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姬姓诸侯郑庄公,为何敢杀周天子?战国竹简揭开颠覆性的一页

姬姓诸侯郑庄公,为何敢杀周天子?战国竹简揭开颠覆性的一页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百家杂评 访问量:1451 更新时间:2024/1/21 23:57:24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组织联军攻打郑国,双方在繻葛(今河南省长葛市北)爆发一场大战,最终郑庄公指挥郑军大败联军,史称“繻葛之战”。

其中,在郑庄公的默许或指示下,郑国大将祝聃一箭射中周桓王的肩膀,差一点就射杀了周桓王,史记记载是“祝聃射中王臂”。祝聃既然瞄准周桓王的车驾方向射箭,说明他不可能是“特意瞄准王臂”,给周桓王一个教训,因为战场上刀剑无眼,谁也不敢保证一定射到肩膀,因此只可能是“特意瞄准周桓王”,想要一箭射死周桓王,最终意外的射中王臂。

周宣王时,将弟弟姬友(郑桓公)封在郑地,周桓王是周宣王的曾孙,郑庄公是郑桓公的孙子,因此郑庄公与周桓王是标标准准的姬姓亲人。而且,郑庄公是诸侯,周天子的臣子。既是亲戚,又是臣子,那么郑庄公为何以下犯上,箭杀周桓王?战国竹简揭开了颠覆性的一幕。

首先,周天子的实力大幅度降低

任何一个王朝的灭亡,往往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着漫长的衰亡史,西周就是如此。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经过170余年之后,西周进入衰亡期,与后世王朝衰亡时间大致相同。周懿王是西周第七位君主,他在世时狄戎南下侵略,逼得周懿王一度迁都避祸,这是西周第一次迁都。周夷王继位之后,《史记·楚世家》记载“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

周幽王时,周天子的实力已经大幅度降低,相当于大诸侯,实力上已经不足以成为天下共主。故而,儒家将西周灭亡的原因,完全归咎于周幽王,无疑是不合适的。

根据出土的战国竹简——《竹书纪年》、清华简《系年》等记载,由于周幽王想要破坏嫡长子继承制,想传位给庶子姬伯服,由此导致王室爆发内乱,太子姬宜臼出逃申国(外公家),并自称“天王”,于是周幽王发兵攻打姬宜臼。最终,申侯勾结犬戎反攻周幽王,并攻破镐京城,杀掉了周幽王、褒姒、姬伯服。

在司马迁的笔下,这段历史被曲解为“烽火戏诸侯”,近现代学者考证指出“烽火戏诸侯”只是戏说,已被出土的战国竹简推翻。

周幽王死后,部分大臣拥立幽王弟弟姬余臣,史称“周携王”,部分拥立姬宜臼,史称“周平王”。也就是说,这段时间是“二王并立”,互相争斗。

最终,周平王依靠“贿赂”晋国、秦国、郑国等诸侯,将大量王室土地赠送给了这些诸侯,由此获得了充分支持,于是晋文侯杀了周携王,拥立姬宜臼成为周天子。但周平王大肆出卖土地之后,导致周天子实力进一步下降,仅犹如当时的中等诸侯,要看大诸侯颜色行事。

其次,西周后期诸侯已经开始不听号令

近代历史告诉我们,弱国无外交,弱国得不到尊重,早在2700多年前也是如此,哪怕曾经的周天子,一旦实力不足,同样难以得到诸侯的尊重。

早在周夷王时,诸侯就已不太听从号令,《史记·楚世家》记载“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换言之就是诸侯不听号令,已经开始互相攻伐,乃至表面功夫——朝拜都不做。尤为典型的是,周夷王时的楚国国君是熊渠,他竟然仿效周天子,将其三子分封为王,三子与周天子平起平坐。

周夷王之后,诸侯依然骄横。周幽王号令攻打姬宜臼时,几乎没有什么大诸侯响应,申侯联合犬戎入侵时,也没有大诸侯出兵支援,坐视镐京被攻破,周幽王等被杀。司马迁说烽火戏诸侯,导致诸侯没有救援,并非历史真相。

由此可见,所谓礼崩乐坏,并不是从东周开始的,而是始于西周中后期。

及至“二王并立”时,二王为了打击对方,都在拉拢诸侯,更是提升了诸侯的地位。

因此,郑庄公箭杀周桓王,其实是这种不尊周天子风气的延续,并在郑庄公时达到了巅峰。

第三,周天子自毁长城破坏自己权威

周王室在实力下降时,还有很多骚操作,可谓是自毁长城、破坏自己的权威。

周夷王时,《纲鉴易知录》记载:“周夷王元年,天子始下堂见诸侯,觐礼废。”其实就是周王带头破坏周礼,而周礼是维护周朝统治的重要工具。

周幽王时,王室内部权争,这种内耗在进一步削弱王室实力之余,又破坏了周王室的权威。

更重要的是,在二王并立时代,周携王、周平王都需要诸侯支持,导致原本只是臣子的诸侯,瞬间得以掌握天子废立,换言之周天子不再尊贵无比。其中,周平王出卖了大量土地,让秦国、晋国、郑国各取所需,从而得到这三个诸侯的支持,史书上记载是周平王赏赐给他们土地;与之相反的是周携王,史书记载较少,但以他被晋文侯杀掉来看,他可能没有答应晋国要求。

也就是说,在犬戎攻打并杀掉周幽王时,姬宜臼存在勾结外敌、弑父的嫌疑;在二王并立时,姬宜臼又有出卖王室利益的行为。这样的周天子、这样的周平王,无疑很难得到诸侯尊重!

第四,郑庄公亲眼目睹周天子的落魄

根据史记记载,犬戎攻破镐京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郑武公(郑庄公之父)、晋文侯、秦襄公出兵护送,公元前744年郑庄公才继位。

然而清华简《系年》记载却极具颠覆性:“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周携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也就是说,二王并立时长高达21年,晋文侯杀掉周携王之后,天下九年没有公认的天子(周亡王九年),然后晋文侯在镐京拥立周平王,又过三年周平王才东迁,即公元前738年平王东迁。

因此,周平王东迁时,郑庄公(下图,剧照)已经继位六年,亲眼目睹诸侯拥立姬宜臼继位,亲眼看到诸侯能够决定天子归属。在这种情况下,郑庄公对周平王自然难谈什么尊重,故而周平王想要撤掉郑庄公朝中卿士职务时,郑庄公立即施压周平王,即便周平王再三赔礼都不罢休,最终周平王无奈的与郑国交换质子,史称“周郑交质”。

周桓王继位后,所作所为也不光明,做了很多自毁招牌的事情。

比如,在晋国曲沃代翼(小宗取代大宗)事件中,位于曲沃的小宗是臣子,位于翼城的大宗是官方认定的诸侯,但曲沃庄伯贿赂了周桓王,于是周桓王就先支持曲沃庄伯,还派兵协助作战,后来因为一些原因,周桓王又支持翼城大宗,并派兵攻打曲沃庄伯。在曲沃代翼事件上,周桓王为了蝇头小利而公然破坏周礼,自然被诸侯看在眼里。

可以说,周桓王不仅没能挽回周天子的权威,反而导致周天子的权威进一步下降。而他上梁不正下梁歪,于是大面积的礼崩乐坏时代到来。

在这种背景之下,周桓王想要完成父亲未竟之业,削除郑庄公在朝中的影响力,最终因为免掉了郑庄公的左卿士职务,导致他公开拒绝朝觐周桓王。而周桓王为了维护权威,就组织陈国、蔡国、卫国联军讨伐郑庄公,繻葛之战爆发,然而联军大败,周桓王还差点被杀死。

因此,郑庄公敢于射杀周桓王,根本原因在于周天子实力锐降,只相当于一个中等诸侯了,而郑国实力强大,其次是周天子自毁招牌,越来越无权威可言,根本无法号令大诸侯,只能组织起几个小国的联军,最后是遇到了拥立过周天子的郑庄公——一个阴谋与专横并举之人。

最后,由于诸侯不尊重周天子号令,导致天下混乱不堪,诸侯兼并战争此起彼伏,于是才有齐桓公的“尊王攘夷”口号,挥舞“尊王”的旗号打击不听话的诸侯。至此,中国历史进入到了春秋争霸的新阶段。

参考资料:《史记》、《左传》等

更多文章

  • 老谋深算的郑庄公:策划复杂权力游戏,四年巧解格尔迪奥斯绳结

    历史解密编辑:小绿说故事标签:郑庄公,迪奥斯,齐国,周王室,诸侯国,郑国

    古伦帝那王国首都街道中心有供奉天空之神宙斯的神殿,其中摆放有一辆古老的战车。在这辆战车上,就有著名的“格尔迪奥斯绳结”。传说中谁能解开绳结,那他就是亚洲的统治者。亚历山大造访了这座神殿,在一番努力仍无法解开绳结后,他拔出宝剑说道:“用我亚历山大的方式吧!”说完,一剑就将绳结砍为两断。亚历山大大帝影视

  • “礼崩乐坏”郑庄公?捧杀弟弟囚禁母亲,母亲偏爱或许是原罪

    历史解密编辑:趣史馆长标签:大喜,黄泉,武姜,周朝,先秦,郑庄公,郑武公,共叔段

    春秋霸主中,有位人物被大众忽略了,那就是被毛主席赞不绝口,评价此人很厉害的郑庄公。郑庄公姓姬,名寤生。公元前744年,姬寤生老父郑武公病重,偏心老母武姜想立段为太子,多次吹枕边风都被郑武公拒绝。同年,郑武公薨,姬寤生即位,为郑庄公。郑庄公当时不过14岁,继位后大权在手,往日母亲偏心、弟弟不敬。郑庄公

  • 春秋第一小霸郑庄公(下)———繻葛之战,将周天子拉下神坛

    历史解密编辑:聚焦娱乐圈标签:郑庄公,周天子,葛之战,宋国,周王朝,周平王

    “嗖”!箭羽尖锐的破空之声,带着无可阻挡的凌厉之势,不偏不倚地射中了周天子的肩膀,箭头穿透了厚厚的铠甲,狠狠地扎进了肉里。此时,三十多岁的周桓王,正在指挥周、卫、陈、蔡四国联军从战场上撤退。他应声而倒,身体伏在车轼之上,鲜血缓缓地流出。他的心中泛起了悔恨,悔的是不该来这一遭,恨的是郑庄公竟敢公然与他

  • 古代名人智慧:郑庄公欲擒故纵除胞弟

    历史解密编辑:闲读与苦读标签:郑庄公,庄公,叔段,封地,国君,太子

    时光不会辜负读书的你——春秋初年,郑武公去世后,太子寤生即位,他就是郑庄公。郑庄公心里明白,自己虽然当了国君,但政敌们决不会就此善罢干休,自己还得拼力争斗。不过,用什么方式去与政敌斗争才好呢?他颇犯踌躇,因为那政敌不是别人,却是他的亲生母和胞弟!郑庄公出生时,因脚在先、头在后,让母亲武姜几乎难产送命

  • “要脸”的春秋(1)——郑庄公寤生为何叫寤生

    历史解密编辑:重耳标签:寤生,武姜,国君,先秦,周朝,郑庄公,桃太郎,郑武公,春秋(书),中国古文献

    郑国国君郑武公的老婆叫武姜,武姜长的怎么样不清楚,应该还可以,毕竟是国君的老婆嘛!不过处于医疗水平低下的春秋时期在生儿子方面还是不错的,她为郑武公生了两个儿子。两个儿子也都是英明神武,雄才大略,可以说是英雄的母亲。哥哥叫寤生,弟弟叫段。寤生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郑庄公。一般情况,伟人出生不是家里面落个流

  • 《东周列国志》为何把郑庄公的家庭纠纷放第一篇?其中有什么玄机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郑庄公,东周列国志,周王室,寤生,左传,郑国

    郑庄公“掘地见母”也称作“黄泉见母”,字面上看是“孝道故事”,似乎是郑庄公为了见到去世的老妈,不惜把自己搞“崩”了,其实恰恰相反,它讲的是母子反目的人伦悲剧。这个故事看起来是个“家长里短”,但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件。郑庄公是郑国第三任国君,被后人称为“春秋小霸”,也有人把他归为“春秋五

  • 郑庄公的过人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飛天易标签:郑庄公,周王室,齐国,诸侯国,许国,郑国

    今天聊聊郑庄公。1鲁隐公11年的秋天发生了一件大事。鲁国、郑国、齐国这三个国家联合起来,准备共同讨伐许国。这许国到底犯了什么过错?是什么原因迫使三国联军讨伐许国呢?无风不起浪,事出必有因,这一次许国能否安然无恙呢?三国的国君经过商议,把讨伐许国的时间定在了七月初一这一天。斗转星移,七月初一很快到了。

  • 《左传》之人物关系梳理2:郑庄公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郑庄公,周平王,祭仲,左传,周宣王,周幽王

    《左传·隐公》用了大量篇幅讲郑国的事情,并且着重讲了郑庄公,这里有必要围绕郑庄公梳理一下春秋早期郑国的人物关系,见下图。郑国立国较晚,开国君主是郑桓公,也就是王子友,主流观点认为,王子友是周厉王之子,还有周宣王之子一说,无论是哪种说法,都足见郑国与王室的关系是非常近的,上图采信的是厉王之子说。作为周

  • 春秋霸主郑庄公,诛杀亲弟发配生母,是虚伪阴险还是雄才大略?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郑庄公,寤生,分封,郑国,郑武公,叔段

    郑庄公是春秋初期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君主,《左传》之中第一位性格鲜明的政治家。他在位42年,让郑国从一个新封的小国家逐渐崛起,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春秋小霸主。毛主席曾经评价:"春秋时候有个郑庄公,此人很厉害"。而这位有野心有手段的帝王,在史料之中的形象却大多都是负面的。《左传》认为郑庄公是纵容亲弟的罪恶最

  • “要脸”的春秋(2)——郑庄公:难得糊涂,因为太明白

    历史解密编辑:重耳标签:寤生,周郎,春秋,国君,先秦,周朝,郑庄公,难得糊涂

    公元前722年,寤生终于在父亲无限的爱和母亲无尽的恨缠绕中成为了郑国的最高领导人-----郑庄公。在这一刻,明白人寤生终于可以去做明白的事情了。但为了脸面,必须糊涂着去做,还要体现体现大义凛然的“脸面”。装糊涂是件很难的事情。难得糊涂,为什么难得,因为太明白!“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说寤生是个明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