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主张饿死赵武灵王的是哪位权臣?赵惠文王继位后对他怎么样?

主张饿死赵武灵王的是哪位权臣?赵惠文王继位后对他怎么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开心一点桥 访问量:1488 更新时间:2023/12/8 21:13:26

李兑,在赵国历史上是一个具有很大争议的人物。他很有能力,也热衷于权势,因一次变乱而发迹,又因一次战乱而失势。一、依靠肥义赵武灵王时期,在国内大力推行变革之时,向天下士子广开门路,极力招揽,且量才录用、任人唯贤。李兑应该也是这时候进入仕途的,刚开始不显山不露水,并不为人所知。有句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年轻且有才能的李兑,在赵国朝中也是一颗金子,并渐渐的发出光闪,进入了当权者的视野。最初,赏识李兑的是赵国元老肥义。肥义是一位老臣,辅佐过赵肃侯赵武灵王两代君王,还是赵武灵王即位时的辅政大臣,有能力又对国家忠贞不二,深得赵国君臣尊崇。李兑,能得到肥义的赏识,对他的仕途来说,是一个极好的开端。他也很尊重肥义,经常站在肥义的立场上出谋划策,逐渐赢得了这位在赵国朝野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老臣的信任。

赵惠文王即位后,赵武灵王想要以废太子公子章为代王时,肥义是坚决反对的。李兑非常赞同肥义这一立场,也对这种分裂国家的行为表示反对。后来,见公子章越发猖狂,国家变乱不可避免时,李兑及时劝肥义称病不出,将朝政交给赵武灵王的叔父公子成处理,以免祸及自身。但是,肥义一向忠贞国家,且是两朝幼主的辅政大臣,早已决心以死报国,绝不退缩。李兑十分感动,哭着对肥义说:“先生且勉之!我能见先生,怕也只有今年了。”言外之意,怕是不久变乱将会爆发,李兑的“先生”危矣!

二、投靠赵成李兑的迅速发迹,与赵国历史上的沙丘之变有密切关系。见肥义即将失去权势甚至生命时,脑袋瓜子超级好使的李兑迅速投到了公子成的门下,旧主尚在,又有了新主人。公子成对李兑的到来并不反感,因为他也知道这厮的能耐不小,而自己身边也正缺少这样能干的年轻人。他对李兑也很信任,且给了他统帅军队的机会,寄予厚望。赵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沙丘之乱爆发时,公子成接到消息后,立马与李兑一道快马加鞭地前去勤王救驾。当他们来到赵王宫城前,变乱还在持续,但是厮杀了许久的公子章叛军已经力不从心,被杀到的勤王军打了个措手不及。叛军败退到主父宫里。公子成、李兑带军紧追不舍,包围了主父宫。对于进不进攻主父宫,公子成与李兑应该犹豫过,因为他们明白进攻主父宫的后果,但是他们更明白若是不斩草除根的严重后果。

勤王军杀进主父宫,搜杀公子章一派乱军,主父眼见着儿子公子章被杀,却不能阻止。在对如何处理主父上,二人有过迟疑:若放过主父,难免遗留后患,今后若追究起来,怎么办?毕竟谁都看得出来,公子章作乱,背后的主谋是主父,他想借助公子章来夺回权力,公子章只是他的一枚棋子。不放过主父的话,赵王会追究吗?最后,公子成、李兑得出结论:“因为公子章叛军,我们杀入主父宫;现在若解围,我们将会被追究责任,赵王也救不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困死主父,为赵王掌权扫除一切障碍,至少赵王是不会怪罪的。公子成毕竟是赵武灵王的叔父,看着侄子长大、继位、行政治国,困死他于心尚有不忍。可是,李兑却主张唯有去主父,赵国才能安定。于是,围困主父——他们达成了共识。这一围便是三个月,把主父给活活给饿死了。

三、权臣始末赵惠文王四年(前295),因为平叛有功,公子成被任命为赵国的相邦。李兑也被提拔,成为司寇,相当于后世的刑部尚书,主管司法、刑诉。另外,李兑又被封为奉阳君。年高的公子成大约做了一年的相邦,便去世了,李兑接替其为相邦,主政赵国。齐国、燕国因为之前子之之乱,齐国趁火打劫杀进燕国,结成了宿仇。燕昭王即位后,决意复仇,在乐毅、苏秦的帮助下,联合列国进攻齐国,这得到了赵国大将韩徐为的支持。韩徐为极力劝赵惠文王联燕抗齐,因为齐国霸权,已经威胁到了赵国的安全和地位。但是,齐闵王却许诺李兑:假如赵国支持齐国,待齐国灭掉宋国,就将宋国的陶邑送给他为私邑。所以,李兑主张联齐抗秦、抗燕。这样一来,赵国将相不和了。齐国灭宋以后,苏秦游说齐闵王,没让陶邑送给李兑,而是送给秦国国舅魏冉,导致李兑极为愤怒,当苏秦路过赵国时,被李兑扣押。燕昭王又派人到赵国,将苏秦解救回燕国。随后,齐国、秦国的斗争又呈现出白热化状态,两国国王纷纷称帝,并称为东帝、西帝,彻底藐视了周天子的存在。

赵惠文王十一年(前288),苏秦发动合纵攻秦运动。李兑表示支持,可是,此次合纵攻秦运动没有成功,导致赵惠文王对李兑的不满。后来,燕国发动的秦、魏、韩、赵五国攻齐,因为韩徐为支持,李兑反对,赵惠文王再次对李兑的态度和行为不满。不久,赵惠文王以私吞陶邑、专权乱政为由,将专权赵国十年的相邦李兑给罢免了。表面上看,李兑被罢免相位下台是咎由自取,事实上,他的失势与本人失去了利用价值有极大关系。当初,他顶着极大的政治风险,极力主张困死主父,为赵王清理一切掌权的障碍,立下大功。但随着他的专擅朝政,引起了赵王及朝臣的普遍不满。何况,赵武灵王的死,始终是赵惠文王心中不愿触及的一处伤痛,而父亲的“死刑”,则是李兑去执行的。想想,这在赵王那,心里都堵得慌。更为重要的是,赵王的弟弟平原君赵胜、平阳君赵豹等宗室少壮派已经成长起来,早就想从李兑手里夺回权力。而李兑,对于赵王来说,毕竟是外人,俗话说:“一拃没有四指近”,“鸡皮贴不到鹅身上”,哪还有谁比自己的亲兄弟可靠呢?

更多文章

  • 赵惠文王时期四次大败秦国的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阳光路十七号标签:赵惠文,秦国,秦王,魏国,秦军,白起

    分别是林之战、阳马之战、阏与之战、几之战,四战败秦说明赵国拥有强大可怕的军事实力,并有力的佐证了秦赵并强这一事实。林之战前284年五国联军击垮齐军后秦国随即班师,魏相田文兑现承诺将陶邑赠予秦相魏冉,此时秦国筹划着扩张领土,于是先打击韩国占领少曲(今河南济源市东北)后,打算直取大梁攻灭魏国。秦国害怕赵

  • 为什么秦国敢扣留楚怀王,却不敢扣留赵惠文王呢?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楚怀王,赵惠文,秦国,魏国,蔺相如,秦昭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之间的会盟,无疑是比较常见的事情。比如齐桓公、晋文公等霸主,就在春秋时期多次举行会盟。一般来说,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会盟中,很少出现扣留对方君主的情况。但是,凡事总有例外,比如在春秋时期,楚国就在会盟时扣留了宋国君主宋襄公。不过,让楚国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也会有被人扣留的时候。公元

  •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三十六章 四危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说疑,红林,奸臣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三十六章 四危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讲解了君主牧臣的最高最好的方法。我们说君主治国先治吏,牧臣就是治吏,管理好了朝臣与官吏,国家就能治理好。这是一个古老话题,却说到了现在,也就变成了一个新话题,这就叫与时俱进。君主牧臣最高也是最好的办法就是惩恶扬善,禁止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十章 义者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老子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十章 义者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重点讲了老子的“上仁”,也就是大爱,这是人先天本有的本能。我们常说大爱无疆,这与佛教教教义是一致的,当佛祖用无量巨大的事物比喻福德时,最终发现宇宙间没有哪一样能跟“爱”相比。爱是人的本能,也是一种思维,而思维是无限的。再大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六章 贵无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老子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六章 贵无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重点讲了什么是真正的有德。韩非子通过论述表相与本质的关系,来说明那些注重“德”的表相的人其实并没有德,真正有“德”之人,只注重并按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老子讲“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天下事物均按时间有序发展,没有哪一样事物是超越时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三十一章 愚首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老子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三十一章 愚首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严厉批判所谓的前识先知是“婴众人之心”迷人心志,惑人思想,看似玄奥实则儿戏。对于此种行为韩非子认为“华焉殆矣”是华而不实之为,极度危险之举,危险不单指听信者,还有行詹子之术者。如果“詹子之术”形成组织,那与邪教无异,后患无穷

  •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六章 别黑白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说疑,红林,奸臣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六章 别黑白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详细讲解了亡国之臣的亡国行径。如何消灭一个国家,最好的办法就是蛊惑君主,通过君主的昏庸无道使国家陷入混乱,达到亡国的目的。这就是擒贼先擒王的策略。抛开世俗的善恶论,能让一个国家消亡的奸臣绝对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他既是谋略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一十三 避塞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圣贤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一十三 避塞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解了“万物有害”的痤疽(cuó jū)爪角之害与纲罗爪角之害。痤疽爪角之害,是违背生活常识与共识的伤害,这里要重点解释一下什么是“痤疽”,只有明白了问题的严重性,才能将问题重视起来,这是世人惯有的思维。痤疽,释义为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一十一 忠节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自然界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一十一 忠节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解“万物有害”,他是由“兕虎之害”引出的“万物有害”,这里的有害,并不是指事物本身有害,而是指人如果不按事物的发展规律行事就会受到伤害。事物本身是客观存在的,无有害无害之分,事物并没有主动去伤害人,而是人主观违背了

  •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三章 罪欲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喻老,红林,十过,文公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三章 罪欲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上一章韩非子明喻了老子的“戎马生于郊”。天下无道,君主穷兵黩武,连年战争,国力虚弱,供给缺乏,连士卒的护甲都生虫了,军帐破败的燕雀都在上面恐巢了。韩非子细仔入微的写实,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为君主的无道感到愤慨。老子的“戎马生于郊”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