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有这样一位女子,身为春秋三小霸齐僖公的女儿,嫁于鲁桓公,但是却与自己的异母兄长齐襄公私通,导致自己丈夫鲁桓公被杀,但是饶是如此,这位女子仍然得到鲁国人尊敬,甚至被冠以“文”的谥号,这位便是春秋初期赫赫有名的文姜。
文姜是齐僖公的女儿,齐僖公的女儿,齐僖公对这个女儿十分喜爱,因为文姜不仅十分美丽而且具有一定的政治手腕,于是他为女儿选择优秀的夫君,郑庄公的太子姬忽。
在春秋初期有所谓的三小霸,即郑庄公、齐僖公和楚庄王,但是就此时而言楚国还在南方的蛮夷之地奋力拼搏,声威还没有传播到中原,此时中原是郑庄公与齐僖公联合维持秩序。姬忽作为郑庄公的儿子不论容貌还是能力都十分出众,因此选择姬忽作为文姜的夫君,不仅对文姜有利而且对郑、齐两国联盟都有利。
于是在姬忽救援齐国的庆功宴上,齐僖公向姬忽提出了自己嫁女的意愿,但是却遭到了姬忽的拒绝。
“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日:‘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诗》云:“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大国"
姬忽属于自立自强的人,但是拒绝这样一位大国之女,在政治上是幼稚的表现,所以姬忽继位不到两年,就被弟弟姬突夺去君位,而姬突能够如此的原因在于他迎娶宋国之女,而宋国在当时属于强国。
姬忽的拒绝对于文姜而言可能有打击,因为据左传记载文姜与她的异母兄长诸儿,也就是后来齐襄公之间有私情。不过两人的私情可能在姬忽拒绝之前也可能在姬忽拒绝之后,甚至很有可能就是因为姬忽的拒绝文姜才与自己的哥哥之间有私情。
这两人之间的关系可能影响了后来的霸主齐桓公姜小白。
齐桓,五伯之盛者也……内行则姑姊妹不嫁者七人。
齐桓公好妇人之色,妻姑姊妹,而国中多淫于骨肉。
相比于文姜与齐襄公,齐桓公更加不堪,与自己的姑姊妹私通。所谓“姑姊妹不嫁者七人”,说的是与齐桓公私通的姑姊妹有七位,比齐襄公更加荒淫。
不过还有一种说法是齐国立国之时,姜太公并没有革除旧俗,因此齐国很可能保持着上古时期的婚姻陋俗,兄妹私通可能就是如此。
不过在春秋初期,兄妹私通仍旧是丑闻,所以文姜还是需要出嫁,断绝与诸儿之间的关系。
因此齐僖公选择将文姜嫁于鲁桓公,这一次也是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在此时鲁国是与齐国相抗衡的大国,嫁于鲁国能够给齐国带来利益。比如齐国一直想要灭掉邻近的纪国,而纪国则是与鲁国联姻并受到鲁国保护的,因此将文姜嫁于鲁国,能够破坏鲁纪两国之间的关系。纪国之后就被齐襄公灭亡。
在鲁桓公三年齐僖公亲自送文姜出嫁,而按照当时的礼法要求,父亲不可以亲自送女儿出嫁,所谓“凡公女嫁于敌国,姊妹则上卿送之,以礼于先君;公子则下卿送之。于大国,虽公子亦上卿送之;于天子,则诸卿皆行,公不自送。于小国,则上大夫送之”。这里足可见齐僖公对文姜的宠爱。
而文姜嫁于鲁桓公的第三年生下了嫡长子,因为此子与鲁桓公同一天出生,所以取名为同,也就是后来的鲁庄公。
[图片7]
在鲁桓公十八年,齐襄公准备迎娶周王之女,按照当时的礼法天子嫁女必使同姓诸侯主婚,因为鲁与周同为姬姓又与齐相邻,所以按惯例为周齐联姻主婚的是鲁国。
因此鲁桓公准备带着文姜前往齐国。
又是因为礼法女子出嫁之后,父母在世可以择期回娘家,如果父母不在就只能遣人问候兄弟。此时齐僖公已死,所以文姜是不能跟着鲁桓公前往齐国的,因此大夫申编反对此事,不过鲁桓公没听。
而到了齐国的文姜与自己的兄长旧情复发,但被鲁桓公得知,因此文姜被质问“同是我的儿子,还是齐侯的儿子。”文姜害怕就将此事告知齐襄公。齐襄公很生气,就邀请鲁桓公饮宴,在酒宴之上命令公子彭生杀死鲁桓公,之后齐襄公又杀死彭生谢罪。而鲁桓公之死也就不了了之。
之后年仅十二岁的同继位,是为鲁庄公。此时的鲁庄公年级尙幼,并不具备处理政务的能力。此时执掌鲁国国政的很有可能是文姜。所以鲁庄公元年《春秋》没有写即位,此时文姜与鲁隐公的作用相似。
[图片9]
而且左传当中关于文姜记载集中于鲁庄公继位初年,这是文姜执掌鲁国国政的证据。而执掌鲁国国政的文姜充分发挥自己的政治才能,斡旋齐鲁两国之间关系。
“庄公二年,冬十有二月,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庄公四年四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享齐侯于祝丘。”“庄公五年夏,夫人姜氏如齐师。”“庄公七年春,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防。冬,夫人姜氏会齐侯于谷。”“庄公十五年夏,夫人姜氏如齐。”“庄公十几年,夫人姜氏如莒。”“庄公二十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如莒。”
文姜之所以频频如齐、如莒,都是为了鲁国而充当外交使者。而在文姜的执掌下,鲁国与齐国三十年基本上保持和平,仅有的战争也是因为齐国的继承问题。而且再次期间鲁国基本上没有被入侵的记录,这与文姜不无关系。
所以在文姜死后,左传称“癸丑,葬我小君文姜。”而且文姜死后的谥号是文这样的美谥。
文姜虽然因为与齐襄公私通导致鲁桓公之死,但是因为文姜在鲁庄公时期的贡献,赢得了鲁国人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