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马陵之战,庞涓临死前怒吼了那六个字,说明了什么?

马陵之战,庞涓临死前怒吼了那六个字,说明了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紫陌阁 访问量:2702 更新时间:2024/2/11 15:28:01

马陵之战是魏国名将庞涓人生中的最后一战,此战也是他第二次败给同门师兄孙膑,便在临死前感叹说:“遂成竖子之名!”,随后拔剑自刎。

当时距离桂陵之战过了十三年,魏将庞涓正在率兵攻打韩国,韩国就向齐国求救。之后孙膑再次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攻打魏国都城大梁,迫使庞涓不得不率军回援大梁。但魏国的魏武卒骁勇善战,而齐国军队却有怯懦之名,孙膑担心齐军在正面战场不是魏军的对手,就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战术。

庞涓感叹齐军怯懦,还没等他攻打就逃跑了一大半,便脱离魏军主力,只率领一些精锐骑兵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结果在马陵被齐军伏袭,最终庞涓拔剑自刎,在临死前只说了六字:“遂成竖子之名!”,意思是说“倒成就了这小子(孙膑)的名声!”

因为庞涓自知中了孙膑之计,败局已定,而他的失败则会成就孙膑的名声。如果他不自杀,也会再次被孙膑生擒,遭受屈辱,之后眼睁睁看着齐军乘胜追击,彻底将魏军主力击溃。即便庞涓还能回到魏国,他也无颜再见魏惠王,倒不如马革裹尸,还能挽回最后一点尊严和名声,于是庞涓在马陵战场拔剑自刎。

魏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令天下谈之色变的魏武卒精锐几乎损失殆尽,沦为了二流强国。魏国军事从根本上被削弱,而打造一支训练有素,战力强悍的魏武卒成本太高,短期内难以恢复,周边的诸侯也会不断压制魏国,不会给魏国重新崛起的机会,魏国从此失去了霸主地位,此后开始了齐国和秦国争霸的局面。

孙膑辅佐齐国大将田忌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两次击败庞涓,其中马陵之战更是击溃了魏军主力,为齐国奠定了霸业,孙膑也因此扬名天下。而庞涓因常年带兵征伐各国,导致树敌众多,在魏惠王刚将其尸身厚葬不久,庞涓的陵墓就被偷掘毁坏,暴尸荒野。

庞涓自认才能不及师弟孙膑,便捏造罪名陷害孙膑

庞涓和孙膑本是同门师兄弟,相传两人同拜于隐士鬼谷子门下,一起学习军事兵法。之后庞涓听闻魏国用重金招纳贤士,寻访将相,为此心动,便想下山求取富贵,出将入相,但又担心老师不放他下山。不过老师鬼谷子早已通过庞涓的脸色揣测出他的心意,便主动让他下山,庞涓临行时其师兄孙膑为他送行。

庞涓对师兄孙膑说:“某与师有八拜之交,若有此行能得到魏王提拔,一定举荐吾兄,一同建功立业”。

孙膑说:“吾弟此话当真?”。

庞涓回答说:“弟若妄言,必将死于万剑之下!”。

之后庞涓前往魏国,以兵法才能被大臣举荐于魏惠王,并得到了召见。庞涓入朝时,正值魏惠王用膳,不过魏惠王见庞涓容貌英俊,不是凡人,便放下餐叉,以礼相迎,与庞涓谈论天下大势。表示魏国地处四战之地,东有齐,西有秦,南有楚,北有韩、赵、燕三国,皆势均力敌,该如何发展。

庞涓说:“大王如用微臣为将,保管战必胜,攻必取,继而可以兼并天下,还用担忧六国乎?”若臣为将没有得见效果,甘愿以死谢罪!”。魏惠王大悦,便拜庞涓为将,并兼任军师一职。

《史记》记载:“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之后庞涓率兵打败卫国、赵国等诸侯,宋、鲁、卫、郑等诸侯国君诸君都来朝见魏惠王,庞涓因此更加被魏惠王信任。但是庞涓自认为才能比不上师兄孙膑,担心孙膑下山后对他造成威胁,于是暗中派人将孙膑请到魏国监视起来,之后又捏造罪名处以膑刑(断足或砍去膝盖骨)和黥刑(刺字),想将孙膑埋没于世不为人知,两人从此结仇。

因为当时的士大夫以上的贵族享受一定的特权,所谓“刑不上大夫”,受过酷刑的人就不能担任将相,孙膑遭受酷刑以后,就无法担任主将,得到重用。

桂陵之战,庞涓第一次被孙膑击败,并被生擒

后来还是一次齐国使者前来魏都大梁城时,孙膑拜见并游说齐使,而齐使见此人谈吐不凡,才行出众,便偷偷用车将孙膑带回了齐国,孙膑这才离开魏国,摆脱了庞涓的控制。

《史记》记载:“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孙膑入齐后凭借才能得到了将军田忌的赏识,被以礼相待,成为了田忌的门客。之后就发生了“田忌赛马”的历史典故,孙膑为田忌赢得了齐威王和诸位公子的千金赌注,一时之间孙膑名声大振,田忌也将孙膑推荐给了齐威王,被齐威王当作老师。

《史记》记载:“惠王十七年,围赵邯郸。十八年,拔邯郸。赵请救于齐,齐使田忌、孙膑救赵,败魏桂陵。”

后来在公元前354年,赵国因出兵进攻魏国的附属卫国,魏惠王就令庞涓率军包围了赵都邯郸,于次年,魏军攻下了邯郸城。赵国形势危急,就派使者向齐国求救。孙膑因为受过酷刑,就没有担任主将,于是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带兵救援赵国。

《史记》记载:“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獘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田忌的想法是直接率兵直奔赵国救援,不过孙膑深谙兵法,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魏国精锐部队出征在外必定精疲力竭,而国内只有老弱残兵留守,直接进军魏都大梁,占据魏国的交通要道,攻击兵力空虚的地方,魏国一定会放弃赵国而回国救援,这样不仅能解了邯郸之围,又能起到挫败魏国的效果。

于是田忌听从了孙膑的建议,对魏国战略要地平陵进军,以吸引魏军主力,一面直击大梁城郊,迫使庞涓率军回援,并故意用小股部队佯败示弱,从而让庞涓产生轻敌心理,以轻装急行回救大梁,而齐军主力则埋伏在庞涓赶往大梁的必经之路桂陵进行伏击,结果魏军大败,主将庞涓也被生擒。

不过此战并没有击溃魏军主力,赵都邯郸依然被魏国占领。半年后魏惠王还调用韩国军队与魏军组成联军,在襄陵击败了齐、宋、卫联军,之后与各国陆续结盟,将邯郸归还给了赵国,齐魏结盟后,便将庞涓放回了魏国。

马陵之战,庞涓再次战败,成就孙膑之名

魏国经过几年休整又逐渐恢复了对外扩展战争,在十三年后,齐魏继桂陵之战后又发生了马陵之战,结果庞涓再次被孙膑击败。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史记·魏世家》记载:“惠王三十年,魏伐赵,赵告急齐。齐宣王用孙子计,救赵击魏。败于马陵。齐虏魏太子申,杀将军涓,军遂大破。”

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了魏惠王为了挽回桂陵之战的损失,就联合赵国一起攻打韩国,韩国告急便向齐国求救,之后田忌和孙膑前去救援,于是发生了马陵之战。而在《史记·魏世家》中的记载,魏国进攻的还是赵国,然后赵国再次向齐国求救,之后孙膑建议田忌再次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在马陵大败魏军,魏国太子申被俘后惨死,魏军主将庞涓也被杀死。

《史记》记载:“魏伐赵。赵与韩亲,共击魏。赵不利,战于南梁。韩氏请救于齐。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齐因起兵,使田忌、田婴将,孙子为师,救韩、赵以击魏,大败之马陵,杀其将庞涓,虏魏太子申。”

不过在《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却又是一番不同的记载,魏国是进攻赵国,而韩国与赵国友好,就一起攻打魏国,结果战败,韩国就向齐国求救,由于依仗齐国救援,韩国连败五战,只好再次向齐国求救,于是齐国趁势出兵,派田忌和孙膑率兵救援韩、赵,在马陵之大败魏军,杀死主将庞涓,并俘虏了太子申。那么在马陵之战前,魏国攻打的是韩国,还是赵国呢?

紫陌认为魏国攻打的是韩国,因为在马陵之战两年前,秦孝公为了改变魏国进攻秦国,便采纳了商鞅“尊魏为王”的策略,以麻痹魏惠王,于是魏惠王召集诸侯会盟(逢泽之会)天子,企图利用周天子确立魏国在诸侯列国间的统治,但是却遭到了韩国等大国的抵制,导致魏、韩翻脸,因此魏惠王在公元前342年进攻韩国,韩国告急向齐国求救,于是发生了马陵之战。

《史记》记载:“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膑再次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袭击魏都大梁,在外出征的庞涓急忙撤军回援。孙膑考虑魏军向来凶悍勇猛,看不起齐兵,于是又采用了“减灶诱敌”的战术,吸引庞涓脱离主力追击齐军。齐军第一天先设了十万个生火做饭的灶,第二天减为五万个,第三天只设三万灶。

庞涓见此非常高兴,便丢下步军主力,率军精锐骑兵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而孙膑此时已经在马陵埋伏了一万名善射士兵,并砍去附近树木的树皮,写下了“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字句,和士兵约定说:“天黑见火就万箭齐发”。但庞涓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中计,正在一步步落入孙膑专门为他设计的圈套。

《史记》记载:“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

等庞涓发现中计时已经为时已晚,当他天黑赶到马陵,看见树上写着字,便点火查看,还没等他读完,齐军就万箭齐发,漫天箭雨不断射中了庞涓率领的骑兵,魏军顿时大乱。庞涓见此却无计可施,自知败局已定,便拔剑自刎,不过在临死之前感叹道:“倒是成就了孙膑这小子的名声!”(遂成竖子之名)。

至于庞涓为什么会这么说,是因为他知道多年努力经此一战化为乌有,自己的失败却成就了孙膑之名,后人提起此战赞美的是孙膑,而他却要被嘲笑!

孙膑也确实凭借马陵之战名扬天下,毕竟庞涓是魏军主将,并不是什么无名将领,魏武卒又是当时天下最为精锐和强悍的代表。孙膑能逼死庞涓,用“怯懦”的齐军打败战斗力强悍的精锐之师魏武卒,不正说明他的才能要高于庞涓吗!

结语:

庞涓死后,齐军乘胜追击,彻底将魏军主力击溃,并俘虏了魏惠王的儿子太子申,齐国称霸东方。而魏国则经此一战元气大伤,魏武卒精锐几乎损失殆尽,从此失去了霸主地位,沦为二流国家,之后在周边诸侯不断打击压制下,魏国不断衰弱,最终被秦国灭亡。

孙膑的“围魏救赵”战术也被列入中国古代兵法策略《三十六计》的重要一计。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标签: 庞涓马陵魏国孙伯灵田忌齐国

更多文章

  • 庞涓将师兄孙膑剜去膝盖骨,孙膑复仇时有多狠?不但杀人还要诛心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庞涓,孙伯灵,魏国,田忌,齐国

    鬼谷子是中国历史上出名的军事家,他名下的两名弟子名气也十分的响亮,他们就是庞涓与孙膑。庞涓曾因嫉妒孙膑的才能设计将孙膑的膝盖骨剜去,备受屈辱的孙膑在隐忍多年后终于找到了报仇的机会,他不仅将多次羞辱庞涓,最后更是取了他的性命。庞涓与孙膑同时拜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鬼谷子见两人天赋异禀,也将自己的毕生所

  • 鬼谷子料到庞涓必害孙膑,便给他一锦囊,打开后竟看到:诈疯魔!

    历史解密编辑:以史为镜说古今标签:庞涓,魏国,齐国,兵法,孙膑,孙伯灵,魏惠王,鬼谷子,科学家,春秋战国,史说三国

    刽子手的托盘里,端着一副刚刚从孙膑的腿上剜下来的血淋淋的膝盖骨,递到庞涓面前,说道:大将军,孙膑的膝盖骨已剜下,脸上也刺了“私通外国”四个字。庞涓看过之后,满意的点了点头。心想:孙膑你以后就永无出头之日了。之后,又去装模作样的慰问孙膑,泪水涟涟的给孙膑往伤口上敷药。庞涓,孙膑,本都是鬼谷子门下弟子,

  • 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设计想除掉他,生死关头孙膑想起了师傅的话

    历史解密编辑:明史官标签:庞涓,孙伯灵,魏惠王,魏国,齐国

    战国时,孙膑收到庞涓的诚挚邀请,欣然前往,谁知,竟差点丢了性命!生死关头,他想起了师傅送给他的三个字。孙膑与庞涓都是鬼谷子的徒弟,但每次对弈,孙膑总能略胜一筹,这引起了庞涓的嫉恨,明明都是鬼谷子的徒弟,凭什么他总是比自己强一些?学成后,庞涓下山前对孙膑说,若自己发达了,定会接孙膑一起,孙膑对此非常感

  • 孙膑被挖膝盖骨真的值得同情?就他干的那些事,庞涓整死他都不冤

    历史解密编辑:废柴侃史说标签:庞涓,魏国,田忌,齐国,魏王,孙膑,孙伯灵,膝盖骨,四大名将

    提起孙膑和庞涓,千百年来人们对两人的看法那是截然不同,说是天壤之别也不为过。孙膑在魏国被挖膝盖骨,之后通过装疯卖傻,历经艰辛才捡回一条命,之后逃到齐国,最终以齐国军师的身份,带领军队大败魏国,一雪耻辱,是正面的励志形象,感人肺腑,催人奋进。而庞涓作为孙膑的同窗,不但不帮助他,而且妒贤忌能,孙膑所遭遇

  • 山东挖出一竹简,解开庞涓残害孙膑真相:孙膑被挖掉膝盖骨真不冤

    历史解密编辑:坦然风云标签:庞涓,孙伯灵,魏国,田忌,齐国

    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是兵圣孙武的子孙。他不仅是一位著名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复仇者。而他与同门庞涓的恩怨情仇,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众所周知,孙膑本名已经失传。他之所以被称为“孙膑”,是因为他遭庞涓陷害,被施以残忍的膑刑。那么庞涓为何对曾经的好友庞涓如此残忍?在其中,到底有什么隐情呢

  • 庞涓在孙膑脸上刺字,并挖掉其膝盖骨,孙膑在复仇的时候有多狠?

    历史解密编辑:时尚的大咖秀标签:庞涓,孙伯灵,魏国,田忌,齐国

    孙膑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在齐国当官,曾著有《孙膑兵法》八十九篇。《吕氏春秋》说:“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孙膑贵势”,把他和孔子、老子、墨子等人并列。《史记》作者司马迁认为:齐威王、齐宣王两代国君,正是因为任用了孙膑、田忌等人,才能称雄东方。不过,这位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却没有留下真实的

  • 庞涓挖掉孙膑的膝盖骨,在他脸上刺字,孙膑报仇的时候有多狠?

    历史解密编辑:北筏话史标签:庞涓,魏国,齐国,田忌,赵王,孙膑,孙伯灵,史说三国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一句老话:有仇不报非君子。这句话一直被视为君子应有的行为准则,意味着即使是君子也不能容忍仇恨未报的缺陷存在。然而,要想报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具备许多因素,如知识、财力和运气。特别是当报仇的对象身居高位时,需要耐心等待时机。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身怀大仇却静待时机最终得以报

  • 庞涓在孙膑脸上刺字、斩其双足、剔去膝盖骨,孙膑复仇有多狠?

    历史解密编辑:零点历史说标签:庞涓,魏国,齐国,孙膑,孙伯灵,魏惠王,史说三国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年轻而聪明的将军候选人,名叫孙膑。他的志向远大,渴望成为一位伟大的将军,为国家效力。然而,命运似乎对他并不友善。孙膑的同门师兄弟庞涓对他心生嫉妒之情。庞涓故意设计陷害孙膑,使他遭受了无妄之灾。这使得孙膑失去了行走的能力,脸上也被刺上了丑陋的刺青。他的将军之梦被彻底打破。尽管孙膑身体

  • 庞涓在孙膑脸上刺字、剔其双膝、断其双足,孙膑复仇时有多凶残?

    历史解密编辑:说史道明标签:庞涓,魏国,齐国,孙膑,孙伯灵,魏惠王,史说三国

    “百年家学妙兵机,知彼犹怜己未知。” 国军事历史上,有很多成就颇高的军事家、指挥家和赫赫有名的将领,他们当中的有如孙武一般在早年就得到重用,一战成名;有人如商末年间的姜太公一般大器晚成,即使成就滞后于后辈,也有数不尽的功劳和成就。不过不论这些人的机遇早晚,他们的结局也都还算圆满。而孙膑幼年丧父,二哥

  • 庞涓曾在孙膑脸上刺字,还挖其膝盖骨,那孙膑复仇时又有多狠?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庞涓,孙伯灵,田忌,魏国,魏惠王,齐国

    神秘的鬼谷子门下有很多徒弟,战国时期,孙膑和庞涓,就是一起拜在鬼谷先生门下的师兄弟。都说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都跟鬼谷子学,能学到什么样,出师后能成就什么样的事业,就是个人的造化了。当然,孙膑肯定是胜庞涓一筹的,因为他的父亲是写《孙子兵法》的孙武,有传承。所以庞涓相当忌惮孙膑的才华,怕被他碾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