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三国史料,我们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如果谁要是认为蜀汉后主刘禅是个傻子,那他自己才是个傻子。刘备曹操都以知人善任见长,这两大枭雄选择接班人都是矬子堆里拔大个儿,曹操在失去曹昂曹冲之后选了曹丕,因为在所有幸存的儿子中,曹丕是最优秀的;刘备在三个儿子中选了阿斗刘禅,也因为刘禅是最优秀的。如果是眼里不揉沙子的鲁王刘永,那么就不会跟诸葛亮和睦相处,而事实上刘永连宦官黄皓都没斗过,说明他的权谋之术远逊于刘禅:刘禅放手让诸葛亮去做,但是诸葛亮去世后,刘禅直接取消了丞相制度,而让费祎蒋琬姜维三权分立,不但实现了平稳过渡,还不动声色地收回了决策权。在蜀汉灭亡之后,司马昭和叛徒郤正合谋想坑死刘禅,但是在两个老家伙的布局面前,刘禅用一个表情就轻松化解了危机。司马昭的一句话和司马炎的一道圣旨,已经暴露了郤正卧底身份。
跟司马昭合谋要害死刘禅的那个家伙,名字叫郤正,被《三国演义》洗得很白,好像这厮一直心存汉室图谋恢复,《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对他推崇备至不吝溢美之词。但是翻翻履历,却发现郤正一家子都没有好人:祖父是贪官、父亲是叛徒,郤正本人就是蜀汉投降书的起草者,而且很可能早就已经跟司马家暗通款曲。
郤正的爷爷叫郤俭,是汉灵帝时期的益州刺史,由此可见也是蜀中名门望族。桓灵二帝期间,卖官鬻爵贿赂公行,郤俭是个贪官很正常,但是郤俭太贪了,连陈寿也不得不承认“益州刺史郤俭赋敛烦扰,谣言远闻(《刘二牧传》)”。但是很奇怪陈寿居然在此处用了“谣言”二字,细想之下才明白:原来历朝历代说官员不好,那都是“谣言”。不过当时的监军使者领益州牧阳城侯刘焉并不认为这是谣言,还想把郤俭抓起来治罪(当收俭治罪)。还没等刘焉动手,郤俭就被揭竿而起的马相赵祗给杀掉了,陈寿给郤正作传的时候说是“为盗贼所杀”,没提郤俭有多该杀。可惜马相赵祗除恶未尽,虽然攻破了益州,却只杀了郤俭一人,而放过了郤俭的儿子、郤正的亲爹郤揖。
郤揖当然也不是什么好鸟,他捡了一条命之后就跟着孟达混,然后又随着孟达投降了曹魏——郤揖已经背叛了刘备的蜀汉。孟达想反正,但是消息泄露而兵败身亡,可是郤揖却得到了司马家的信任和重用,成了中书令史,虽然只有八品,但是却掌管中书省文书,位低而权重。有时候我们甚至可以怀疑,孟达反魏,是不是他的“营都督”当了叛徒。
爷爷是贪官,老爹是叛徒,这样的郤正在蜀汉阵营是不受欢迎的,但是郤正很会来事儿,既不得罪姜维,也不得罪黄皓:“与宦人黄皓比屋周旋,经三十年,皓从微至贵,操弄威权,正既不为皓所爱,亦不为皓所憎,是以官不过六百石,而免於忧患。”现在看来,郤正就是个不显山不露水的卧底,而且晋武帝司马炎一纸诏书也解释了郤正卧底真面目:“正昔在成都,颠沛守义,不违忠节,及见受用,尽心幹事,有治理之绩,其以正为巴西太守。”那么郤正守的是哪家的义,为谁尽忠呢?
就是这样一个人,陈寿给他长篇大论作传,还夸他“性澹於荣利”,《汉晋春秋》在抹黑刘禅的时候大大地表扬了郤正一番,好像郤正是真心实意想跟刘禅回到蜀中恢复汉家江山。但是这段记载中留下了一个漏洞,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司马昭和郤正已经事先商量好了给刘禅下套。
刘禅当时“乐不思蜀”的表演并没有骗过老奸巨猾的司马昭,于是郤正出现了,他告诉刘禅:“如果司马昭再问你,你就说‘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说完了你就把眼睛闭上。”当了四十一年蜀汉天子的刘禅当然不是傻子,他一眼就看穿了郤正的把戏——说这话就等于找死,但是不说又显得自己太聪明。于是刘禅照着说了,司马昭自己也说漏嘴了:“何乃似郤正语邪!”这时候只要不是傻子,都会明白郤正这番话是他跟司马昭事先商量好的,要不然司马昭怎么会知道这是郤正教的?于是刘禅故作毫不知情而“大惊失色”,并且毫不隐瞒地告诉司马昭:“就是他教的。”司马昭哈哈大笑,放过了刘禅这个“傻子”。如果刘禅反应稍微迟钝一点、表演失常一点,那么可能当场就会人头落地。
按照常理,那个“撺掇刘禅归蜀”的郤正,应该因为有“不臣之心”而被抓起来治罪,但是郤正不但没有受到任何调查和处罚,反而一路高升,爵封列侯、出任安阳县县令,最后成了二千石巴西太守,要知道刘备最信任的重臣之一张飞,一开始也不过就是个巴西太守。看到这里,也许读者诸君也跟笔者一样会得出一个结论:郤正和司马昭合起伙来要坑死刘禅,幸亏刘禅随机应变,一番影帝级的表演,骗过了司马昭保住了自己性命,同时也认清了郤正的真实面目。一番表演能骗过司马昭和郤正两只老狐狸,刘禅真的是个扶不起来的傻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