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赵魏三家分晋后东周的历史进入战国时代,而在这三家之中魏国的的国力是最为强盛的。魏国相对与韩赵两国更早的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在经过了魏桓子、魏文侯和魏武侯的励精图治后,魏国已经是三国之中最为强大的国家。因此魏国成为了三晋联盟的盟主,挟三晋之威势可与西秦东齐两个大国抗衡。当国家传到魏惠王手里的时候国力到达鼎盛,因此魏惠王心气很高,他认为魏国能与齐国和秦国掰一掰手腕。然而他却对自己的志大才疏毫无认识,一生错过了不少历史级人才,败光了魏国的家底。
魏惠王是魏武侯之子,与公子缓争位成功后成为魏国国君,由于与齐威王在"徐州相王"互相承认,历史称其为魏惠王。他在位期间做的唯一正确的事情便是迁都大梁(现在的开封),成为在开封定都的第一位国君,因此孟子的故事中他又被成为梁惠王。他虽在历史上留名,却不是英明睿智的君主,反而给人一种志大才疏的印象。除了给魏国迁都以外,魏惠王似乎没有作过什么有成绩的事情,而且在他执政期间魏国国力每况愈下,"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是战国时期有名的败家子。
魏惠王最被人诟病的便是无识人之能,多次错过历史级人才。这些人才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声名显赫的天才,哪怕他把握住一次机会都能创造历史,给魏国带来一统战国时代的契机。而魏惠王重用的人才都是很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失败直接造成魏国国力受到重创,不复往日的强盛。魏惠王错过的第一个历史级人才便是公孙鞅,由于他是卫国人,后人便称其为卫鞅。卫鞅心有大志想要做出一番成绩,由于卫国太小没有施展的余地,于是他到魏国求官,托庇于魏国相国公叔痤的门下。
公叔痤知道卫鞅有才能,于是将其任命为中庶子并推荐给了魏惠王。魏惠王一直没有重用卫鞅,公叔痤在临死前又推荐了一次。他对魏惠王说,如果不能用卫鞅为相,那最好将其杀掉,否则他会贻害魏国。魏惠王不听公叔痤的遗言,放任卫鞅。公叔痤去世后,卫鞅想方设法逃到了秦国。当时秦孝公正在招揽人才,意图复兴秦国。卫鞅三次求见秦孝公,使自己的才能得到秦孝公认可,因而主持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变法后秦国日渐强盛,卫鞅带兵夺取了魏国的河西五城共七百余里,因此卫鞅被封于商,史称商鞅。
从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魏惠王既不能采纳有用建议,也没有识人之明,白白错过了称霸最得力的帮手。而他在位的初期用公叔痤为相国也是颇受人诟病的,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就认为公叔痤不是良相。他认为公叔痤虽然有识人之能,但是没有用人的度量。公叔痤认识商鞅很久,但到了晚年临死前才向魏惠王推荐,这里面有着很重的私心。而且公叔痤在执政期间一贯如此,他知道怎么才能使国家强盛,却没有去做,那是因为他考虑自己的私人利益更多。因此他在晚年才推荐了商鞅,再加上魏惠王无识人之明,魏国流失了这么个大才。
如果说流失了商鞅,公叔痤要负上一定的责任,那错过了孟子,则是魏惠王自己当了睁眼瞎。《孟子见梁惠王》是我们中学时代就背得滚瓜烂熟的课文,而这里面的梁惠王便是魏惠王。孟子作为孔门高弟在战国时期有很高的声望,他去拜会魏惠王时,魏惠王也有着很高的期望。魏惠王希望得到的答案是如何以"利"来治理国家,而孟子给出的答案则是"仁义"治国。两人的谈话就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最终不欢而散。魏惠王其实希望使用的是商鞅口中的霸道之术,也就是先军政治。而孟子则认为魏国应该与民休养生息,逐步凝聚人心,提升国力。
商鞅治国是法家思想,孟子治国是儒家思想。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虽然是马后炮,但也不得不承认孟子的角度更适合当时的魏国。魏国所处在战国的中心地带,四面受到强国的包围。西北是韩国,东北是赵国和燕国,南方是楚国,东方是齐国,西边是秦国。魏国位于战国七雄的中心,除了北方三国稍微弱一点,其它三面都不好惹。魏国虽然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但却是易攻难守的地方,采取秦国那种先军政治不是什么好事。因为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易守难攻,打不赢还可以守。以魏国的地理位置,一旦国力衰弱,必然强敌环伺。
因此孟子的那种以仁义凝聚人心,休养生息韬光养晦的策略,比商鞅的先军政治更适合魏国。只要魏国保持足够的强大和凝聚力,四面的强国也不敢轻易动物。而无论四方哪个国家产生变故,魏国都能插上一脚,长期以往魏国也有一统天下的机会。五代十国时后周和北宋在开封立国,郭威和赵匡胤就是采用了这样的治国策略,最终才有了强盛的北宋朝。如果不是宋太宗赵光义不懂装懂瞎指挥,北宋甚至有可能灭了辽国一统天下。所以说孟子的"仁义"治国并不是虚幻的,只是魏惠王不识货而已。
魏惠王识人方面重用公叔痤也只是小失误,他最大的失误还是重用庞涓。庞涓与孙膑的故事也是中学语文课本的推荐文章,大家对两人之间相爱相杀的故事都很熟悉。一开始庞涓利用自己权位将孙膑诓到魏国,还对其施以极刑。孙膑逃到齐国后被齐威王拜为军师,与大将田忌出兵在桂陵和马陵两次打败庞涓,魏国就此由盛而衰。平心而论,庞涓这人能力还是不错的,有着名将的潜力。但他只可为将,而不可为帅。庞涓这人度量狭小而不能容人,嫉贤妒能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孙膑在魏国时为魏惠王客卿,魏惠王却因对方是齐人而不予信任。他甚至听信庞涓的馋言,对孙膑处以了极刑。从历史的事实来看,很显然孙膑的能力要大大强于庞涓。历史上军事家们对孙膑的评价都很高,甚至有人认为不在其祖先孙武之下。而魏惠王偏听偏信却有错过了这样一位军事天才,而这位天才日后却是把魏国打趴下的主要力量之一。实际上由于地理位置处于中原的中心,魏国是吸纳人才最好的地方。然而魏惠王真的是睁眼瞎,被他错过的人才除了上述几位历史级的,剩下的也有不少现象级的。正是因为魏惠王的志大才疏,导致魏国人才大量流失,在决策和发展上走入歧途,最终只能成为历史的背景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