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季札:春秋吴国先贤,“三让其国”,功与过谁人评说

季札:春秋吴国先贤,“三让其国”,功与过谁人评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丹青史迹闲话 访问量:3587 更新时间:2024/1/3 4:04:41

春秋吴国,有一位与孔子齐名的先贤,贤到孔子都仰慕他,被称为"南方第一圣人"。历史评价他品德高尚,有远见卓识。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文艺评论家。今天让我们来看看他传奇的一生。

三次让国:品德高尚还是推卸责任?

季札的祖先是周朝的泰伯,孔子说泰伯是“至德”的人,为什么呢?因为泰伯本来是周朝的王位继承人,但是他的父亲却想把王位传给小儿子和小儿子家的儿子(这段历史感觉让我想起康熙雍正乾隆)。泰伯也是个知趣的孩子,主动把王位让了出来,借口自己要出去采药,一采就采到遥远荒芜的荆蛮之地。你要说他对王位没兴趣吧,也不是,泰伯在这里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建立了吴国。

让国估计是有遗传的。季札是吴国国君寿梦的四儿子,德才兼备,老父亲很器重他,就想传位给他,他不干,拒绝了。

季札的兄长们也很疼爱他,为了让他做一回吴国的国君,废了老鼻子劲,父亲寿梦百年之后把王位传给大儿子,大儿子觉得自己不行,一心想把持国的重任托付给他,但被季札婉言谢绝了,还给大哥整了这么一段不恰当的比喻:“曹国的人想拥立贤能的子臧(自喻?),来取代无德的曹君(说谁呢),但被子臧所拒绝。为了坚守臣民应有的忠义,并打消国人拥立的念头,子臧离开曹国,奔走到了宋(你再说我也跑)。子臧谦恭无争的美德,被人们赞美为能"守节"的盛德之人。虽然我无德,但祈求追比贤圣,则是念念在心啊”。核心意思就一个,我想做圣贤,你别逼我啊!!!

果然,季札的厚德感动了吴国的人,他们如众星拱月一样,一心想要拥戴季札为国君。不得已之下,季札选择退隐山水,成日躬耕劳作,才彻底打消了吴人的这个念头。

吴人的念头打消了,大哥却执念了,整了个“百年工程”。他留下遗训,让后人将王位依次传给弟弟,这样最终就能传到季札的手里。大哥死后,传位给二哥;二哥死后,传位给三哥;三哥死后,击鼓传花终于轮到老四季札了,还是“将授之国而避不受”,再度归隐而去。可见国君之位容易让人短命,不做真是先见之明。

这个“百年工程”很快带来了后遗症,三哥死后传位给了自己的儿子“僚”,这让大哥的儿子“公子光”不服,公子光使专诸(有名的刺客)刺杀僚而自立,即阖闾(夫差的老爹)。对此,季札只能服从,但是跑到“僚”的墓前大哭了一场,不知道是不是哭“道德在武力面前的无助”呢。

出使各国:“一路奏乐一路舞”,范儿十足

在鲁国做艺术评论家

:季札出使鲁国,鲁国请他看了一场周朝文化大型音乐会,音乐会上他以精彩的点评,语惊四座。听到《唐》的时候,他说这是思接千载的陶唐氏遗风;听到《大雅》的时候,他认为在乐曲深广的气魄里有文王之德。当《魏》歌四起,他说那"大而宽,俭而易"的盟主之志辉映着以

德辅

行的文德之教。一直到《招箾》舞起,季札惊叹道:这是至德乐章,如同苍天无不覆盖,大地无不承载。就算是盛德之至,也是无以复加了。总之,这些音乐我们也没停过,但是文字功底确实让人佩服,想象力也足够丰富。

出使郑国教朋友做国君

。国君什么的,自己是不爱做的,但是可以教人做啊。季札出使郑国,和子产(也是春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一见如故,不顾交浅言深,分别是语重心长地对子产整了这么一段“你们的国君无德,在位不会很久的,将来王位一定会传到你手中。你统理郑国的时候,务必要谨慎,务必以

持国。否则郑国很难避免败亡的命运。”谆谆教诲,朋友瞬间变师生。可惜,子产先后辅佐郑简公、郑定公,也没如季札预言那样当上王。

在卫国做预言家

。季札来到

卫国,

交往了很多的新老朋友,季札发现卫国有许多贤明之士,卫君也很开明。于是他预言说:"卫国有这么多的贤士良臣辅佐国君,是一个政治十分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的国家。"这一年是公元前544年,不久卫国孙氏、宁氏专权,君臣关系不和,后又出现卫庄公与卫出公父子争国,国力进一步削弱。

标签: 季札吴国郑国孔子子产鲁国

更多文章

  • 孔子与季札有何关系?孔子有没有为其写过碑文?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有料吧标签:孔子,季札,周敦颐,吴国,左传,季子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怎么会为这位碑主写碑文呢?据地方史料记载:吴国公子季札为谦让王位弃室而耕,隐避于茅山脚下,今属丹阳县延陵乡的王甲庄。当时这地方虽属云阳邑(今丹阳县的古称),但尚是一片沼泽湖汊,人们尚未懂得种植庄稼,只知道挖取湖汊中的水生植物嫩块茎和捕鱼为生。季札将中原的大豆、麦子种子献给人们

  • 故事:古代小故事——翠鸟移巢,凿井得人,齐宣王好谀,季札挂剑

    历史解密编辑:李三脚标签:齐宣王,吴国,延陵,季子,宣王

    翠鸟移巢有只翠鸟在高处做窝躲避人。孵出小鸟后,怕小鸟掉下来摔死,就把鸟窝往低处挪了挪。小鸟逐渐长大,翠鸟对孩子更加喜爱,又把窝往低处挪。由于太低,小鸟被人捉去了。(父母心疼孩子,不应当溺爱,这个道理谁都懂。但是度很不好把握。我家孩子在外地念书时,多打些生活费怕养成坏习惯,少打些又担心他不够花,沾上小

  • 匪议东周(三十八)与孔子齐名的圣人季札为何拒绝继承吴国国君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孔子,季札,吴国,阖闾,伍子胥

    说起春秋时期德行高尚的君子,那必定少不了吴国相国季札。春秋是礼乐崩坏和道德沦丧的时代,所以德行高尚的君子往往显得更加的珍贵而受人推崇。鲁国的柳下惠便是其一,他被孔子认为是儒家之前的圣人。孔子对季札的评价不下于柳下惠,而且季札还当过孔子的师傅,所以季札在儒家学者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高,被认为是儒家早期与孔

  • 辞让王位,墓前挂剑,鲁国观乐,季札心中却有着怎样的孤寂呢?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季札,王位,吴国,鲁国,阖闾,姬昌

    今天的长三角,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繁荣,文化最昌盛的地区,在文人笔下不是“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的胜景,就是“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的美好。仿佛自古以来的苏杭江南,便是小桥流水、鱼米之乡的人间天堂。江南水乡但殊不知,在先秦,这里并不是文化核心地带,甚至被视为蛮夷。生活在这里的吴人,礼俗不

  • 比乐毅还传奇的燕将:大破东胡追击千里,竟是秦舞阳的爷爷

    历史解密编辑:复意回觅标签:乐毅,秦舞阳,东胡,齐国,燕昭王,燕国

    说起先秦时期的燕国名将,最广为人知的就是乐毅率领弱小的燕军一举攻破齐国70座城池,只剩下两座围城不攻,几乎瞬间灭亡了强大的齐国,创造了军事史上的超级奇迹,确立了燕国战国七雄的身份。因此,历代文人墨客对他赞不绝口,诸葛亮更是“自比风乐”,视乐毅为第一将军。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乐毅创造奇迹的十多年之前

  • 荆轲刺秦王时,秦舞阳吓得发抖,燕丹为何不让荆轲等更勇猛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荆轲,秦舞阳,太子丹,秦王,嬴政

    文|飞鱼说史战国乱世,群雄迭起,大争之时,谁能笑到最后?在现在人看来,秦国是笑到最后的赢家,但在当时谁又能知道,被山东六国称之为蛮夷的秦国会一扫六合?至少山东六国的诸侯,从来没有想着要束手就擒,他们想了很多办法来阻止秦国一统天下。最直接的方式便是在军事上联合起来抗击秦国,这也就是合纵的策略了。山东六

  • 荆轲刺杀秦始皇,作为助手的秦舞阳为何吓得发抖?换个人会成功吗

    历史解密编辑:雾里五里标签:荆轲,嬴政,秦舞阳,秦国,燕国

    据《史记》当中记载,荆轲刺杀秦始皇之前,本来就想着要等一个人,他想和那个人一起组队去刺杀秦始皇。只不过后来燕国这边催得急了,荆轲才不得不提前上路。然后燕国给他配了个助手,也就是这位秦舞阳。在荆轲刺秦这个故事当中,秦舞阳作为一个配角,表现似乎并不算光彩。虽然在出发之前,秦舞阳表现得非常自信,认为自己非

  • 荆轲刺秦王中的秦舞阳,祖父成就堪比霍去病,为何司马迁一句带过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荆轲,秦舞阳,司马迁,霍去病,燕昭王,乐毅

    自夏商以来,北方民族不断南下入侵,与中原文明开始了长达数千年的宿命对决。在这场对决中,中原文明涌现了一批可歌可泣的外战英雄,比如李牧、蒙恬、霍去病、窦宪、李靖、蓝玉等,其中霍去病深入北方数千里,“封狼居胥”而家喻户晓。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史书记载的第一个深入北方数千里的并非霍去病,而是荆轲刺秦王中秦舞

  • 秦舞阳:不是我没有勇气,我真的尽力了!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秦舞阳,秦王,荆轲,秦国,太子丹,秦军

    读到荆轲刺秦,很多人都会发现奇怪的一个点,秦舞阳,史记里记载,这个人13岁就敢当街杀人,人们都不敢直视他的目光,给人一种出厂就带主角光环的感觉,结果最后却在刺杀秦王的关键节骨点上,退缩了。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走进秦舞阳的行刺一生。你是秦舞阳,13岁就敢当街杀人,就这样你侠客身份自居,所以在燕国名

  • 荆轲刺秦时,秦舞阳吓得发抖,太子丹为何选择了如此懦弱之人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荆轲,秦舞阳,太子丹,刺秦,高渐离,勾践

    历史像一根杠杆,一头装着“必然”,一头装着“偶然”,中间有一个叫“细节”的东西充当支点。荆轲刺秦,就因为细节不当,“偶然”没能撬动“必然”。假如历史可以“假如”,与荆轲协同作战的助手足够出色,谁说刺秦不能成功呢?应该说,荆轲作为刺秦行动的主角,是一个非常正确的人选。他身上的三大优点,与刺秦行动很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