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匪议东周(四十七)魏惠王志大才疏,得商鞅、孟子和孙膑而不用

匪议东周(四十七)魏惠王志大才疏,得商鞅、孟子和孙膑而不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娱乐小武哥 访问量:1789 更新时间:2023/12/24 23:48:01

韩赵魏三家分晋后东周的历史进入战国时代,而在这三家之中魏国的的国力是最为强盛的。魏国相对与韩赵两国更早的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在经过了魏桓子魏文侯魏武侯的励精图治后,魏国已经是三国之中最为强大的国家。因此魏国成为了三晋联盟的盟主,挟三晋之威势可与西秦东齐两个大国抗衡。当国家传到魏惠王手里的时候国力到达鼎盛,因此魏惠王心气很高,他认为魏国能与齐国和秦国掰一掰手腕。然而他却对自己的志大才疏毫无认识,一生错过了不少历史级人才,败光了魏国的家底。

魏惠王是魏武侯之子,与公子缓争位成功后成为魏国国君,由于与齐威王在"徐州相王"互相承认,历史称其为魏惠王。他在位期间做的唯一正确的事情便是迁都大梁(现在的开封),成为在开封定都的第一位国君,因此孟子的故事中他又被成为梁惠王。他虽在历史上留名,却不是英明睿智的君主,反而给人一种志大才疏的印象。除了给魏国迁都以外,魏惠王似乎没有作过什么有成绩的事情,而且在他执政期间魏国国力每况愈下,"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是战国时期有名的败家子。

魏惠王最被人诟病的便是无识人之能,多次错过历史级人才。这些人才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声名显赫的天才,哪怕他把握住一次机会都能创造历史,给魏国带来一统战国时代的契机。而魏惠王重用的人才都是很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失败直接造成魏国国力受到重创,不复往日的强盛。魏惠王错过的第一个历史级人才便是公孙鞅,由于他是卫国人,后人便称其为卫鞅。卫鞅心有大志想要做出一番成绩,由于卫国太小没有施展的余地,于是他到魏国求官,托庇于魏国相国公叔痤的门下。

公叔痤知道卫鞅有才能,于是将其任命为中庶子并推荐给了魏惠王。魏惠王一直没有重用卫鞅,公叔痤在临死前又推荐了一次。他对魏惠王说,如果不能用卫鞅为相,那最好将其杀掉,否则他会贻害魏国。魏惠王不听公叔痤的遗言,放任卫鞅。公叔痤去世后,卫鞅想方设法逃到了秦国。当时秦孝公正在招揽人才,意图复兴秦国。卫鞅三次求见秦孝公,使自己的才能得到秦孝公认可,因而主持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变法后秦国日渐强盛,卫鞅带兵夺取了魏国的河西五城共七百余里,因此卫鞅被封于商,史称商鞅。

从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魏惠王既不能采纳有用建议,也没有识人之明,白白错过了称霸最得力的帮手。而他在位的初期用公叔痤为相国也是颇受人诟病的,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就认为公叔痤不是良相。他认为公叔痤虽然有识人之能,但是没有用人的度量。公叔痤认识商鞅很久,但到了晚年临死前才向魏惠王推荐,这里面有着很重的私心。而且公叔痤在执政期间一贯如此,他知道怎么才能使国家强盛,却没有去做,那是因为他考虑自己的私人利益更多。因此他在晚年才推荐了商鞅,再加上魏惠王无识人之明,魏国流失了这么个大才。

如果说流失了商鞅,公叔痤要负上一定的责任,那错过了孟子,则是魏惠王自己当了睁眼瞎。《孟子见梁惠王》是我们中学时代就背得滚瓜烂熟的课文,而这里面的梁惠王便是魏惠王。孟子作为孔门高弟在战国时期有很高的声望,他去拜会魏惠王时,魏惠王也有着很高的期望。魏惠王希望得到的答案是如何以"利"来治理国家,而孟子给出的答案则是"仁义"治国。两人的谈话就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最终不欢而散。魏惠王其实希望使用的是商鞅口中的霸道之术,也就是先军政治。而孟子则认为魏国应该与民休养生息,逐步凝聚人心,提升国力。

商鞅治国是法家思想,孟子治国是儒家思想。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虽然是马后炮,但也不得不承认孟子的角度更适合当时的魏国。魏国所处在战国的中心地带,四面受到强国的包围。西北是韩国,东北是赵国和燕国,南方是楚国,东方是齐国,西边是秦国。魏国位于战国七雄的中心,除了北方三国稍微弱一点,其它三面都不好惹。魏国虽然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但却是易攻难守的地方,采取秦国那种先军政治不是什么好事。因为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易守难攻,打不赢还可以守。以魏国的地理位置,一旦国力衰弱,必然强敌环伺。

因此孟子的那种以仁义凝聚人心,休养生息韬光养晦的策略,比商鞅的先军政治更适合魏国。只要魏国保持足够的强大和凝聚力,四面的强国也不敢轻易动物。而无论四方哪个国家产生变故,魏国都能插上一脚,长期以往魏国也有一统天下的机会。五代十国时后周和北宋在开封立国,郭威和赵匡胤就是采用了这样的治国策略,最终才有了强盛的北宋朝。如果不是宋太宗赵光义不懂装懂瞎指挥,北宋甚至有可能灭了辽国一统天下。所以说孟子的"仁义"治国并不是虚幻的,只是魏惠王不识货而已。

魏惠王识人方面重用公叔痤也只是小失误,他最大的失误还是重用庞涓。庞涓与孙膑的故事也是中学语文课本的推荐文章,大家对两人之间相爱相杀的故事都很熟悉。一开始庞涓利用自己权位将孙膑诓到魏国,还对其施以极刑。孙膑逃到齐国后被齐威王拜为军师,与大将田忌出兵在桂陵和马陵两次打败庞涓,魏国就此由盛而衰。平心而论,庞涓这人能力还是不错的,有着名将的潜力。但他只可为将,而不可为帅。庞涓这人度量狭小而不能容人,嫉贤妒能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孙膑在魏国时为魏惠王客卿,魏惠王却因对方是齐人而不予信任。他甚至听信庞涓的馋言,对孙膑处以了极刑。从历史的事实来看,很显然孙膑的能力要大大强于庞涓。历史上军事家们对孙膑的评价都很高,甚至有人认为不在其祖先孙武之下。而魏惠王偏听偏信却有错过了这样一位军事天才,而这位天才日后却是把魏国打趴下的主要力量之一。实际上由于地理位置处于中原的中心,魏国是吸纳人才最好的地方。然而魏惠王真的是睁眼瞎,被他错过的人才除了上述几位历史级的,剩下的也有不少现象级的。正是因为魏惠王的志大才疏,导致魏国人才大量流失,在决策和发展上走入歧途,最终只能成为历史的背景板。

更多文章

  • 资治通鉴故事11:魏惠王没有重用也没有杀卫鞅,秦孝公重用商鞅

    历史解密编辑:学霸修炼宝典标签:商鞅,秦国,卫鞅,周朝,魏惠王,秦孝公,科学家,汉高祖刘邦,资治通鉴故事

    商鞅是法家著名代表人物,他本来是卫国人,以国为姓,叫卫鞅。后来他帮助秦国变法成功,并帮助秦国收复了河西之地,秦孝公封他为“商君”,所以后来人们也称他为商鞅。卫鞅卫鞅年轻时候在魏国跟随公叔痤做幕僚。公叔痤是魏国的宰相,这个人本身才能一般,但他慧眼如炬,识人能力却是相当突出。公叔痤在病重的时候,魏惠王来

  • 魏惠王在位52年,魏国从中原霸主沦为颓弱小国,堪称“败家子”

    历史解密编辑:缁尘绮陌标签:魏惠王,魏国,秦国,齐国,庞涓,吴起

    公元前455年,韩魏两家于晋阳城下倒戈,决晋水倒灌智家营地,智伯瑶被杀,晋国最大的卿大夫家族智家被灭,晋国公室名存实亡。数十年后,曾经的第一诸侯国晋国,被赵魏韩三家瓜分,中原三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而第一个继承晋国衣钵成为战国第一霸主的,不是三家中最强的赵家,而是不起眼的魏国。而魏国的霸业,也仅持续了

  • 一生一个“魏惠王”足矣,他却有7个无法超越的经典角色

    历史解密编辑:醉扒仙标签:魏惠王,李立群,老戏骨,演员,马景涛,大秦帝国2

    居家隔离的日子里,李立群频繁和网友分享生活中的点滴,俨然一个和蔼可亲的老顽童。正是这段时间的“亲民活动”,他疯狂吸粉300余万。喜欢老戏骨李立群的朋友想必都知道:演艺生涯中,他饰演的角色广泛而庞杂,从乱世枭雄到地痞瘪三,演什么“是”什么。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他的表演档案里,几乎找不到重复的角色。除此之

  • 《大秦帝国》魏惠王的国宝论预示着魏国的人才流失和国力衰败

    历史解密编辑:六月的自留地标签:魏惠王,魏国,秦国,齐国,公叔痤,孙伯灵

    魏惠王和齐威王一起打猎,两人谈起国宝的时候,观点截然不一样。魏惠王说:“天下财货,聚于王室。天下富贵,莫过国王。王富而国富,王有宝而天下安。这王室藏宝就是国宝,国宝就是国力。”,然后指着自己的王车说:“我大魏国虽然立国刚刚百年,但却有镇国之宝,十颗夜明大珠!你知道这种大宝珠么?每颗直径一寸,其光芒在

  • 魏国是战国时期首个变法的国家,为何逐渐衰败了?魏惠王要负主责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摆渡标签:魏惠王,魏国,魏文侯,秦国,齐国,魏武侯

    战国时期的魏国,可谓是人才大国。我们熟悉的李悝、西门豹、商鞅(卫国)、张仪、公孙衍、吴起(卫国)、范雎等人,本质上都是魏国人(卫国是魏国的附庸国)。魏文侯时期的李悝变法,也是后来秦国商鞅变法的根源所在。商鞅基本就是从李悝那儿学来的那一套,他入秦的时候,手里只带着李悝的那本《法经》。李悝变法使得魏国变

  • 战国时期,魏惠王为何要迁都大梁?并非是因为害怕秦国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魏惠王,魏国,齐国,秦国,战国,齐威王

    历史上关于魏国迁都大梁的具体时间是有争议的,而且两个时间点前后相差了25年,这25年中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其中最重要的大事就是魏国的彻底没落和秦国的强势崛起。也因此,两个时间点下,其迁都的理由是不相同的,是有争议的。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不同的迁都时间,《竹书纪年》记载魏惠王迁都是在周显王四年的四月,即魏

  • 魏国风雨之惠王初立:困境中的魏惠王会如何抉择?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魏惠王,魏国,秦国,宋国,齐国,魏武侯

    魏武侯死后,魏国发生了武侯之子魏罃与公中缓之间的王位之争,魏国内部的动荡顿时被有心之人传入到了赵国和韩国的耳中,两国国君闻听此消息都是非常高兴,摩拳擦掌想要趁机讨伐魏国。看到魏国发生内乱,魏国大夫公孙颀也有了自己的小心思。一日,他偷偷经过宋国进入了赵国,又从赵国绕到了韩国,一见到韩懿侯,他就劝说韩懿

  • 惠施为何让魏惠王屈膝朝拜齐侯?馊主意还是妙计?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魏惠王,魏国,齐国,秦国,齐桓公,齐威王

    魏惠王为何不去朝拜秦惠王或楚威王?而是——公元前334年,业已称王10年、67岁高龄的魏惠王采纳相国惠施的计谋,亲自前往齐国的徐州,变服折节朝拜齐侯,并尊齐侯为王。从此这位齐侯便被后人称为齐威王了。堂堂战国第一王的魏惠王为何如此低声下气地去朝拜一个地位比他低的诸侯?这其实是惠施为他出的一个计策,大名

  • 魏国魏惠王时期若不是丧失了这两个人才,岂会衰落!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魏惠王,魏国,秦国,齐国,孙伯灵,庞涓,商鞅,先秦,周朝

    魏国率先变法,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之后兼并六国,一统天下的秦国在这时一直被魏国压着打,无法还手。就连秦国后来引以为傲的函谷关,在当时都是魏国的领土。魏国当时还灭了处于赵国腹地的中山国,将势力延伸到赵国境内,威压山东各国。实力强悍的魏国经常搞各种聚会,自己坐头把交椅,其他国家的君王为了讨好这位老

  • 逢泽之会:魏惠王率先称王,却让魏国失去霸主地位!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魏惠王,魏国,秦国,齐国,魏文侯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对于战国七雄来说,楚国早在春秋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