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桓公八年,《春秋》记载,“八年春正月己卯,烝”。“夏五月丁丑,烝秋”。所谓烝,是指冬天的祭祀。
祭祀
按照《春秋》长历的推算,正月己卯是正月十四日,五月丁丑是五月十四日。周人历法,相对农历,大约都要向前移动两个月,即分别相当于上一年的十一月份和当年的三月份。遇上特殊年份,寒冷天气持续到春末也是有可能的。
鲁桓公五年,《春秋》记载鲁桓公在秋天举行了大雩之祭祀,《左传》认为雩祭是夏天才应有的祭祀,目的是向鬼神求雨。
《左传》在评论这次求雨祭祀时指出,按照时令,春天要举行郊祭,夏天可举行雩祭,秋天则会举办尝祭,到冬天时就应举办烝祭。也即郊、雩、尝、烝四祭。
而在鲁桓公八年,《公羊传》在评论鲁桓公反复举办烝祭一事上指出,四季之祭是:春曰祠、夏曰礿[yuè]、秋曰尝、冬曰烝。
这说明,在春天和夏天,郊祭、祠祭、雩祭、礿祭都是可能要发生的。这些祭祀有些可能是例行祭祀,比如对于祖先的祭祀。有些可能会是视情况和必要性来祭祀,比如对天地鬼神的祭祀。人们在一年四季中随时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在困难面前,通过祈求鬼神渡过难关,也是人之常情。
和鲁隐公相比,在鲁桓公执政时期,祭祀记载事件明显增多。正是由于祭祀不遵时令,故被史官记载。这类记载多和鲁桓公个人的性格特点应该高度一致,即在遇到困难时,非常恐惧多疑,无助之下,会首先想到去祈求鬼神保佑。由于鲁桓公在幼儿时期就父母双亡,处于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因此造就其恐惧、脆弱和多疑的性格。
春秋时期,鲁国依据周礼,崇拜鬼神,也崇拜祖先,各种祭祀活动十分频繁。就目前阅读《春秋》可知,至少有六种以上的祭祀活动会常年举办。
这年鲁桓公为何会频繁举办烝祭?他遇到了什么困难,或者烦心事?
可以推想,这大概与公子同的情况有关。公子同是鲁桓公与文姜所生的嫡长子,鲁桓公八年春,这位太子哥才一岁多一点。由于公子同秋天所生,过了周岁,便进入冬天,正是流感爆发季节。古代医疗技术有限,如果新生儿受到流感侵袭,鲁国上下肯定是手足无措!
假如公子同的病情反复不好,一直持续,这对于鲁桓公来说,就是天大的事!在冬天得的病,又久治无效,只能求助鬼神!在巫祝之类人物频繁上场之下,民间草药用遍之后,公子同的病情如果还是不能完全痊愈,或者依旧反反复复,这个时候,鲁桓公和文姜最直接的想法,就一定是用大祭来求取上苍的保佑!只要公子同病愈,管什么时令!何况冬天得的病,就得用冬天的祭祀来禳解,这很好理解!
于是,鲁桓公在正月十四日举办了一次烝祭,由于同的病情还是没有好转,于是到五月十四日,按照巫祝之言,就又举办了一次烝祭。
为什么是正月十四日?也许就是鲁隐公的忌日。在鲁桓公的理解中,这位兄长死于八年前的一个冬日之夜,而那一日或许正是十四日。鲁桓公以为,只有求得其兄长在天之灵的宽宥,公子同的病情才会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