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十三岁以孝出名的孔融,为什么被曹操罗列不忠不孝的罪名处死

十三岁以孝出名的孔融,为什么被曹操罗列不忠不孝的罪名处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灰脸娱乐说 访问量:3603 更新时间:2024/1/27 1:56:06

孔融这个人物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四岁让梨的故事的传播度还是很广泛的。其实这件事只是孔融成名路上的小插曲。在十三岁的时候,孔融因为孝顺在州里成名。这应该算是孔融作为一个名士的开始。不过按史料的记载,至孝的孔融却被冠以不孝的罪名,被曹操处死。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孔融的早期经历

《后汉书·孔融传》记载,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这给孔融带来比较多的资源。但是孔融能够成为天下名士,更多还是缘于他个人的行迹。孔融兄弟七人,孔融排行第六。在四岁的时候,每次和兄弟吃梨都拿小梨。别人问孔融原因,孔融回答自己年龄小该拿小梨。不过这是《融家传》中的记载。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孔宙到洛阳。孔融想见当时的名士李膺,于是自称是李膺故旧子弟。李膺当然不认识孔融,孔融的解释是自己的祖先孔子和李膺的祖先老子亦师亦友,所以是故旧子弟。陈炜评价孔融:小时候聪明,长大未必奇伟。孔融应声回答:''你小时候就很聪明吧。''因为这次见面,孔融得到名士李膺的认可。

在孔融十三岁的时候,孔宙去世,孔融哀伤过度,行动需要别人搀扶。于是''州里归其孝''。这个时候的孔融应当可以视为跻身名士的行列。而后在十六岁的时候,''党锢之祸''爆发,一个叫做张俭的名士被追捕,投靠孔融的哥哥孔褒

当时孔褒不在,孔融自作主张接纳张俭。结果事情败露,孔褒、孔融以及他们的母亲都争相将罪责揽在自己身上。最后朝廷定罪于孔褒。不过正是这一门三人争死的举动,让孔融成为天下名士。

孔融与曹操的斗争

孔融虽然少年成名,但是消沉了好一阵时间。他走上仕途,在洛阳做官,但是因为反对董卓的废立之事,被出为北海相,因为北海是受到黄巾余党冲击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从中平六年到建安元年(即公元189年到196年),孔融当了七年的北海相,最后在与袁谭的战争中失败,投靠了曹操所控制的东汉朝廷。

在早先孔融对曹操是支持的态度,还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试图帮助曹操收拢人才。但是孔融是忠于汉室的传统士大夫的代表,而曹操长期做的事情正是篡代东汉的准备工作。荀彧和曹操的关系如此亲密,都因为立场的原因决裂,何况是孔融呢?

于是孔融一直与曹操作对,或者对曹操进行嘲讽,打击曹操的形象和权威;或者提出一些直接伤害曹操利益的建议,比如''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试图阻止曹操进位魏公。孔融作为名士领袖,已经阻碍到曹操篡汉的道路。所以曹操产生除掉孔融的想法。

孔融之死

孔融虽然权重不高,但是名望实在太大。当初杀边让的遭遇让曹操对名士群体的处理产生顾忌。而曹操针对孔融的办法是罗列罪名,打击孔融的名望。让孔融从一个名士变成大逆不道之徒。这样下手就顺理成章。

曹操选择与孔融有隙的郗虑以及自己的军谋祭酒路粹,罗列孔融不忠、不孝的罪名,这也是传统士大夫最不能容忍的两点。不忠的方面是图谋不轨、唐突礼仪、诽谤朝廷;不孝的方面则是孔融与祢衡的对话,其中提到母子的关系只是物品放在容器里,''出则离矣''。于是孔融被处死。

虽然网络上对孔融的非议有很多,认为孔融小时候四岁让梨,长大后出言不道,觉得自己认识了一个''假孔融''。然而孔融的死并非单纯的言论举止,其根本的核心在于他与曹操的对立。这一点史料中已经有曲笔甚至直笔指明。可以说孔融是汉室的卫道士,也因此而殒命了。

参考文献:《后汉书》

标签: 孔融曹操李膺不忠荀彧孔子

更多文章

  • 孔融有才,曹操求贤若渴,为什么曹操会设计害孔融?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孔融,曹操,刘备,李膺,汉献帝,建安七子,三国,艺术家,曹操麾下

    公元208年,一向富有才名的孔融被处死,暗中派人给孔融捏造一连串罪名的正是曹操。孔融是建安七子之一,他从小就异常聪明,为人正直有担当,曹操一向求贤若渴,当时很多人才都能够被他所用,为什么他偏偏就容不下一个孔融呢?《后汉书》中评价孔融用了八个字,足以说明其命运的真相。1、少年即见性格孔融是鲁国(现在的

  • “孔融让梨”在西方成为反面教材,孔融让梨到底是作秀还是美德?

    历史解密编辑:凉城相惜暖玉标签:孔融让梨,孔融,反面教材,高尚,尊长

    《孔融让梨》是一个千古流传的道德教育故事,这个故事曾经被列入过小学语文的教材;相信很多人对这个故事都并不陌生。这个故事说的是,东汉末年有一个四岁的小孩子,他叫孔融,家中有数个兄弟。有一日,他父亲的朋友带着一盘梨到家中作客,大人们让他去把梨分给大家;按照一般人的逻辑,小孩子应该会把最大的占为己有,然后

  • 孔融到底因何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黑夜慢慢熬标签:孔融,曹操,许攸,刘表,崔琰,陈寿

    孔融因何被杀孔子第二十世代孙,“建安七子”之一孔融被曹操杀掉,其中的原因始终在史学界争论不清。在现代多数学者中,大多数主张孔融被曹操杀害是因政治见解不同,是社会矛盾所致。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孔融在政治上是曹操的反对派,终于被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辑的{中国文学史}则认为,建

  • 从小“让梨”的孔融是如何一步步作死

    历史解密编辑:黛眉浅浅标签:孔融,曹操,刘备,曹丕,汉献帝,董卓

    #头条中国史#从小我们就听过一个故事,那就是孔融让梨,那时候我们脑海里对孔融都产生了一个固有印象——孔融是一个贤人。事实上这个“贤人”是有水分的,孔融的“贤”带着几分迂腐、几分‘作’。由于他嘴太碎、喜欢作死,导致自己一事无成,而且最后死得也不太光彩。源自血脉的迂腐孔融是典型的“把一手好牌打烂”。孔融

  • 曹操斩杀孔融后,其子女为何不逃?9岁孩童的回答被千古流传传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孔融,曹操,祢衡,袁绍,东汉,汉朝,汉献帝,建安七子

    孔融字文举,为孔子的二十世孙, 其文章犀利,后因直言纳谏被杀,令人惋惜。孔融在汉献帝时期任北海国相,将这里治理得井井有条,经济跟文化都有发展。孔融在被抓后,曹操问其子女为何不逃,9岁孩童一语成千古名言。孔融为人孔融在北海前后一共治理了六年,组织民工修建城邑整备军队,清理地痞流氓维护当地治安,立学校教

  • 十岁小孩的一句话,成了千古经典,你了解孔融的“小时了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邮寄雪兔标签:孔融,李膺,孔子,典故

    提起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个小孩儿,我想很多中国人立刻会想起一个名字,孔融。没错,孔融在中国可以说是妇乳皆知,家喻户晓。一提起孔融,大家马上就会想起“孔融让梨”的典故。四岁的孔融就知道让梨了,对于家长教育孩子,那绝对是模范案例。但今天我要和大家说的典故,是关于孔融十岁时的另一个聪明、机智的典故“小时了

  • 曹丕为何将孔融列入建安七子之中?

    历史解密编辑:夏雪NNN标签:曹丕,孔融,建安,曹操,吴质,皇帝,曹植,建安七子,汉朝,军事政策

    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关于道德教育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孔融,字文举。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为孔子的二十世孙,他的七世祖孔霸是汉元帝的老师。父亲孔宙,曾任太山都尉。孔融少有异才,勤奋好学,受到名士李膺的赞

  • 历史书上人物的另一面,孔融不孝顺、匡衡是贪官、海瑞很无情

    历史解密编辑:古今中外历史说标签:匡衡,孔融,海瑞,李白,萧皇后,狄仁杰

    我们学习历史时,能在上面看到很多古人的事迹。有很多很正面的古人,他们在历史上都留下很好的一面。不过有时候历史书上只是记载这些人物的其中一面,这些人是有很多面的。我们现在看一下历史书上人物的另一面,和我们认为的完全不一样。纣王。我们商纣王的印象就是,这个人很残暴、宠爱妲己,总的来说是无恶不作。评说演义

  • 孔融死前哀求放过儿子,9岁儿子“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流传至今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孔融,曹操,刘表,甄宓,孔子,死前,诗人,东汉,三国,汉献帝,建安七子

    众所周知,曹操生性多疑,极为自负,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奸雄之一。在三国的舞台上,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而孔融生性正直,公谨,忠心汉室,不屈强权。而据《后汉书·孔融传》记载:''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由此也更可见孔融的良好品行。

  • 孔融乃天下名士,因触怒曹操,结局令人不胜惋惜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孔融,曹操,董卓,李膺,曹丕,汉献帝,三国,建安七子,汉朝,曹操麾下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官员、一代名儒、能诗善文,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年少时便才华显露,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孔融让梨。说的是孔融四岁时候,与兄弟一起吃梨,但他一直拿最小的梨吃,父亲奇怪地询问他,他回答说:“我是小孩子,按理应该拿小的。”他的话让人啧啧称奇。《三字经》有“融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