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时代长河中,人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直到现在,遗留下来的都是优秀的思想文化。
它警示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要时刻牢记古人留下来的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做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贡献的人。
比如,东汉末年孔融让梨的故事,它反映了中华文化中“恭谦礼让”的美好品德,告诉人们要学会尊老爱幼。
但这样一个世代传颂的故事,在美国却被当成了反面教材,那么,孔融让梨,究竟是作秀,还是美德?
孔融让梨的典故
孔融是东汉末年鲁国人,同时他也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第20代世孙,在儒家思想的传播上,孔融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儒家思想倡导“以仁为核心”,意在告诉大家,一定要用爱去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小小年纪的孔融,也把古人的教训,深刻地印在了心里,他四岁那年,父亲的朋友送来了几个口味甘甜的酥梨,供一家人品尝。
当母亲洗好之后,准备给孔融几个兄弟姐妹品尝时,孔融率先拿了一个最小的留给自己,剩下的按照个头大小,分别给了兄长及弟弟妹妹。
看到孔融这样的举动,父亲很是吃惊,连忙问他:“为什么自己吃最小的,把大的分给别人呢?”
这时,孔融十分天真地回答道:“哥哥姐姐本来就比我年龄大,他们就应该吃大一点的,而弟弟妹妹比我小,我应该让着他们。”
孔融的回答,也让在场所有人称赞不绝,一个仅仅只有四岁的小孩子,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实在很难让人相信。
自那之后,孔融让梨的故事,就世代传承了下来,这个典故告诉我们,要尊敬师长,爱护兄妹。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尊老爱幼,也为无数的中华儿女,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儒家思想文化,自那时起,也深深刻在了每个人的心中。
美国当反面教材
中西方由于社会背景、饮食文化等的不同,在思想观念以及教育观念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孔融让梨”的故事,在中国世代传颂,而在美国,却被当成了反面教材。
美国人普遍认为,仅仅只有4岁的孔融,把大的梨让给自己的兄长,以及弟弟妹妹,是在讨好他人,这样的行为,很容易让一个孩子丢失了原本的纯真。
而他得到长辈的夸赞之后,会更加觉得自己了不起,久而久之,他也就会习惯这种谦让他人的交友方式。
这种行为其实很容易让他在人际交往中,丢失自我,总是委曲求全,去迎合他人。
美国人一直倡导自由平等,他们认为每个人都要有勇敢表达自我的勇气。
孔融让梨固然是好事,但不能因为想要得到身边人的认可,就委屈自己,失去了自我表达的机会。
在面对自己想要的东西时,一定要勇敢地争取,或者是通过实力去赢得,而不是像孔融这样,自己主动退出,把东西谦让给他人。
这样不仅压抑了自己的个性,而且对于别人来说,也不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性格习惯。
当步入社会以后,总想着能够通过他人的谦让,不劳而获,时间一长,这部分人也就失去了“斗争”的意识。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很容易会因为这种性格,成为社会的边缘人物,最终只能被社会所淘汰。
但在中国人看来,尊老爱幼,恭谦礼让,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教养,美国人却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
其实,这主要还是因为社会背景的差异,导致了思想上出现偏差。
由此也可以看出来,儒家文化要想走向世界,被世界所接纳,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这就需要更多的有志青年,在这条路上继续努力,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推向全世界。
作秀还是美德
中美两国文化上的差异,也让孔融让梨的故事,一直备受争议,国人普遍认为,这体现了中华文化中,恭谦礼让的美德。
但也有一部分外来人员认为,孔融让梨的这个行为,完全是在作秀。
在国人看来,一个四岁的孩子,心智各方面,还没有成熟,对于社交礼仪这方面,也仅仅只是一知半解。
他能做出让梨的这个举动,恰恰说明了“性本善”的这一性格特征。
把大的梨,让给别人吃,自己吃小的,说明他懂事,也从侧面证明了,儒家文化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什么都不懂的年龄,又何谈作秀之说呢?
但在一部分人看来,孔融让梨就是彻头彻尾的作秀行为,正因为是小孩子,所以他更加知道,大的梨肯定是甜的。
每个人都有私心,特别是小孩子,不成熟的心性,也让他们在挑选东西时,总是会选那个最大的。
可孔融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自己选了个最小的,这不是在作秀,又是干什么呢?
其实这种思想,就是西方文化中典型的个人主义,他们最在乎的,永远只有自己,所以在利益面前,只会关注个人,并不会顾及身边人。
但中华传统文化,却教导我们集体利益永远大于个人利益,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产生冲突时,首先要维护集体利益。
孔融正是因为顾及了他人利益,把个人利益放到了最后,所以才会有让梨的这一举动。
结语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导致对于孔融让梨这个典故的认知,产生了完全不一样的意见。
这从根本上来说,其实并没有对错之分,从实际意义来说,孔融让梨的行为,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而非作秀。
这样一个小小的典故,能够引起如此大的争议,其实也恰恰说明了,儒家文化想要推广到全世界,的确是任重道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