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名人多,但后世之人从幼年时就要学习其品德的名人就一个,他叫孔融。
从他四岁让梨并被人宣扬出去开始,到如今,大凡中国人都知道“孔融让梨”的典故,也知道了孔融。
从史书上介绍的孔融来看,孔融一生展现出来的优良品质很多,不仅仅只有让梨,魏晋时期的名士们的个人操守都还是过得去的,值得时人和后人学习。
但孔融的缺点也不少,大多是那个时代名士的通病,好空谈,无理由藐视权贵,做起实事来成绩就很一般。
比如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时,袁绍的儿子袁谭攻打孔融镇守的北海,城头上打得热火朝天,孔融却在后面“隐几读书,谈笑自若”。
临危不惧的名士风范是保持住了,可对拒敌毫无益处,他当时的职责完全被抛弃在一边,而且,城陷落时,他还干脆抛妻弃子,自己跑了。
所以后来曹操不怎么重用他也是有原因的,诸侯争霸时期,能干实事的人才更吃香。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孔融被曹操杀掉了,因为孔融名气大,曹操想杀他也费了一番心思,给他安了好些个罪名,从图谋不轨到不孝顺,能用的罪名都给他用上了。
即使曹操搞出了很多罪名才杀掉孔融,但为孔融叫屈的人还是很多,文人大多站在孔融一边,写史书的都是文人,所以,杀孔融成了曹操一生中的一大污点。
比如《后汉书》中说孔融后来性格变得乖张就是因为曹操,“既见操雄诈渐著,数不能堪,故发辞偏宕,多致乖忤。”
其实,曹操还是比较尊重文化和文化人的,他自己也算是半个文化人,跟文化人还是有共同语言的。
孔融不但是当时的天下名士,还是孔子的直系后裔,如果不是把曹操搞得忍无可忍,容忍他的心胸想必还是有的。
跟孔融同为“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为袁绍写檄文,把曹操骂得狗血淋头,曹操都能容忍,何况孔融?
但自从曹操掌权以来,孔融就看曹操不顺眼,几乎是曹操做的事他都反对。
曹操消灭袁绍势力集团时,有过屠城的行为,也有纵容儿子曹丕收了袁绍儿媳的行为,孔融自编“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的典故讽刺曹操父子。
曹操去打乌桓,这是讨伐外族,孔融公开讽刺,曹操下令禁酒,孔融强烈反对,还“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辞。”
如此种种,凡是曹操支持的,孔融就反对。
这些反对是错还是对?有些可能是对的,有些就未必正确。
比如曹操要禁酒,理由是“年饥兵兴”,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为了节省粮食,禁酒无疑是正确的举措。
而孔融的反对就毫无道理,无非是因为身为名士的他离不得酒而已,因私废公。
这说明,孔融当时对曹操的态度很恶劣,完全是为反对而反对,他认为曹操是坏人,就反对他的一切。
孔融也有底气反对,他名气大,还不怕死。
当初,孔融的兄长孔褒的好友、名士张俭(就是谭嗣同《狱中题壁》中所写“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的张俭)得罪了宦官集团,想跑到孔家来避难。
当时孔融的兄长孔褒外出,孔融就私下收留了张俭,后来这事被人告发,朝廷要治罪,要杀一个孔家的人,孔融和孔褒都主动承认自己是收留张俭的主谋,都愿意慷慨赴死。
最终,朝廷认定孔褒是主谋,把他杀了。
从这事来看,孔家子弟真不怕死,为了自己心中的“义”或“道”,即使去死也不算啥。
也不仅孔家子弟,魏晋名士们很多都不怕死,祢衡、嵇康等都是铁骨铮铮。
但不怕死和无理取闹,自己想作死是两码事,如孔融对曹操,为反对而反对的行为就不太值得,为了所谓的名士风范不能公正看待一切更不值得。
曹操杀孔融还有一个历史背景,当时正逢曹操请率大军南下讨伐荆州刘表集团,还要顺带收复江东,这是以举国之兵出战。
为了避免后方有人闹事,曹操估计想找个不开眼的杀掉立威,所以有可能因此选中了一直跟自己不对付的孔融。
孔融被杀值不值得同情,肯定值得,但孔融被曹操杀害,自身也非完全没有责任,他的死,有那么一部分原因是自己作死,或者说是名士的矫情造成。
“孔融让梨”值得学习,为反对而无理反对的名士风范不值得效仿。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