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秦帝国》魏惠王的国宝论预示着魏国的人才流失和国力衰败

《大秦帝国》魏惠王的国宝论预示着魏国的人才流失和国力衰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六月的自留地 访问量:4328 更新时间:2024/2/11 5:18:42

魏惠王齐威王一起打猎,两人谈起国宝的时候,观点截然不一样。

魏惠王说:“天下财货,聚于王室。天下富贵,莫过国王。王富而国富,王有宝而天下安。这王室藏宝就是国宝,国宝就是国力。”,然后指着自己的王车说:“我大魏国虽然立国刚刚百年,但却有镇国之宝,十颗夜明大珠!你知道这种大宝珠么?每颗直径一寸,其光芒在夜晚可照亮十二辆战车。若一百二十辆华车相连,简直一条彩龙!你看,眼前我这辆王车镶有两颗宝珠,足使这辆车价值连城,超过楚国和氏璧!”

听了魏惠王的话,齐威王说:“田因齐以为,国宝者,国家栋梁之才也。田因齐不才,数年来寻觅这种国宝,筑起稷下学宫召集天下名士,也才堪堪觅得几位可称镇国之宝的人才。目下的齐国,南有大将檀子镇守,南部十二小国对齐称臣,楚国亦不敢北犯我边界。西有郡守田盼镇守高唐关,赵国人再也不敢随意到齐国水面捕鱼,反而与我修好。北边有能臣黔夫镇守滕城,民众安居乐业,燕国七千民户迁入齐国,我增加人口十万。临淄都城有仲首做司寇,齐国盗贼消失,夜不闭户。另者,我齐国还有当世名将田忌镇抚四方。”

齐威王把人才当做国宝,不遗余力招揽人才,后来连被魏惠王处以刖刑的孙膑都得到重用,在桂陵和马陵两次战役中,大败魏军,射杀魏军上将军庞涓,开始称雄于诸侯。

魏惠王把财货当做国宝,紧紧地握在自己手中,到处炫耀。对于人才,魏惠王反而没那么重视,甚至是轻视,以致于魏国人才不断流失,国力由强变弱。

魏国丞相公叔痤病势垂危,使者惊慌来报,正在打猎的魏惠王非常不耐烦地说:“久病在床,有何大事可言?”

曾子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一个普通人临死时,他说的是真心话,是善良的,我们还要虚心倾听,何况公叔痤作为魏国丞相二十多年,三朝重臣,在临死之前,急着要见君王,想必有非常重要的国事要交托,这对魏国来说将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对魏惠王来说在这种生死悠关的时刻见公叔痤是非常紧急的事情,可是他竟然那么不耐烦,可见他对人才的蔑视。

一国丞相的生死,在魏惠王眼里,都不如打猎玩乐重要。

公叔痤留着最后一口气等着见魏惠王,可是魏惠王从猎场回宫,并没有立即去见他,而是美美地睡一觉,第二天醒来再好好吃一顿,一直等到中午,才应付事似地来见公叔痤最后一面。

兔死狐悲。

魏国的臣子忠心事国,兢兢业业地工作,用心地侍候他们的君王,可是他们的君王根本不把他们当回事,连三朝重臣公叔痤都受到这样的轻慢,何况是他们这些小官员,在君王眼里他们甚至不如猎场上的一只鹿,他们该是何等的失望,何等的寒心。

卫鞅就有这样的想法,当公叔痤在临死前叮嘱他,要他留在魏国时,他说:“魏国气象不佳,魏王不会用我”,一个小小的中庶子,连魏惠王都没有见过,却能下这样的定语,可见魏惠王是多么的浮夸,对人才完全没有一丝渴求之心。

正如卫鞅的断言,当公叔痤在病危时向魏惠王推荐卫鞅时,并反复强调他有扭转乾坤之大才,一定要重用他,他能让魏国一统天下时。魏惠王关心的不是卫鞅有没有经天纬地之才,要不要亲自考察一下,而是一听卫鞅才二十几岁,直接认定他太嫩了,武断地不相信他有大才,然后再问卫鞅师出何门,当没有听到卫鞅出于名师时,非常不耐烦地认为这是公叔痤的病话,完全没有认真对待。

当公叔痤看出他不会用卫鞅时,建议魏惠王一定要杀了他,绝对不能让他到别国去。可是魏惠王完全当做是耳旁风,根本不当一回事。

就这样,卫鞅在公叔痤死后离开魏国去秦国,在秦国变法,仅仅十五年,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此消彼长。

此时的魏国经过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已经元气大伤,根本不是秦国对手。已经成为经济和军事强国的秦国在卫鞅的统帅下,东出函谷关,一举击败魏国,魏国不仅失去函谷关,而且全军覆没,老将龙贾战死,公子卬被俘。

卫鞅是魏惠王与齐威王的国宝论之后,第一个离开魏国的,之后是犀首公孙衍,他本来是魏将,心有丘壑,曾在秦魏之战中,魏军战败的情况下,能够组织人马夜袭秦军,使得本来大胜的秦军变成与魏国两败俱伤,可谓一员猛将。他不仅仅是一员猛将,还有着经天纬地之才,有着针对魏国强兵富民的策略,可是却报效无门,最后远走秦国,被秦惠文王所用,替秦国收复河西,受封为大良造。

第三个被逼迫到秦国的是范雎,他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因被诬陷通齐卖魏,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致死,后在郑安平的帮助下,易名张禄,随秦国使者王稽潜入秦国。范雎见秦昭王之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主张将韩、魏、赵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秦昭王拜范雎为客卿,后来拜他为相。

卫鞅、公孙衍、范睢,这些都是魏国的官员,都是有大才的人,结果都不被魏国重视,都成为秦国的重臣,为秦国的崛起、以及后来的统一天下出了大力。

卫鞅在秦国变法成功之后,魏惠王曾非常后悔,可是仅仅是后悔,却没有用实际行动留住公孙衍,说到底还只是口头上的重视,在内心并不重视这些人才,所以才一个一个流失。

后来的乐毅本也是魏国人,结果被燕昭王的礼贤下士、招揽下去了燕国,他不仅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而且后来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七十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报了强齐伐燕之仇。

魏国不是没有人才,魏国人才其实很多,卫鞅、公孙衍、张仪、范睢、乐毅,都是出将入相之才,却不被魏国看在眼里。

魏惠王也曾经睁了一回眼,招揽到了军事天才孙膑,却半路瞎了眼,被庞涓愚弄,稀里糊涂地挖了孙膑的膝盖,把自己的帅才逼成了敌人。孙膑两次出手,桂陵和马陵两战,把魏国打回了原形。

人才,才是真正的宝贝,是一切之源,所有轻视人才的人,终将自食恶果。

魏、楚、齐、燕、赵、韩六王会盟于彭泽,准备灭了秦国,瓜分秦国的时候,魏惠王作为盟主,洋洋得意,自大傲慢,梦想着有一天称霸天下,可是在他的国宝论之后,二十多年的时候,战国格局大变,秦国从一个贫弱之国一跃成为强国,而魏国却从霸主强国成为一个二流国家。

魏国的衰败,不仅有魏国本身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人才的流失,使得魏国庙堂都是一些只会阿谀逢迎的人。

魏国人才的流失,根本原因是魏国君主对人才的不重视,魏惠王的国宝论把金银珠宝看做是国宝,这样的朝堂风气,怎么可能留住真正的人才,魏国怎么可能不衰败。

标签: 魏惠王魏国秦国齐国公叔痤孙伯灵

更多文章

  • 魏国是战国时期首个变法的国家,为何逐渐衰败了?魏惠王要负主责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摆渡标签:魏惠王,魏国,魏文侯,秦国,齐国,魏武侯

    战国时期的魏国,可谓是人才大国。我们熟悉的李悝、西门豹、商鞅(卫国)、张仪、公孙衍、吴起(卫国)、范雎等人,本质上都是魏国人(卫国是魏国的附庸国)。魏文侯时期的李悝变法,也是后来秦国商鞅变法的根源所在。商鞅基本就是从李悝那儿学来的那一套,他入秦的时候,手里只带着李悝的那本《法经》。李悝变法使得魏国变

  • 战国时期,魏惠王为何要迁都大梁?并非是因为害怕秦国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魏惠王,魏国,齐国,秦国,战国,齐威王

    历史上关于魏国迁都大梁的具体时间是有争议的,而且两个时间点前后相差了25年,这25年中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其中最重要的大事就是魏国的彻底没落和秦国的强势崛起。也因此,两个时间点下,其迁都的理由是不相同的,是有争议的。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不同的迁都时间,《竹书纪年》记载魏惠王迁都是在周显王四年的四月,即魏

  • 魏国风雨之惠王初立:困境中的魏惠王会如何抉择?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魏惠王,魏国,秦国,宋国,齐国,魏武侯

    魏武侯死后,魏国发生了武侯之子魏罃与公中缓之间的王位之争,魏国内部的动荡顿时被有心之人传入到了赵国和韩国的耳中,两国国君闻听此消息都是非常高兴,摩拳擦掌想要趁机讨伐魏国。看到魏国发生内乱,魏国大夫公孙颀也有了自己的小心思。一日,他偷偷经过宋国进入了赵国,又从赵国绕到了韩国,一见到韩懿侯,他就劝说韩懿

  • 惠施为何让魏惠王屈膝朝拜齐侯?馊主意还是妙计?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魏惠王,魏国,齐国,秦国,齐桓公,齐威王

    魏惠王为何不去朝拜秦惠王或楚威王?而是——公元前334年,业已称王10年、67岁高龄的魏惠王采纳相国惠施的计谋,亲自前往齐国的徐州,变服折节朝拜齐侯,并尊齐侯为王。从此这位齐侯便被后人称为齐威王了。堂堂战国第一王的魏惠王为何如此低声下气地去朝拜一个地位比他低的诸侯?这其实是惠施为他出的一个计策,大名

  • 魏国魏惠王时期若不是丧失了这两个人才,岂会衰落!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魏惠王,魏国,秦国,齐国,孙伯灵,庞涓,商鞅,先秦,周朝

    魏国率先变法,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之后兼并六国,一统天下的秦国在这时一直被魏国压着打,无法还手。就连秦国后来引以为傲的函谷关,在当时都是魏国的领土。魏国当时还灭了处于赵国腹地的中山国,将势力延伸到赵国境内,威压山东各国。实力强悍的魏国经常搞各种聚会,自己坐头把交椅,其他国家的君王为了讨好这位老

  • 逢泽之会:魏惠王率先称王,却让魏国失去霸主地位!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魏惠王,魏国,秦国,齐国,魏文侯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对于战国七雄来说,楚国早在春秋时期

  • 魏国风雨之血染马陵:魏惠王的身边,那些曾经出现过的影子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魏惠王,魏国,齐国,秦国,庞涓,魏王

    公元前361年,魏罃迁都迁都大梁,故而魏国自此又被称作梁国。《战国策》中有一篇犀首见梁君的文章,这里的梁君指的就是魏罃,之所以称魏罃为梁君,是因为这个时候魏罃还是没能称王。为了方便叙事,我们在这里也借鉴《战国策》的称呼,称魏罃为梁君。梁君迁都之后,大力兴修鸿沟水利,使得魏国的农田因为圃田泽的水而得以

  • 战国时期魏国是如何由盛转衰的?魏惠王称王,为何是最失败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魏惠王,魏国,秦国,齐国,魏文侯,魏武侯

    导语:魏国真正崛起,应该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魏文侯时期,当时三家分晋刚刚完成不久,魏国分得的地盘适中,人口也不是最多的,爷爷魏桓子去世后魏文侯继位。魏文侯启用李悝变法,最终国家走向强盛。第二个部分是魏武侯时期,魏武侯雄才大略,启用吴起南征北战,为魏国开拓了疆土,吴起训练的魏武卒更是那个时期最

  • 魏惠王为何敢在战国时代第一个称王?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魏惠王,魏国,秦国,齐国,齐威王

    魏惠王率先称王带来的后果有多严重?百年霸业戛然终结在秦始皇称皇帝以前,天下至尊至贵至高无上的称号是王,儒家所极力推崇的夏、商、周三代最高统治者都称王。到了战国时代,周王权威虽然一落千丈,但依然被认为是天下共主,众多诸侯国没有敢僭越称王的,唯独魏惠王第一个站出来称王。逢泽会盟公元前344年,58岁的魏

  • 不知魏惠王用人,就不知魏国一蹶不振的真相:背后暗藏道法之争?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魏惠王,魏国,齐国,秦国,魏文侯,商鞅

    魏惠王,是魏国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在他执政期间,魏国遭遇桂陵与马陵两次大败,彻底跌下霸主神台,从此一蹶不振。一国之君,有贤君、明君,也有昏君、暴君。贤君、明君能强国,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就是典范;昏君、暴君能亡国,夏桀王、商纣王、周厉王、周幽王就是代表。以此而言,将魏国领向下坡路的魏惠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