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国是战国时期首个变法的国家,为何逐渐衰败了?魏惠王要负主责

魏国是战国时期首个变法的国家,为何逐渐衰败了?魏惠王要负主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摆渡 访问量:2329 更新时间:2024/2/11 18:07:53

战国时期的魏国,可谓是人才大国。我们熟悉的李悝西门豹、商鞅(卫国)、张仪、公孙衍、吴起(卫国)、范雎等人,本质上都是魏国人(卫国是魏国的附庸国)。

魏文侯时期的李悝变法,也是后来秦国商鞅变法的根源所在。商鞅基本就是从李悝那儿学来的那一套,他入秦的时候,手里只带着李悝的那本《法经》。李悝变法使得魏国变得富强,政治、经济方面,都超过了列国。

同时魏文侯用吴起担任大将,对军队进行改革,建立了战斗力强悍的魏武卒。以5万军队击败了秦国50万大军,夺取了西河之地。

魏文侯礼贤下士,事必躬亲,使得天下大才在魏国前赴后继地出现。如果真正能这么发展下去,那魏国的前途不可限量。至少魏国当时打造人才的那种大环境,是其他诸侯国比不上的。那么为啥后来魏国逐渐衰败了呢?

一、明君就魏文侯一个,这怎么玩?

魏文侯绝对千古以来少有的明君,可惜由于他把调子起高了,后世之君压根就不知道怎么追赶自己的先辈了。

换句话说,后世之君再怎么努力,说实话也达不到魏文侯的高度。因此这帮人索性直接躺下了,还努力个啥?给祖宗当背景吗?

魏文侯死后,他的儿子魏武侯继位。从谥号我们就能看得出来,这哥们是个喜欢打仗的人。前期在魏文侯余威的影响下,魏武侯的事业搞得也是风生水起。

魏武侯九年之前,魏国依旧处于长期鼎盛的状态。魏武侯任用吴起为将,继续南征北战,打服了周围的楚国和秦国这两大强国。此外魏武侯延续了父亲的地位,依旧是三晋集团的领袖人物。

可是魏武侯九年,志得意满的魏武侯开始有点儿飘了。

  1. 首先,魏武侯不知道接受了田和的什么好处,强行要求周天子册封田和为侯,这就是著名的田氏代齐。原来魏武侯才是始作俑者。
  2. 其次,魏武侯接纳了叛逃赵国的赵国公子赵朝,甚至还要强攻赵国都城邯郸,结果不仅没打下来,还导致赵魏之间的关系彻底破裂。此后魏国和赵国又因为卫国大打出手,标志着魏文侯联合起来的三晋集团宣告终结。
  3. 再者,名将吴起,因为屡立战功,遭到奸人诬陷。魏武侯居然也开始怀疑吴起,无奈之下吴起只好投奔了楚国。这事儿开启了魏国向对手输送人才的先河。
  4. 此外,魏武侯连年征战,搞得民不聊生。先后与秦国、楚国、赵国、齐国、中山国等强国交战,严重消耗了魏国的综合国力。

所以说,魏国在魏武侯时期,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到了魏惠文王时期,情况就更严重了。魏惠文王任人唯亲、任人唯贵,却不任人唯贤。结果导致商鞅、张仪、公孙衍、范雎等人的出走。不仅严重损害了魏国的利益,而且还增强了其他国家的实力。

此后的魏襄王、魏昭王、魏安釐王等人,都是资质平庸之辈,无法撑得起祖宗留下的家业,造成了严重的人才流失,魏国走向衰败也就不奇怪了。

二、魏国君主在位时间都太长了。

魏文侯在位50年,魏武侯在位26年,魏惠文王在位51年,魏安釐王在位34年。好家伙,这4位君主,加起来在位161年时间。

如果4代君主都是魏文侯那样的明君,那还好说,魏国肯定是一片光明。可问题是,魏国这帮君主,除了魏文侯以外,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这麻烦可就大了。

因为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位君主在位期间,一般来说只会实行一种治国理念。一旦这种理念有严重缺陷的话,那一定会将这个国家带向衰败。

魏武侯,一辈子就想着靠武力解决问题。事实也是如此,整个魏国在当时整天跟人家打群架,一言不合就要动手。甚至把魏文侯构建起来的三晋联盟,都给破坏掉了。

魏武侯在位26年还算好,要让他在位50年,那魏国极有可能因为穷兵黩武而提前告别历史舞台。

魏惠文王是个只顾虚名的君主,整天想着称王,压根不顾实际利益。这种大局观,也从侧面反映出魏惠王任人唯贵的习惯。只要身份尊贵,在魏惠王这儿都能得到重用。反过来说,哪怕你本事再大,只要身份低下,魏惠王也不会用你。

因此,魏惠文王当政的51年时间里,从魏国流失的人才不计其数。其中改变战国历史的,就有商鞅、张仪、公孙衍、范雎、孙膑等著名人物。

这种情况持续了51年之久,你说魏国能发展好吗?昏庸的国君在位时间太长,导致魏国错过了改革的最好时机。

三、各国都在变法,魏国却没能赶上趟。

原地踏步,满足现状,早晚是要被时代所抛弃的。魏国就是这么个状况。早年魏文侯在位期间,任用李悝实行变法,使得魏国很快崛起,成为了三晋集团的盟主,一度成为了天下最强大的国家。

也正是由于魏国的变法,启发了天下各国的变法事业。但此后的一百多年里,魏国就再也没有像样的变法了,也没能坚持住魏文侯时期实行的变法。这就导致魏国开始走下坡路了。

而此后其他诸侯国们,却先后开始了变法。

吴起被魏武侯赶走以后,跑到了楚国,帮助楚国进行变法。使得楚国的国力与日俱增,军队战斗能力也日益增强。

  1. 商鞅逃出魏国以后,跑到秦国去,帮助秦孝公进行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商鞅变法。该变法彻底改变了秦国的命运,使得秦国成为了鲸吞天下的强国。
  2. 燕昭王金台招贤,开始进行变法。使得弱小的燕国,也能够拥有攻占齐国70多座城池的实力,差点灭了齐国。
  3.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这就太出名了。赵武灵王不仅移风易俗,而且还按照匈奴人的习惯训练军队,使得赵国成为了战国后期唯一一个能够与秦国叫板的军事强国。
  4. 齐国也在邹忌、孙膑等人的帮助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经济、军事方面的改革。所以也有不小的进步。
  5. 哪怕是小小的韩国,也因为申不害变法的这15年,变得富足强悍。短时间之内,也没人敢欺负韩国。

反倒是魏国,首先进行变法,却在后期没能赶上各路诸侯。这就有点儿说不过去了。毕竟是他们率先尝到了变法的甜头,可惜他们没能坚持下去,这怪谁呢?

总结:谁能坚持正确的国策,谁才能走向胜利。

魏文侯时期的国策正确,可惜魏武侯、魏惠王等人没有坚持下去。反观秦国,奋六世之余烈,虽然商鞅被车裂而死,可商鞅变法却一直在秦国延续,这就是坚持的效果。

秦国坚持变法,使得国力强盛,而且百年不衰,最终熬到了统一六国的时候。由此可见,一项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国策,千万不能轻易改变,尤其是不能走回头路。一失足成千古恨,悲哉魏国,惜哉魏国。

标签: 魏惠王魏国魏文侯秦国齐国魏武侯

更多文章

  • 战国时期,魏惠王为何要迁都大梁?并非是因为害怕秦国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魏惠王,魏国,齐国,秦国,战国,齐威王

    历史上关于魏国迁都大梁的具体时间是有争议的,而且两个时间点前后相差了25年,这25年中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其中最重要的大事就是魏国的彻底没落和秦国的强势崛起。也因此,两个时间点下,其迁都的理由是不相同的,是有争议的。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不同的迁都时间,《竹书纪年》记载魏惠王迁都是在周显王四年的四月,即魏

  • 魏国风雨之惠王初立:困境中的魏惠王会如何抉择?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魏惠王,魏国,秦国,宋国,齐国,魏武侯

    魏武侯死后,魏国发生了武侯之子魏罃与公中缓之间的王位之争,魏国内部的动荡顿时被有心之人传入到了赵国和韩国的耳中,两国国君闻听此消息都是非常高兴,摩拳擦掌想要趁机讨伐魏国。看到魏国发生内乱,魏国大夫公孙颀也有了自己的小心思。一日,他偷偷经过宋国进入了赵国,又从赵国绕到了韩国,一见到韩懿侯,他就劝说韩懿

  • 惠施为何让魏惠王屈膝朝拜齐侯?馊主意还是妙计?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魏惠王,魏国,齐国,秦国,齐桓公,齐威王

    魏惠王为何不去朝拜秦惠王或楚威王?而是——公元前334年,业已称王10年、67岁高龄的魏惠王采纳相国惠施的计谋,亲自前往齐国的徐州,变服折节朝拜齐侯,并尊齐侯为王。从此这位齐侯便被后人称为齐威王了。堂堂战国第一王的魏惠王为何如此低声下气地去朝拜一个地位比他低的诸侯?这其实是惠施为他出的一个计策,大名

  • 魏国魏惠王时期若不是丧失了这两个人才,岂会衰落!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魏惠王,魏国,秦国,齐国,孙伯灵,庞涓,商鞅,先秦,周朝

    魏国率先变法,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之后兼并六国,一统天下的秦国在这时一直被魏国压着打,无法还手。就连秦国后来引以为傲的函谷关,在当时都是魏国的领土。魏国当时还灭了处于赵国腹地的中山国,将势力延伸到赵国境内,威压山东各国。实力强悍的魏国经常搞各种聚会,自己坐头把交椅,其他国家的君王为了讨好这位老

  • 逢泽之会:魏惠王率先称王,却让魏国失去霸主地位!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魏惠王,魏国,秦国,齐国,魏文侯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对于战国七雄来说,楚国早在春秋时期

  • 魏国风雨之血染马陵:魏惠王的身边,那些曾经出现过的影子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魏惠王,魏国,齐国,秦国,庞涓,魏王

    公元前361年,魏罃迁都迁都大梁,故而魏国自此又被称作梁国。《战国策》中有一篇犀首见梁君的文章,这里的梁君指的就是魏罃,之所以称魏罃为梁君,是因为这个时候魏罃还是没能称王。为了方便叙事,我们在这里也借鉴《战国策》的称呼,称魏罃为梁君。梁君迁都之后,大力兴修鸿沟水利,使得魏国的农田因为圃田泽的水而得以

  • 战国时期魏国是如何由盛转衰的?魏惠王称王,为何是最失败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魏惠王,魏国,秦国,齐国,魏文侯,魏武侯

    导语:魏国真正崛起,应该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魏文侯时期,当时三家分晋刚刚完成不久,魏国分得的地盘适中,人口也不是最多的,爷爷魏桓子去世后魏文侯继位。魏文侯启用李悝变法,最终国家走向强盛。第二个部分是魏武侯时期,魏武侯雄才大略,启用吴起南征北战,为魏国开拓了疆土,吴起训练的魏武卒更是那个时期最

  • 魏惠王为何敢在战国时代第一个称王?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魏惠王,魏国,秦国,齐国,齐威王

    魏惠王率先称王带来的后果有多严重?百年霸业戛然终结在秦始皇称皇帝以前,天下至尊至贵至高无上的称号是王,儒家所极力推崇的夏、商、周三代最高统治者都称王。到了战国时代,周王权威虽然一落千丈,但依然被认为是天下共主,众多诸侯国没有敢僭越称王的,唯独魏惠王第一个站出来称王。逢泽会盟公元前344年,58岁的魏

  • 不知魏惠王用人,就不知魏国一蹶不振的真相:背后暗藏道法之争?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魏惠王,魏国,齐国,秦国,魏文侯,商鞅

    魏惠王,是魏国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在他执政期间,魏国遭遇桂陵与马陵两次大败,彻底跌下霸主神台,从此一蹶不振。一国之君,有贤君、明君,也有昏君、暴君。贤君、明君能强国,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就是典范;昏君、暴君能亡国,夏桀王、商纣王、周厉王、周幽王就是代表。以此而言,将魏国领向下坡路的魏惠王,

  • 战国最有希望一统天下的魏国,大好前程最终断送于魏惠王之手!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魏惠王,魏国,秦国,齐国,魏武侯,战国

    看过《大秦帝国》的朋友应该会对里面由李立群老师扮演的魏惠王这个角色记忆犹新,不过《大秦帝国》虽然大体上符合史实,但毕竟是一部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秦国作为这部作品的主教自带光环,而作为陪衬的魏惠王似乎给我们一种昏庸之感,那么真实的魏惠王是不是这样一个人物呢?战国最有希望一统天下的魏国,大好前程最终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