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悝变法、吴起变法、申不害变法都比商鞅早,为何仅商鞅变法成功

李悝变法、吴起变法、申不害变法都比商鞅早,为何仅商鞅变法成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娱乐计划儿 访问量:2895 更新时间:2023/12/25 2:20:40

变法就是改革,衡量一个变法是否成功,就看这个变法是否能够贯彻,是否能够带来效果,是否能够持续?一个成功的变法,应该是能够贯彻执行下去,并带来看得见的效果,同时能够持续很长时间,不会轻易中断,从这三个要素来看,无疑只有商鞅变法是成功的。

那么为何李悝变法、吴起变法、申不害变法都比商鞅变法早,却不能成功,而只有商鞅变法能成功呢?

其实根本原因是商鞅变法的时间最晚,变法的内容最全面,吸取了何李悝变法、吴起变法、申不害变法的优点,摒弃了缺点,从而让商鞅之法的内容更完善,效果更趋向于完美,才能最终有成功的可能性。

战国变法

一部好的变法,或者说好的改革,是要经过多次的摸索、实践与纠错,同时要得到最高统治者的强力支持,才能有成功的可能性,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前面所进行变法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商鞅变法的试错和改进,商鞅变法的内容,其实就是借鉴了李悝变法、吴起变法、申不害变法的内容,然后在他们的基础上改编而成。

比如说李悝变法,这是战国时期最有名的变法,李悝变法的内容主要有四点:

1、废除世卿世制,改为招才纳贤制。

2、废除井田制,鼓励农民开荒,允许土地买卖。

3、实行法制,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

4、改革军事制度,建立武卒制。

战国时期变法

看起来是不是很熟悉,商鞅变法基本上是照单全收,抄袭了李悝变法的大部分内容,并在李悝变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完善了变法的内容,比如商鞅变法也是废除世卿世制,但商鞅取而代之的是军功爵位制,需要建立军功才能获得爵位或者获得官职,商鞅的做法显然效果更好,考核也更加量化,李悝变法说要招才纳贤,如何评定一个是贤才或者人才呢?很不好评定,即使有标准,到了最后也变成了个人喜好来评定。

但是商鞅的军功爵位制就不一样,军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比如砍了一个甲士的首级,这是很好计算,也方便计算,容易把所有人的注意力吸引到为国家建立战功上来,李悝的招才纳贤,就算招来了人才,怎么评定人才的功劳呢?所以在这一点上,商鞅的做法更合理。

李悝变法

再比如废除井田制,鼓励农民开荒,允许土地买卖的内容,商鞅变法也是照搬了,但商鞅不同的是,重农抑商,而且还奖励种地,种地都有爵位拿,这等于是给种地的农民带来了强大的积极性,这可和李悝的变法有着本质区别,李悝的变法是从税收上鼓励农民开荒种地,商鞅是从爵位上鼓励,奖励更高,农民更有积极性。

商鞅变法的很多内容基本上是先照搬李悝变法,然后再做一个深入的革新,所以比李悝变法更合理,变法合理了,实施起来也更容易获得支持,另外李悝变法在贯彻性、持续性、效果性上都不如商鞅变法,李悝变法基本上只在存在魏文侯时期,李悝去世后,变法基本上就消散了。而商鞅变法从秦孝公开始,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都在使用,即使是秦惠文王杀了商鞅,都没有改变变法。

相比于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和申不害变法效果就差一些,时间上也短一些,吴起变法在魏国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原因有两点:一是权臣排斥,二是国君不重视,吴起在楚国的变法更是可怜,由于楚悼王去世之后,被变法夺去利益的贵族们当场就射杀了吴起,变法立即就被废除。

申不害变法严格来讲,只能算作整顿吏治,或者叫考核吏治,变法涉及的面比较小,虽然也涉及到军事及土地问题,但是进入的都不深,变法时间上也比较短,过份强调国君的个人能力,申不害去世后,变法也就结束了。

而商鞅变法在时间上是最晚的,吸取了这些变法的不足和缺点,并加以改进,形成了一个合理的变法,是成功的前提。商鞅变法能够成功,还有秦国因素在内。

商鞅变法

1、秦国历任国君的支持。

秦孝公是变法的主要推动者和坚定支持者,秦孝公的支持是全方位和无条件的支持,甚至不惜让商鞅惩罚自己的太子以杀鸡骇猴,树立形象,甚至还有记载说秦孝公在去世前想将国君之位传给商鞅,不过这种说法可信度不高,但能够看出秦孝公对变法的支持是彻底无条件的,相比于其他国家的变法,是无人可比的。

即使后来即位的秦惠文王,虽然杀了商鞅,但并没有废除变法,因为商鞅在秦国变法已经20多年,无论是国君也好,百姓也罢,都实实在在地看到了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强大,因为效果看得见,所以历任秦国国君都支持,国君支持,变法就能维持下去,就能贯彻下去,就能继续看到效果,形成良性循环。

秦孝公与商鞅

2、秦国政治环境的支持。

秦国地处偏远,不仅不被中原各国看得起,而且自秦孝公以来,一直被中原压得死死的,春秋有晋国,战国初期有魏国,秦国在战国初期并不强大,反而是落后的,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就会图变,就想着变强大,另外,也同样由于秦国地处边陲,尚武好战,没有变法图强,就没有继续战争下去的实力,这种压力一直压迫着秦国困境中求突破,渴望改变。

另一个原因,秦国的贵族和世袭阶层没有中原诸国那么强大,反对变法的声音也没有中原诸多大,而商鞅变法调动了有决策权的国君和占人口数量最多的百姓阶层的积极性,就解决了反对声音,也就能保证变法继续下去。

战国地图

3、变法效果的支持。

一个变法是否优秀,效果很重要,如果商鞅变法看不到效果,再好也没人支持,商鞅变法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军功爵位制,这在贵族世袭的社会中,能够靠着军功成为贵族,基本是每一个秦国人的终身的理想,这在以前根本不可能实现,之前的阶层固化,你是农民,你就永远是农民,你是商人,这辈子就是商人,你是下等人,你永远是下等人。

现在不同了,有了变法,农民可以靠种地获得爵位,有了爵位就有做官的可能,商人也能通过军功获得爵位,改变自己的身份,一步步有了向上爬的积极性,调动了整个社会的支持,这个非常重要,尤其是当时,是想也不敢想的,比如李悝的招贤纳才,他也只是选择有才能的人,才能从何而来,在当时看来,只有读书,可是低层人物哪有读书的可能,现在商鞅给了他们立军功的机会,比如白起,就从一个普通的士兵升任为秦国的武安君,有封地,成为亲一代的贵族,这个诱惑可是相当大,谁不支持呢?

正因为商鞅变法有着巨大的好处,获得各阶层的广泛支持,所以商鞅变法能成功。

更多文章

  • 商鞅变法的前身,光芒被盖没的改革祖师爷李悝

    历史解密编辑:壮士撩史标签:李悝,魏国,吴起,井田制,魏文侯,科学家,商鞅变法,春秋战国

    大家都知道商鞅变法,但商鞅全盘抄袭的人是谁呢?是李悝。有了李悝,魏国一跃而居为强国之一,魏文侯会识人用人,他的领导班子阵容很强,吴起,李悝,任座,魏成,乐羊,西门豹,每个都身负大才。但是魏国变法最不可或缺的灵魂就是李悝,他只干了一件牵一发动全身的大事——变法。改革非常难,但凡变法,总是要动人家利益,

  • 李悝和他的《法经》,不仅仅是一本书,也不仅仅是一场变法

    历史解密编辑: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标签:李悝,法经,魏国,变法,吴起,商鞅,魏文侯,历史故事

    (魏国旧都 安邑)战国初年,魏国都城安邑,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夏县,有一位仁兄,名字叫做李悝。史书上关于李悝这个名字,还有很多种不同的记载,比如“里克”“李兑”“季充”,五花八门,各有不同。名字,只是一个代号,并不能代表什么,就如同一个人也许能拥有很多名字,但却往往只能拥有一种人生。李悝的人生,还要从他

  • 赵襄子为攻取代国甘愿用自己亲姐做诱饵,此地对于赵氏有多重要?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赵襄子,代国,赵武灵王,赵氏

    文|飞鱼说史仰彼朔风,用怀魏都。愿骋代马,倏忽北徂。凯风永至,思彼蛮方。愿随越鸟,翻飞南翔。——曹植《朔风诗》汤封同姓,代子立国。简单的八个字,便是后世追寻有关代国历史的起始了。相比较文献中对代国的记载稀少,代国盛产的一个物种远远要比代国有名,它就是代马,在很多古诗词中都能见到对代马的描述。比如,三

  • 赵襄子毋恤,从卑微庶子到继位为君,贤能与血统无关

    历史解密编辑:始曼冬看萌娃标签:代王,赵鞅,先秦,周朝,赵襄子,赵毋恤,司马迁

    扁鹊诊费创下天价记录,赵鞅赏赐了四万亩田地。这事发生在晋定公十一年,即公元前501年。赵鞅便是“赵氏孤儿”中主角赵武的孙子。司马迁对《赵世家》编撰格外用心,其中有不少神乎其神的小故事。司马迁用神话故事到底在掩饰什么问题呢?赵鞅“昏睡”了七日,醒来后讲述了与百神遨游的神奇经历,预言儿子将占有代国以及七

  • 赵襄子的启示:只有得民心,国家有难人民才会死命战斗

    历史解密编辑:说话请投币标签:韩魏,大军,晋阳,周朝,先秦,赵襄子,赵简子

    当今世界纷纷扰扰,老美率众小弟到处煽风点火,我们确实面对严峻的局面,今天我们重温历史,以史为鉴以明得失,以知兴替。《资治通鉴》司马光手稿得民心者得天下。3000人的八国联军打败10万清兵登陆塘沽,直逼北京,其实有很多当地老百姓帮忙才办成的。500八国联军打下并坚守东交民巷,受清廷之托的10万义和团大

  • 赵鞅把晋国三军六卿裁减为二军四卿,赵襄子灭智伯后获得最多土地

    历史解密编辑:讲不完故事标签:赵鞅,赵襄子,晋国,智伯

    赵毋恤,战国时期赵国的创立者,史称“赵襄子”。智伯,智瑶。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礼崩乐坏的始作俑者,史称“智襄子”。晋文公称霸时,有很多异姓诸侯立下了很大的功劳,晋文公建立了上中下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任命那些立下了赫赫功劳的世族的宗主参与执政。三军中的座次席位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

  • 赵襄子如厕时,心中咯噔一下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赵襄子,豫让,智伯,中行氏,君王

    赵襄子如厕时,心中咯噔一下,命人抓来整修厕所的人,就是豫让,而且在工具上装着刀刃,豫让说:“我要为智伯报仇。” 赵襄子身边的人要杀死豫让,赵襄子却说放了他。豫让是什么人呢?豫让是春秋战国著名的五刺客之一。“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史记》)

  • 赵襄子吞并代国,张仪竟然也能用来做文章,破坏燕赵合纵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赵襄子,张仪,秦国,合纵,秦王,燕昭王

    燕王亲手割让土地给赵国;赵国已经投奔秦国,燕王还有必要亲近赵国吗?为秦国破坏合纵,张仪来到燕国推行连横策略。张仪对燕昭王说:“大王所亲近的莫过于赵国。从前赵襄子把他的姐姐嫁给代君为妻,他想兼并代国,约请代君在句注要塞相聚,然后命令工匠制作酒斗,把尾部加长,使得酒斗可以击杀别人。赵襄子和代君饮酒,暗地

  • 【清风典历】赵襄子善赏

    历史解密编辑:热点导读标签:管仲,韩魏,韩非,周朝,先秦,赵襄子,齐桓公,清风典历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译文】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中,解围之后,赏赐有功的那五个人,高赫居于受赏的第一位。张孟谈说:“晋阳的战事,高赫并没有立功,现在是赏赐之首,这是为什么呢?”赵襄子说:“晋阳的战事,国家陷入危险,我的社稷危急。我的大臣们对我没有不骄傲轻慢的,只有高赫没有忽视君臣之间的礼仪,所以首先

  • 匪议东周(四十四)豫让并非千秋义士,他与赵襄子演了场双簧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赵襄子,豫让,三家分晋,韩魏,智瑶,赵氏

    豫让是春秋时期晋国人,晋国正卿智瑶的家臣。在春秋末期,统治晋国的卿族内部混战,韩赵魏三家联合消灭智氏,智瑶满门被灭,豫让逃到山里躲了起来。在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的《刺客列传》部分,记述了豫让为智瑶报仇而行刺赵襄子的故事,并称赞是"士为知己者死"。因此在中国历史上豫让被认为是东周四大刺客之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