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石苞为什么会被司马炎免职?-细品《资治通鉴》之三国争霸

石苞为什么会被司马炎免职?-细品《资治通鉴》之三国争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读史学文 访问量:3348 更新时间:2024/1/7 0:02:15

很多朋友在读《世说新语》的时候,都读到过西晋石崇和王恺斗富的故事。但很多人不知道石崇为什么会得到晋武帝的赏识。

石崇之所以能被晋武帝所容忍和器重,就是因为他的父亲石苞是西晋的开国功臣。

但‍‍‍‍‍但在《资治通鉴》中,也记载了石苞因为被司马炎所猜忌,差点被司马炎派出的大军所剿灭的历史。

石苞

石苞为什么会被司马炎所猜忌?石苞又是如何度过这一劫呢?我们今天来读一读《资治通鉴》上的相关记载。‍‍‍‍

‍‍‍‍‍石崇‍‍‍‍‍‍‍‍‍‍

01

《资治通鉴》原文

02

译文

03

收获与反思

历史记载上的石苞出身并不显贵,他的成就完全是自己奋斗出来的,所以石苞的成功本身是一个励志的故事。

石苞是渤海南皮人,也就是现在河北沧州南皮县人。石苞最早是在南皮县当给农司马这样的非常小的官。

当时曹睿的一个内侍郭玄信去南皮招伺候皇帝的服务人员,当地的司马就将邓艾和石苞引荐给了这个内侍,这个内侍听到了邓艾和石苞的谈吐后,跟他俩说:“您两位将来都会官至卿相。”石苞答:“我们是赶车的,怎么能够做公卿宰相呢!”郭玄信由此对石苞刮目相看。

而之后石苞之名就在官场流传,邺城市长赵元儒有知人之名,见到石苞后甚为赏识,并与他结交。赵元儒感叹说:“石苞有远大的器量,应当作皇帝的辅佐之臣。”石苞的名声更是得以传播。之后石苞更是结识了吏部侍郎许允,许允说:“你和我才能一样,为什么去小县呢?我应把你推荐给朝廷。”

而石苞遇到的另外一个贵人就是司马懿,得到司马懿赏识,并被擢升为尚书郎。后担任中护军司马师的司马。后又任邺城典农中郎将。

所以我们看到石苞虽然出身并不显贵,但石苞懂得经营自己,包括经营自己的人设和人脉,从而从一个小圈子被旁人推荐,进入了曹魏的核心政治圈。

石苞既然是得到了司马懿的赏识,所以他完全投靠了司马懿,依靠对司马懿的忠诚,从而在魏晋的官场中建立了声誉,当然司马懿肯定也会扶持自己的势力,所以石苞先后担任东莱太守和琅邪太守。后又迁任徐州刺史。

但石苞也并不是仅仅依靠自己的学问换取的朝廷的信任,其治军能力同样得以显现。252年司马昭统领胡遵、诸葛诞等领兵攻打东吴,石苞亦随同出战。东吴太傅诸葛恪在东兴迎击,大败魏军,曹魏各部队都溃败,不少人因践踏和遇溺而死,但石苞所领的部队却能全身而退。司马昭于是指着所持的符节说:“只恨不能把此节授给你,让你来处理大事。”石苞不久即被任命为奋武将军、假节、监青州诸军事。

257年诸葛诞在寿春叛乱,石苞奉命统领青州诸军,并督兖州刺史州泰和徐州刺史胡质,选精锐部队为游军,在寿春外围防备东吴支援。不久东吴派大将朱异丁奉等支援诸葛诞,朱异将辎重都放在都陆,以轻兵进屯黎浆,石苞率军大破朱异;此时泰山太守胡烈以奇兵烧毁朱异在都陆之辎重,朱异唯有收拾残兵退还。孙綝后来斩杀朱异,并撤兵。诸葛诞无外援,突围又失败,最终于次年败亡。寿春收复后,石苞升任镇东将军、假节,封东光侯。

259年石苞接替王基兼领都督扬州诸军事。后来先后升任征东大将军和骠骑将军,我们知道当时当时魏晋的东部的军事大权就是由征东大将军掌管,可见司马家族对于石苞的信任。

当然石苞最早是得到司马懿的信任,之后跟随司马昭建立功勋,当司马炎继位后,同样得到司马炎的信任,在司马炎逼魏帝禅让的事情上,作为司马家族的重臣,石苞也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但石苞为什么又会被司马炎所猜疑呢?我们知道司马代魏的过程其实并不是很多人想想的没有阻力,当时的一些曹魏的重臣在这个过程中都是反对司马家族代魏的,包括我们前面讲过的王凌,钟会,诸葛诞等人都是如此,所以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司马炎对于掌握东部军队重权的石苞肯定是心里很打鼓的,如果石苞反了司马家族,问题就非常严重了。

在这种疑虑下,当然石苞的任何工作都会被放大被猜忌。当时东吴准备进攻晋,石苞就大规模的调动军队,修筑堡垒阻截水流,加强防守,有了诸葛诞,王凌等人的前车之鉴,当然司马炎就要防备石苞的叛乱,而这时石苞之子石乔被召见后多日没来,司马炎则认定石苞要叛乱,于是派太尉义阳王司马望率大军征还他,又命琅邪王司马伷领兵由下邳移驻寿春,都准备在石苞叛乱时镇压他。

而之后孙铄得知了消息之后,告诉了石苞,石苞为了消除司马炎的顾虑,离开军队,并到都亭待罪。等到石苞回朝觐见司马炎后司马炎才彻底打消了对石苞的顾虑,任命石苞为司徒。

但从这件事情来看,其实反应了当时司马炎得到天下时,天下是非常不稳定的,即使如石苞这样的司马家族的老臣,也会被司马炎所怀疑。其实不管石苞有没有反叛的想法,只要他还掌握重兵,就是司马炎的心病。所以司马炎才会让自己的叔叔司马望带兵去接管石苞的兵权。而这也反应了当时司马炎除了自己家族的人之外,其它的人已经很难信任了,所以当时的权力全部向司马家族内部转移,尤其是兵权分散给了司马家族的各个王爷,这也给后面的八王之乱开了序幕。

我们看到石苞家族为什么能在晋得到富贵,其实跟石苞这个人能认清形势有莫大的关系,虽然他是司马家族的老臣,但也知道自己毕竟是外人,不可能得到司马炎的充分信任,所以最终还是主动交回了兵权,而这样的行为让司马炎对于其和其家族是感恩的,所以才会给予其家族更多的补偿,也才有了之后其家族的富贵。

所以对于一个人而言,认清形势是非常重要的,此外,一个人总是要面对取舍,有舍才有得,主动的舍弃一些东西来换取他人的信任,反而会让自己走得更长远,这也是石苞带给我们现代人的一些启示。

更多文章

  • 姚玉京:重情重义为夫殉节的一代名妓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姚玉京,名妓,燕子,白居易,关盼盼,苏小小

    燕足留红线,鸾影闲团扇张可久是元曲中的大家,他曾经写一篇《塞鸿秋 春情》:“疏星淡月秋千院,愁云恨雨芙蓉面。伤情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兽炉沉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写入相思传。”燕足留红线:曲出《丽情集·燕女坟》对“宋末妓女姚玉京”的叙述。不过,这儿的宋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岳飞秦桧那个时期的宋朝

  • 【温峤】五月枇杷黄 树树皆生金

    历史解密编辑:信息新报标签:枇杷,白砂,种植,采摘,河岙,温峤,大红袍

    5月15日,沿着温峤镇河岙村的山路一路上山,只见满山都是枇杷树,村民提篮的、拿筐的,在树群里时隐时现,没一会儿就摘了一筐筐金黄的枇杷,笑容满面地挑下了山。记者在路上碰到了村民周爱华,迎着热烈的阳光,她在自家的枇杷树上迅速摘了几颗金黄的果子,热情地塞了过来,“快尝尝我们村的枇杷,很甜的。”她的脸上是掩

  • 胡咧两晋(二六)温峤奉刘琨之命拥立司马睿,却两次挽救灭国危机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温峤,刘琨,王敦,胡咧,晋朝,立司马睿,五胡十六国

    东晋立国之后内乱不断,先后出现了王敦之乱和苏峻之乱,让东晋的国运变得坎坷曲折。参与平定这两次内乱的朝廷大臣很多,其中不得不提到的是名将温峤。他可以说是平定这两次内乱的首功,也是让东晋从内讧中恢复稳定的基石,其历史功绩受到后世的推崇。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温峤进入东晋朝廷是大英雄刘琨推荐的,也是刘琨留给东

  • 胡咧两晋(二七)庾亮派温峤镇守武昌不只防备陶侃,也是对其猜忌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陶侃,庾亮,温峤,王敦,王导,刘琨,胡咧,晋朝,司马绍,史说三国

    晋明帝司马绍即位后,在中书令温峤的策划下平定了王敦之乱,让东晋朝廷政局赢得了短暂的稳定时期。由于司马绍英年早逝,年幼的皇太子司马衍即位,这个稳定期很快被打破。于是朝廷大权落入国舅庾亮之手,而庾亮的一系列企图独揽朝政的操作,为东晋的再次内乱埋下了隐患。在庾亮掌控东晋朝政期间,很多朝廷大臣都成为其猜忌的

  • 大名士温峤被人诬“老不正经,骗婚骗色”,墓志出土,方证清白

    历史解密编辑:爱宠物爱生活标签:温峤,刘琨,王导,王敦

    在我看来,刘琨自然是两晋年间的第一名士。以致于后来的名士加枭雄桓温视之为终生偶像,崇拜不已。刘琨的外甥温峤也算得上大名士。说起来,桓温的名字就跟温峤有关:桓温的父亲桓彝是温峤的好友。桓温刚出生那会儿,温峤见了,奇道:“这个婴孩骨骼不凡,让他哭一下,我听听哭声。”待听到哭声,不由大赞:“真是天降英才!

  • 温峤岭下,为何说温州与温岭可能是因东晋时的山西名人温峤而得名

    历史解密编辑:吕永丰标签:温岭,浙江,温峤岭,永嘉县,温州市,山西省

    温州温岭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以“东南山水甲天下”著称的温州市有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这个特别文艺范的美称,南朝刘宋永初三年(422)谢灵运被贬到永嘉县,遍历诸县且多有题咏,在此写下了中国第一批山水田园诗,或许因此后来与温州有关的古诗多是描写山水风光。陶宏景曾在《答谢中书书》里说温州“山川之美

  • 东晋温峤嗜赌如命还骗婚表妹,却靠发酒疯救国,死后被赐谥号忠武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有料吧标签:温峤,王敦,司马睿,陶侃,王导,刘琨

    东晋初期,有这样一位“名臣”:他年轻时,以孝悌闻名;母亲去世,却不能为母亲送终守丧。他嗜赌如命,屡屡狂赌烂赌,都输的身无分文,只好疾呼朋友来替他付钱“赎身”。他妻子去世后,他盯上了年轻貌美、活泼可爱的表妹,想娶来续弦。或许他自己也觉得这样做,有点“无耻”,于是向姑姑汇报说,自己给妹妹寻了一门亲事,未

  • 历代碑刻 | 东晋《谢鲲墓志》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书法网标签:谢鲲墓志,郭沫若,墓志,王羲之,碑刻

    《谢鲲墓志》立于东晋泰宁元年(323)十一月。志长60厘米,宽16.5厘米,厚11厘米,质地为花岗石。志文共四行,行十七字,末行少一字,共六十七字。当时,南京出土了一批东晋墓志,其中有《王兴之夫妇墓志》和《谢鲲墓志》。这两块墓志引发了郭沫若对东晋书法面貌的思考。1965年6月10日和11日,《光明日

  • 太史公啊,若重耳四十三逃亡,那么其姊穆姬不就五十岁嫁秦穆公?

    历史解密编辑:小脑袋大历史标签:秦穆公,太史公,穆姬,重耳,夷吾,骊姬

    《史记·晋世家》记:“重耳出亡凡十九岁而得入,时年六十二矣,晋人多附焉。”海外流亡十九年后,晋文公终于得以回国为君。然而,岁月蹉跎,此时重耳已是花甲老人了。由此反推,在晋文公逃出晋国时,他已经四十三岁了。《史记》言之凿凿,可在其它史书中却别有歧见。《国语·晋语四》记:“晋公子(指重耳)生十七而亡,卿

  • 公元前645年,秦穆公获得胜利,妻子穆姬听到消息以后,昏了过去

    历史解密编辑:魔豆文章汇标签:秦穆公,穆姬,秦国,百里奚,骊姬,晋献公

    公元前645年,秦穆公韩原之战获得胜利,妻子穆姬听到消息以后,昏了过去,醒了之后,她带着子女穿上了丧服,并命人将柴禾堆成高台,在高台上高举火把。有人给秦穆公通风报信,秦穆公知道以后,气到不行,匆忙赶了回去。穆姬,是晋献公与齐姜的女儿,太子申生是她的亲弟弟。穆姬生有一副姣好的容貌,但是母亲死得早。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