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祖父是贪官父亲是叛徒陈寿为啥对这个想坑死刘禅的家伙推崇备至

祖父是贪官父亲是叛徒陈寿为啥对这个想坑死刘禅的家伙推崇备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奇案故事本 访问量:3543 更新时间:2024/2/11 20:01:01

纵观三国史料,我们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如果谁要是认为蜀汉后主刘禅是个傻子,那他自己才是个傻子。刘备曹操都以知人善任见长,这两大枭雄选择接班人都是矬子堆里拔大个儿,曹操在失去曹昂曹冲之后选了曹丕,因为在所有幸存的儿子中,曹丕是最优秀的;刘备在三个儿子中选了阿斗刘禅,也因为刘禅是最优秀的。如果是眼里不揉沙子的鲁王刘永,那么就不会跟诸葛亮和睦相处,而事实上刘永连宦官黄皓都没斗过,说明他的权谋之术远逊于刘禅:刘禅放手让诸葛亮去做,但是诸葛亮去世后,刘禅直接取消了丞相制度,而让费祎蒋琬姜维三权分立,不但实现了平稳过渡,还不动声色地收回了决策权。在蜀汉灭亡之后,司马昭和叛徒郤正合谋想坑死刘禅,但是在两个老家伙的布局面前,刘禅用一个表情就轻松化解了危机。司马昭的一句话和司马炎的一道圣旨,已经暴露了郤正卧底身份。

跟司马昭合谋要害死刘禅的那个家伙,名字叫郤正,被《三国演义》洗得很白,好像这厮一直心存汉室图谋恢复,《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对他推崇备至不吝溢美之词。但是翻翻履历,却发现郤正一家子都没有好人:祖父是贪官、父亲是叛徒,郤正本人就是蜀汉投降书的起草者,而且很可能早就已经跟司马家暗通款曲。

郤正的爷爷叫郤俭,是汉灵帝时期的益州刺史,由此可见也是蜀中名门望族。桓灵二帝期间,卖官鬻爵贿赂公行,郤俭是个贪官很正常,但是郤俭太贪了,连陈寿也不得不承认“益州刺史郤俭赋敛烦扰,谣言远闻(《刘二牧传》)”。但是很奇怪陈寿居然在此处用了“谣言”二字,细想之下才明白:原来历朝历代说官员不好,那都是“谣言”。不过当时的监军使者领益州牧阳城侯刘焉并不认为这是谣言,还想把郤俭抓起来治罪(当收俭治罪)。还没等刘焉动手,郤俭就被揭竿而起的马相赵祗给杀掉了,陈寿给郤正作传的时候说是“为盗贼所杀”,没提郤俭有多该杀。可惜马相赵祗除恶未尽,虽然攻破了益州,却只杀了郤俭一人,而放过了郤俭的儿子、郤正的亲爹郤揖。

郤揖当然也不是什么好鸟,他捡了一条命之后就跟着孟达混,然后又随着孟达投降了曹魏——郤揖已经背叛了刘备的蜀汉。孟达想反正,但是消息泄露而兵败身亡,可是郤揖却得到了司马家的信任和重用,成了中书令史,虽然只有八品,但是却掌管中书省文书,位低而权重。有时候我们甚至可以怀疑,孟达反魏,是不是他的“营都督”当了叛徒。

爷爷是贪官,老爹是叛徒,这样的郤正在蜀汉阵营是不受欢迎的,但是郤正很会来事儿,既不得罪姜维,也不得罪黄皓:“与宦人黄皓比屋周旋,经三十年,皓从微至贵,操弄威权,正既不为皓所爱,亦不为皓所憎,是以官不过六百石,而免於忧患。”现在看来,郤正就是个不显山不露水的卧底,而且晋武帝司马炎一纸诏书也解释了郤正卧底真面目:“正昔在成都,颠沛守义,不违忠节,及见受用,尽心幹事,有治理之绩,其以正为巴西太守。”那么郤正守的是哪家的义,为谁尽忠呢?

就是这样一个人,陈寿给他长篇大论作传,还夸他“性澹於荣利”,《汉晋春秋》在抹黑刘禅的时候大大地表扬了郤正一番,好像郤正是真心实意想跟刘禅回到蜀中恢复汉家江山。但是这段记载中留下了一个漏洞,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司马昭和郤正已经事先商量好了给刘禅下套。

刘禅当时“乐不思蜀”的表演并没有骗过老奸巨猾的司马昭,于是郤正出现了,他告诉刘禅:“如果司马昭再问你,你就说‘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说完了你就把眼睛闭上。”当了四十一年蜀汉天子的刘禅当然不是傻子,他一眼就看穿了郤正的把戏——说这话就等于找死,但是不说又显得自己太聪明。于是刘禅照着说了,司马昭自己也说漏嘴了:“何乃似郤正语邪!”这时候只要不是傻子,都会明白郤正这番话是他跟司马昭事先商量好的,要不然司马昭怎么会知道这是郤正教的?于是刘禅故作毫不知情而“大惊失色”,并且毫不隐瞒地告诉司马昭:“就是他教的。”司马昭哈哈大笑,放过了刘禅这个“傻子”。如果刘禅反应稍微迟钝一点、表演失常一点,那么可能当场就会人头落地。

按照常理,那个“撺掇刘禅归蜀”的郤正,应该因为有“不臣之心”而被抓起来治罪,但是郤正不但没有受到任何调查和处罚,反而一路高升,爵封列侯、出任安阳县县令,最后成了二千石巴西太守,要知道刘备最信任的重臣之一张飞,一开始也不过就是个巴西太守。看到这里,也许读者诸君也跟笔者一样会得出一个结论:郤正和司马昭合起伙来要坑死刘禅,幸亏刘禅随机应变,一番影帝级的表演,骗过了司马昭保住了自己性命,同时也认清了郤正的真实面目。一番表演能骗过司马昭和郤正两只老狐狸,刘禅真的是个扶不起来的傻子吗?

标签: 陈寿刘禅司马昭蜀汉刘备诸葛亮

更多文章

  • 关羽的武器是青龙偃月刀吗?陈寿用一个字揭秘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史小趣标签:关羽,颜良,武器,张辽,骑兵,三国,陈寿用,科学家,历史学家,五虎上将,青龙偃月刀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专属武器就是青龙偃月刀,关羽用他温酒斩华雄,而后又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可以说是出尽了风头,在民间关羽青龙偃月刀的传说也有不少,有一个传说颇为离奇:天下第一铁匠只在月圆的时候打造它。当青龙偃月刀完成的时候,突然天气大变,风起云涌,天空下了1780滴鲜血。术士称那是青龙

  • “一千斛米”背后的恩怨情仇,这个锅,陈寿真不能背!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陈寿,三国志,史记,魏书,史书,吴书

    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以上记载出自唐朝一代良相房玄龄奉诏撰写的《晋书·陈寿传》。据房玄龄等人的记载:陈寿在著述《三国志》的时候,要对曹魏时期的丁仪、丁廙立传,可是,立传不立传,那还不是陈寿一句话,就对丁仪、丁廙之子说,给我送一千斛米,

  • 陈寿贬低诸葛亮,原因在于“为父报仇”?学者:纯属子虚乌有

    历史解密编辑:傲史天下标签:陈寿,马谡,晋书,曹操,三国,诸葛亮,诸葛瞻,天文学家,历史学家,五虎上将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陈寿在文中最后评价:“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指出诸葛亮连年发动战争,却不能成功,原因在于不善将略,没有应敌之才。唐朝初期,李世民、魏征、房玄龄等都是诸葛亮粉丝,见不得陈寿贬低心中偶像,于是房玄龄在编修《晋书·陈寿传》时隆重转载:“或云丁仪、丁廙(yì

  • 陈寿评价诸葛亮,是“以爱憎为凭”吗?《三国志》的可信度有多高

    历史解密编辑:宅女看史标签:陈寿,晋书,曹操,诸葛亮,三国志,司马懿,科学家,天文学家,历史学家

    有两件事还都出自正史。《晋书陈寿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髡(剃头发),瞻又轻寿。裴注《三国志》引说法:蜀常璩说蜀长老云,陈寿尝为瞻吏,为瞻所辱,故因此事而云,瞻不能匡矫黄皓也。还有1人常璩是蜀人,《华阳国志》作者。《晋书》是官史,王隐成书时,距陈寿去世不过三十年。两段史料前后照

  • 陈寿对诸葛亮的态度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秋月凉有你标签:陈寿,诸葛亮,司马懿,诸葛瞻,司马昭,马谡,三国,艺术家,天文学家

    陈寿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陈寿写的一些史学著作非常有价值,可以称得上良史,而陈寿这个人的品行却一直受到一些质疑。其中争议最大的应该就是陈寿对诸葛亮、诸葛瞻父子的评价了。小编原先认为,陈寿与诸葛瞻存在私怨,在《三国志》中进行诋毁,而对诸葛亮做到了公正对待。然而现在小编又改变了想法,认为陈寿对诸葛亮的态

  • 陈寿为何说刘备终身都在猜疑诸葛亮?刘备最信任的宠臣到底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陈寿,刘备,诸葛亮,法正,关羽

    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亲密关系,用刘备自己的话形容乃是“犹鱼之有水也”。不过剥开刘备、诸葛亮君臣鱼水关系的表象,还有另一面鲜为人知的隐情,那就是“先主之疑,盖终身而不释” 。刘备对自己的猜疑,诸葛亮心知肚明,并对此作出了适当的反应。刘备很早就起兵与群雄逐鹿中原了,却因实力不济,接连败北,最后与曹操撕破脸

  • 申报公告丨关于陈寿彬退赔款项申报的公告

    历史解密编辑:武平法院标签:陈寿彬,立案,执行局,本院

    福建省武平县人民法院刑事退赔款认领公告(2022)闽0824执1170号本院立案执行的被执行人陈寿彬犯盗窃罪刑事罚金、退赔一案,(2022)闽0824刑初129号《刑事判决书》确定的退赔款项已执行到位,追缴的被执行人陈寿彬违法所得款剩余749.9元无人认领。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

  • 空城计三国志的记载为什么没有写进去司马氏当权下陈寿又不是傻的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陈寿,曹操,蜀汉,司马氏,三国志,诸葛亮,司马懿,空城计,司马炎,艺术家,中国古文献

    摘要:司马懿是三国时期一位智高谋深的才俊,唯独在阳平关受到诸葛亮“空城计”的疑惑,聪明反被聪明误,贻笑千古。试设身处地为陈寿着想,在司马氏当权的西晋,写这样一件事,不是找死吗?引言“诸葛亮空城退仲达”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布,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根据裴松之《三国志》记载:“195年,吕布和陈宫率一

  • 【廉洁文化小广播】奉行“三不喜”原则的陈寿

    历史解密编辑:吴堡新闻标签:陈寿,廉洁,民心,小广播,科学家,历史学家

    平安吴堡建设宣传标语平安两字重千金社会稳定得民心制作:邹昊云编辑:韦江江审核:任建民

  • 陈寿评价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其实是在附和司马懿!

    历史解密编辑:小凡读史标签:陈寿,蜀汉,汉朝,诸葛亮,司马懿,三国志,科学家,曹操手下

    《三国志·诸葛亮传》最后一句话:“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意思是说,诸葛亮连年北伐也没能成功,大概是因为应对变化的将领谋略,不是他的长处吧?因为这句话,引起了很多的争议,有人就认为陈寿这是在批评诸葛亮,说他的军事才能不如政治才能高,诸葛亮不善于随机应变的将略等等。进而有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