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惠王在位52年,魏国从中原霸主沦为颓弱小国,堪称“败家子”

魏惠王在位52年,魏国从中原霸主沦为颓弱小国,堪称“败家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缁尘绮陌 访问量:1837 更新时间:2024/1/21 19:40:50

公元前455年,韩魏两家于晋阳城下倒戈,决晋水倒灌智家营地,智伯瑶被杀,晋国最大的卿大夫家族智家被灭,晋国公室名存实亡。

数十年后,曾经的第一诸侯国晋国,被赵魏韩三家瓜分,中原三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而第一个继承晋国衣钵成为战国第一霸主的,不是三家中最强的赵家,而是不起眼的魏国。

而魏国的霸业,也仅持续了文候武侯两代,在被人戏称“大魏王”的魏罃继位后,魏国霸业转瞬即逝,最终沦为了夹在诸强之间的颓弱小国,而魏惠王魏罃也真堪称败家子。

魏惠王在位52年,魏国从中原霸主沦为颓弱小国,堪称“败家子”

三晋第一

三家分晋之后,魏国异军突起,在魏文侯的支持下,魏国国相李悝开始主持变法。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李悝创立《法经》作为魏国变法的基本纲领,法经涵盖了国家法令,官吏升迁标准,以及军功奖励等方面,确保了变法政策能够顺利执行,有力维护了魏国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大提升了魏国的综合国力。

经济实力提升之后,魏国决策者着手准备军事改革,魏文侯及其继位者魏武侯起用卫国人吴起作为军事统帅,吴起到任之后,利用魏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军中挑选精锐士卒进行整编,创立世界历史上第一支大规模特种作战部队——魏武卒。

魏武卒在吴起的指挥下,逢战必胜,攻无不克,在文候武侯两代,魏国西镇强秦,南伐大楚,其中秦国更是在魏武卒的进攻下节节败退,丧失东出之信心。魏国实力及威望达到顶峰,可谓是战国第一超级大国。

魏惠王在位52年,魏国从中原霸主沦为颓弱小国,堪称“败家子”

极盛转衰

公元前370年,魏国第二代雄主魏武侯离世,魏罃继位,是为魏惠王。魏惠王继位后,继续沿用祖父的政策,对外夺取秦国河西之地,堵死秦国的东出之路,对内提拔贤能,吸引外国人才,其中鬼谷家的庞涓被拜为上卿,接替出走楚国的吴起成为魏军新的主将。在庞涓的指挥下,魏武卒发挥了其最大的战力,天下诸国莫敢与之争锋。

然而魏国的强盛,却如昙花般转瞬即逝,在魏国称霸九州之后不久,魏罃称王,是继楚国之后第二个称王的诸侯国。强大的综合国力蒙蔽了魏国高层决策者的双眼,变得傲慢且自负。

魏国之所以能成为战国第一超级大国,主要原因在于文候武侯两代雄主的励精图治以及李悝变法所带来的的法治基础。然而魏惠王继位后,魏国政坛开始破坏李悝变法带来的结果,李悝变法的本意乃是扩充国家选拔官吏的渠道,唯才是举,曾经的魏国可谓是天下士子之灯塔,各国人才在大梁驿站中络绎不绝。

然而到了魏惠王时代,世家大族及旧贵族重新掌控了官吏升迁以及任命的渠道,各级官员被各路贵族垄断,在魏国的他国士子眼见没有出头之日,纷纷离开魏国。与此同时,西秦孝公为求东出,张榜求才,大批士子前往秦国,其中就有日后掀起一片风浪,奠基秦国统一霸业的商鞅。

穷兵黩武

魏惠王僭越称王后,首先抛弃了父亲及祖父的战略——联合韩赵,魏国之所以能在中原夹缝地带成功变法,主要原因是因为后方稳固。然而魏惠王即位后,一改往日政策,将矛头对向了同为三晋的韩赵两国,屡屡对其发难。

这使得魏国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尴尬局面,公元前354年魏对赵之战,魏军与赵军于邯郸僵持甚久,大梁遭到齐军偷袭,庞涓回师救援中孙膑以逸待劳之计,魏军大败,庞涓自己也被齐国生擒,魏国在各国威望大大受损。

魏惠王在位52年,魏国从中原霸主沦为颓弱小国,堪称“败家子”

然而魏惠王并没有打算休养生息,魏上将军庞涓因被俘受辱,一心只想向齐国以及孙膑报仇,每日奏魏惠王伐齐之事。

魏惠王并没有让庞涓等待太久,公元前343年,同为三晋的韩国开战申不害变法,深知变法之利的魏国担心自己的后方会出现一个强国,为了保障后方安全,魏惠王决定将韩国变法扼杀在摇篮之中,于是他命上将军庞涓领兵伐韩,韩国乃是小国,兵力军械皆不如强魏,很快败下阵来,一时竟有亡国之危。

韩王派遣使者前往齐国请求齐威王发兵援助,出于道义及自身利益,齐威王再度命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领精兵十万救韩。

庞涓在得知齐军即将到来之后,先分兵去守魏都大梁,提防孙膑故技重施。自己则亲率精锐魏武卒前往韩齐边境阻击齐军,出乎庞涓意料的是,齐军见大梁方向有魏国兵马,竟反向而逃。

自负的庞涓看到齐军撤退,认定齐国人贪生怕死不愿作战,命手下武卒脱掉重甲,轻装紧追齐国军队,在追逐过程中,庞涓看到沿途齐军灶台逐日减少,认定齐军被魏武卒雄威震慑,逃兵日益增多,更坚定了自己必胜的信心。

同年秋天,庞涓及其下属魏军行至马陵一带,遭遇齐军主力伏击,庞涓在绝望中自刎,横行战国数十年的魏武卒全军覆没。自此,魏国无力再与战国诸强争霸,重建魏武卒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结语

魏惠王在位52年,文侯武侯两代雄主留下的变法遗产被其挥霍得一干二净,曾经的第一大国在数十年内跌落神坛,变成人尽可欺的孱弱小国,可谓是自作自受。

魏惠王破坏了李悝变法的改革成果,官吏选拔被世家大族掌控,贵族政治下,有才华的士子看不到出人头地的希望。各级贵族肆意敛财以及大规模的土地兼并,魏国的综合国力及经济实力每况愈下,呈现在魏国高层面前的不过是虚假的繁荣罢了。

魏惠王在位52年,魏国从中原霸主沦为颓弱小国,堪称“败家子”

而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的降低,意味着魏国再也无法负担魏武卒带来的巨大开销,同时这也是为什么魏国无法重建魏武卒的根本原因。

李悝变法,文候武侯两代的励精图治,终究成为了南柯一梦。和魏惠王荒唐的一生相比,西方的秦国自孝公起,奋六世之余烈,终成一代帝国。不知道魏惠王泉下有知,可否羞愧难当。

标签: 魏惠王魏国秦国齐国庞涓吴起

更多文章

  • 一生一个“魏惠王”足矣,他却有7个无法超越的经典角色

    历史解密编辑:醉扒仙标签:魏惠王,李立群,老戏骨,演员,马景涛,大秦帝国2

    居家隔离的日子里,李立群频繁和网友分享生活中的点滴,俨然一个和蔼可亲的老顽童。正是这段时间的“亲民活动”,他疯狂吸粉300余万。喜欢老戏骨李立群的朋友想必都知道:演艺生涯中,他饰演的角色广泛而庞杂,从乱世枭雄到地痞瘪三,演什么“是”什么。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他的表演档案里,几乎找不到重复的角色。除此之

  • 《大秦帝国》魏惠王的国宝论预示着魏国的人才流失和国力衰败

    历史解密编辑:六月的自留地标签:魏惠王,魏国,秦国,齐国,公叔痤,孙伯灵

    魏惠王和齐威王一起打猎,两人谈起国宝的时候,观点截然不一样。魏惠王说:“天下财货,聚于王室。天下富贵,莫过国王。王富而国富,王有宝而天下安。这王室藏宝就是国宝,国宝就是国力。”,然后指着自己的王车说:“我大魏国虽然立国刚刚百年,但却有镇国之宝,十颗夜明大珠!你知道这种大宝珠么?每颗直径一寸,其光芒在

  • 魏国是战国时期首个变法的国家,为何逐渐衰败了?魏惠王要负主责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摆渡标签:魏惠王,魏国,魏文侯,秦国,齐国,魏武侯

    战国时期的魏国,可谓是人才大国。我们熟悉的李悝、西门豹、商鞅(卫国)、张仪、公孙衍、吴起(卫国)、范雎等人,本质上都是魏国人(卫国是魏国的附庸国)。魏文侯时期的李悝变法,也是后来秦国商鞅变法的根源所在。商鞅基本就是从李悝那儿学来的那一套,他入秦的时候,手里只带着李悝的那本《法经》。李悝变法使得魏国变

  • 战国时期,魏惠王为何要迁都大梁?并非是因为害怕秦国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魏惠王,魏国,齐国,秦国,战国,齐威王

    历史上关于魏国迁都大梁的具体时间是有争议的,而且两个时间点前后相差了25年,这25年中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其中最重要的大事就是魏国的彻底没落和秦国的强势崛起。也因此,两个时间点下,其迁都的理由是不相同的,是有争议的。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不同的迁都时间,《竹书纪年》记载魏惠王迁都是在周显王四年的四月,即魏

  • 魏国风雨之惠王初立:困境中的魏惠王会如何抉择?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魏惠王,魏国,秦国,宋国,齐国,魏武侯

    魏武侯死后,魏国发生了武侯之子魏罃与公中缓之间的王位之争,魏国内部的动荡顿时被有心之人传入到了赵国和韩国的耳中,两国国君闻听此消息都是非常高兴,摩拳擦掌想要趁机讨伐魏国。看到魏国发生内乱,魏国大夫公孙颀也有了自己的小心思。一日,他偷偷经过宋国进入了赵国,又从赵国绕到了韩国,一见到韩懿侯,他就劝说韩懿

  • 惠施为何让魏惠王屈膝朝拜齐侯?馊主意还是妙计?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魏惠王,魏国,齐国,秦国,齐桓公,齐威王

    魏惠王为何不去朝拜秦惠王或楚威王?而是——公元前334年,业已称王10年、67岁高龄的魏惠王采纳相国惠施的计谋,亲自前往齐国的徐州,变服折节朝拜齐侯,并尊齐侯为王。从此这位齐侯便被后人称为齐威王了。堂堂战国第一王的魏惠王为何如此低声下气地去朝拜一个地位比他低的诸侯?这其实是惠施为他出的一个计策,大名

  • 魏国魏惠王时期若不是丧失了这两个人才,岂会衰落!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魏惠王,魏国,秦国,齐国,孙伯灵,庞涓,商鞅,先秦,周朝

    魏国率先变法,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之后兼并六国,一统天下的秦国在这时一直被魏国压着打,无法还手。就连秦国后来引以为傲的函谷关,在当时都是魏国的领土。魏国当时还灭了处于赵国腹地的中山国,将势力延伸到赵国境内,威压山东各国。实力强悍的魏国经常搞各种聚会,自己坐头把交椅,其他国家的君王为了讨好这位老

  • 逢泽之会:魏惠王率先称王,却让魏国失去霸主地位!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魏惠王,魏国,秦国,齐国,魏文侯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对于战国七雄来说,楚国早在春秋时期

  • 魏国风雨之血染马陵:魏惠王的身边,那些曾经出现过的影子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魏惠王,魏国,齐国,秦国,庞涓,魏王

    公元前361年,魏罃迁都迁都大梁,故而魏国自此又被称作梁国。《战国策》中有一篇犀首见梁君的文章,这里的梁君指的就是魏罃,之所以称魏罃为梁君,是因为这个时候魏罃还是没能称王。为了方便叙事,我们在这里也借鉴《战国策》的称呼,称魏罃为梁君。梁君迁都之后,大力兴修鸿沟水利,使得魏国的农田因为圃田泽的水而得以

  • 战国时期魏国是如何由盛转衰的?魏惠王称王,为何是最失败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魏惠王,魏国,秦国,齐国,魏文侯,魏武侯

    导语:魏国真正崛起,应该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魏文侯时期,当时三家分晋刚刚完成不久,魏国分得的地盘适中,人口也不是最多的,爷爷魏桓子去世后魏文侯继位。魏文侯启用李悝变法,最终国家走向强盛。第二个部分是魏武侯时期,魏武侯雄才大略,启用吴起南征北战,为魏国开拓了疆土,吴起训练的魏武卒更是那个时期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