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是林之战、阳马之战、阏与之战、几之战,四战败秦说明赵国拥有强大可怕的军事实力,并有力的佐证了秦赵并强这一事实。
林之战
前284年五国联军击垮齐军后秦国随即班师,魏相田文兑现承诺将陶邑赠予秦相魏冉,此时秦国筹划着扩张领土,于是先打击韩国占领少曲(今河南济源市东北)后,打算直取大梁攻灭魏国。秦国害怕赵楚两国出面干涉,在前283年分别与赵楚会于穰、鄢,秦割南阳(宛城)与楚,和赵订立互助协议。魏相田文得知后奉命率车百乘出使赵燕以求援兵。同年,秦军兵出少曲,直取安城(今河南原阳东南)后,接着渡黄河兵围大梁(今河南开封市),魏国坚守以待援兵。在田文活动的同时,赵国也早将救魏提上议事日程,秦国因此遣使怒斥赵王背约,赵亦派使反斥。最后在田文一番游说下,赵国决定派车三百、十万兵马援魏,燕国也同意派车两百、八万兵马随田文一同归魏。燕赵联军声势浩大地朝大梁赶来,秦国不意赵国变卦并联合燕国进行干预,并且此时前有坚城,后有追兵,孤军深入的秦军慌作一团,因为来时的道路可能会被赵军和魏人联合切断,他们只能选择朝西南方向的韩魏边境撤退,但燕赵联军紧追不舍,最终在一个叫林的地方(今河南尉氏县西)将秦军围困,秦王不得不派人前往燕赵议和,答应支持赵国对济西,齐国对胶东的占有,并向魏归还安城、少曲等地以求停战。最终林之战以秦国割地求和的形式而结束,秦王借此罢免了魏冉相国一职。此战是秦国自函谷关被破后遭遇第一次大的败仗,也宣告赵国正式成为秦国的头号竞争对手,天下进入了二强并立的时代。
林之战相关史料:
《史记·秦本纪》“秦昭王二十四年,与楚王会鄢,又会穰(《六国年表》“赵惠文王十六年,与秦王会穰。”)★。秦取魏安城,至大梁,燕、赵救之,秦军去。魏冉免相。”《睡虎地秦简·编年纪》“秦昭王二十四年,攻林。”《燕策二·秦召燕王》“兵困于林中,重燕、赵,以胶东委于燕,以济西委于赵。得讲于魏……困则使太后、穰侯为和,赢则兼欺舅与母。适燕者曰:‘以胶东。’适赵者曰:‘以济西。’”(亦见《史记苏秦列传》)《魏策三·秦将伐魏》“秦将伐魏……赵王许诺,为赵兵十万,车三百乘。……(燕)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ps:《史记·乐毅列传》“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可知燕国全部兵马在齐国,援魏的八万燕军应该是从齐地抽调过来的。
★《燕策二·秦召燕王》“秦欲攻魏,重楚,则以南阳委于楚曰:‘寡人固与韩且绝矣!残均陵,塞鄳隘,苟利于楚,寡人如自有之。’”《吕氏春秋·审应览》:空雄之遇,秦赵相与约,约曰:“自今以来,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居无几何,秦兴兵攻魏,赵欲救之。秦王不悦,使人让赵王曰:“约曰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今秦欲攻魏,而赵因欲救之,此非约也。”赵王以告平原君,平原君以告公孙龙。公孙龙曰:“亦可以发使而让秦王曰:‘赵欲救之,今秦王独不助赵,此非曰也。’”
《魏策三·秦将伐魏》“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赵兵十万,车三百乘。(田文)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未能克之也,而台已燔,游已夺矣。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另附此战役示意图一些城邑于战前后的归属情况:
开战前
轵属魏,今河南济源市轵城镇。高平属魏,今河南济源西南。温属魏,今河南温县西南《纵横家书·苏秦献书赵王章》前287年,“齐乃西师以(禁)强秦。史秦废令,疏服而听,反温、轵、高平于魏,反王公,符逾于赵。”
河阳属赵,今河南孟州三十五里的洛阳孟津区冶戍村《史记赵世家》“及十年,秦自置为西帝。十一年,董叔与魏氏伐宋,得河阳于魏。”《春秋·僖公二十八年》“天王狩于河阳。”《汉书·地理志上》“河内郡”下记有“河阳,莽曰河亭。”
河雍属秦,今河南济源西南。温属魏,今河南温县西南。《史记秦本纪》“十八年,错攻垣、河雍,决桥取之。”
少曲属秦,今河南济源东北《燕策二·秦召燕王》““秦正告韩曰:‘我起乎少曲,一日而断大行。我起乎宜阳而触平阳,二日而莫不尽繇。我离两周而触郑,五日而国举。’韩氏以为然,故事秦。”、“……已得宜阳、少曲,致蔺、石,因以破齐为天下罪。”
战后秦至少丢了少曲、安城
《史记·范雎列传》“范雎相秦二年,秦昭王之四十二年,东伐韩少曲、高平,拔之。”《睡虎地秦简·编年纪》“四十二年,攻少曲。”秦在前265年才重新占领少曲。《史记魏世家》魏无忌建议魏王:“通韩上党於共、甯,使道安成,出入赋之。”
阳马之战
林之战第二年,前282年,赵派乐毅攻取魏国的伯阳(今河南安阳西南),致使赵魏反目成仇,魏国倒向秦国。林之战的耻辱和完壁归赵事件使秦国对赵国憎恨到了极点,此时魏国的投抱,让秦王顿时打起了借机报复赵国的算盘。于是魏秦相盟于新明邑,秦国派公子延入质魏国,后以赵国违约不和秦国攻齐为由联魏共攻赵。同年,秦派白起率军攻赵西,魏派犀首(魏官,此非指公孙衍)率军攻赵南。当年秦军就攻下蔺城(今山西柳林县孟门镇),随即围攻离石、谯,并派一军绕道东进攻下兹氏城(今山西汾阳市南)。前281年,在折损大量士卒和物力后,秦军才攻下离石城、谯。同年其继续向东深入赵国攻城略地,但最终在阳邑(山西太谷县东北)、马陵(山西太谷县东南四十五里马羚关村)两地遭到前来支援的赵军迎头痛击,秦军溃败而归。同时,魏军与赵军隔漳水对峙,相持数月后,前281年赵惠文王(赵何)亲自率大军绕到卫国东阳决开黄河水灌魏军,迫使魏不得不败退。最终联军两路皆败,秦国大困,秦王不得不派魏冉向赵议和停战,因害怕魏国随时会叛秦附赵,他立即向魏国承诺割让叶、蔡两城以作补偿。魏冉起初想推辞,他身边有人跟他说:“大王对你正在气头上,你如果不去,和谈就不能成功,到那时秦赵必会再次交战。白起将会再一次挂帅,如果他打赢了,秦王一定会羞辱你。如果打不赢,秦王还会再派你去和谈,而且到时就要服侍赵国了,那秦王就更轻视你了。你不要想那么多,快去吧。”于是魏冉立即前去议和停战。最终赵接受了秦的议和,并任魏冉为赵相以示和解,不过秦国最后出尔反尔拒绝向魏割地。秦昭王因意气用事(“此必令其言如循环,用兵如刺蜚绣,母不能制,舅不能约。”)、准备不足就仓促发兵攻赵,对赵国的实力没有清楚认识,强行跟赵国去硬来,即使是精兵强将、美帝般的后勤作为锋刃,也只能落得“兵伤于谯石,遇败于阳马”的后果,只能说不是你秦国不强,而是你秦国低估了你的对手。此战有两处两亮点,①赵军两线作战并都打赢了。②秦军损失惨重,并有两处史料记载白起是此战的秦将。
由于阳马之战的史料比较散乱,所以两年间的事各自分到所发生的年份里了:
前282年,《史记·赵世家》“赵惠文王十七年,乐毅将赵师攻魏伯阳。而秦怨赵不与己击齐,伐赵,拔我两城。”《燕策二》“得讲于魏,至(质)公子延,因犀首属行而攻赵。……”《史记·秦本纪》“秦昭王二十五年,拔赵二城。与韩王会新城,与魏王会新明邑。”《睡虎地秦简·编年纪》“秦昭王二十五年,攻兹氏。”
前281年,《睡虎地秦简·编年纪》“秦昭王二十六年,攻离石。”《史记·苏秦列传》“……兵伤于谯、石,而遇败于阳、马,而重魏,则以叶、蔡委於魏。已得讲於赵,则劫魏,不为割。困则使太后弟穰侯为和,嬴则兼欺舅与母。…适魏者曰:‘以叶、蔡。’…此必令其言如循环,用兵如刺蜚绣,母不能制,舅不能约。”(《燕策二》记作“兵伤于离石,遇败于马陵”,故谯、阳为赵的别邑,阳即阳邑。)《秦策三·谓魏冉曰和不成》“(或)谓魏冉曰:“和不成,兵必出。白起者,且复将。战胜,必穷公;不胜,必事赵从公。公又轻,公不若毋多,则疾到。””《史记·赵世家》“赵惠文王十八年,秦拔我石城。王再之卫东阳,决河水,伐魏氏。大潦,漳水出。魏厓来相赵。”《六国年表》“魏昭王十四年,大水。”ps:《燕策二》“(秦)已得宜阳、少曲,致蔺、石,因以破齐为天下罪。”《东周策·苏厉谓周君》“败韩、魏,杀犀武,攻赵,取蔺、离石、祁者,皆白起。”、“谓白起曰:“…而北攻赵,取蔺、离石、祁者,公也。”知秦国此役攻下过蔺、离石、祁三城。
阏与之战、几之战
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伐韩,军于阏与……王乃令赵奢将,救之。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譟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间,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今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许历曰:“请就鈇质之诛。”赵奢曰:“胥後令邯郸。”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後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後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后汉书·马援列传》“其先赵奢为赵将,号曰马服君,子孙因为氏。”唐李贤注:“马服者,言能服驭马也。”②《赵策三·秦攻赵蔺离石祁拔》“秦攻赵,蔺、离石、祁拔。赵以公子郚为质于秦,而请内焦、黎、牛狐之城,以易蔺、离石、祁于赵。赵背秦,不予焦、黎、牛狐。秦王怒,令公子缯请地,赵王乃令郑朱对曰:“夫蔺、离石、祁之地,旷远于赵,而近于大国。有先王之明与先臣之力,故能有之。今寡人不逮,其社稷之不能恤,安能收恤蔺、离石,祁乎寡人有不令之臣,实为此事也,非寡人之所敢知。”卒倍秦。秦王大怒,令卫胡易伐赵,攻阏与。赵奢将救之。魏令公子咎以锐师居安邑,以挟秦。秦败于阏与,反攻魏几,廉颇救几,大败秦师。”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十五里禹王城。阏与,今山西和顺县西北。几,今河北大名东南。ps:据了解,阏与之战只有《秦本纪》一处记在前269年,其余的说法都发生在前270年,所以采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