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8年,一向富有才名的孔融被处死,暗中派人给孔融捏造一连串罪名的正是曹操。
孔融是建安七子之一,他从小就异常聪明,为人正直有担当,曹操一向求贤若渴,当时很多人才都能够被他所用,为什么他偏偏就容不下一个孔融呢?
《后汉书》中评价孔融用了八个字,足以说明其命运的真相。
1、少年即见性格
孔融是鲁国(现在的山东曲阜)人,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的父亲孔宙曾经担任都尉一职,是当时比较重要的中高级武官。
孔融从小就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才能。孔融10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带他去京城玩。
孔融让梨画像
当时担任河南尹的李膺为人持重,不愿意随意接待宾客,为此他特意嘱咐仆从:如果不是当世的名人或者通家之好的人前来拜访,一律不用禀报求见。
少年孔融早就听说过李膺的威名,到京城之后他很想亲眼看看这个人到底长什么样,所以特地前去李府拜访。
孔融知道李膺的规矩,于是到了李府之后,他就对看门人说道:“我家和李家是通家之好,请前去禀报。”
孔融顺利地被请了进去,李膺见到他之后却不认识。此时李膺年纪在五十岁上下,他以为孔融或许是哪位挚友的孙子,于是就问他:“你的祖父和我有交情吗?”
没想到,孔融的回答却让人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他说道:“有啊,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李耳都德才兼备,李耳还做过孔子的老师,所以我和您是累世通家之好。”
李膺府上当时高朋满座,看到小小的孔融竟然如此反应灵敏、知识广博,都不由连声赞叹。
太中大夫陈炜来得晚,他来了之后别人就告诉他这件奇事,陈炜不由笑道:“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就聪明。”
孔融听了,马上反唇相讥:“听您这么说,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
李膺被孔融逗得哈哈大笑,再次夸奖道:“这孩子以后必成大器!”
后来的事实证明,陈炜和李膺两个人都说对了。
2、正直敢言,脾气还挺大
孔融长大之后,以文采和胆气而闻名,不少州郡的长官都想请他前去,却都被他推辞了,后来应邀到了司徒杨赐的府上,做了一名司徒掾属。
当时朝廷要求暗中查访有贪污行为的官员,查实之后即降级或者予以免职。
经过一番查证之后,孔融检举的大多是皇宫中当权宦官的亲属。此时正是宦官专权,尚书担心真的实施惩罚会得罪权宦,于是就把负责调查此事的官吏都叫去责问。
资料图
面对这种情况,孔融丝毫不畏惧,他仍然据理力争,一五一十地把这些宦官亲属的罪行如实禀告。
当时的宦官有多厉害?汉灵帝十分信任和倚重他们,甚至把其中的两位宦官比为父母,就连得宠的何皇后都让他们三分。即便如此,孔融对这些人的亲属所犯罪行却毫不隐瞒,其正直敢言就到了这个程度。
孔融不仅胆大,脾气也不小。
184年,何皇后的哥哥何进被提升为大将军,杨赐派孔融带着名片前去祝贺。
孔融到了何府之后,递上名片请求通报,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或许是因为孔融不明白其中的“规则”,没有及时给守门人送上银两“润手”,守门人收了名片却没有及时通报。
见守门人这种傲慢懒散的态度,孔融毫不客气地把名片夺回来,然后扬长而去。
何进是皇亲国戚,他府上的人当然也比较骄横,受了孔融这一番羞辱之后,就想派人去追杀孔融。
何进本想听之任之,但是有人劝他说:“孔融一向名声很好,如果将军您和他结怨的话,恐怕天下人都会因此而背弃您,不如对他以礼相待,这样就可以招揽更多贤士前来投奔。”
何进正是用人之际,于是就听从劝告,聘请孔融担任侍御史的职位。
3、董卓暗害
以孔融这样的性格,难免会接连为自己惹事。
董卓当权的时候,孔融担任虎贲中郎将之职。董卓想废掉汉少帝、改立陈留王,每当他问到孔融,孔融总是据理力争,根本不想由着董卓胡作非为。
董卓的影视形象
董卓对孔融恨得咬牙切齿,但同样也顾及孔融的名气,没有直接杀害孔融,而是想了一个阴招。
当时黄巾军不停地在各个州郡作乱,其中尤其以北海郡的乱军闹得最凶,于是董卓就暗中和有发言权的同僚串通好,一起向朝廷举荐,让孔融去担任北海相。
孔融果然因此数次陷入生死危局之中。
第一次,孔融率领北海军士截击从冀州回来的20万黄巾军,结果打了败仗,孔融只好带领散兵退守朱虚县。
第二次,黄巾军前来围攻孔融,孔融被困得没办法,只好派太史慈到刘备那里去求救。
这时的刘备担任的是平原相的官职,他早就听说过孔融的大名,现在一听这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居然来求助于自己,颇有些受宠若惊,他说道:“孔北海居然还知道天下有我刘备这号人物吗?”说完这话之后,刘备马上派遣三千精兵前去救援,黄巾军这才散去,孔融得以保全。
从出任司徒府上的属官,到担任北海相,孔融头上都好像带着亮闪闪的光环:知名人士。因为他的名气,何进、董卓之流虽然恨他恨得咬牙切齿,但是却不敢明目张胆地伤害他,所以孔融才得以保全。
《后汉书》中评价孔融“负其高气”,但是却“才疏意广”,这八个字的评语可以说非常贴切,正是因为孔融有这样的特点,最后才导致他被曹操暗害的命运。
4、重在做实事
如果孔融生在清平世界,他肯定是个做实事的好官。
担任北海相期间,孔融在防御黄巾军之余,就是忙于整治城邑、设立学校、荐举贤良,政声特别好,因此被誉为“孔北海”。
可惜孔融生活的是一个乱世,只有忠正和才能显然还是不够的。
孔融在北海担任了六年相国之后,被刘备上表推荐为青州刺史。
汉献帝的影视形象
公元196年,汉献帝跟随曹操迁到许昌,孔融被征召回京,于是有了直面曹操的机会。
曹操大权独握,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朝中很多官员虽然拿的是朝廷俸禄,但实际上却都是为曹操出谋划策,偶尔有几个看曹操不顺眼,试图阻止他野心的大臣,也都被曹操挨个除掉,或者逃出京城,另谋出路。
偏偏孔融是个例外。
孔融被征召回京城之后,先是被任命为“将作大匠”,负责掌管宫室的修建工作;后来又升任为少府,位列九卿。
看起来孔融已经迈上了自己仕途的高峰,和当时众多官员不同的是,孔融没有拿着汉朝的俸禄却当着曹操的官,他是一心要匡扶汉室,坚决制止并打击有损汉室的任何行为。
正因为有这样的心思,每当汉献帝在朝会上召对大臣的时候,有的大臣或许会装聋作哑,或者泛泛空谈,但是孔融一定会有理有据地广征博引,争取给出最正确的答案。
汉献帝因此经常采纳孔融的进谏。
这样的人,显然早晚会成为曹操的心头大患。
5、专和曹操对着干
事实上,孔融早就看出了曹操的野心,他也知道,当今之际保全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投靠曹操,但是他坚决不肯那么做。早在北海担任相国的时候,就有幕僚规劝孔融早些与曹操结交,孔融拒绝了这人的建议之后仍然怒气不止,于是直接处决了这个幕僚。
孔融的影视形象
如今,孔融来到京城,有了许多直接和曹操分庭抗礼的机会,他虽然知道自己的势力远远不如曹操,但是他没有放弃任何一次和曹操作对的机会。
当时兵荒马乱,粮食供应不足,曹操就上表请求禁酒。
见曹操主张禁酒,孔融就多次写信给曹操,表达自己反对禁酒的意见。只是反对还不够,他在信中还言词傲慢,十分无礼。
这当然不是说孔融就是个傲慢无礼的人,不过是因为他看曹操霸道奸诈,实在忍不下去了,所以才会这样行事偏激。
曹操攻下邺城之后,曹操的儿子曹丕偷偷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知道这事之后,直接给曹操写了一封信,以“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来讽刺曹操。
孔融对曹操冷嘲热讽不止一次,曹操虽然恼怒,但是又不得不承认孔融的正确。这让一向自负的曹操更加恼火,但是碍于孔融的名气,不好直接出手将他除掉,于是只好另想办法。
208年,孔融被任命为太中大夫,负责掌管朝廷议论之事。因为孔融为人宽容,平时喜欢鼓励和提拔年轻人,所以他家经常宾客盈门,孔融也很乐于每天和这些宾客把酒言欢。
《后汉书·郑孔荀列传》记载:
融闻人之善,若出诸己,言有可采,必演而成之,面告其短,而退称所长,荐达贤士,多所奖进,知而未言,以为己过,故海内英俊皆信服之。
孔融听到别人有什么善行,常常会为别人高兴,就好像是自己做的一样。他听到别人有什么话很有道理,就一定会再予以扩展完善,然后当面告诉别人不足的地方,私底下却称赞对方的长处。他推荐贤士,经常鼓励他们,一定会尽全力给对方以帮助……
这是一个十分典型的贤明长者形象,这样的长者显然是很受人欢迎的,于是海内英才都十分信服孔融。
曹操的影视形象
6、结局
有曹操在,这样的信服显然是危险的。
曹操希望“天下归心”,但是他希望的是归附于自己,而不是除了自己之外的任何人,哪怕是当朝天子汉献帝也不行。汉献帝显然早就明白了这一点,所以他顺从曹操,后期基本上不敢有任何“忤逆”之举。
可是孔融不一样,孔融认定自己是汉臣,应该忠于的是汉室,和曹操没有丝毫关系。去巴结讨好曹操?他根本不屑于那么做!
曹操明白这一点,知道这样的人他不能再容忍下去了。
208年9月,孔融被处死,罪名是“招合徒众、欲规不轨”、“谤讪朝廷”、“不遵朝仪”、“大逆不道”等等,这些罪名,正是路粹在曹操的授意下捏造出来的。
一代名儒孔融,就这样葬送于曹操之手。
参考资料:《后汉书·郑孔荀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