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十三章 先后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十三章 先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林主人 访问量:2875 更新时间:2024/1/23 6:18:19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十三章 先后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明喻了老子的“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何为邦之利器,就是赏罚。不可以示人,意为不外借他人,“示”在甲骨本作“T”,象祭台形,与祭祀有关,在这里可引申为献予,给予。这句话有很多种解释,我们不能说这些解释得对与错,本身圣贤的思想就像一粒种子,在不同的环境里长出不同的样子,开出不同的花,结不同的果,犹如水一样在不同的容器里呈现不同的形状,正所谓一佛开百花,各有各的艳丽。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自然《喻老》就要和法家思想相靠拢,引用老子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是无可厚非的。

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依法治国,用律法来确定、规范、约束、限制君臣的地位和行为。在法家看来,君主虽为一国之君,处在权力之巅,同样受到律法的管束,律法才是国家管理的根本。中国自儒家思想成为庙堂之典开始,都遵循着这一原则。我们受影视剧的影响认为君主可以无法无天,为所欲为,其实,这是错误的,封建时代的君主更讲究“师出有名”,凡事都要依法而行,尤其是赏罚必须按律而为,有据可循。中国历代君主都明白前朝是如何消亡的,所以他们更注重“规矩”,更明白律法在国家治理与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只是儒家的“仁爱”掩盖了法家的严酷,毕竟,世人喜欢仁爱之甜,不喜欢严酷之苦,这是人性所致。其实,仁爱的外衣下包裹着一个严酷的真实。

小爱者以“仁爱”示人,大爱者必是“律法”示人,因为依法治国更能长久与和平,而和平与长久才是人们真正所需要的。想要让依法治国的国策长久执行下去,就要奖罚分明,当罚则罚,当奖则奖,只有这样,律法才能在民众中产生权威,让守法成为共识。人人守法,国家长治久安,自然国泰民安,与君与民都有好处。

韩非子讲完君主的权柄后,开始谈论“欲擒故纵”的争世之道,他给我们讲述了越的故事“越王入宦于吴,而观之伐齐以弊吴。吴兵既胜齐人于艾陵,张之于江、济,强之于黄池,故可制于五湖。”意思是越王来到吴国从事贱役,却示意吴玉北上伐齐,以便削弱吴国。吴军已在艾陵战胜了齐军,势力扩张到长江、济水流域,又在黄池盟会上逞强,由于出兵在外,久战力衰,所以才会在太湖地区被越国制服。

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他不仅能忍辱负重,还智慧过人。老子《道德经》中讲“欲先取之,必先予之”,这是一种超然的智慧,看的更远,站的更高,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知道量变会引起质变,能及时抓住时机,一击必胜。越王勾践在吴国为奴,就想着如何打败吴国,他知道只能在吴国走衰弱的时候才能打败,如何才能让吴国衰弱呢,就是消耗它,如何才能消耗呢,就是让它对外扩张,所以他怂恿吴王伐齐,并逞强于黄池盟会。在吴三年后,公元前491年越王回国,经过“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国力恢复,公元前482年在齐王参加黄池之会,越王尽率精锐而出,大败吴国。

老子说:“将欲翕[xī]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意思是想要缩小它,必须暂且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须暂且加强它。这和“欲先取之,必先给之”是一个道理。西方人很难理解这种智慧,在中美对抗中,中国人就会用了这一招,美国人要当世界老大,那就让他当,中国人明白维持老大的地位本身就在消耗其实力,几场局部战争下来,美国实力大减,而中国人正好利用黄金十年发展起来。再过十年,等到美国的“黄池盟会”,只要时机一到,中国一击必胜。

【越王入宦于吴,而观之伐齐以弊吴。吴兵既胜齐人于艾陵,张之于江、济,强之于黄池,故可制于五湖。故曰:“将欲翕[xī]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其实,天下之事都是这样,想要得到,必先付出。事物发展是有其自身的规律,一切随时间前进,先后就成了规律的表现。《大学》中说“知所先后,则进道矣”,知道了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也就明白了大道。老子的翕固弱强之论,就是这句话的具体表现。

标签: 韩非韩非子-喻老法家吴国老子

更多文章

  •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七章 数治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饬令,治国,官爵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七章 数治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讲解了“国多力莫能侵”国家强大到天下没人敢入侵,这是多么好的状况。《孙子兵法·谋攻篇》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意思是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才是最高明的。按韩非子的意思,应该是国强而拒侵之兵,这才是善之善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零七 十三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骨节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零七 十三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解了何为“出生入死”,并提出了四肢与九窍动静决定生死。四肢与九窍加起来是十三,所以韩非子就用“十三”代表之。“出生入死”这个成词来自《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从出生到死亡的时间,就是

  •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十一章 假借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定法,红林,商鞅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十一章 假借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上一章韩非子开始自问自答第三个问题,就是君主执行申不害所主张的君术,而官吏实行商鞅所变之法,这样可行吗?韩非子的回答很肯定,不行。为什么呢,原因是申不害的君术与商鞅所变之法都有不完善的地方。君术与臣法同属国家律法之范畴,应该统一于国家律

  • 法、术、势三者何为中心?韩非子法家思想的新解读

    历史解密编辑:拾贰Sean标签:五蠹,韩非子,科学家,法学家,法家思想,春秋战国,儒家思想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他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于一身,将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言论及著作。他的政治理想是建立一个统一的君主集权的封建国家,他的政

  • 《韩非子》五则寓言,洞悉世事,看穿人性,影响了上亿人!

    历史解密编辑:神奇故事标签:

    点击上方“神奇故事”☝——关注我们,一起探索宇宙奥秘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被后人尊称为韩非子。韩非子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著有《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文章,后人收集整理编纂成《韩非子》,由五十五篇独立的论文集结而成,核心学

  • 韩非子为何认为知识分子是蛀虫?看完后,就明白了

    历史解密编辑:纵拥千千晚星标签:韩非,法家,知识分子,李斯,秦王,纵横家

    韩非子与秦朝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书法家、作家李斯一起,一起是法家代表人物。作为法家哲学的代表人物,韩非子对法家理论作出了很多贡献。他相信他的新哲学几乎可以解决封建制度崩溃后出现的所有问题。然后,他试图与当时是汉国国王的堂兄分享他的哲学和建议。可惜,他表哥觉得韩非子的想法很荒谬,对他来说没有多大意义

  • 韩姓的起源, 以及王室中最优秀的人才韩非子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于柴铭蕊书单分享标签:秦国,王室,李斯,韩姓,司马迁,韩非子,法学家,科学家,春秋战国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公元前453年的一天,晋阳城外一片喧嚣,伴随着喧嚣声,晋河水铺天盖地朝着军营席卷而来。这是春秋末期,智、赵、魏、韩四卿把持着曾经称霸中原的晋国,晋国国君成为了傀儡。其中智家实力最为强大,为了继续扩张

  • 韩非子笔下的《五蠹》和当代闲不住的“专家”

    历史解密编辑:江城飞花标签:韩非,五蠹,法家,子书,李斯,纵横家

    《五蠹》是韩非子创作的一篇散文。作为战国时期的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子最为人熟知的是和秦国丞相李斯的同窗之谊,但是却被这位同窗玩死了。《五蠹》全文近四千七百字,是先秦说理文进一步发展的作品,既可以反映出韩非子的文章特点,也能反映出他的基本理念。作者举出了大量的事实,于对比中指出古今社会的巨大差异,论

  • 韩非子的“难言之隐”

    历史解密编辑:小美美魅标签:管仲,孔子,比干,伍子胥,孙伯灵,韩非子,科学家,法学家,春秋战国

    最近,继续读《韩非子》中的《难言》《爱臣》《主道》《有度》4篇,皆为经典之作,语言规整,气势非凡,论说充分,观点鲜明。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难言》,这些文字将韩非子的“难言之隐”和盘托出,当然同时,也是诸多如他一样的志士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臣非非难言也,所以信言者:言顺比滑泽,洋洋纚纚然,则见

  • 韩非子也源自道家

    历史解密编辑:进德修业标签:韩非,道家,君主,本原

    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故虚静以待,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道是万物的本原,是非的准则。因此英明的君主把握本原来了解万物的起源,研究准则来了解成败的起因。所以虚无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