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三章 术法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三章 术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林主人 访问量:2897 更新时间:2024/2/12 11:06:33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三章 术法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强调了君主凭借“仁义智能”治国的危害,言下之意君主还是要依法治国。法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依法治国自然国治,而“仁义智能”是人意识思想的产物,属于“人为”范畴,而人是最不确定的因素,社会管理管理的就是不确定的事件,让最不确定的人去管理不确定的事,可想而知结果会是怎样。

“仁义智能”只能是法治层级下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不能成为治国的策略。如果依靠“仁义智能”治国,结果就是“卑主危国”。这是韩非子从事物的发展规律层面说明依法治国的必然性,再一次解除了世人对仁爱治国还是依法治国的疑虑,同时,解除了人治还是法治的疑惑。治国是客观事物,就不能人为而治,必须是依靠客观存在的方法来治,只有这样才能“尊主安国”。

韩非子讲明了依法治国的道理后,君主应该如去做呢?他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就是“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远离所谓的仁义礼教,摆脱个体的智力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让法律成为治国的核心力量,让法使民众服从,而不是依靠君主的强权让民众服从。这一点非重要,纵观历史,尊主安国的时期,大多是律法严明,法治大于人治,社会和谐,而卑主危国的时期,大多是律法败落,人治大于法治,社会混乱。

韩非子提出君主想要声誉远播而名震四海,百姓太平而国家安定,就要“知用民之法”,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治国治的是全体民众,君主就要懂人性知民情,明白民众的特性,才能更好的使用民众。一个优秀的工匠,必然是对所用工具了如指掌。在这里要强调一上,韩非子并没有将民众当工具,只是想说明君主要想国治就要懂人性知民情。

韩非子理清了治国策略后,再讲君术与法制。韩非子主“凡术也者,主之所以执也;法也者,官之所以师也。”意思是一般而论,术是君主应该掌握的,法是官吏应该遵循的。君术我们在前讲过就是君主的政治手段,解决的是政权与君权的问题,所以韩非子说术是君主应该掌握的,掌握不了君术,君主就解决不了政权问题,没有政权何来的君权,没有君权还谈什么治国。

韩非子在《定法》中讲“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 意思是所谓术,就是依据才能授予官职,按照名位责求实际功效,掌握生杀大权,考核群臣的能力。这是君主应该掌握的。君术就是君主的权力和如何使用权力,一是授官,二是问责,三是生杀,四是参验。君主用好了这四样权力,就解决了君主权力本身的问题。

韩非子所言“法也者,官之所以师也”正好验证了笔者所说的,法规是官吏的师范,是行为准则。韩非子的这一论述非常具有高度,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律法是官吏治民的工具,但韩非子却说律法是官吏的师范,是约束与规范官吏的。这一点对于公职人员来说非常重要,法为师范,表率于前。

韩非子在《定法》中说“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之具也。”意思是君主没有术,就会在上面受蒙蔽;臣下没有办法,就会在下面闹乱子;所以术和法缺一不可,都是称王天下必须具备的东西。韩非子再一次强调术与法的治国之能,术对君主的重要性,法对官吏的必要性。

如果君主执术治吏,官吏师法治民,就能政通人和,韩非子也说“然使郎中日闻道于郎门之外,以至于境内日见法,又非其难者也。”意思是既然这样,那么派遣侍从官员每天把法治的道理传达到宫门之外,直到境内的民众每天都看到法令,也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国家政权稳定,君主权力巩固,行政系统健全,监察体系完善,自然朝廷的法规政策就能传达落实。

【凡术也者,主之所以执也;法也者,官之所以师也。然使郎中日闻道于郎门之外,以至于境内日见法,又非其难者也。】

术,是一种技能,法是一种规范。君术就是掌握政权与权力的技能,法制就是一种规范与约束行为的制度。术与法,都是先天本有的客观规律,并不是人为意识的产物,人只是术与法的发现者与应用者并不是创造者。所以,君主执术与官吏师法本就是客观实事,必须遵从,否则就是主观违约,结果就是亡国不法。

标签: 韩非韩非子-说疑君主治国

更多文章

  •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一章 禁奸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说疑,儒家,法家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一章 禁奸当原始人类走出洞穴,走向森林与平原,发展到族群部落,开始狩猎与种植时,人类的自主意识中的自我思想被唤醒。当人类摆脱了生存的困境,有了足够多的食物后,大脑功能得到提升,思想与精神开始充分发展,对于自身与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与想法,尤其是表达与记录思想的文字出现后,各种

  • 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 第三十章 财祸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六反,红林,财用

    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 第三十章 财祸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上一章韩非子直接否定了当世学者所提出的“轻刑财足则国治”的主张。轻刑者认为国家混乱的原因是君不爱民,税赋过重,财用不足,导致民众怨恨君主。韩非子反过来说,难道君主仁爱,刑赋皆轻,财用富足就能实现国治了,韩非子的回答是肯定的:不行。仁爱的

  •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十章 上术下法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定法,红林,商鞅,法家,分封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十章 上术下法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论述了秦君有法无术的祸患,并对此做了总结。韩非子并没有讲秦孝公与商鞅的变法过程,而是从孝公商鞅死后开始讲,一直讲到昭襄王及以后。自昭襄王开始,秦国的诸侯权臣都如穰侯与应侯一样假公济私,中饱私囊,不为国家朝廷着想,只想

  •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六章 国多力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饬令,红林,治国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六章 国多力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讲解了“国以功授官与爵”,国家依据功劳的大小授予官职与爵禄,以此聚智汇勇,则国家无敌。论功行赏,自古都是管理的核心。人是事物的主体,事情总需要人去做,这是基本常识,事情结果的好与坏,成果的大与小都与做事者密不可分,所以

  •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二十四章 自然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喻老,红林,列子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二十四章 自然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明喻了老子的“学不学,复归众人之所过也。” 学习没有学过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还有一种解释是把不学习作为学习,重新走上众人认为错误的道路。学习,是一个过程,是正在进行时,不管是学习本身,还是学习的人与学习的内容都是无

  •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一章 道静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喻老,红林,孔子,有道,天下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一章 道静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讲完了,从今天起讲《韩非子-喻老》,解老是解释老子所说,喻老是知晓老子,明白老子所意。老子(李耳),字聃,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末期(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曾任周王朝的图书馆长,是孔子的前辈,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老子思想集于《道德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九十二章 痛苦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罪恶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九十二章 痛苦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揭示了“不知足者之忧终身不解”的原因,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众人为什么不知足,二是忧患为什么终身不解。不知足,是欲望在作怪,忧不解,是贪利不除的后果。人是事物的主体,也是社会的主体,其实,管理社会就是管理人,管理事物的根

  •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十章 胜君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说疑,红林,比干,商纣王,伍子胥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十章 胜君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将十二个隐居修道,宁死也不愿出山入世的人认定为无用之人。这十二个人自视清高,沽名钓誉,厌世避俗,无视世俗社会,既不为君谋划,又不为国谋事,更不愿为民谋福,这样的的人先古圣王都不能让他们为臣,那么对于当令之世,又有什么用呢,可以说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八十一章 田畴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田畴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八十一章 田畴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了有道之君礼义诸侯,务本民事的意义:役希起,淫奢止。对外少战争,国泰民安;对内禁奢淫,政治清明。这是一个理想的国度,是君主治国的方向与目标,也许这样的“盛世”只有圣贤才会想象出来,有点乌托邦但这恰是圣贤的可爱与伟大之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五十四章 服理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天灾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五十四章 服理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讲述了节省的概念是产生于大小的规律。本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良好的习惯,却来自于深奥的规律,可见每一种美好善良的品德都不是随便而来的,都是来自于规律,需要我们去遵守。浮躁,是一种社会病,它出现于物质较为丰富而精神略为贫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