赵子龙,英风锐气敌胆寒。赵云为人忠义,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