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秦国敢扣留楚怀王,却不敢扣留赵惠文王呢?

为什么秦国敢扣留楚怀王,却不敢扣留赵惠文王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秀才吃瓜 访问量:4935 更新时间:2023/12/8 22:58:28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之间的会盟,无疑是比较常见的事情。比如齐桓公晋文公等霸主,就在春秋时期多次举行会盟。一般来说,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会盟中,很少出现扣留对方君主的情况。但是,凡事总有例外,比如在春秋时期,楚国就在会盟时扣留了宋国君主宋襄公。不过,让楚国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也会有被人扣留的时候。

公元前29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秦昭襄王约楚怀王在武关会面。楚怀王不听昭睢、屈原劝告,决定前往武关,结果被秦国扣留。与此相对应的是,在扣留楚怀王之后,秦国还和赵国举行会盟,虽然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秦国却不敢扣留赵惠文王。那么,问题来了,秦国敢扣留楚怀王,却不敢扣留赵惠文王,是因为秦国怕赵国吗?

“渑池会盟”是发生公元前279年,秦赵两国议定在渑池西河之外进行会盟。在渑池会盟中,秦昭襄王以强凌弱,胁迫赵惠文王鼓瑟且令记入秦史。赵国大臣蔺相如愤然而起,请秦昭襄王击缶,后者怒而不允,蔺相如正气凛然迫使秦昭襄王击缶,亦令记入赵史。秦昭襄王随即恼羞成怒,但是,即便是这样,秦国也不敢扣留赵惠文王。

最终,渑池会盟让蔺相如名扬千古,并受到赵惠文王的重用。与此相对应的是,秦国在扣留楚怀王上,则是没有丝毫顾虑。对于为什么秦国敢扣留楚怀王,却不敢扣留赵惠文王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原因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这是因为赵国国力强盛,秦国不敢和赵国轻易开战。

“渑池会盟”是发生公元前279年,而胡服骑射大约始于公元前307年。也即经过胡服骑射后,赵国的国力明显增强,不仅消灭了中山国,还向西边林胡、楼烦用兵,促使赵国的疆域到达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等地。因此,如此强盛的赵国,自然令秦昭襄王所忌惮。与此相对应的是,秦国扣留楚怀王这一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99年。

在此之前,楚国先是在丹阳之战、蓝田之战中败给了秦国,丢失了汉中之地等大片疆域,又在垂沙之战中败给了齐国、韩国、魏国、秦国,从而损失了大量的兵力。正是因为楚国连续遭到重创,秦昭襄王这才有了扣留楚怀王,而不担心楚国报复的底气,因为当时的楚国,正是需要休养生息,恢复国力的阶段,无法反击秦国。但是,如果秦国扣留赵惠文王,赵国自然会反击秦国。

更为关键的是,在扣留楚怀王之前,秦国和楚国已经多次交手了。对于楚国的实力,秦国已经是知根知底了。但是,对于秦国来说,赵国还是一个未知的对手,也即双方还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役。比如大家熟悉的阏与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69年,也即渑池会盟的10年后。由此,秦国还没有全面掌握赵国的实力,贸然扣留赵惠文王,确实不是一个理智的选择。

另一方面,会盟地点的不同,也是楚怀王、赵惠文王结局不同的原因之一。对于楚怀王来说,和秦昭襄王是在武关会盟的,武关当时是秦国的疆域,也即楚怀王这是在羊入虎口。而就渑池会盟来说,当时渑池尚且是韩国的邑,虽然渑池距离秦国比较近,但是,这毕竟是韩国的疆域。对于韩国来说,时而倒向秦国,时而倒向赵国和魏国,其立场无法确定,这也是秦昭襄王没有轻举妄动的重要原因。

最后,在渑池会盟时,蔺相如还做了后手准备,也即让廉颇率领大军在赵国和韩国的边境等待,只要秦昭襄王敢扣留赵惠文王,廉颇就会立即率军精锐的赵军前来营救。因此,在渑池会盟中,赵国可谓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从而帮助赵惠文王全身而退。但是,楚怀王不听昭睢、屈原劝告,决定前往武关,结果被秦国扣留。

如果楚怀王也在身后准备一支随时出动的大军,秦昭襄王在扣留楚怀王这一决定上,自然要仔细斟酌了,也即楚怀王准备不充分,或者说一点也没有反制的手段,无疑是他遭到扣留,并最终客死异乡的原因之一。因此,在笔者看来,楚怀王的遭遇确实值得同情,但是,其行为还是需要批评和否定的。进一步来说,楚怀王被秦国扣留,赵惠文王能够全身而退,这说明在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任何一点天真和单纯都是无法承受的奢侈。只有铁一般坚定的实用主义之花,才能在这个高冷的季节怒放。

标签: 楚怀王赵惠文秦国魏国蔺相如秦昭

更多文章

  •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三十六章 四危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说疑,红林,奸臣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三十六章 四危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讲解了君主牧臣的最高最好的方法。我们说君主治国先治吏,牧臣就是治吏,管理好了朝臣与官吏,国家就能治理好。这是一个古老话题,却说到了现在,也就变成了一个新话题,这就叫与时俱进。君主牧臣最高也是最好的办法就是惩恶扬善,禁止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十章 义者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老子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十章 义者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重点讲了老子的“上仁”,也就是大爱,这是人先天本有的本能。我们常说大爱无疆,这与佛教教教义是一致的,当佛祖用无量巨大的事物比喻福德时,最终发现宇宙间没有哪一样能跟“爱”相比。爱是人的本能,也是一种思维,而思维是无限的。再大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六章 贵无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老子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六章 贵无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重点讲了什么是真正的有德。韩非子通过论述表相与本质的关系,来说明那些注重“德”的表相的人其实并没有德,真正有“德”之人,只注重并按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老子讲“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天下事物均按时间有序发展,没有哪一样事物是超越时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三十一章 愚首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老子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三十一章 愚首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严厉批判所谓的前识先知是“婴众人之心”迷人心志,惑人思想,看似玄奥实则儿戏。对于此种行为韩非子认为“华焉殆矣”是华而不实之为,极度危险之举,危险不单指听信者,还有行詹子之术者。如果“詹子之术”形成组织,那与邪教无异,后患无穷

  •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六章 别黑白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说疑,红林,奸臣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六章 别黑白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详细讲解了亡国之臣的亡国行径。如何消灭一个国家,最好的办法就是蛊惑君主,通过君主的昏庸无道使国家陷入混乱,达到亡国的目的。这就是擒贼先擒王的策略。抛开世俗的善恶论,能让一个国家消亡的奸臣绝对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他既是谋略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一十三 避塞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圣贤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一十三 避塞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解了“万物有害”的痤疽(cuó jū)爪角之害与纲罗爪角之害。痤疽爪角之害,是违背生活常识与共识的伤害,这里要重点解释一下什么是“痤疽”,只有明白了问题的严重性,才能将问题重视起来,这是世人惯有的思维。痤疽,释义为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一十一 忠节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自然界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一十一 忠节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解“万物有害”,他是由“兕虎之害”引出的“万物有害”,这里的有害,并不是指事物本身有害,而是指人如果不按事物的发展规律行事就会受到伤害。事物本身是客观存在的,无有害无害之分,事物并没有主动去伤害人,而是人主观违背了

  •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三章 罪欲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喻老,红林,十过,文公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三章 罪欲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上一章韩非子明喻了老子的“戎马生于郊”。天下无道,君主穷兵黩武,连年战争,国力虚弱,供给缺乏,连士卒的护甲都生虫了,军帐破败的燕雀都在上面恐巢了。韩非子细仔入微的写实,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为君主的无道感到愤慨。老子的“戎马生于郊”一句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三十九章 易妄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祸福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三十九章 易妄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讲述了“弃道理,失民财”的天道地理,这一点不管是对一国之君,还是一国之民来说,都是至理。我们常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君主弃道理而妄举动,既是有天子诸侯势尊和天下财富一样会失民失财。人生在世,才为基,财为实,实力是人生价值的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二十九章 前识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前识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二十九章 前识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揭示了世间争执的根本原因,是沟通出了问题,礼确定了沟通双方的关系与方式,而人为的因素让关系变的势利,沟通内容变得虚假。物理介质的信息传输从来不会让产生争执,是因为联接协议与传输内容没有改变,比如电脑向U盘传输信息。礼确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