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七章 秦法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七章 秦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林主人 访问量:3767 更新时间:2024/2/28 14:34:33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七章 秦法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总结了申不害实施“有术无法”的治国之策的后果,韩国依托强大的兵力奋力征战,却七十年都不能成就霸业,这就是有术无法的祸患。君主虽行为君之术,却没有在官吏中整顿法令,内忧外患致使国家发展后劲不足,国力不济,终不能成就霸业。

国家律法是社会行为的准则,是各级官吏的行政依据与行为规范。申不害只强调君术而不注重法制,没有及时废除晋国旧法,也没有大力推行韩国新法,致使新旧法令同时存在,官吏无所遵循或是趁机营私,以法令不一致对自己徇私的行为进行诡辩。

我们暂且不论官吏的诡辩,就法令不统一一事进行探讨。法规的确立与执行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让臣民守法是建立在法规本身的特质上,而不是依靠臣民的自觉性。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实行法治的原因。

依靠民众的自觉性来治国这是儒家的思想,儒家孔学总想通过教化来唤醒提升民众的自觉性,从而达到全民守礼的治国目的。很可惜,人性具有阴阳两面,没有法制的人性基础与权威强制性,人性阴暗的一面就是无限放大,邪恶就会产生。所以说,申不害施行“有术无法”的治国之策,终究没有遏制官吏人性阴暗的“行私”行为。

各级官吏是国家法规与政策的执行者与推动者。官吏徇私枉法,还谈什么法规执行与政策推动,好的法规与政策也就产生不了应有的效果,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就不会有好的结果,国家实力就不可能增加与可持续发展。历史告诉我们盛世的衰落就是因为“有术无法”造成的,表面的繁华与殷实的国力掩盖了法制的弱化与缺失,腐败成风。社会一旦进入公弱私强,国力就会下降,国库无法再承担支出时,国家就会由盛转衰。总之“有术无法”国基不稳。

韩非子论述完申不害的“有术无法”后,开始论述公孙鞅的“有法无术”。韩非子还是先讲历史,他说“公孙鞅之治秦也,设告相坐而责其实,连什伍而同其罪,赏厚而信,刑重而必。”意思是:商鞅治理秦国,设立告奸和连坐的制度来考察犯罪的实情,使什伍之家同受罪责,该厚赏就一定厚赏,该重罚就一定重罚。

商鞅重视依法治吏,一是完善法制和监督体系,二是明确奖罚体制。这样一来,官吏有了明确的行为准则,知道怎么做;在周密的监督体系下没有人敢犯法,知道做不得;在赏罚分明的体制下,知道做什么。商鞅就此一点牢牢管控住了各级官吏,让他们能够尽其所能推行新政。秦国著名的“耕战”政策,既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又增强了国力。正是在商鞅新法的推动下,“耕战”政策才得以落实与严格执行,才有了后来的一统天下。

商鞅变法的结果就是“是以其民用力劳而不休,逐敌危而不却,故其国富而兵强;然而无术以知奸,则以其富强也资人臣而已矣。”意思是:因此秦国人民努力耕作,劳累了也不休息、追击敌人,再危险也不退却,结果使秦国国富民强,但是没用术来识别奸臣,那不过是用秦国的富强帮助群臣罢了。

结果有二,一是人人努力耕战,秦国国富民强,二就是有法无术的后果,君主无术,不能辨识奸臣,国家的强盛掩盖了奸臣的不法,全局的正确掩盖了局部的邪恶。而局部的邪恶与少数的奸臣正在有法无术的土壤中积蓄力量,伺机而动。

【公孙鞅之治秦也,设告相坐而责其实,连什伍而同其罪,赏厚而信,刑重而必。是以其民用力劳而不休,逐敌危而不却,故其国富而兵强;然而无术以知奸,则以其富强也资人臣而已矣。】

术,辨识善恶与忠奸;法,规范行为与参验结果。术,辨德,法审才。申不害有术无法,规范不了臣子的行为,商鞅有法无术,辨识不了臣子的奸邪。德才兼备,自古是中国人的用人标准;术法同在,自古是君主的治国之道,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治民富。

标签: 韩非韩非子-定法红林商鞅奸臣

更多文章

  •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十章 爱民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饬令,治国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十章 爱民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上一章韩非子借用他《用人》篇中的一段来说明君主治国的易攻,也就是从最难的治吏处着手治国,国家就容易治理。易攻,就是要从主要矛盾与主要困难入手,主要矛盾与主要困难解决了,次要矛盾与一般困难自然水到渠成迎刃而解。易攻是解决问题的原则,也是为事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零九 处静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圣贤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零九 处静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解了老子的“民之生,生而动,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 这句话现在常用的解释是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却自己走向死路的,也占了十分之三。但韩非子的解释是人活着,就要动,而动的结果就是走向死亡,也都体现在四肢与九窍这十三件上

  •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十三章 先后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喻老,法家,吴国,老子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十三章 先后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明喻了老子的“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何为邦之利器,就是赏罚。不可以示人,意为不外借他人,“示”在甲骨文本作“T”,象祭台形,与祭祀有关,在这里可引申为献予,给予。这句话有很多种解释,我们不能说这些解释得对与错,本身圣

  •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七章 数治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饬令,治国,官爵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七章 数治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讲解了“国多力莫能侵”国家强大到天下没人敢入侵,这是多么好的状况。《孙子兵法·谋攻篇》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意思是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才是最高明的。按韩非子的意思,应该是国强而拒侵之兵,这才是善之善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零七 十三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骨节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零七 十三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解了何为“出生入死”,并提出了四肢与九窍动静决定生死。四肢与九窍加起来是十三,所以韩非子就用“十三”代表之。“出生入死”这个成词来自《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从出生到死亡的时间,就是

  •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十一章 假借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定法,红林,商鞅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十一章 假借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上一章韩非子开始自问自答第三个问题,就是君主执行申不害所主张的君术,而官吏实行商鞅所变之法,这样可行吗?韩非子的回答很肯定,不行。为什么呢,原因是申不害的君术与商鞅所变之法都有不完善的地方。君术与臣法同属国家律法之范畴,应该统一于国家律

  • 法、术、势三者何为中心?韩非子法家思想的新解读

    历史解密编辑:拾贰Sean标签:五蠹,韩非子,科学家,法学家,法家思想,春秋战国,儒家思想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他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于一身,将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言论及著作。他的政治理想是建立一个统一的君主集权的封建国家,他的政

  • 《韩非子》五则寓言,洞悉世事,看穿人性,影响了上亿人!

    历史解密编辑:神奇故事标签:

    点击上方“神奇故事”☝——关注我们,一起探索宇宙奥秘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被后人尊称为韩非子。韩非子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著有《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文章,后人收集整理编纂成《韩非子》,由五十五篇独立的论文集结而成,核心学

  • 韩非子为何认为知识分子是蛀虫?看完后,就明白了

    历史解密编辑:纵拥千千晚星标签:韩非,法家,知识分子,李斯,秦王,纵横家

    韩非子与秦朝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书法家、作家李斯一起,一起是法家代表人物。作为法家哲学的代表人物,韩非子对法家理论作出了很多贡献。他相信他的新哲学几乎可以解决封建制度崩溃后出现的所有问题。然后,他试图与当时是汉国国王的堂兄分享他的哲学和建议。可惜,他表哥觉得韩非子的想法很荒谬,对他来说没有多大意义

  • 韩姓的起源, 以及王室中最优秀的人才韩非子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于柴铭蕊书单分享标签:秦国,王室,李斯,韩姓,司马迁,韩非子,法学家,科学家,春秋战国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公元前453年的一天,晋阳城外一片喧嚣,伴随着喧嚣声,晋河水铺天盖地朝着军营席卷而来。这是春秋末期,智、赵、魏、韩四卿把持着曾经称霸中原的晋国,晋国国君成为了傀儡。其中智家实力最为强大,为了继续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