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十八章 失柄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十八章 失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林主人 访问量:1997 更新时间:2024/2/19 8:41:17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十八章 失柄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列出了十二个“思小利而忘法义”的人。这十二个人都是君主的左右近侍与亲信,所以他们很容易迷惑和蛊惑君主。韩非子在《说疑》篇重点列出此类人,可见他们的重要性与危害性。

我们常说“远亲不如近邻”说明人与人之间近距离的重要性,人的机体与思想特质决定了这一论断,我们经常看到退休老人儿女不在身边一人独居,生病了还是邻居社区送医关照。老人最怕孤独,没有情感与思想的交流,身边无亲人,骗子趁虚而入,通过聊天拉近感情,获得信任,达到骗财目的。

持续快三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习惯了戴口罩,离一米,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病毒会感染距离最近的人。话题扯远了,但意思还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君主易被亲近的人蒙蔽与蛊惑,君主治国要先治吏,治吏最先治近臣近侍。

关于这十二人的历史记录不多,但其中竖刁易牙的记录相对清晰一些。竖刁,春秋时齐国奸臣,为了表示对齐桓公的忠心,自行阉割入宫,负责掌管内侍及女宫的戒令。齐桓公病危时作乱,最终被埋伏的兵甲杀死。他善于揣摸人的心理,极尽阿谀迎之能事,深得齐桓公的宠爱。

易牙,春秋时代一位著名的厨师,是齐桓公宠幸的近臣,用为雍人,擅长于调味,所以很得齐桓公的欢心。因桓公说尝遍世间美食,还未吃过人肉,易牙就“杀子以适君”当桓公得知这是易牙儿子的肉时,内心很是不舒服,却被易牙杀子为自己食的行为所感动,认为易牙爱他胜过亲骨肉,从此桓公宠信易牙。

如竖刁、易牙一类的近臣亲信为了获得君主的任信,不惜自残杀亲,所以同时在齐国作事的管仲在病危时告诉桓公不可重要竖刁、易牙,否则国家必乱。韩非子也认为他们“进则掩蔽贤良以阴暗其主,退则挠乱百官而为祸难;皆辅其君,共其欲,苟得一说于主,虽破国杀众,不难为也。”意思是:在内埋没贤良去蒙蔽君主,在外扰乱百官而兴祸作乱;都辅佐他们的君主,迎合君主的欲望,假如能取得君主的一点欢心,即使败坏国家、残杀民众,他们也不害怕去做。

瞒上欺下,曲意逢迎,顺从君主,这就是这十二个人见利忘义的表现。竖刁自残进宫,易牙“杀子以适君”就是最为具体的表现。韩非子旨在告诫君主要特别注意身边近臣亲信的表现,防止此类人物的出现,因为他们很危险,为了讨得君主的一丝欢心,不惜“破国杀众”。

如此臣子的危害韩非子认为“有臣如此,虽当圣王尚恐夺之,而况昏乱之君,其能无失乎?”意思是:像这样的臣子,即使是圣明君王尚且害怕他们篡权夺位,何况是昏庸糊涂的君主,能不失去权柄吗?竖刁、易牙此类的臣子极度危险,按韩非子话说圣明的君主都害怕他们篡权夺位,那么昏庸糊涂的君主说不定会自动送上权柄。

君主亲信这十二个人的结果就是“有臣如此者,皆身死国亡,为天下笑。”意思是:有这些臣子的君主,都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这就是君主重用竖刁、易牙此类臣子的后果,不仅身亡国灭,还会成为历史的笑话,被天下人耻笑。天下人笑这样的君主明知奸臣的行为是不法不智之举,反而会感动且重人此人。

【进则掩蔽贤良以阴暗其主,退则挠乱百官而为祸难;皆辅其君,共其欲,苟得一说于主,虽破国杀众,不难为也。有臣如此,虽当圣王尚恐夺之,而况昏乱之君,其能无失乎?有臣如此者,皆身死国亡,为天下笑。】

先失治国权柄,再遭身死国亡,后被天下人笑,这样的结果还起不到警示作用,君主该昏庸无道到什么程度。中国传经经典与文化大多都是警世劝学之言,智慧皆在其中,世人学习照作就好。

标签: 韩非韩非子-说疑红林齐国桓公

更多文章

  • 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 第十八章 用严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六反,红林,明主

    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 第十八章 用严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揭示一个超越时空与世俗的理念,就是“君以无爱利求民之死力而令行”。这一句话内涵深厚,社会意义深远,价值重大。世俗世界我们常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句话出自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史记》的第

  •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十四章 夺予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喻老,勾践,吴国,晋献公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十四章 夺予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明喻了老子的“将欲翕[xī]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想要缩小它,必须暂时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须暂且加强它。如果从计谋的角度讲,这是欲擒故纵,但从智慧的角度讲这是顺其自然。世间最大的智慧莫过于顺应事物的发展规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一十六 天道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无害人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一十六 天道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解了圣人游世“不备人”,就是说圣人在世间行走,从来不防备人。圣人游世为什么不备人,是因为圣人无害人之心,善待他人,则无人相害。韩非子 “善待他人,则无相害” 的说法按常人思想来说很“理想化”,世人的想法是“害人之心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零五章 命道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玄虚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零五章 命道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解了为何天长地久都不能称为“常”,我们认为天长地久就是恒久,可在韩非子看来“恒久”与天地无关,即使天地消散依然存在,才是真正的恒久,而这样恒久的只有“道”,天地纵是长久终是有形之物,有形之物有始就有终,只是时间而已

  •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六章 知足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喻老,红林,贪得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六章 知足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上一章韩非子明喻了老子的“咎莫惨于欲得”。过失中没有比贪得更惨痛的了,其实,一切的过失无不与贪得相关,过失是违规的结果,规律是恰到好处的秩序(和为贵),规则是规律在具体事物上的体现。贪得是欲望的表现,要想实现贪得就要打破规律,破坏恰到好处的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七十章 安定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律法,变法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七十章 安定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讲了轻易变更法令,会引起的不良的连锁反应: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民务变谓之变业。君主不按社会发展需要,而是按照自己的喜好经易来回变法,受伤的终究是普通百姓,消耗的是国力。文明需要秩序来维护,国家需要律法来管理,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四章 失德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治国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四章 失德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重点解释了如何集德、成德、安德、固德。佛学是出世之学,讲本有可度,本无可去,本有的就是“无为大法”,是可以通过后天的修行重新获得。道家是入世之学,讲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法家是治世之学,讲依法治国,君权至上。韩非子对于德的“集、成

  •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十二章 欺君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说疑,红林,齐国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十二章 欺君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认为“疾争强谏”的臣子对于当今之世并没有什么用处,而且先古圣王也都不能容忍。在韩非子看来两种人既不能被先古圣王臣服容忍,也不能被当今君主所用,说白了对于社会和国家来说这两种人毫无用处。第一种就是厌世避俗宁死不入世的自视清高者,

  •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九章 秦患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定法,秦国,商鞅,商鞅变法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九章 秦患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论述了秦国经商鞅变法变得国富民强,从秦孝公到昭襄王一直沿用商鞅法制,但因有法无术,国力虽然强盛,对外征战不断,但版图却无增加,原因就是穰侯魏冉与应侯范雎借国家战事扩大私人封地。穰侯与应侯的行为是最大的行私与奸邪,但秦国君

  •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三章 法者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定法,法者,申不害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三章 法者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解释了申不害的君术。术,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是某种技能的方法或是规则,比如算术,就是计算的方法,再比如医术,就是治病的诊疗方法。韩非子将“术”的概念社会化,相对于君主治国来说就是君术。我们常说为君之道,是指作为君主所要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