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资治通鉴故事11:魏惠王没有重用也没有杀卫鞅,秦孝公重用商鞅

资治通鉴故事11:魏惠王没有重用也没有杀卫鞅,秦孝公重用商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学霸修炼宝典 访问量:1003 更新时间:2024/1/24 8:02:51

商鞅是法家著名代表人物,他本来是卫国人,以国为姓,叫卫鞅。后来他帮助秦国变法成功,并帮助秦国收复了河西之地,秦孝公封他为“商君”,所以后来人们也称他为商鞅。

卫鞅

卫鞅年轻时候在魏国跟随公叔痤做幕僚。公叔痤是魏国的宰相,这个人本身才能一般,但他慧眼如炬,识人能力却是相当突出。

公叔痤在病重的时候,魏惠王来探视。他就跟魏王说,我手下的中庶子卫鞅,虽然非常年轻,然而是个奇才,您以后可以让他做宰相。魏王沉默不语,卫鞅这么年轻,而且仅仅是个中庶子,怎么可以举国托付给他呢。公叔痤看魏王不太想用卫鞅,就接着说,如果您不用卫鞅的话,那就杀了他,绝不要让他跑到外国去。魏惠王答应了就离开了。

公叔痤召见卫鞅说:“我先君后臣。所以先为国君谋划,再告诉你,你快逃走吧。”卫鞅说:“君上如果不能听你的话任用我,又怎么会听你的话杀了我呢?”最终还是没有逃走。魏王出去后,对左右说:“公叔痤病糊涂了,真是令人悲哀。他一会儿让我任用卫鞅为宰相,一会儿又让我杀了卫鞅,这不是前后矛盾嘛!”

这个时候秦孝公嬴渠梁发布了历史上著名的招贤令。卫鞅就去了秦国,并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求见秦孝公,讲述富国强兵之术。孝公很高兴,就重用他在秦国实行变法。

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

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

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

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

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秦孝公《招贤令》

卫鞅在秦国的变法是按照法家思想来实行的。法家强调功利主义,让老百姓为了军功爵位而奋斗,极大地激励了老百姓的斗志,使得秦国很快富强了起来。

任何改革,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分配机制的调整。秦国的变法,解放了大量奴隶,但是却侵蚀了老贵族的利益。老贵族集团就唆使太子犯法。卫鞅没办法处罚太子,就处罚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

可惜的是秦孝公英年早逝。太子嬴驷即位,于是有老贵族集团就告发商鞅要谋反。商鞅被处以车裂的酷刑,商鞅以身殉法。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变法的进步性是不容置疑的。通过变法确实解放了生产力,让秦国在十几年间就走向了富强之路。即使商鞅被处死后,秦国还是沿袭了他的法制制度,直到秦始皇统一全国。

但是商鞅的法制措施确实也是很残酷的。老百姓动辄得咎,比如有人在路边倒了垃圾,就被抓去处以剁手的刑罚。秦国一统天下之后,只到秦二世就灭亡了。这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关注我,带你成为学霸,走向人生巅峰!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公众号:学霸修炼宝典

资治通鉴故事10:烹阿大夫——齐威王整顿吏治用猛药

资治通鉴故事9:子思教卫侯要用人之长,善于接纳不同意见

资治通鉴故事8:吴起的悲剧—将领要有所作为,关键是老板的信任

资治通鉴故事7:李克教魏文侯的观人五法

资治通鉴故事6:善于开展机会教育的田子方

资治通鉴故事5:善用人讲信用能纳谏的战国第一位雄主魏文侯

资治通鉴故事4:士为知己者死——义士豫让的复仇

资治通鉴故事3:才华横溢的智伯是如何作死的

资治通鉴故事2:选接班人一定要慎重,选不好可能会灭族亡国

资治通鉴故事1:司马光论礼教名分

更多文章

  • 魏惠王在位52年,魏国从中原霸主沦为颓弱小国,堪称“败家子”

    历史解密编辑:缁尘绮陌标签:魏惠王,魏国,秦国,齐国,庞涓,吴起

    公元前455年,韩魏两家于晋阳城下倒戈,决晋水倒灌智家营地,智伯瑶被杀,晋国最大的卿大夫家族智家被灭,晋国公室名存实亡。数十年后,曾经的第一诸侯国晋国,被赵魏韩三家瓜分,中原三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而第一个继承晋国衣钵成为战国第一霸主的,不是三家中最强的赵家,而是不起眼的魏国。而魏国的霸业,也仅持续了

  • 一生一个“魏惠王”足矣,他却有7个无法超越的经典角色

    历史解密编辑:醉扒仙标签:魏惠王,李立群,老戏骨,演员,马景涛,大秦帝国2

    居家隔离的日子里,李立群频繁和网友分享生活中的点滴,俨然一个和蔼可亲的老顽童。正是这段时间的“亲民活动”,他疯狂吸粉300余万。喜欢老戏骨李立群的朋友想必都知道:演艺生涯中,他饰演的角色广泛而庞杂,从乱世枭雄到地痞瘪三,演什么“是”什么。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他的表演档案里,几乎找不到重复的角色。除此之

  • 《大秦帝国》魏惠王的国宝论预示着魏国的人才流失和国力衰败

    历史解密编辑:六月的自留地标签:魏惠王,魏国,秦国,齐国,公叔痤,孙伯灵

    魏惠王和齐威王一起打猎,两人谈起国宝的时候,观点截然不一样。魏惠王说:“天下财货,聚于王室。天下富贵,莫过国王。王富而国富,王有宝而天下安。这王室藏宝就是国宝,国宝就是国力。”,然后指着自己的王车说:“我大魏国虽然立国刚刚百年,但却有镇国之宝,十颗夜明大珠!你知道这种大宝珠么?每颗直径一寸,其光芒在

  • 魏国是战国时期首个变法的国家,为何逐渐衰败了?魏惠王要负主责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摆渡标签:魏惠王,魏国,魏文侯,秦国,齐国,魏武侯

    战国时期的魏国,可谓是人才大国。我们熟悉的李悝、西门豹、商鞅(卫国)、张仪、公孙衍、吴起(卫国)、范雎等人,本质上都是魏国人(卫国是魏国的附庸国)。魏文侯时期的李悝变法,也是后来秦国商鞅变法的根源所在。商鞅基本就是从李悝那儿学来的那一套,他入秦的时候,手里只带着李悝的那本《法经》。李悝变法使得魏国变

  • 战国时期,魏惠王为何要迁都大梁?并非是因为害怕秦国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魏惠王,魏国,齐国,秦国,战国,齐威王

    历史上关于魏国迁都大梁的具体时间是有争议的,而且两个时间点前后相差了25年,这25年中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其中最重要的大事就是魏国的彻底没落和秦国的强势崛起。也因此,两个时间点下,其迁都的理由是不相同的,是有争议的。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不同的迁都时间,《竹书纪年》记载魏惠王迁都是在周显王四年的四月,即魏

  • 魏国风雨之惠王初立:困境中的魏惠王会如何抉择?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魏惠王,魏国,秦国,宋国,齐国,魏武侯

    魏武侯死后,魏国发生了武侯之子魏罃与公中缓之间的王位之争,魏国内部的动荡顿时被有心之人传入到了赵国和韩国的耳中,两国国君闻听此消息都是非常高兴,摩拳擦掌想要趁机讨伐魏国。看到魏国发生内乱,魏国大夫公孙颀也有了自己的小心思。一日,他偷偷经过宋国进入了赵国,又从赵国绕到了韩国,一见到韩懿侯,他就劝说韩懿

  • 惠施为何让魏惠王屈膝朝拜齐侯?馊主意还是妙计?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魏惠王,魏国,齐国,秦国,齐桓公,齐威王

    魏惠王为何不去朝拜秦惠王或楚威王?而是——公元前334年,业已称王10年、67岁高龄的魏惠王采纳相国惠施的计谋,亲自前往齐国的徐州,变服折节朝拜齐侯,并尊齐侯为王。从此这位齐侯便被后人称为齐威王了。堂堂战国第一王的魏惠王为何如此低声下气地去朝拜一个地位比他低的诸侯?这其实是惠施为他出的一个计策,大名

  • 魏国魏惠王时期若不是丧失了这两个人才,岂会衰落!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魏惠王,魏国,秦国,齐国,孙伯灵,庞涓,商鞅,先秦,周朝

    魏国率先变法,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之后兼并六国,一统天下的秦国在这时一直被魏国压着打,无法还手。就连秦国后来引以为傲的函谷关,在当时都是魏国的领土。魏国当时还灭了处于赵国腹地的中山国,将势力延伸到赵国境内,威压山东各国。实力强悍的魏国经常搞各种聚会,自己坐头把交椅,其他国家的君王为了讨好这位老

  • 逢泽之会:魏惠王率先称王,却让魏国失去霸主地位!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魏惠王,魏国,秦国,齐国,魏文侯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对于战国七雄来说,楚国早在春秋时期

  • 魏国风雨之血染马陵:魏惠王的身边,那些曾经出现过的影子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魏惠王,魏国,齐国,秦国,庞涓,魏王

    公元前361年,魏罃迁都迁都大梁,故而魏国自此又被称作梁国。《战国策》中有一篇犀首见梁君的文章,这里的梁君指的就是魏罃,之所以称魏罃为梁君,是因为这个时候魏罃还是没能称王。为了方便叙事,我们在这里也借鉴《战国策》的称呼,称魏罃为梁君。梁君迁都之后,大力兴修鸿沟水利,使得魏国的农田因为圃田泽的水而得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