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悝和他的《法经》,不仅仅是一本书,也不仅仅是一场变法

李悝和他的《法经》,不仅仅是一本书,也不仅仅是一场变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访问量:4445 更新时间:2024/3/9 13:16:00

(魏国旧都 安邑)

战国初年,魏国都城安邑,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夏县,有一位仁兄,名字叫做李悝

史书上关于李悝这个名字,还有很多种不同的记载,比如“里克”“李兑”“季充”,五花八门,各有不同。

名字,只是一个代号,并不能代表什么,就如同一个人也许能拥有很多名字,但却往往只能拥有一种人生。

李悝的人生,还要从他的青年时代开始说起。

老李是十里八乡的俊后生,所以他入仕很早,年纪轻轻就先后担任了中山相和上地守这两个官职。

中山和上地,是地名,相是一种地方上的高级文职,而守则是地方上的最高军职。

文的武的都干过,李悝也勉强算是文武双全。

年轻的时候多一些经历,对个人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李悝做中山相的时候,刚刚步入仕途,那时候他豪情壮志,想着自己一定能干一番大事儿。

这十分可以理解,很多年轻人会无端的把这个世界想象成是一条恶龙,而总希望自己可以做那个屠龙的勇士。

然而,当李悝满腔壮志的来到中山为相时,他才发现,世界不是一条恶龙,世界是一潭死水。

无聊的工作,一成不变的每一天,一眼望到头的一辈子。

如果李悝愿意,他可以在中山城里当一辈子喝茶品茗的文相,但是很显然,他不愿意。

所以,他辞掉了中山相的工作,选择投笔从戎,成为了上地守。

(战场)

中山和上地,都是魏国的边境城市,毗邻秦国的西北边境,所以成为上地守的李悝,时常要和秦人作战。

在战场上,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自然而然的会发生改变,这个时候,世界在他的面前不再是一滩死水,而是一锅沸汤。

寒光凌冽的铠甲,呼啸而过的箭矢,喷涌而出的鲜血,以及负伤将死的哀嚎...

在战场上,人命不再是人命,而是变成了数字。

李悝指挥过很多场战役,两军士兵交战,无论哪一方胜利,失败的那一方,或是几百条,几万条人命,如割草一般就没了。

焦灼的战局和无穷无尽杀戮之下,李悝也看不到自己的出路。

顺带着,他也为了自己国家的未来而感到忧虑。

就这么打来打去,能有什么出息?搞不好哪天自己命丧疆场,又有什么意义?

诚然,李悝不是大老粗,他具有很高的文化水平,所以在不断生活的同时,他也在不断反思过去。

以前教李悝学问的人,是一个叫做曾申的名士。

而曾申的老师,是孔子门下最出众的十位弟子之一的子夏。

子夏,又叫做卜商,后世尊称为卜子。

子夏当时是魏国的重臣,管理层中的高层,而此时的魏国国君,是魏文侯

(魏文侯)

魏文侯倚重子夏,顺带着对子夏的徒孙很有好感,君王赏识李悝在边地尽心尽力,于是一纸诏书,把李悝调回了中央上班。

回到魏都,李悝看待这个世界的视角,又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

广阔的天地在他的面前展现,魏国的风貌他也可以一览无余,但李悝却隐隐有些忧虑。

我们知道,魏国,韩国,赵国这三个国家,属于是分割晋国而来的,它们是战国时期的新兴国家,其根基其实很浅。

魏国的疆域,在当时是这样的:

西临秦国,东到淮水和颍水,并与宋国和齐国为邻,西南和韩国以一种犬牙交错的方式相接,南面则有楚国,北面则有赵国。

无论怎么看,魏国都正处于中原的腹地,属于是四战之地,腹背受敌,所以在地理位置上并不怎么讨好。

地理位置不好也就算了,国情发展也很有问题。

在李悝的时代里,封建思维已经占据了社会生活的主导地位,而社会的剧烈变化,必然也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

如韩赵魏三国,本质上,它们其实已经具有封建政权的雏形,而唯一能阻挡这些政权彻底封建化的,就是奴隶主贵族势力。

诸国之间交战日烈,魏国的发展又一直不是很好,论有钱,比不过韩国,论军事,又比不上赵国,一想到这些窘境,李悝就相当上火。

于是,这位仁兄主动找到了魏文侯,希望君王支持自己变法,为魏国带来一场翻天覆地的改革。

魏文侯这个人,史书上对他的评价,可以说是清一水的好评。

(李悝)

作为历史研究者,作为后人,我们自然知道魏文侯是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古今史学家笔下的贤君,然而彼时只靠着一腔孤勇,冒冒失失的跑到魏文侯面前,推荐自己变法项目的李悝心怀忐忑,他却不知道,他面对的君王,会不会给他这个机会。

我等了很多年,就是在等一个机会,我不是要证明我比别人强,我只是想要把失去的东西拿回来。

小马哥失去的是尊严,那李悝失去的是什么呢?

也许,是他匆匆疾驰而过的青春。

最终,魏文侯给到了李悝这个机会,也由此,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变法开始了。

学生时代,如果我们对历史感兴趣,最熟悉的,应该是商鞅变法。

然而,李悝变法要比商鞅变法早了四十多年。

好,废话不多说,让我们来盘一盘“李悝变法”。

变法内容,冗长繁杂,但大致来看,可以分为四大项。

第一项,是收拾老牌贵族。

第二项,是整改土地资源。

第三项,是讲究依法治国。

第四项,是建立军事制度。

(李悝变法)

首先,我们来说第一项,收拾老牌贵族。

奴隶制时代的贵族,就比如魏国的贵族,都是世袭制度的。

贵族们有爵位,而通常一个爵位,其背后就是有工资可拿的。

这也就是说,贵族之家就算整天在家里呆着,以不劳而获的心态过日子,也能一代一代的继承祖上的余晖,就算其人平庸,毫无才能也可以承袭父职,不用上班也能领到花也花不完的薪水。

说白了一句话,这就是国家出钱,养着这么一群没用的小可爱。

魏国朝堂上的士大夫们不以为然,因为士大夫的利益和贵族们的利益没有冲突,你享你的福,我上我的班,你能白嫖薪水,我工作的福利待遇也不差,但对从边地归来的李悝来说,这却是不能容忍的。

多少魏国的将士们好几年都拿不到粮饷,饿着肚子上战场更是常有的事儿,他们埋骨他乡,为国捐躯,却连一份微薄的抚恤也拿不到...

看着魏国贵族们整天屁事儿没有却日日胡吃海塞,骄奢淫逸,李悝怒了,他大手一挥,取消了贵族世袭制度,让魏国的贵族终于李悝的时代,以后贵族之家的子嗣不仅继承不了爵位,朝廷也不会再给你一毛钱。

想要做官?想要封爵?不好意思,要么拿出你的能力,要么拿出你的军功,要不然,赶紧给我收拾行李滚蛋!

收拾贵族,不仅仅是李悝对这些奴隶制度下贵族主的愤恨,更为重要的是,他要打通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人才的输送。

因为生来不是贵族,有多少高才被拒之门外,因为门第出身,有多少大贤只能绕道而行?

现在好了,大量混日子的贵族被踢出了朝堂,工作岗位出现空缺,就业机会变多,魏国以一种包容公正的姿态,开始呼唤战国人才的到来。

之后如商鞅,吴起,孟子,孙膑,公孙衍,张仪,范雎,尉缭子来到魏国求仕,就是李悝变法最先带来的红利。

只是李悝没有想到,自己费劲吧啦的把这帮大牛给整来,却免不了被后来的魏国君王一顿神奇操作,纷纷撵跑。

其次,我们来说第二项,整改土地资源。

(井田制)

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

在遥远的西周时期,道路往往交错纵横,很容易把用来耕种的土地分割成方块,呈现出“井”字型,因此叫做井田。

井田归周朝的天子所有,天子会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分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往下分,一直分到最低的地主阶层的手上。

这些获得分封的地主,对土地有使用权,但是没有买卖权和转让权。

这看起来问题不大,但真正要命的是,地主只要接收了周天子分封的土地,无论他本人耕种与否,都需要向朝廷定时缴纳赋税。

地主当然不会自己种地,所以他们只好强迫自己治下的奴隶来替他们耕种。

土地是地主的,但地主不种地,靠压迫奴隶也能收获,而土地不是奴隶的,奴隶却要在土地上耕种奋斗,还是无偿奋斗,一无所获。

《说苑》中说:农事害则饥之本也,女工伤则寒之原也。

在这样的土地制度下,无论是耕种土地的人,还是土地的使用者,或者是拥有者,都相当缺乏积极性。

没有积极性,效率就会变低,效率变低,产量就会下降,产量下降,粮仓就会没有储备,粮仓没有储备,国库就会空虚。

国库都空虚了,国家又如何能强大的起来?

于是,李悝大刀阔斧,整改土地制度,不仅鼓励老百姓自行垦荒,自己开发土地资源,更是大力支持土地的流通和买卖。

李悝甚至还对魏国境内的所有土地进行了测量,大致估估算了魏国的土地产量。

有读者可能会问了,闲着没事儿,研究土地产量做什么呢?

问得好,因为李悝要把土地均分给百姓,还要根据土地产量,制定合理的赋税。

《汉书》中说:农伤则国贫。

而李悝在改革土地制度上极大的保护了农民阶级和普通百姓的利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和个体小农经济,使得魏国的农业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然后,我们来说第三项,讲究依法治国。

国无法不立,没有规矩,那是成不了方圆的。

为了让魏国成为一个彻底制度化的王朝,李悝颁布了《法经》。

《法经》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对魏国的法律,朝廷各部门的职能,官员的赏罚,军功的奖励,都做出了十分完备的规定。

在当时,《法经》只不过是一捆单薄的竹简,但它所承载的意义,是超越那个时代的。

比如,《法经》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在魏国,我们不走人情,不看背景,不管身份,所有人在《法经》的面前,是平等的。

也许,这样的平等在那个政治核心仍然是维护君主统治的战国时代中并未彻底实现过,但这无疑是在古代社会散发出来的最接近于现代法治的思想和观念。

最后,我们来说第四项,建立军事制度。

李悝毕竟有过从戎的经历,所以他的变法,就必然会有涉及军事方面的内容。

在李悝看来,自己当年在边地和秦人的交战,其实是一种周而复始的循环。

因为,无论是魏人还是秦人,都有着相同的特点,那就是兵源参差不齐,战术混乱不堪。

这样的战争,比拼的不是力量,而是谁更幸运。

想要在战场上取得优势,就必须建立起一支正规化的新军。

然而,李悝毕竟还是文治多于武功,他并不是那种军事方面的高级人才,所以这件事儿,他还要拜托在他变法刚刚开始时,来到魏国求仕的吴起。

而在吴起的训练之下,一支名为“魏武卒”的特种部队应运而生。

魏武卒中的士兵,能力和水平,是要远远优于普通士卒的。

他们能着三套铠甲,能拉开十二石的弩,背上能负五十只弩箭,手上还能提戈作战,腰上还要悬挂利剑。

这样的装备配备,无疑是重兵部队,然而魏武卒行军速度奇快无比,半天时间就能走一百里路。

放眼整个战国时代,这样的军队,有且仅有这一支。

所以说,由李悝策划,吴起打造出的魏武卒,是战国时期的最强步兵。

那么,魏武卒的出现,对魏国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魏国在战国初期军事战场上的绝对优势。

(吴起)

吴起曾带兵五万,打得秦国军队大败而归,魏军在河西战场上打得秦人一蹶不振,将秦国压制在洛水以西更是长达八十年。

四项变法的内容说完,但李悝变法的意义,却并不限于魏国一地。

因为,从李悝变法开始,战国这个时期,它在历史舞台上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文明也因此进入了更为广阔和深刻的阶段。

并且,李悝还在无形之中,默默的影响到了很多人。

吴起受他的影响,后来出走楚国,在楚国掀起了变法运动。

韩非吸纳李悝的经验,成为了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就连那个黯然离开魏国投奔秦国的商鞅,在流浪的路上,怀里还揣着一册李悝的《法经》,就更不用说后来那个帮助秦始皇嬴政规划统一蓝图,打造大秦帝国的李斯了。

史书上没有记载李悝的结局,但后世有一些史料显示,李悝是自尽而死的。

原因是因为,变法成功后的李悝蓦然回首往事,发现自己曾经的一些作为居然和自己制定颁布的《法经》相悖,为了不落人口实,前后矛盾,更为了维护变法的公平和公正性,李悝最终选择了自尽而死,以身正法。

作为变法先行者的李悝没有想到,自己的命运,不是意外,也不是个例。

吴起被射杀于楚悼王的葬礼之上,商鞅被车裂于秦王宫,韩非子在狱中被害,李斯则被秦二世送上了刑场。

这些法家名士的凄惨结局,印证了他们的宿命:

被君王所倚重,就要全心全意为君王着想,身死族灭也在所不惜,这是战国以来法家之士的传统,和命运。

更多文章

  • 赵襄子为攻取代国甘愿用自己亲姐做诱饵,此地对于赵氏有多重要?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赵襄子,代国,赵武灵王,赵氏

    文|飞鱼说史仰彼朔风,用怀魏都。愿骋代马,倏忽北徂。凯风永至,思彼蛮方。愿随越鸟,翻飞南翔。——曹植《朔风诗》汤封同姓,代子立国。简单的八个字,便是后世追寻有关代国历史的起始了。相比较文献中对代国的记载稀少,代国盛产的一个物种远远要比代国有名,它就是代马,在很多古诗词中都能见到对代马的描述。比如,三

  • 赵襄子毋恤,从卑微庶子到继位为君,贤能与血统无关

    历史解密编辑:始曼冬看萌娃标签:代王,赵鞅,先秦,周朝,赵襄子,赵毋恤,司马迁

    扁鹊诊费创下天价记录,赵鞅赏赐了四万亩田地。这事发生在晋定公十一年,即公元前501年。赵鞅便是“赵氏孤儿”中主角赵武的孙子。司马迁对《赵世家》编撰格外用心,其中有不少神乎其神的小故事。司马迁用神话故事到底在掩饰什么问题呢?赵鞅“昏睡”了七日,醒来后讲述了与百神遨游的神奇经历,预言儿子将占有代国以及七

  • 赵襄子的启示:只有得民心,国家有难人民才会死命战斗

    历史解密编辑:说话请投币标签:韩魏,大军,晋阳,周朝,先秦,赵襄子,赵简子

    当今世界纷纷扰扰,老美率众小弟到处煽风点火,我们确实面对严峻的局面,今天我们重温历史,以史为鉴以明得失,以知兴替。《资治通鉴》司马光手稿得民心者得天下。3000人的八国联军打败10万清兵登陆塘沽,直逼北京,其实有很多当地老百姓帮忙才办成的。500八国联军打下并坚守东交民巷,受清廷之托的10万义和团大

  • 赵鞅把晋国三军六卿裁减为二军四卿,赵襄子灭智伯后获得最多土地

    历史解密编辑:讲不完故事标签:赵鞅,赵襄子,晋国,智伯

    赵毋恤,战国时期赵国的创立者,史称“赵襄子”。智伯,智瑶。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礼崩乐坏的始作俑者,史称“智襄子”。晋文公称霸时,有很多异姓诸侯立下了很大的功劳,晋文公建立了上中下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任命那些立下了赫赫功劳的世族的宗主参与执政。三军中的座次席位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

  • 赵襄子如厕时,心中咯噔一下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赵襄子,豫让,智伯,中行氏,君王

    赵襄子如厕时,心中咯噔一下,命人抓来整修厕所的人,就是豫让,而且在工具上装着刀刃,豫让说:“我要为智伯报仇。” 赵襄子身边的人要杀死豫让,赵襄子却说放了他。豫让是什么人呢?豫让是春秋战国著名的五刺客之一。“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史记》)

  • 赵襄子吞并代国,张仪竟然也能用来做文章,破坏燕赵合纵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赵襄子,张仪,秦国,合纵,秦王,燕昭王

    燕王亲手割让土地给赵国;赵国已经投奔秦国,燕王还有必要亲近赵国吗?为秦国破坏合纵,张仪来到燕国推行连横策略。张仪对燕昭王说:“大王所亲近的莫过于赵国。从前赵襄子把他的姐姐嫁给代君为妻,他想兼并代国,约请代君在句注要塞相聚,然后命令工匠制作酒斗,把尾部加长,使得酒斗可以击杀别人。赵襄子和代君饮酒,暗地

  • 【清风典历】赵襄子善赏

    历史解密编辑:热点导读标签:管仲,韩魏,韩非,周朝,先秦,赵襄子,齐桓公,清风典历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译文】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中,解围之后,赏赐有功的那五个人,高赫居于受赏的第一位。张孟谈说:“晋阳的战事,高赫并没有立功,现在是赏赐之首,这是为什么呢?”赵襄子说:“晋阳的战事,国家陷入危险,我的社稷危急。我的大臣们对我没有不骄傲轻慢的,只有高赫没有忽视君臣之间的礼仪,所以首先

  • 匪议东周(四十四)豫让并非千秋义士,他与赵襄子演了场双簧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赵襄子,豫让,三家分晋,韩魏,智瑶,赵氏

    豫让是春秋时期晋国人,晋国正卿智瑶的家臣。在春秋末期,统治晋国的卿族内部混战,韩赵魏三家联合消灭智氏,智瑶满门被灭,豫让逃到山里躲了起来。在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的《刺客列传》部分,记述了豫让为智瑶报仇而行刺赵襄子的故事,并称赞是"士为知己者死"。因此在中国历史上豫让被认为是东周四大刺客之一,以

  • “晋阳之战”沉灶产蛙的背后是蕴含着赵襄子怎样的战争智慧?

    历史解密编辑:萌的很呐标签:赵襄子,晋阳,韩魏,战争,智伯

    导言在滚滚流淌的历史长河中,能在长河中激起波澜的是为数不多的关键时段,而这些在关键时段发生的重大事件,成为了一座座记录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里程碑。 “晋阳之战”无疑是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争。这场自公元前455年一直打到公元前453年的战争,最终以赵襄子反败为胜,智伯身死族灭,韩、赵、魏三家瓜分智氏土

  • 春秋时代,姑布子卿诱导赵简子,颠覆嫡长子继承制,扶立赵襄子

    历史解密编辑:闲云清意标签:孔子,先秦,周朝,赵简子,赵襄子,赵毋恤,姑布子卿,春秋(书)

    周朝选择继承人、接班人的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也就是说,从众多的儿子们中选择政权、事业的继承者时,要选择正妻所生的儿子,而且是其中年龄最大的,不管他贤能与否;要选择地位尊贵的儿子,不能按照所有儿子的年龄大小来排序选择。这是规定,是政府的规定,是社会的约定俗成,是宗法制度。既然是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