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刖膝尚酣战,幼舆折齿还高歌。——李东阳《文敬携叠韵诗见过且督再和去后急就一首其一》
自春秋之后,战国时期经历一次大变革,这次变革后,战国七雄同分天下。
大家都知道,古代时期不像我们今天百姓安居乐业,没有战争,而是更朝迭代很快,动荡不安,战争频繁。父子朋友可能为了争一个权位在一夕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当时正是战国军事、政治等等各方面发展的黄金时期,涌现出大量的变法者、军事家和勇将。
其中有对在后人口中纠缠了千年的cp,一个为大将军,魏国名将;一个是著名军事家,留下“田忌赛马”的策略,和一本他的兵法书。他们一个是庞涓,一个是孙膑。
庞涓与孙膑师出同门,本应留下齐心协力辅佐君主的美名,可闹到最后,同学脸面不再,互相残杀。
可是,毕竟过了数千年,我们接触到的历史真的是真的“历史”吗?庞涓与孙膑两人,如我们一直以来认为的那样吗?
鬼谷子为老师荒谬至极
鬼谷子身怀旷世绝学,但因为人神秘得很,前人留下的典籍中关于他的记载实在太少。
相传鬼谷子有四大弟子:苏秦、张仪、庞涓和孙膑。四人两两组队,分别学习了他的兵法和纵横之术。
但《史记·张仪列传》里是这样写的:“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可见张仪、苏秦二人确实向鬼谷子求学拜师。
但文中并没有提及庞涓和孙膑是不是鬼谷子徒弟。鬼谷子是他们二人老师纯属子虚乌有之事。
而且,他们的年龄相差过于悬殊,根本不是同一时代的人。
那为什么后世会将他们扯上关系呢?原因是一本小说。
明末有位小说家冯梦龙,写了一本《东周列国志》,给庞涓和孙膑两人安排了个鬼谷子徒弟的身份。
能出现这样的谬误其实也不能怪罪到冯梦龙身上。小说本就是在正史的基础上,添油加醋,为的就是呈现出故事的精彩好看。
只不过有意思的是,小说往往对于人们来说情感寄托太深,影响也很大,所以后人逐渐就开始相信小说里说的是真的。鬼谷子是两人老师煞有其事。
昔日同学今日敌人
庞涓与孙膑二人向老师学习兵法,庞涓首先学成,摩拳擦掌前往魏国准备谋一好的官职。《东周列国志》当中里的孙膑泪眼汪汪送别庞涓,庞涓也依依不舍,三步两回头。
不知道正史中他们两个人的感情是不是也这么好。总之,庞涓到了魏国向魏惠王毛遂自荐。魏惠王见庞涓对兵法谋略很是熟络,是个人才,对庞涓赞赏有加,封他做了将军。
做上将军的庞涓尝到了权利的滋味,喜不自胜,但突然又想到远方的孙膑,孙膑这个人才能远远在他之上,孙膑要是出仕,岂不是没有他现在的地位了吗?越想心中妒火越盛,就想了阴招偷偷把孙膑找来,名义上说请孙膑来当官,实际是方便监视。
孙膑到了魏国,才华逐渐显露,庞涓很恐慌,孙膑不能留。就设计陷害孙膑,随便一个罪名将孙膑剜掉膝盖,砍去双足,在脸上刺了字。想通过毁掉他的身体让他的才华就此掩埋。
可真正优秀的人怎么会轻易被打败呢?孙膑虽残但志坚。在痛苦之际,没有放弃希望,耐心等待时机。后来齐国的使者来到魏国,孙膑意识到机会来了。
就秘密拜见了使者,与使者交谈。齐国使者一听这人的言谈举止不同凡响,一定是个有才干的人,或许可以为我国所用。就冒着危险将孙膑救了出来。
孙膑逃出囚笼,回想庞涓的所作所为,发誓一定报这血海深仇。到了齐国后,孙膑腿部的残疾没有让田忌心生嫌隙,孙膑在军事上的见解反而让田忌心生信服,重用孙膑。“田忌赛马”发生后,田忌意识到这个门客不能仅屈尊于自己,就将孙膑推荐给了齐威王。齐威王大喜过望,这不就是自己正需要的人才吗?就封孙膑做了军师。
孙膑的成功反杀
当上军师的孙膑知道自己离复仇又近了一步。不久后,等待已久的日子终于来临。
魏国跟赵国开战,魏国派庞涓率领重兵往赵国都城邯郸行进,邯郸受困。赵国此时如热锅上的蚂蚁,急忙向齐国求救。田忌与孙膑一路前往对赵国实施救援。
田忌想率军直接前往邯郸与魏国正面交战。被孙膑制止,孙膑认为,魏国兵马精良势不可挡,调配齐国主力军队同赵国一起都未必能成功解赵国之困,说不定自己也身陷囹圄。提议道,魏国长期攻打赵国,这时内部必定消耗殆尽,国内防部空虚。可以直奔魏国都城大梁,围魏救赵。田忌一听确实如此,表示赞同。
果不其然,魏国军队乱了阵脚,急忙往本国都城赶,孙膑在桂陵一带对庞涓设下埋伏。打了个庞涓措手不及,最终庞涓被生擒。可魏国实在强大,还是占领了赵国都城。
后来,齐国将庞涓放回魏国。庞涓对曾败在孙膑手中的往事耿耿于怀,决心有朝一日重整旗鼓打败孙膑。不久,齐国又派庞涓攻打韩国。
韩国弱小,怎敌得过强大的魏国。便向齐国求助。齐国派田忌与孙膑应对。庞涓死都没想到的是,孙膑会用同样的伎俩。这次战役中,孙膑又一次派兵围攻魏国都城,并在行军途中增兵减灶,庞涓自以为齐军胆小,已四散而逃,就只带少数骑兵追赶。后来在马陵遭到孙膑伏击,庞涓明白逃不掉了,拔剑自刎,临死前大喊:遂成竖子之名!
历史流逝太久,太多真实性被掩埋或者改编,我们也要在欣赏这些精彩的故事同时,熟读历史。给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下正确的知识,不要被人笑掉大牙呀!
庞涓也是个有勇有谋的人才,可面对比自己更优秀的人竟然动起邪念,这时候就从一个熟读兵法的能人变成一个陷害同窗的小人。
纵观历史,小人终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前任的下场总给我们后人以警示。
庞涓和孙膑两人的恩怨纠葛,正应了那句古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