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七十一章 少祸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七十一章 少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林主人 访问量:4505 更新时间:2023/12/8 6:53:19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七十一章 少祸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让我们知道了老子“治大国者若烹小鲜”的原始含意,就是把握好火候,不要轻易屡屡翻动,意寓为管理大国的君主,不要轻易变更法令。天下之事,最难的就是火候的把握,也就是我们说的“度”,尤其是像烹饪这一类工作,没有严格科学的标准可循,全凭厨师的经验,好与不好全凭食客的感觉,好吃就是好吃,不好吃就是不好吃,但食客各异,众口难调,能做出大家都喜欢爱吃的菜,那是非常考验人的。

管理国家,治理社会,厨师炒菜一样,能炒出一盘全国民众都喜欢的菜其难度可想而知。实事上,这道“菜”是不存在,“治大国者”面对的国情极其复杂,要做到面面俱到,人人满意是不可能的。最好的结果是让大多数人在平等公正的基础上获得国家律法与政策所赋予的权力与资源。而律法的健全是实现平等公正的前提,所以建立完善的国家律法体系,并坚持长效执行是立国之本。韩非子一开始就把法令与利害之间的关系说得很明确: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民务变谓之变业。

国家律法与政策本身就是社会利益的分配与占有的依据,能让一国之大多数百姓获得和占有合法的利益,并能得到保护的律法就是好律法,这样的律法绝不能轻易变更。这就是那盘让大多数人喜欢的“好菜”。韩非子将懂得社会安定百姓幸福的君主定位为“有道之君”,这是最高的评价。

善法利民,君不易法,则为圣人。什么是圣人,坚持正确的人就是圣人。韩非子在这一章将讲圣人的作用,在讲之前他先讲了“有病乱投医”的问题,他认为“人处疾则贵医,有祸则畏鬼。”意思是人在生病时就尊重医生,遇有祸患时就害怕鬼神。这两句道出了人在困苦面前的无助与无奈,有病乱投医,是病痛的折磨与渴望康复的心态决定的,上帝说人是有罪的,这个罪就是不遵从上帝。人在没病的时候对于医生的健康叮嘱一般都会当成耳旁风,可一旦有病痛苦难耐时医生说什么都听。这就是人的“贱性”,世人面对圣的劝告,置若罔闻,可一旦灾难来临时,又祈求上帝的保佑,其实圣贤的劝告就是抵御灾难的最好办法。这就引出了“有祸则畏鬼”的话题,当灾难来临时才想起圣贤的话,悔不该当初不听,这反而加深了敬畏圣贤之心,也更加重了对灾难创造者鬼神的害怕。

人疾贵医,有祸畏鬼。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对灾难与祸患的畏惧,疾与祸要从源头说起,如果听医生的叮嘱,听圣贤的劝告,也许没有那么多的疾病与祸患。每种疾病都有病因,绝大多数病因都是人为导致的,每一件祸患同样是人为的因素占了多数,尤其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事故,那一个不是人为因素导致的,而人为就意味着欲望,做了脱离事理的事,才会有疾祸。一次事故,是万次错误的积累。没人死亡的事故是上帝的警告,有人死亡的事故是上帝的惩罚。

面对不听劝的世人,面对世人的疾祸,韩非子认为“圣人在上,则民少欲;民少欲,则血气治而举动理;举动理则少祸害。” 意思是圣人在上,民众欲望就少;民众欲望少,血气就调畅,举动就合理。举动合理,祸害就少。圣人在上,民众尊重,听劝行善,自然欲望少;欲望少,血气顺畅行为合理,当然祸患就少。按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来的祸患呢?按制度规章流程操作,何来的事故呢?

【人处疾则贵医,有祸则畏鬼。圣人在上,则民少欲;民少欲,则血气治而举动理;举动理则少祸害。】

圣贤创宗立派,讲经说法,循序善诱,劝导世人,只为“举动理少祸害”。听人劝,吃饱饭。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吃的,吃饱饭,就是最大的幸福。

标签: 韩非韩非子-解老圣贤律法

更多文章

  •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四章 亡臣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说疑,黄帝,骊姬,夏桀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四章 亡臣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强调了君术与法制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两点,一是个人,君主执术解决了政权与君权的问题,臣子师法解决了遵纪守法的问题,实现君尊吏治。二是国家,君主执术臣子师法就能政通人和,国家政策与法规就能贯彻落实,实现国治民安。相对论,让我们明白

  •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三章 术法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说疑,君主,治国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三章 术法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强调了君主凭借“仁义智能”治国的危害,言下之意君主还是要依法治国。法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依法治国自然国治,而“仁义智能”是人意识思想的产物,属于“人为”范畴,而人是最不确定的因素,社会管理管理的就是不确定的事件

  •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一章 禁奸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说疑,儒家,法家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一章 禁奸当原始人类走出洞穴,走向森林与平原,发展到族群部落,开始狩猎与种植时,人类的自主意识中的自我思想被唤醒。当人类摆脱了生存的困境,有了足够多的食物后,大脑功能得到提升,思想与精神开始充分发展,对于自身与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与想法,尤其是表达与记录思想的文字出现后,各种

  • 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 第三十章 财祸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六反,红林,财用

    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 第三十章 财祸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上一章韩非子直接否定了当世学者所提出的“轻刑财足则国治”的主张。轻刑者认为国家混乱的原因是君不爱民,税赋过重,财用不足,导致民众怨恨君主。韩非子反过来说,难道君主仁爱,刑赋皆轻,财用富足就能实现国治了,韩非子的回答是肯定的:不行。仁爱的

  •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十章 上术下法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定法,红林,商鞅,法家,分封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十章 上术下法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论述了秦君有法无术的祸患,并对此做了总结。韩非子并没有讲秦孝公与商鞅的变法过程,而是从孝公商鞅死后开始讲,一直讲到昭襄王及以后。自昭襄王开始,秦国的诸侯权臣都如穰侯与应侯一样假公济私,中饱私囊,不为国家朝廷着想,只想

  •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六章 国多力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饬令,红林,治国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六章 国多力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讲解了“国以功授官与爵”,国家依据功劳的大小授予官职与爵禄,以此聚智汇勇,则国家无敌。论功行赏,自古都是管理的核心。人是事物的主体,事情总需要人去做,这是基本常识,事情结果的好与坏,成果的大与小都与做事者密不可分,所以

  •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二十四章 自然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喻老,红林,列子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二十四章 自然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明喻了老子的“学不学,复归众人之所过也。” 学习没有学过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还有一种解释是把不学习作为学习,重新走上众人认为错误的道路。学习,是一个过程,是正在进行时,不管是学习本身,还是学习的人与学习的内容都是无

  •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一章 道静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喻老,红林,孔子,有道,天下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一章 道静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讲完了,从今天起讲《韩非子-喻老》,解老是解释老子所说,喻老是知晓老子,明白老子所意。老子(李耳),字聃,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末期(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曾任周王朝的图书馆长,是孔子的前辈,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老子思想集于《道德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九十二章 痛苦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罪恶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九十二章 痛苦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揭示了“不知足者之忧终身不解”的原因,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众人为什么不知足,二是忧患为什么终身不解。不知足,是欲望在作怪,忧不解,是贪利不除的后果。人是事物的主体,也是社会的主体,其实,管理社会就是管理人,管理事物的根

  •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十章 胜君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说疑,红林,比干,商纣王,伍子胥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十章 胜君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将十二个隐居修道,宁死也不愿出山入世的人认定为无用之人。这十二个人自视清高,沽名钓誉,厌世避俗,无视世俗社会,既不为君谋划,又不为国谋事,更不愿为民谋福,这样的的人先古圣王都不能让他们为臣,那么对于当令之世,又有什么用呢,可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