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不惧死但自作死的孔融,反对曹操的名士风范是否值得效仿?

三国:不惧死但自作死的孔融,反对曹操的名士风范是否值得效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孤寡老人讲历史 访问量:2867 更新时间:2024/1/15 18:30:08

三国时期名人多,但后世之人从幼年时就要学习其品德的名人就一个,他叫孔融

从他四岁让梨并被人宣扬出去开始,到如今,大凡中国人都知道“孔融让梨”的典故,也知道了孔融。

从史书上介绍的孔融来看,孔融一生展现出来的优良品质很多,不仅仅只有让梨,魏晋时期的名士们的个人操守都还是过得去的,值得时人和后人学习。

但孔融的缺点也不少,大多是那个时代名士的通病,好空谈,无理由藐视权贵,做起实事来成绩就很一般。

比如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时,袁绍的儿子袁谭攻打孔融镇守的北海,城头上打得热火朝天,孔融却在后面“隐几读书,谈笑自若”。

临危不惧的名士风范是保持住了,可对拒敌毫无益处,他当时的职责完全被抛弃在一边,而且,城陷落时,他还干脆抛妻弃子,自己跑了。

所以后来曹操不怎么重用他也是有原因的,诸侯争霸时期,能干实事的人才更吃香。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孔融被曹操杀掉了,因为孔融名气大,曹操想杀他也费了一番心思,给他安了好些个罪名,从图谋不轨到不孝顺,能用的罪名都给他用上了。

即使曹操搞出了很多罪名才杀掉孔融,但为孔融叫屈的人还是很多,文人大多站在孔融一边,写史书的都是文人,所以,杀孔融成了曹操一生中的一大污点。

比如《后汉书》中说孔融后来性格变得乖张就是因为曹操,“既见操雄诈渐著,数不能堪,故发辞偏宕,多致乖忤。”

其实,曹操还是比较尊重文化和文化人的,他自己也算是半个文化人,跟文化人还是有共同语言的。

孔融不但是当时的天下名士,还是孔子的直系后裔,如果不是把曹操搞得忍无可忍,容忍他的心胸想必还是有的。

跟孔融同为“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为袁绍写檄文,把曹操骂得狗血淋头,曹操都能容忍,何况孔融?

但自从曹操掌权以来,孔融就看曹操不顺眼,几乎是曹操做的事他都反对。

曹操消灭袁绍势力集团时,有过屠城的行为,也有纵容儿子曹丕收了袁绍儿媳的行为,孔融自编“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的典故讽刺曹操父子。

曹操去打乌桓,这是讨伐外族,孔融公开讽刺,曹操下令禁酒,孔融强烈反对,还“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辞。”

如此种种,凡是曹操支持的,孔融就反对。

这些反对是错还是对?有些可能是对的,有些就未必正确。

比如曹操要禁酒,理由是“年饥兵兴”,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为了节省粮食,禁酒无疑是正确的举措。

而孔融的反对就毫无道理,无非是因为身为名士的他离不得酒而已,因私废公。

这说明,孔融当时对曹操的态度很恶劣,完全是为反对而反对,他认为曹操是坏人,就反对他的一切。

孔融也有底气反对,他名气大,还不怕死。

当初,孔融的兄长孔褒的好友、名士张俭(就是谭嗣同《狱中题壁》中所写“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的张俭)得罪了宦官集团,想跑到孔家来避难。

当时孔融的兄长孔褒外出,孔融就私下收留了张俭,后来这事被人告发,朝廷要治罪,要杀一个孔家的人,孔融和孔褒都主动承认自己是收留张俭的主谋,都愿意慷慨赴死。

最终,朝廷认定孔褒是主谋,把他杀了。

从这事来看,孔家子弟真不怕死,为了自己心中的“义”或“道”,即使去死也不算啥。

也不仅孔家子弟,魏晋名士们很多都不怕死,祢衡嵇康等都是铁骨铮铮。

但不怕死和无理取闹,自己想作死是两码事,如孔融对曹操,为反对而反对的行为就不太值得,为了所谓的名士风范不能公正看待一切更不值得。

曹操杀孔融还有一个历史背景,当时正逢曹操请率大军南下讨伐荆州刘表集团,还要顺带收复江东,这是以举国之兵出战。

为了避免后方有人闹事,曹操估计想找个不开眼的杀掉立威,所以有可能因此选中了一直跟自己不对付的孔融。

孔融被杀值不值得同情,肯定值得,但孔融被曹操杀害,自身也非完全没有责任,他的死,有那么一部分原因是自己作死,或者说是名士的矫情造成。

“孔融让梨”值得学习,为反对而无理反对的名士风范不值得效仿。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后汉书》

更多文章

  • “孔融让梨”在我国成为经典,为何会被西方国家当反面教材?

    历史解密编辑:萌的很呐标签:孔融,李斯,儒家,法家,反面教材

    “孔融让梨”在我国能够成为经典,而在西方国家却成为反面教材, 这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懂什么是文化,什么是美德。而秦国则是一个坚定的法家思想的执行者,秦始皇时期的李斯便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简单地来概述,李斯便是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一切利益都要围绕着自己的利益。因此,秦二世而亡,李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

  • 孔融被曹操杀害,只能怪他自己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教研室标签:孔融,曹操,袁绍,李膺,孔子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遗容。融谓使者曰:“戴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 “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世说新语》孔文举即孔融,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第二十世孙,东汉灵帝时,以出身高门,被推举到朝廷做官,后为北海太守,代领青州

  • 孔融被满门抄斩,被抓时其儿女淡定下棋,说出八个字成为千古名言

    历史解密编辑:茅舍品史标签:孔融,曹操,孔子,谋士,诗人,汉朝,三国,东汉末年,建安七子

    208年,孔融被曹操处死。他两个年幼的孩子因寄养在外,暂时逃过一劫,不料却因说了八个字,让曹操大惊,随即下令将这两个孩子也杀了。孔融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位历史人物,“融四岁,能让梨”,孔融让梨的典故流传至今。他是孔子的后代,东汉的名士之一,从小就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孔融深受儒家学派影响,常常以礼自居。

  • 东汉名士孔融之死的真相:一再挑战野心家曹操的底线而遭灭门之祸

    历史解密编辑:斜杠历史标签:孔融,曹操,董卓,李膺,汉献帝,丞相

    文人最好不要玩政治,尤其是倔强的文人。但1800多年前有个倔强的文人,他不但玩政治,还偏要一再挑战一位狠辣的政治家的底线,最终酿成惨剧,一家人惨遭灭门,这个倔强的文人就是孔子的20世孙、东汉名士孔融,而这个狠辣的政治家就是曹操。孔融1、从一桩“冥婚”说起曹操很牛,不但他自己牛,就连他生的孩子个个都很

  • 孔融被曹操灭三族,临死前请求放过一双儿女,女儿说8字流传至今

    历史解密编辑:月亮迷路了标签:孔融,曹操,袁绍,李膺,曹丕,丞相

    《陆游家训》里有这么一句话:“后生才锐者,最易坏事。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说的是孩子小时候太聪明、喜欢出风头的话,不见得是好事,父母遇上这种情况应该感到担心,不应该感到喜悦。历史上著名的神童孔融,就被陆游说中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每个人都听说过他的事迹。而小时候的孔融

  • 曹操杀完孔融后,问他的子女为何不逃?9岁孩童这句话成千古名言

    历史解密编辑:萍姑娘说历史标签:孔融,曹操,董卓,刘备,袁绍,汉献帝

    小学课本里都学过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大家知道有这么一位懂礼貌有爱心的古代人,早已为后人做了非常好的德行榜样。孔融身世高,口才好,成名早,可谓是当时非常顶尖的人物。而这样的人物也十分自负,非常看不惯曹操的行为,于是处处与其作对,最终死于曹操之手,其结局令人惋惜。说起孔融,后世对他的评价都非常高,他从小就

  • “孔融让梨”中的孔融,素以忠孝著称,为何却因不孝被曹操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孔融,曹操,董卓,袁绍,甄宓,孔子

    文|飞鱼说史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曾说: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也就是存在即合理。这句话可谓是精辟。我们从这句话中也能知道,世界万事万物都有存在的道理,就好比苹果,它的存在就是用来让人们吃的,不过对于牛顿来说,苹果存在的意义可不简单,因为正是因为一个苹果,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很多人谈及这件事的

  • 孔融临死前请求曹操放过儿子,9岁儿子说了8个字,被流传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小粒圈主标签:孔融,曹操,董卓,袁绍,东汉末年,孔子

    融谓使者日:‘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世说新语·言语》提起孔融这个历史人物,很多人都非常熟悉,孔融让梨这一美德流传了千年之久,如今大人们经常把孔融让梨的故事,当作启蒙故事讲给孩子听。长大后的孔子性格刚正,能诗善文,才略出众,又是孔子之后,在当

  • 孔融,沉浸于自我欣赏的典型知识分子

    历史解密编辑:鱼的故事标签:孔融,知识分子,曹操,何进,孔子,袁绍

    孔融在三国时期是一个很有名望的人。被时人尊为名士大儒。历来也被史学家评价为不依附权臣,坚持汉室忠贞的典范。这是因为孔融这个人有着很大的志向,叫“志在靖难”,意思是他的人生理想就是平定变乱,可以说是三观很正的一个人了。但我们知道,孔融是一个知识分子,在乱世之中他有这个能力来平定变乱吗?他是如何“靖难”

  • 三国志11:北海背后的故事,孔融应该怎么玩下去?

    历史解密编辑:单机时代标签:孔融,北海,吕布,董卓,袁绍,刘备,太史慈,三国志,曹操手下

    上一回我们介绍了青州两座城之一的平原城,今天介绍另一座城--北海。由于一河之隔,以致于小编曾经一度以为北海与河北四州没什么关系,其实北海属于青州,但北海又确实不是河北地区,而是中原地区。为什么这么别扭呢,有可能古代黄河并没有太宽,以致于三国里面都打不起海战,反而沿河两岸适合农耕生产而聚集了几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