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一章 禁奸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一章 禁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林主人 访问量:2641 更新时间:2023/12/21 22:50:52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一章 禁奸

当原始人类走出洞穴,走向森林与平原,发展到族群部落,开始狩猎与种植时,人类的自主意识中的自我思想被唤醒。当人类摆脱了生存的困境,有了足够多的食物后,大脑功能得到提升,思想与精神开始充分发展,对于自身与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与想法,尤其是表达与记录思想的字出现后,各种想法开始迸发与积累,人类终于脱离了自然思想的约束,走进了自我思想的花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就是人多口杂的时代。

我们常说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这句话的另一个意思是鼓总会响,理总会明,响了我们要听到,明了我们要遵守。鼓不能总敲,敲多了会破,理也不能总辩,辩多了会愚,愚了就没有了方向,反而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如我们常说的议而不决不能解决问题,决而不议也解决不了问题。真相只有一个,真理也只有一个,我们总要遵循一个标准为事,遵守一个法规办事,信仰一个主义奋斗。

当实践证明了真理的正确性后,由真理衍生出的社会共识与规范就成为国家律法。中央集权制并不是突然产生的,是由法家思想通过实践不断演化而来,秦国统一天下后,中央集权制最终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并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与表现出来。

政治制度是这样,社会文化也是这样,春秋战国是中华文明与思想最为灿烂与辉煌的时期,通过百家争鸣与社会实践,最终在汉武帝时汉代完成了思想的大统一,汉朝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为国家正统思想。值得强调的是此时的儒家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兼容”与“发展”特性,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的社会秩序,神化了专制权,统一了社会思想,尤其是文人与官吏的思想,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与历代儒客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韩非子的《疑说》旨在理清社会思想与疑问,按法家思想与理念对君主治国之道和历史及人物进行分析评判,提出并确立明确的治国思想。开篇韩非子就从君主的奖罚权柄入手,站在更高的高度分析问题,提出办事原则。

韩非子首先说“凡治之大者,非谓其赏罚之当也。赏无功之人,罚不辜之民,非谓明也。赏有功,罚有罪,而不失其人,方在于人者也,非能生功止过者也”意思是自己国家最重要的,不仅仅指的赏罚得当。赏有功的人,罚有罪的人,不能称作明察。奖赏有功的人,惩罚有罪的人,且没有遗漏差错,作用仅仅局限在个别人身上,并不能起鼓励立功和禁止犯罪的作用。

单纯的就事论事并不是君主的思考方式与思考高度,君主治国既要站在全局战略的高度,又要考虑具体的解决办法。就具体的事与人进行单纯的奖罚,这是法规执行者的工作,并不是君主要做的事。君主治国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法规是治国思想的表现。所以韩非子说君主只考虑具体事件与个人的奖罚而不考虑法规整体的社会效益,就无法达到奖罚法规则鼓励立功和禁止犯罪的社会作用,更达不到禁止奸邪的作用。

韩非子提出了禁止奸邪的原则与策略,他认为“是故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意思是因此,禁止奸邪的办法,最重要的是禁止奸邪的思想,其次是禁止奸邪的言论,再次是禁止奸邪的行为。

这是禁止奸邪的上中下三策,上策就是从思想上止奸,让民众产生不了奸邪的念头,这就要从国家正统思想与社会核心价值的高度来思考如何教化民众;中策是从社会道德与文化的高度来思考如何规范民众;下策是从国家律法的高度来思考如何规范与约束民众。上策攻心,中策攻利,下策攻事。

孙子兵法·谋攻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伐谋”,指以己方之谋略挫败敌方,不战而屈人之兵。孙武认为伐谋最为有利,故为“上兵”,是最好的战争手段。“伐谋”就是在思想战略上战胜对方,“伐交”就是通过外交手段战胜对手,如果以上两项敌人还不投降,最后才是“伐兵”,用军事手段实现思想战略。

看来韩非子还是比较愿意从国家正统思想与社会核心价值的高度实现治国,这一点犹如儒家孔学,但人性亘古不变,社会是现实残酷的,法治才是最有实效的治国之法。当然,上策与中策是更高层级的治国之法,从思想、文化、道德的层面对世人进行教化与教育,为依法治国奠定人文与思想基础。

【凡治之大者,非谓其赏罚之当也。赏无功之人,罚不辜之民,非谓明也。赏有功,罚有罪,而不失其人,方在于人者也,非能生功止过者也。是故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

凡事以人为本,不能就事论事,如果不从人的特质出发,脚痛医脚,头痛医头,问题永远都解决不了。相由心生,如果不从人的思想入手,单纯依靠奖罚是禁止不了奸邪的。刑罚是奸邪行为产生后才会使用的手段,是事后管理,并不是事前预防。所以,轻罪重罚,就显得尤其重要。当然,圣贤们的劝世学说一样重要,防微杜渐总是好的,治未病总比治已病强。

标签: 韩非韩非子-说疑儒家法家

更多文章

  • 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 第三十章 财祸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六反,红林,财用

    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 第三十章 财祸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上一章韩非子直接否定了当世学者所提出的“轻刑财足则国治”的主张。轻刑者认为国家混乱的原因是君不爱民,税赋过重,财用不足,导致民众怨恨君主。韩非子反过来说,难道君主仁爱,刑赋皆轻,财用富足就能实现国治了,韩非子的回答是肯定的:不行。仁爱的

  •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十章 上术下法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定法,红林,商鞅,法家,分封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十章 上术下法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论述了秦君有法无术的祸患,并对此做了总结。韩非子并没有讲秦孝公与商鞅的变法过程,而是从孝公商鞅死后开始讲,一直讲到昭襄王及以后。自昭襄王开始,秦国的诸侯权臣都如穰侯与应侯一样假公济私,中饱私囊,不为国家朝廷着想,只想

  •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六章 国多力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饬令,红林,治国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六章 国多力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讲解了“国以功授官与爵”,国家依据功劳的大小授予官职与爵禄,以此聚智汇勇,则国家无敌。论功行赏,自古都是管理的核心。人是事物的主体,事情总需要人去做,这是基本常识,事情结果的好与坏,成果的大与小都与做事者密不可分,所以

  •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二十四章 自然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喻老,红林,列子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二十四章 自然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明喻了老子的“学不学,复归众人之所过也。” 学习没有学过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还有一种解释是把不学习作为学习,重新走上众人认为错误的道路。学习,是一个过程,是正在进行时,不管是学习本身,还是学习的人与学习的内容都是无

  •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一章 道静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喻老,红林,孔子,有道,天下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一章 道静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讲完了,从今天起讲《韩非子-喻老》,解老是解释老子所说,喻老是知晓老子,明白老子所意。老子(李耳),字聃,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末期(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曾任周王朝的图书馆长,是孔子的前辈,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老子思想集于《道德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九十二章 痛苦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罪恶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九十二章 痛苦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揭示了“不知足者之忧终身不解”的原因,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众人为什么不知足,二是忧患为什么终身不解。不知足,是欲望在作怪,忧不解,是贪利不除的后果。人是事物的主体,也是社会的主体,其实,管理社会就是管理人,管理事物的根

  •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十章 胜君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说疑,红林,比干,商纣王,伍子胥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十章 胜君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将十二个隐居修道,宁死也不愿出山入世的人认定为无用之人。这十二个人自视清高,沽名钓誉,厌世避俗,无视世俗社会,既不为君谋划,又不为国谋事,更不愿为民谋福,这样的的人先古圣王都不能让他们为臣,那么对于当令之世,又有什么用呢,可以说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八十一章 田畴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田畴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八十一章 田畴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了有道之君礼义诸侯,务本民事的意义:役希起,淫奢止。对外少战争,国泰民安;对内禁奢淫,政治清明。这是一个理想的国度,是君主治国的方向与目标,也许这样的“盛世”只有圣贤才会想象出来,有点乌托邦但这恰是圣贤的可爱与伟大之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五十四章 服理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天灾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五十四章 服理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讲述了节省的概念是产生于大小的规律。本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良好的习惯,却来自于深奥的规律,可见每一种美好善良的品德都不是随便而来的,都是来自于规律,需要我们去遵守。浮躁,是一种社会病,它出现于物质较为丰富而精神略为贫乏的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五十三章 侈啬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本性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五十三章 侈啬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讲述治人事天的办法,就是“啬”即节省,爱惜精神不受损,节约脑力不浪费。遵道而行,何须劳神,循理而为,不必深究。老子和韩非子的意思并不是不让人类探究世界与宇宙的未知,而是要让人类在自然规律与社会法律面前不要再痴迷于“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