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国魏惠王时期若不是丧失了这两个人才,岂会衰落!

魏国魏惠王时期若不是丧失了这两个人才,岂会衰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地宫丝绒 访问量:1694 更新时间:2024/1/16 13:22:22

魏国率先变法,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之后兼并六国,一统天下的秦国在这时一直被魏国压着打,无法还手。就连秦国后来引以为傲的函谷关,在当时都是魏国的领土。魏国当时还灭了处于赵国腹地的中山国,将势力延伸到赵国境内,威压山东各国。

实力强悍的魏国经常搞各种聚会,自己坐头把交椅,其他国家的君王为了讨好这位老大哥,基本上都会去,可以说当时的魏国就是公认的天下第一国,没有任何国家敢到它的头上动土。可为什么身为天下第一国的魏国到后来却慢慢的衰落了呢?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魏国在魏惠王年间丢失了这两位人才,这两位人才分别是孙膑商鞅

魏国衰落的两大原因,第一是对外战争的失败,第二是西边秦国的崛起,这两大原因都与孙膑、商鞅有着直接关系

直接导致魏国衰落的有两场战争,第一场是马陵之战,第二场是桂陵之战,这两场战争直接把魏国从霸主地位上打下来。

马陵之战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围魏救赵”那一战,这场战争的发起者是魏国,所攻取的地方是赵国邯郸(当时还不是都城)。齐国是东方大国,与魏国接近,作长久打算,不可能袖手旁观看着魏国不断变强。

齐国一开始是想直接发兵前往赵国邯郸帮助赵军将魏军打退。关键时刻,孙膑发言:“攻其所必救,详攻魏国的都城大梁,魏军必定会回援,到时候在半路埋伏即可。”

齐国大将田忌从见到孙膑的第一面开始就对孙膑极为信任,这一次也一样,田忌听从了孙膑的计谋,详攻大梁,在半路的桂陵设伏。

不出孙膑所料,魏国一看到齐军来势汹汹,立刻命令攻打邯郸的魏军回援大梁。回援大梁的魏军根本没想到齐军会在半路上埋伏自己,行军到桂陵一带时,早已在此埋伏的齐军群起而攻之。

由于事情来的太突然,魏军没有十足的准备,被齐军打到落荒而逃。这次的战败,虽然没有伤到魏国的元气,但是已经伤到魏国的威严,让各国意识到原来大哥也有挨揍的时候。

魏惠王为了挽回面子,开了个逢泽之会,想试探试探自己的威严是否尚在。在这场会上,魏惠王发现了一个问题,魏国与秦国素来不和,但是秦国都派人来了,为什么韩国没有派人来呢?魏惠王觉得韩国不给自己面子,既然不给面子,那我就打你!紧接着魏国就联合“老兄弟”赵国一块攻打韩国,魏惠王要是知道这一次攻打韩国的后果,估计肠子都能悔青。

魏国攻打韩国,齐国又站出来插一脚,采用的战法跟上次相同——“攻其所必救”。孙膑意识到如果说两次战法完全相同的话,可能套不到魏国主将庞涓,还会被庞涓反杀,所以孙膑采用减灶战术,诱惑庞涓追击齐军。

孙膑在得知魏军回援大梁后,命令士兵立刻后退,每一次后退都必须要减少灶的数量。第一次后退按照实际人数砌灶,也就是砌十万人所用灶;第二次后退砌五万人所用的灶;第三次后退只砌三万人所用得灶。

齐军向来有怯战之名,庞涓看到齐军砌的灶一次比一次少,心中暗自大喜,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轻敌冒进,只率领精锐部队日夜兼程追赶齐军。庞涓万万没想到,刚到马陵就遭到齐军的埋伏,全军覆灭,而自己则落得个自刎的结局。

此时的魏国国力已经减半,只能勉强对外发动战争。

魏国一直将目光注视在东方,对西边的秦国不管不顾,当他反应过来时,已晚。秦国商鞅变法历经十余年已大成,国库充盈,民众好战,个个如同虎狼,魏国将成为秦国这辆战争机器第一个攻打的国家。

在军功爵制度的加持下,秦国民众人人好战凶猛,与魏军一旦打起来有很大的胜算,然而主将商鞅却采取了最小人的办法。

开战之前商鞅诈骗对方的主将公子卬,叫公子卬到自己的军营中喝酒谈和。公子卬身为贵族,没有那么多的阴谋诡计,想都没想,直接前往商鞅的军中。公子卬怎么想都没有想到,商鞅竟然能够这么小人,自己一踏入他的军营,一下子就被他绑了。魏军没有了主将,群龙无首,秦军打起来不费吹灰之力,大败魏军。

这下魏国彻底废了,已经没有了大规模的军力出征,只能够防守。由于之前树立的敌人太多,现如今整天过得提心吊胆,一向嚣张的魏惠王收起嚣张的气焰,礼贤下士,广招贤士,但这终究只是徒劳。从秦国强起来的那一刻开始,挡在秦国东出道路上的魏国,就注定了灭亡的命运。

孙膑、商鞅是如何离开魏国的?

孙膑与魏国主将庞涓原来是同学,庞涓先出师,孙膑后出师。庞涓当时已经在魏国闯下一片天地,是魏国的主将,荣华富贵在身。庞涓深知孙膑的才干在他之上,害怕孙膑成为他的对手,或者抢了他的饭碗,故意将孙膑叫来魏国,说要给予重任,其实是要废掉孙膑。

孙膑一来到魏国,庞涓“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孙膑抓捕入狱,废掉孙膑的双腿,同时在孙膑的脸上刻字,念在是同门的份上,留孙膑一条命(当时的孙膑犹如乞丐)。

孙膑为了报仇,不知道用了什么手段,见到了从齐国来的使者。孙膑虽然面目全非,双腿俱废,但是他的嘴还会动,还会说话,至于孙膑说了什么话,现如今无法得知,只是知道齐国的使者听完他说的话后,便将他带回了齐国将军田忌的府中。

田忌一见到孙膑就将他奉为上宾,孙膑到底用了什么手段,至今也已经无法得知,但可以肯定肯定不平凡。

比庞涓能掐会算的孙膑站在了齐国这边,注定了魏国对外军事的失败。

魏惠王中期,魏国相国公叔座病重,魏惠王表示敬意,跑到公叔座的家中探望公叔座。两位国家的重量级别人物相见,肯定少不了谈论国家大事。魏惠王问公叔座,他去世后,有谁可以重用?公叔座回答魏惠王他的待从公孙鞅(商鞅)虽然年轻,但是却有一身的本事,可以重用。

当时的魏惠王还沉浸在霸主的睡梦当中,一听到公孙鞅是个侍从,一脸惊讶的看着公叔座。公叔座知道魏惠王不可能重用商鞅,跟魏惠王说,如果说不重用商鞅的话,那么就杀掉他,一定不能让他到别的国家!魏惠王有气无力的答应了公叔座。

公叔座从魏惠王的神情当中知道魏惠王肯定不会重用商鞅,急匆匆的命令手下找来商鞅,跟商鞅说,我向大王推荐你,看大王的神情,大王是肯定不会重用你的,我这个人做人首先是以国家大事为重,所以我向大王进言杀了你,你现在赶紧跑吧!商鞅笑呵呵地说,大王既然不听你的话重用我,那为什么会听你的话杀我呢?

商鞅的胆子是真的肥,一直在魏国待到公叔座去世,收到秦孝公的求贤令才去秦国,这期间少则十天,多则半年,甚至一年。

等到魏国衰弱,秦国强大,从霸主睡梦中醒过来的魏惠王才恍然大悟,说了这么一句话:“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但是又有什么用呢?

总结

孙膑、商鞅这两个从魏国出来的人配合将魏国整废。按道理来说,魏国的后世之君多多少少都会吸取孙膑、商鞅这两个人的教训,可是后来魏国的人才依旧流失,而且流失的地方相当统一,那就是秦国。秦惠文王年间的张仪,秦昭襄王年间的范雎都是出自于魏国。人才为什么会流失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本土得不到重用,可见魏国一直没有重视人才的问题。

更多文章

  • 逢泽之会:魏惠王率先称王,却让魏国失去霸主地位!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魏惠王,魏国,秦国,齐国,魏文侯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对于战国七雄来说,楚国早在春秋时期

  • 魏国风雨之血染马陵:魏惠王的身边,那些曾经出现过的影子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魏惠王,魏国,齐国,秦国,庞涓,魏王

    公元前361年,魏罃迁都迁都大梁,故而魏国自此又被称作梁国。《战国策》中有一篇犀首见梁君的文章,这里的梁君指的就是魏罃,之所以称魏罃为梁君,是因为这个时候魏罃还是没能称王。为了方便叙事,我们在这里也借鉴《战国策》的称呼,称魏罃为梁君。梁君迁都之后,大力兴修鸿沟水利,使得魏国的农田因为圃田泽的水而得以

  • 战国时期魏国是如何由盛转衰的?魏惠王称王,为何是最失败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魏惠王,魏国,秦国,齐国,魏文侯,魏武侯

    导语:魏国真正崛起,应该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魏文侯时期,当时三家分晋刚刚完成不久,魏国分得的地盘适中,人口也不是最多的,爷爷魏桓子去世后魏文侯继位。魏文侯启用李悝变法,最终国家走向强盛。第二个部分是魏武侯时期,魏武侯雄才大略,启用吴起南征北战,为魏国开拓了疆土,吴起训练的魏武卒更是那个时期最

  • 魏惠王为何敢在战国时代第一个称王?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魏惠王,魏国,秦国,齐国,齐威王

    魏惠王率先称王带来的后果有多严重?百年霸业戛然终结在秦始皇称皇帝以前,天下至尊至贵至高无上的称号是王,儒家所极力推崇的夏、商、周三代最高统治者都称王。到了战国时代,周王权威虽然一落千丈,但依然被认为是天下共主,众多诸侯国没有敢僭越称王的,唯独魏惠王第一个站出来称王。逢泽会盟公元前344年,58岁的魏

  • 不知魏惠王用人,就不知魏国一蹶不振的真相:背后暗藏道法之争?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魏惠王,魏国,齐国,秦国,魏文侯,商鞅

    魏惠王,是魏国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在他执政期间,魏国遭遇桂陵与马陵两次大败,彻底跌下霸主神台,从此一蹶不振。一国之君,有贤君、明君,也有昏君、暴君。贤君、明君能强国,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就是典范;昏君、暴君能亡国,夏桀王、商纣王、周厉王、周幽王就是代表。以此而言,将魏国领向下坡路的魏惠王,

  • 战国最有希望一统天下的魏国,大好前程最终断送于魏惠王之手!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魏惠王,魏国,秦国,齐国,魏武侯,战国

    看过《大秦帝国》的朋友应该会对里面由李立群老师扮演的魏惠王这个角色记忆犹新,不过《大秦帝国》虽然大体上符合史实,但毕竟是一部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秦国作为这部作品的主教自带光环,而作为陪衬的魏惠王似乎给我们一种昏庸之感,那么真实的魏惠王是不是这样一个人物呢?战国最有希望一统天下的魏国,大好前程最终断

  • 明朝 吴宽《题赵雍马戏图卷》

    历史解密编辑:京师书苑标签:吴宽,题赵雍马戏图卷,书法,书法家,草书,自叙帖

    听说转发文章会给你带来好运吴宽生于明宣宗宣德十年(1435)。他成年后,以文章及品行闻名于诸生之中。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吴宽在会试、廷试中均获第一,为明朝苏州第二位状元。后任翰林院修撰。曾侍皇太子朱佑樘,秩满进宫为右谕德。吴宽工书法,善写真、行、草书,尤工行书,源出自苏东坡,为尊其人而爱其

  • 拓地千里的赵雍,被围困三个月,直至被饿死,为什么没人去救他?

    历史解密编辑:空城忆梦泪无痕标签:赵雍,赵武灵王,肥义,王用,赵国

    公元前295年,沙丘行营,望着孤零零的宫殿,饥寒交迫的赵武灵王赵雍,绝望到了极点,他没想到,混蛋儿子章居然敢杀肥义,乱臣贼子公子成居然敢围攻自己。两个多月了,粮食吃完、已经断顿好几天了,该发的火、该骂的话早就发泄过了,外边的士兵纹丝不动,不理不问,就是不让他出去。拖着疲惫的身子,一代雄主赵武灵王蹒跚

  • 赵雍被饿死后,赵国不仅损失了一员名将,统一中原的希望也破灭了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赵雍,赵国,魏国,秦国,赵武灵王,乐毅

    文|飞鱼说史历史之所以精彩,就是处处会有我们想象不到的意外。战国时期的历史,在这点上表现的更为淋漓尽致,与其说战国时代是一本被当时人看不懂的书,不如说它是诸侯国不断争霸的舞台,因为所有的诸侯国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统一华夏。战国历史三百多年,并没有哪个诸侯国一直强大,战国初期最有希望统一华夏的是魏国,

  • 中国最牛的土丘:纣王在此酒池肉林,赵雍饿死于此,嬴政病死于此

    历史解密编辑:壹线故事汇标签:纣王,嬴政,扶苏,土丘,书法家,赵武灵王,汉高祖刘邦,赵雍(画家)

    在中国先秦历史上,由于古人会盟需要高台,所以要么寻找天然高地,要么堆建一个土丘,比如安徽的禹墟、黄帝釜山会盟等。不过,这些历史上名声赫赫的土丘,却充满了传说色彩,是真是假都难以确定,而且历经风雨之后,如今也难以辨别了。然而,中国有一个土丘,却贯穿中国3000多年历史,一直保存了下来,见证了一系列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