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的故事都听过吧,这是从小就出现在语文课本上我们学习的范例,也是弘扬中华美德的经典故事之一。
“四岁的孔融每次吃梨时,总拿最小的,从而把大的那一个让给哥哥。”这一段也被收录至《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作为千百年来教育小孩要懂得遵守公序良俗的典范。
就是这么一个从小就拥有良好美德的小朋友,却在长大后因为弑母而被曹操处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中间发生了什么?
孔融,字文举,东汉末年鲁国人,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孔子的第二十世孙。曾历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国相、太中大夫等,其性格刚烈、正直,喜好结交名士,并逐渐成为他们之中的代表。
而孔融与曹操的矛盾,产生于政治立场的不同。
孔融作为汉朝正统的坚决拥护者,一直以来都看不惯曹操的“嚣张跋扈”,不过,以往他们也都是明里暗里的斗斗嘴,关系也还算过得去,曹操还曾一度修书给孔融表示“和解”。
据《后汉书·孔融传》记载,真正激发其矛盾、让这两人关系恶化的原因还是在于,孔融认为曹操“雄诈渐著”,曹操一直以来都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想法,随着他权力的一步步扩大,这个意图就暴露得更加明显。
对此,孔融曾多次加以讽刺,也就出现了当时的“数不能堪”事件。
其一就是当时粮食短缺,军队要打仗粮食又不足,曹操便希望实行禁酒令以节约粮食,可这个建议被孔融得知了,他便对此大加反对,还认为凡成大事者,没有一个人不喝酒的,总之,就是认为曹操禁酒的举措是非常愚昧的,这让曹操心里十分不爽。
其二就是当时作为曹操最大的劲敌袁绍死后,曹操便让自己的儿子曹丕娶了袁绍的儿媳甄姬为妻,这对于曹操来说本是为了笼络对方势力的一个举措,结果,孔融得知后又写文章对他进行嘲讽,还拿纣王之事与他作比较进行挖苦,想必当时曹操心里也是恨得牙痒痒吧。
其三就是当年曹操讨伐乌桓时,孔融立即在背后唱衰歌,讽刺曹操师出无名,认为他此战必将失败而归。想想,当你某一件事还没开始做时,就有人在背后说:“放弃吧,你马上就要失败了”是什么样的心情?到了这个时候,曹操的隐忍想必已经快到极限了。
但毕竟孔融是名士之代表,又身份特殊,即使如今的曹操大权在握 ,但若想杀他,也没有找到合适的理由。没曾想,偏偏这孔融自己撞到枪口上来了。
一向言辞不羁的孔融,直接说出了“父母无恩论”,就是说,孩子与父母之间并没有太多的感情,父母对孩子也并没有恩情。他又表示自己有粮食,即便赠予陌生人也不会给父母。
就是这样的言论,为孔融招来了“杀身之祸”。
曹操当时一听,心里立即乐开了花:总算找到了一个杀孔融的理由。因为孔融的此番言论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违背,颠覆了父慈子孝的传统观念,曹操便直接给孔融找了一个不孝不敬的罪名,称他这是“弑父弑母之举”,就将其处死了,连带着他的两个幼子。
这个四岁就懂得谦让的名士孔融,因与曹操政治立场不同,多次挑衅讥讽与他,最终被其以“弑父弑母”罪名处死,实在是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