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国往事之君臣心机:赵惠文王的黄河之水

赵国往事之君臣心机:赵惠文王的黄河之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酸奶别加热 访问量:1183 更新时间:2023/12/8 21:15:19

在《战国策》关于赵国的篇章中,有一些比较凌乱的短篇,它们的字数不是很多,内容却十分精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短文,为我们揭示了战国时期的君臣关系。战国时期,君臣之间的关系并没有那么强调忠心耿耿,虽然战国时期的人们一直歌颂忠义之士,但是,当时的君臣关系真的特别松弛。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们和君主的关系相对于后世来说,还是十分平等的。这也很好理解,战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大都是士这个阶层出身,而君主们都是诸侯阶层,也就是说,知识分子和君主之间就隔了一个阶层,两者差距不太大。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分子们往往会在政治斗争之下,选择跳槽。

有的时候,为了外交方面的利益,诸侯国之间还会互相派遣大臣到别国做相邦。在这样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君臣关系其实并不那么牢固,甚至还会互相猜忌。赵国的臣子腹击曾经私自建造华美的房屋,有一个叫荆敢的大臣对此表示不满,于是,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了赵。赵王听说之后,立刻责问起了腹击,问他为什么要修建华美的房屋。腹击回答说,“我是从其它诸侯国逃难来的大臣,就算大王信任我,总有一天也会因为百姓的话而猜忌我。为了取信于大王,我才为自己修建华美的房屋。”赵王听了腹击的回答之后,停顿了半晌,回答道,“你做的对。”赵王为什么觉得腹击做的对呢?这是因为,腹击的行为很明显是损害自己的名声来向赵王表忠心,赵王觉得自己已经控制了腹击,自然开心极了。除了这种自污取信的方式,大臣们还有很多取信于君主的方式。战国时期的苏秦,因为四处游说诸侯国君,所以,经常被猜忌。有一次,他在游说秦国之后,去求见赵王。结果,赵王担心苏秦已经背叛了他,于是三天都没见苏秦。苏秦只好写信告诉赵王,自己不是什么木头都钻的铁钻,这才打消了赵王的怒气。

孟尝君取信于君主的方式,和苏秦有所不同。他来到赵国武城做官时,为了取信于赵王,他对门客们下令,不能随意修建房屋,也不能乱砍滥伐。要让赵王发现他们的能力。从上面这些故事里,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外地来的知识分子们,为了取信于君主,可以说是出尽了百宝。那么,君主们对知识分子们就只能言听计从了吗?并不是这样的。秦武王攻占韩国宜阳之后,又让公孙郝、樗里疾等人向北进入赵国边境。赵王非常担忧,于是召见了冷向,希望冷向赶快出个主意。冷向认为,赵王可以扣押甘茂,然后用甘茂和齐王、韩王以及秦王交换。齐王和韩王为了得到宜阳,一定会用土地来交换。秦王为了得到宜阳和甘茂,也一定会交出土地或者宝物。到时候,等秦王要回了甘茂,一定会把樗里疾和公孙郝交给赵国。由此可见,战国时期,国君为了处理其它国家的大臣,往往会通过外交或者战争来达到自己的要求。同样的,国君要想得到其它国家的贤才,往往也会用上一些小心机。

赵惠文王十八年,秦王夺走了赵国的石城。赵惠文王为了捍卫国家的安全,来到了卫国东阳,挖开了黄河之水,借自然的力量讨伐秦国。在这次战争中,赵惠文王发现秦国的魏冉是个人才,于是想让魏冉来到赵国做相邦。但是,魏冉毕竟是秦王的舅舅,赵惠文王担心秦王舍不得交出舅舅。又担心在秦国的楼缓会埋怨自己。于是,故意让别人告诉楼缓,不要用逼迫的方式威胁秦王做赵相。秦王看到赵王这么客气,于是就主动把魏冉派到赵国做了相邦。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发现赵王和赵国的大臣在处理君臣关系上,很有一套小心机。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些心机,赵国才能维系住那么多的人才,得以和秦国一决高下。

标签: 赵惠文王赵惠文赵国秦国秦王苏秦

更多文章

  • 秦昭襄王索要和氏璧, 到底有何目的! 真相让赵惠文王流泪

    历史解密编辑:王大花的vlog标签:秦国,秦王,先秦,周朝,和氏璧,蔺相如,赵惠文王,秦昭襄王

    在过去的课本中,我们看到过秦昭襄王与和氏璧的故事。那里面讲述了秦昭襄王作为一个坏蛋,他居然蛮横的找赵国要和氏璧,并且提出要15座城池来交换。这一波操作的确让很多人感觉是强盗换衣裳,明显就是坑人。所以赵国根本就不想给秦国做生意,但由于秦国太强,所以迫不得已没办法,于是就让蔺相如来换和氏璧。但可惜的是,

  • 主张饿死赵武灵王的是哪位权臣?赵惠文王继位后对他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开心一点桥标签:赵武,赵惠文王,赵武灵王,赵惠文,齐国,李兑

    李兑,在赵国历史上是一个具有很大争议的人物。他很有能力,也热衷于权势,因一次变乱而发迹,又因一次战乱而失势。一、依靠肥义赵武灵王时期,在国内大力推行变革之时,向天下士子广开门路,极力招揽,且量才录用、任人唯贤。李兑应该也是这时候进入仕途的,刚开始不显山不露水,并不为人所知。有句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 赵惠文王时期四次大败秦国的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阳光路十七号标签:赵惠文,秦国,秦王,魏国,秦军,白起

    分别是林之战、阳马之战、阏与之战、几之战,四战败秦说明赵国拥有强大可怕的军事实力,并有力的佐证了秦赵并强这一事实。林之战前284年五国联军击垮齐军后秦国随即班师,魏相田文兑现承诺将陶邑赠予秦相魏冉,此时秦国筹划着扩张领土,于是先打击韩国占领少曲(今河南济源市东北)后,打算直取大梁攻灭魏国。秦国害怕赵

  • 为什么秦国敢扣留楚怀王,却不敢扣留赵惠文王呢?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楚怀王,赵惠文,秦国,魏国,蔺相如,秦昭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之间的会盟,无疑是比较常见的事情。比如齐桓公、晋文公等霸主,就在春秋时期多次举行会盟。一般来说,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会盟中,很少出现扣留对方君主的情况。但是,凡事总有例外,比如在春秋时期,楚国就在会盟时扣留了宋国君主宋襄公。不过,让楚国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也会有被人扣留的时候。公元

  •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三十六章 四危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说疑,红林,奸臣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三十六章 四危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讲解了君主牧臣的最高最好的方法。我们说君主治国先治吏,牧臣就是治吏,管理好了朝臣与官吏,国家就能治理好。这是一个古老话题,却说到了现在,也就变成了一个新话题,这就叫与时俱进。君主牧臣最高也是最好的办法就是惩恶扬善,禁止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十章 义者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老子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十章 义者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重点讲了老子的“上仁”,也就是大爱,这是人先天本有的本能。我们常说大爱无疆,这与佛教教教义是一致的,当佛祖用无量巨大的事物比喻福德时,最终发现宇宙间没有哪一样能跟“爱”相比。爱是人的本能,也是一种思维,而思维是无限的。再大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六章 贵无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老子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六章 贵无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重点讲了什么是真正的有德。韩非子通过论述表相与本质的关系,来说明那些注重“德”的表相的人其实并没有德,真正有“德”之人,只注重并按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老子讲“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天下事物均按时间有序发展,没有哪一样事物是超越时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三十一章 愚首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老子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三十一章 愚首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严厉批判所谓的前识先知是“婴众人之心”迷人心志,惑人思想,看似玄奥实则儿戏。对于此种行为韩非子认为“华焉殆矣”是华而不实之为,极度危险之举,危险不单指听信者,还有行詹子之术者。如果“詹子之术”形成组织,那与邪教无异,后患无穷

  •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六章 别黑白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说疑,红林,奸臣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六章 别黑白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详细讲解了亡国之臣的亡国行径。如何消灭一个国家,最好的办法就是蛊惑君主,通过君主的昏庸无道使国家陷入混乱,达到亡国的目的。这就是擒贼先擒王的策略。抛开世俗的善恶论,能让一个国家消亡的奸臣绝对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他既是谋略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一十三 避塞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圣贤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一十三 避塞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解了“万物有害”的痤疽(cuó jū)爪角之害与纲罗爪角之害。痤疽爪角之害,是违背生活常识与共识的伤害,这里要重点解释一下什么是“痤疽”,只有明白了问题的严重性,才能将问题重视起来,这是世人惯有的思维。痤疽,释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