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九章 秦患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九章 秦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林主人 访问量:4889 更新时间:2024/2/19 8:41:28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九章 秦患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论述了秦国经商鞅变法变得国富民强,从秦孝公到昭襄王一直沿用商鞅法制,但因有法无术,国力虽然强盛,对外征战不断,但版图却无增加,原因就是穰侯魏冉与应侯范雎借国家战事扩大私人封地。穰侯与应侯的行为是最大的行私与奸邪,但秦国君主却没有看破。

秦孝公与商鞅死后,秦惠王继位,秦国律法继续沿用,国家坚持“耕战”政策,国力与军力不断增加,保持了强盛态势,才有张仪攻打韩国与魏国,甘茂攻打周国。这是秦国君主依法治国的结果,也是秦法的社会价值。没有商鞅变法,秦国不可能持续发展,积累财富增强国力,也不可能让张仪甘茂连年征战。

时间的唯一性决定了历史没有“如果”,现实没有“也许”。所以,历史与现实是唯一的,不可能让你在同一时间既现实又也许,就如我们常说的世上没后悔药。时间的定向前进性决定了我们回不到过去,一切都已注定,命由天定半点不由人就是这个意思。命,时世也。

商鞅的功绩已经铭刻在历史中。韩非子前一段先讲秦法的功效与功绩,后一段讲秦法功绩下所掩盖的隐患,也就是有法无术的隐患。惠王与武王因坚持依法治国,国力强盛,到了昭襄王国力下降,有法无术的隐患开始显现,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穰侯与应侯借战徇私。

昭襄王时期,穰侯魏冉跨过韩魏攻打齐国,五年的战事秦国版图未增加尺土,而穰侯的封地却加了陶邑。应侯范雎一样攻打韩国八年,封地增加了汝南,而国土未增一尺。

在韩非子看来,商鞅变法增强了君主依法治国能力,但没有改变政体,分封制依然是国家基本的组织制度,直到汉朝后期分封制才有名无实,真正的中央集权制才形成。秦法只是改变了君主治国的方式与方法,却没有改变政体,秦国君主有法无术依然改变不了国家衰亡的命运,传至二世则亡。

基于以上考虑,君术实质是国家政体,而法制是国家行政法规。中央集权制从根本上解决了“术法同在”的问题,此后出现的朝代更替,不是中央集权制本身的问题而是统治者没有很好践行“君民一体”的思想。

韩非子提出秦国君主有法无术致使出穰侯与应侯借战徇私问题后,继续说道“自是以来,诸用秦者,皆应、穰之类也。”意思是:打那时以后,许多在秦国执政的人,都是应侯、穰侯一类的人物。从昭襄王开始,表面上是有法无术的恶果显现,实质是分封制的弊端充分暴露出来。秦国又重演了一回周朝的历史。好在,时间回不去,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历史的教训与镜鉴让汉代的统治者勇往直前革新吏治坚持中央集权制。

对于昭襄王以后的秦国,韩非子认为“故战胜,则大臣尊;益地,则私封立:主无术以知奸也。” 所以打了胜仗,大臣就尊贵起来;扩大地盘,就建立了私人的封地。这是君主不能用术去了解奸邪的缘故。话说得很清楚,君主有法无术,国虽强盛,但无辨识奸邪之术,终是为国家的消亡埋下了一颗雷。

韩非子回头再看商鞅变法,他说“商君虽十饰其法,人臣反用其资。”意思是:商鞅纵然频繁地整顿法令,臣下反而利用了他变法的成果。韩非子的看法过于狭隘与现实,从历史的角度看商鞅的变法还是成功的,最起码在秦国统一六国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推动历史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最后,韩非子对于商鞅变法有法无术总结道“故乘强秦之资数十年而不至于帝王者,法不勤饰于官,主无术于上之患也。”意思是:所以凭借强秦雄厚的实力,几十年还没有成就帝王霸业,就是因为官府虽然不断地整顿法令,但君主在上面不能用术,结果带来了害处。话不多说,韩非子已经讲得很明确。有法无术,虽在官吏中整顿法令,却辨识不了穰侯应侯一类的奸臣私行,无形中消耗了国力延缓了统一六国的进程,危害巨大。

【自是以来,诸用秦者,皆应、穰之类也。故战胜,则大臣尊;益地,则私封立:主无术以知奸也。商君虽十饰其法,人臣反用其资。故乘强秦之资数十年而不至于帝王者,法不勤饰于官,主无术于上之患也。】

有术无法,有法无术,是属于战略性的失误,这样的失误一时显现不出来,或许会被表相的繁华与强盛所掩盖,随着时间的积累,等到量变转化为质变,危害就会显现。所以在管理中,切记要从战略的高度考察公司制度与文化建设,要健全完善从上到下的管理制度,既要有规范与约束高层的制度,还要有规范与约束基层的制度,更要有具本岗位的职责与工作的操作规程。细节决定一切,一个火花就能摧毁一座加油站。

更多文章

  •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三章 法者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定法,法者,申不害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三章 法者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解释了申不害的君术。术,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是某种技能的方法或是规则,比如算术,就是计算的方法,再比如医术,就是治病的诊疗方法。韩非子将“术”的概念社会化,相对于君主治国来说就是君术。我们常说为君之道,是指作为君主所要秉

  •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八章 易攻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饬令,易攻,红林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八章 易攻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讲解了军事与内务的原则。军事的原则有三,一是出兵必有所得,二是夺地必须长期占有,三是如不出兵就做好国内之事国家一样富强。内务的原则是不必在乎人言可畏,坚持奖赏,依法治国。整顿法令,不仅在于与时俱进梳理法律条文,在官吏中重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零四章 永恒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事理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零四章 永恒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解了何为理,理就是人们通过观察研究,总结归纳而来的事物特性。事物的特性是先天本有的,是道的作用表相,只是人类因认知的需要,将其先天的存在性简单化为易于理解与记忆的事理,比如用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耕,再比如按动物的运动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四十章 欲灭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祸福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四十章 欲灭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讲述了世人为什么那么容易弃道理而妄举动,只因不知道祸福转化的深奥道理。深奥之处在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身在祸福转化的规律之中,而认识规律的唯一办法就是以身试法,而人生苦短,能有多少时间去“试”,又有多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三章 积德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道家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三章 积德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演化老子道家的“德”,将之按世俗社会的要求重新定义为身心健康才谓之德,并阐述了机体与意识相辅相成的互为依存的关系。韩非子的身心合一是哲学除唯心与唯物之外的第三主义,就是自然主义,既不说意识第一物物质第二,也不讲物质第一意识第二,

  • 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 第二十章 忍怜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六反,红林,治国

    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 第二十章 忍怜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上一章韩非子开始为我们讲如何刑法治罪,就是罪刑如何惩罚。如何量刑,如何处罚的问题,是法治的基础问题,也是核心问题。这是一个既古老也现代的课题。韩非子主张轻罪重罚,他认为只有轻罪重罚才能惩治罪犯震慑邪恶,达到“法禁”的目的。韩非子为了说明

  •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二十章 服诸侯

    历史解密编辑:白日萌硕标签:韩非,韩非子-说疑,管仲,桓公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二十章服诸侯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详解了十二个谄谀之臣不法行径的严重后果,就是身死国亡。天下是君主之大利,性命是人之大利,身死国亡的结局是君主最为惨痛的损失,如果这样的结局都警示不了当世的君主,那这样的君主真是昏庸无道到了极致,那么身死国亡是必然的结局,

  • 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 第十五章 法禁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六反,曾参,治国

    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 第十五章 法禁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上一章韩非子告诉我们法制的意义与威力。奸人之所以不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张胆行恶,就是因为知道恶行必会被察觉,同时行过恶的人不会再犯,因为他们知道行恶一定会受到惩罚。在韩非子看来这就是国家律法的意义与威力--止恶惩恶。人性“厌恶”的特质让

  •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九章 辎重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喻老,赵武灵王,辎重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九章 辎重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了重轻与静躁的关系: 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自然法则最讲究平衡,平衡产生和谐,和谐孕育共生。老子的道家思想来自自然法则,“太极图”就是一幅看似平衡的阴阳对立统一图,这是老子心中最为理想的人类社会,阴阳绝对的平衡存在,又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三十八章 民德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宗庙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三十八章 民德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了坚持。坚持信念,坚持大道,不为外界所动。老子将坚持叫做“不拔”,不拔除心中正念,虽有外物之引,心志不为所易;将专心致志叫做“不脱”,不脱掉世间正道,虽有可欲之物,心神不为所动。坚持寻找真理,坚持遵循真理,坚持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