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孔融有才,曹操求贤若渴,为什么曹操会设计害孔融?

孔融有才,曹操求贤若渴,为什么曹操会设计害孔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佳佳很有料 访问量:3619 更新时间:2024/4/13 23:06:56

公元208年,一向富有才名的孔融被处死,暗中派人给孔融捏造一连串罪名的正是曹操。

孔融是建安七子之一,他从小就异常聪明,为人正直有担当,曹操一向求贤若渴,当时很多人才都能够被他所用,为什么他偏偏就容不下一个孔融呢?

《后汉书》中评价孔融用了八个字,足以说明其命运的真相。

1、少年即见性格

孔融是鲁国(现在的山东曲阜)人,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的父亲孔宙曾经担任都尉一职,是当时比较重要的中高级武官。

孔融从小就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才能。孔融10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带他去京城玩。

孔融让梨画像

当时担任河南尹的李膺为人持重,不愿意随意接待宾客,为此他特意嘱咐仆从:如果不是当世的名人或者通家之好的人前来拜访,一律不用禀报求见。

少年孔融早就听说过李膺的威名,到京城之后他很想亲眼看看这个人到底长什么样,所以特地前去李府拜访。

孔融知道李膺的规矩,于是到了李府之后,他就对看门人说道:“我家和李家是通家之好,请前去禀报。”

孔融顺利地被请了进去,李膺见到他之后却不认识。此时李膺年纪在五十岁上下,他以为孔融或许是哪位挚友的孙子,于是就问他:“你的祖父和我有交情吗?”

没想到,孔融的回答却让人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他说道:“有啊,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李耳都德才兼备,李耳还做过孔子的老师,所以我和您是累世通家之好。”

李膺府上当时高朋满座,看到小小的孔融竟然如此反应灵敏、知识广博,都不由连声赞叹。

太中大夫陈炜来得晚,他来了之后别人就告诉他这件奇事,陈炜不由笑道:“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就聪明。”

孔融听了,马上反唇相讥:“听您这么说,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

李膺被孔融逗得哈哈大笑,再次夸奖道:“这孩子以后必成大器!”

后来的事实证明,陈炜和李膺两个人都说对了。

2、正直敢言,脾气还挺大

孔融长大之后,以文采和胆气而闻名,不少州郡的长官都想请他前去,却都被他推辞了,后来应邀到了司徒杨赐的府上,做了一名司徒掾属。

当时朝廷要求暗中查访有贪污行为的官员,查实之后即降级或者予以免职。

经过一番查证之后,孔融检举的大多是皇宫中当权宦官的亲属。此时正是宦官专权,尚书担心真的实施惩罚会得罪权宦,于是就把负责调查此事的官吏都叫去责问。

资料图

面对这种情况,孔融丝毫不畏惧,他仍然据理力争,一五一十地把这些宦官亲属的罪行如实禀告。

当时的宦官有多厉害?汉灵帝十分信任和倚重他们,甚至把其中的两位宦官比为父母,就连得宠的何皇后都让他们三分。即便如此,孔融对这些人的亲属所犯罪行却毫不隐瞒,其正直敢言就到了这个程度。

孔融不仅胆大,脾气也不小。

184年,何皇后的哥哥何进被提升为大将军,杨赐派孔融带着名片前去祝贺。

孔融到了何府之后,递上名片请求通报,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或许是因为孔融不明白其中的“规则”,没有及时给守门人送上银两“润手”,守门人收了名片却没有及时通报。

见守门人这种傲慢懒散的态度,孔融毫不客气地把名片夺回来,然后扬长而去。

何进是皇亲国戚,他府上的人当然也比较骄横,受了孔融这一番羞辱之后,就想派人去追杀孔融。

何进本想听之任之,但是有人劝他说:“孔融一向名声很好,如果将军您和他结怨的话,恐怕天下人都会因此而背弃您,不如对他以礼相待,这样就可以招揽更多贤士前来投奔。”

何进正是用人之际,于是就听从劝告,聘请孔融担任侍御史的职位。

3、董卓暗害

以孔融这样的性格,难免会接连为自己惹事。

董卓当权的时候,孔融担任虎贲中郎将之职。董卓想废掉汉少帝、改立陈留王,每当他问到孔融,孔融总是据理力争,根本不想由着董卓胡作非为。

董卓的影视形象

董卓对孔融恨得咬牙切齿,但同样也顾及孔融的名气,没有直接杀害孔融,而是想了一个阴招。

当时黄巾军不停地在各个州郡作乱,其中尤其以北海郡的乱军闹得最凶,于是董卓就暗中和有发言权的同僚串通好,一起向朝廷举荐,让孔融去担任北海相。

孔融果然因此数次陷入生死危局之中。

第一次,孔融率领北海军士截击从冀州回来的20万黄巾军,结果打了败仗,孔融只好带领散兵退守朱虚县。

第二次,黄巾军前来围攻孔融,孔融被困得没办法,只好派太史慈到刘备那里去求救。

这时的刘备担任的是平原相的官职,他早就听说过孔融的大名,现在一听这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居然来求助于自己,颇有些受宠若惊,他说道:“孔北海居然还知道天下有我刘备这号人物吗?”说完这话之后,刘备马上派遣三千精兵前去救援,黄巾军这才散去,孔融得以保全。

从出任司徒府上的属官,到担任北海相,孔融头上都好像带着亮闪闪的光环:知名人士。因为他的名气,何进、董卓之流虽然恨他恨得咬牙切齿,但是却不敢明目张胆地伤害他,所以孔融才得以保全。

《后汉书》中评价孔融“负其高气”,但是却“才疏意广”,这八个字的评语可以说非常贴切,正是因为孔融有这样的特点,最后才导致他被曹操暗害的命运。

4、重在做实事

如果孔融生在清平世界,他肯定是个做实事的好官。

担任北海相期间,孔融在防御黄巾军之余,就是忙于整治城邑、设立学校、荐举贤良,政声特别好,因此被誉为“孔北海”。

可惜孔融生活的是一个乱世,只有忠正和才能显然还是不够的。

孔融在北海担任了六年相国之后,被刘备上表推荐为青州刺史。

汉献帝的影视形象

公元196年,汉献帝跟随曹操迁到许昌,孔融被征召回京,于是有了直面曹操的机会。

曹操大权独握,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朝中很多官员虽然拿的是朝廷俸禄,但实际上却都是为曹操出谋划策,偶尔有几个看曹操不顺眼,试图阻止他野心的大臣,也都被曹操挨个除掉,或者逃出京城,另谋出路。

偏偏孔融是个例外。

孔融被征召回京城之后,先是被任命为“将作大匠”,负责掌管宫室的修建工作;后来又升任为少府,位列九卿。

看起来孔融已经迈上了自己仕途的高峰,和当时众多官员不同的是,孔融没有拿着汉朝的俸禄却当着曹操的官,他是一心要匡扶汉室,坚决制止并打击有损汉室的任何行为。

正因为有这样的心思,每当汉献帝在朝会上召对大臣的时候,有的大臣或许会装聋作哑,或者泛泛空谈,但是孔融一定会有理有据地广征博引,争取给出最正确的答案。

汉献帝因此经常采纳孔融的进谏。

这样的人,显然早晚会成为曹操的心头大患。

5、专和曹操对着干

事实上,孔融早就看出了曹操的野心,他也知道,当今之际保全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投靠曹操,但是他坚决不肯那么做。早在北海担任相国的时候,就有幕僚规劝孔融早些与曹操结交,孔融拒绝了这人的建议之后仍然怒气不止,于是直接处决了这个幕僚。

孔融的影视形象

如今,孔融来到京城,有了许多直接和曹操分庭抗礼的机会,他虽然知道自己的势力远远不如曹操,但是他没有放弃任何一次和曹操作对的机会。

当时兵荒马乱,粮食供应不足,曹操就上表请求禁酒。

见曹操主张禁酒,孔融就多次写信给曹操,表达自己反对禁酒的意见。只是反对还不够,他在信中还言词傲慢,十分无礼。

这当然不是说孔融就是个傲慢无礼的人,不过是因为他看曹操霸道奸诈,实在忍不下去了,所以才会这样行事偏激。

曹操攻下邺城之后,曹操的儿子曹丕偷偷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知道这事之后,直接给曹操写了一封信,以“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来讽刺曹操。

孔融对曹操冷嘲热讽不止一次,曹操虽然恼怒,但是又不得不承认孔融的正确。这让一向自负的曹操更加恼火,但是碍于孔融的名气,不好直接出手将他除掉,于是只好另想办法。

208年,孔融被任命为太中大夫,负责掌管朝廷议论之事。因为孔融为人宽容,平时喜欢鼓励和提拔年轻人,所以他家经常宾客盈门,孔融也很乐于每天和这些宾客把酒言欢。

《后汉书·郑孔荀列传》记载:

融闻人之善,若出诸己,言有可采,必演而成之,面告其短,而退称所长,荐达贤士,多所奖进,知而未言,以为己过,故海内英俊皆信服之。

孔融听到别人有什么善行,常常会为别人高兴,就好像是自己做的一样。他听到别人有什么话很有道理,就一定会再予以扩展完善,然后当面告诉别人不足的地方,私底下却称赞对方的长处。他推荐贤士,经常鼓励他们,一定会尽全力给对方以帮助……

这是一个十分典型的贤明长者形象,这样的长者显然是很受人欢迎的,于是海内英才都十分信服孔融。

曹操的影视形象

6、结局

有曹操在,这样的信服显然是危险的。

曹操希望“天下归心”,但是他希望的是归附于自己,而不是除了自己之外的任何人,哪怕是当朝天子汉献帝也不行。汉献帝显然早就明白了这一点,所以他顺从曹操,后期基本上不敢有任何“忤逆”之举。

可是孔融不一样,孔融认定自己是汉臣,应该忠于的是汉室,和曹操没有丝毫关系。去巴结讨好曹操?他根本不屑于那么做!

曹操明白这一点,知道这样的人他不能再容忍下去了。

208年9月,孔融被处死,罪名是“招合徒众、欲规不轨”、“谤讪朝廷”、“不遵朝仪”、“大逆不道”等等,这些罪名,正是路粹在曹操的授意下捏造出来的。

一代名儒孔融,就这样葬送于曹操之手。

参考资料:《后汉书·郑孔荀列传》

更多文章

  • “孔融让梨”在西方成为反面教材,孔融让梨到底是作秀还是美德?

    历史解密编辑:凉城相惜暖玉标签:孔融让梨,孔融,反面教材,高尚,尊长

    《孔融让梨》是一个千古流传的道德教育故事,这个故事曾经被列入过小学语文的教材;相信很多人对这个故事都并不陌生。这个故事说的是,东汉末年有一个四岁的小孩子,他叫孔融,家中有数个兄弟。有一日,他父亲的朋友带着一盘梨到家中作客,大人们让他去把梨分给大家;按照一般人的逻辑,小孩子应该会把最大的占为己有,然后

  • 孔融到底因何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黑夜慢慢熬标签:孔融,曹操,许攸,刘表,崔琰,陈寿

    孔融因何被杀孔子第二十世代孙,“建安七子”之一孔融被曹操杀掉,其中的原因始终在史学界争论不清。在现代多数学者中,大多数主张孔融被曹操杀害是因政治见解不同,是社会矛盾所致。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孔融在政治上是曹操的反对派,终于被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辑的{中国文学史}则认为,建

  • 从小“让梨”的孔融是如何一步步作死

    历史解密编辑:黛眉浅浅标签:孔融,曹操,刘备,曹丕,汉献帝,董卓

    #头条中国史#从小我们就听过一个故事,那就是孔融让梨,那时候我们脑海里对孔融都产生了一个固有印象——孔融是一个贤人。事实上这个“贤人”是有水分的,孔融的“贤”带着几分迂腐、几分‘作’。由于他嘴太碎、喜欢作死,导致自己一事无成,而且最后死得也不太光彩。源自血脉的迂腐孔融是典型的“把一手好牌打烂”。孔融

  • 曹操斩杀孔融后,其子女为何不逃?9岁孩童的回答被千古流传传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孔融,曹操,祢衡,袁绍,东汉,汉朝,汉献帝,建安七子

    孔融字文举,为孔子的二十世孙, 其文章犀利,后因直言纳谏被杀,令人惋惜。孔融在汉献帝时期任北海国相,将这里治理得井井有条,经济跟文化都有发展。孔融在被抓后,曹操问其子女为何不逃,9岁孩童一语成千古名言。孔融为人孔融在北海前后一共治理了六年,组织民工修建城邑整备军队,清理地痞流氓维护当地治安,立学校教

  • 十岁小孩的一句话,成了千古经典,你了解孔融的“小时了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邮寄雪兔标签:孔融,李膺,孔子,典故

    提起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个小孩儿,我想很多中国人立刻会想起一个名字,孔融。没错,孔融在中国可以说是妇乳皆知,家喻户晓。一提起孔融,大家马上就会想起“孔融让梨”的典故。四岁的孔融就知道让梨了,对于家长教育孩子,那绝对是模范案例。但今天我要和大家说的典故,是关于孔融十岁时的另一个聪明、机智的典故“小时了

  • 曹丕为何将孔融列入建安七子之中?

    历史解密编辑:夏雪NNN标签:曹丕,孔融,建安,曹操,吴质,皇帝,曹植,建安七子,汉朝,军事政策

    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关于道德教育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孔融,字文举。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为孔子的二十世孙,他的七世祖孔霸是汉元帝的老师。父亲孔宙,曾任太山都尉。孔融少有异才,勤奋好学,受到名士李膺的赞

  • 历史书上人物的另一面,孔融不孝顺、匡衡是贪官、海瑞很无情

    历史解密编辑:古今中外历史说标签:匡衡,孔融,海瑞,李白,萧皇后,狄仁杰

    我们学习历史时,能在上面看到很多古人的事迹。有很多很正面的古人,他们在历史上都留下很好的一面。不过有时候历史书上只是记载这些人物的其中一面,这些人是有很多面的。我们现在看一下历史书上人物的另一面,和我们认为的完全不一样。纣王。我们商纣王的印象就是,这个人很残暴、宠爱妲己,总的来说是无恶不作。评说演义

  • 孔融死前哀求放过儿子,9岁儿子“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流传至今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孔融,曹操,刘表,甄宓,孔子,死前,诗人,东汉,三国,汉献帝,建安七子

    众所周知,曹操生性多疑,极为自负,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奸雄之一。在三国的舞台上,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而孔融生性正直,公谨,忠心汉室,不屈强权。而据《后汉书·孔融传》记载:''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由此也更可见孔融的良好品行。

  • 孔融乃天下名士,因触怒曹操,结局令人不胜惋惜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孔融,曹操,董卓,李膺,曹丕,汉献帝,三国,建安七子,汉朝,曹操麾下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官员、一代名儒、能诗善文,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年少时便才华显露,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孔融让梨。说的是孔融四岁时候,与兄弟一起吃梨,但他一直拿最小的梨吃,父亲奇怪地询问他,他回答说:“我是小孩子,按理应该拿小的。”他的话让人啧啧称奇。《三字经》有“融四岁

  • 临死一声笑——尽显建安七子之首孔融的风骨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孔融,曹操,祢衡,董卓,袁绍,三国,东汉,诗人,汉献帝,建安七子

    小引东汉末年,皇帝换得比走马灯还快。有的登基不到一年就被废,有的还没得及看清这个世界就夭折,有的好不容易长到成年,对于朝政,要么“你问太后”,要么“你问宦官”,要么被枭雄们吓得一身冷汗。最可悲的是东汉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一生活在被人控制的阴影中。董卓挟持他去长安,董卓死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