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率先变法,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之后兼并六国,一统天下的秦国在这时一直被魏国压着打,无法还手。就连秦国后来引以为傲的函谷关,在当时都是魏国的领土。魏国当时还灭了处于赵国腹地的中山国,将势力延伸到赵国境内,威压山东各国。
实力强悍的魏国经常搞各种聚会,自己坐头把交椅,其他国家的君王为了讨好这位老大哥,基本上都会去,可以说当时的魏国就是公认的天下第一国,没有任何国家敢到它的头上动土。可为什么身为天下第一国的魏国到后来却慢慢的衰落了呢?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魏国在魏惠王年间丢失了这两位人才,这两位人才分别是孙膑,商鞅。
魏国衰落的两大原因,第一是对外战争的失败,第二是西边秦国的崛起,这两大原因都与孙膑、商鞅有着直接关系
直接导致魏国衰落的有两场战争,第一场是马陵之战,第二场是桂陵之战,这两场战争直接把魏国从霸主地位上打下来。
马陵之战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围魏救赵”那一战,这场战争的发起者是魏国,所攻取的地方是赵国邯郸(当时还不是都城)。齐国是东方大国,与魏国接近,作长久打算,不可能袖手旁观看着魏国不断变强。
齐国一开始是想直接发兵前往赵国邯郸帮助赵军将魏军打退。关键时刻,孙膑发言:“攻其所必救,详攻魏国的都城大梁,魏军必定会回援,到时候在半路埋伏即可。”
齐国大将田忌从见到孙膑的第一面开始就对孙膑极为信任,这一次也一样,田忌听从了孙膑的计谋,详攻大梁,在半路的桂陵设伏。
不出孙膑所料,魏国一看到齐军来势汹汹,立刻命令攻打邯郸的魏军回援大梁。回援大梁的魏军根本没想到齐军会在半路上埋伏自己,行军到桂陵一带时,早已在此埋伏的齐军群起而攻之。
由于事情来的太突然,魏军没有十足的准备,被齐军打到落荒而逃。这次的战败,虽然没有伤到魏国的元气,但是已经伤到魏国的威严,让各国意识到原来大哥也有挨揍的时候。
魏惠王为了挽回面子,开了个逢泽之会,想试探试探自己的威严是否尚在。在这场会上,魏惠王发现了一个问题,魏国与秦国素来不和,但是秦国都派人来了,为什么韩国没有派人来呢?魏惠王觉得韩国不给自己面子,既然不给面子,那我就打你!紧接着魏国就联合“老兄弟”赵国一块攻打韩国,魏惠王要是知道这一次攻打韩国的后果,估计肠子都能悔青。
魏国攻打韩国,齐国又站出来插一脚,采用的战法跟上次相同——“攻其所必救”。孙膑意识到如果说两次战法完全相同的话,可能套不到魏国主将庞涓,还会被庞涓反杀,所以孙膑采用减灶战术,诱惑庞涓追击齐军。
孙膑在得知魏军回援大梁后,命令士兵立刻后退,每一次后退都必须要减少灶的数量。第一次后退按照实际人数砌灶,也就是砌十万人所用灶;第二次后退砌五万人所用的灶;第三次后退只砌三万人所用得灶。
齐军向来有怯战之名,庞涓看到齐军砌的灶一次比一次少,心中暗自大喜,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轻敌冒进,只率领精锐部队日夜兼程追赶齐军。庞涓万万没想到,刚到马陵就遭到齐军的埋伏,全军覆灭,而自己则落得个自刎的结局。
此时的魏国国力已经减半,只能勉强对外发动战争。
魏国一直将目光注视在东方,对西边的秦国不管不顾,当他反应过来时,已晚。秦国商鞅变法历经十余年已大成,国库充盈,民众好战,个个如同虎狼,魏国将成为秦国这辆战争机器第一个攻打的国家。
在军功爵制度的加持下,秦国民众人人好战凶猛,与魏军一旦打起来有很大的胜算,然而主将商鞅却采取了最小人的办法。
开战之前商鞅诈骗对方的主将公子卬,叫公子卬到自己的军营中喝酒谈和。公子卬身为贵族,没有那么多的阴谋诡计,想都没想,直接前往商鞅的军中。公子卬怎么想都没有想到,商鞅竟然能够这么小人,自己一踏入他的军营,一下子就被他绑了。魏军没有了主将,群龙无首,秦军打起来不费吹灰之力,大败魏军。
这下魏国彻底废了,已经没有了大规模的军力出征,只能够防守。由于之前树立的敌人太多,现如今整天过得提心吊胆,一向嚣张的魏惠王收起嚣张的气焰,礼贤下士,广招贤士,但这终究只是徒劳。从秦国强起来的那一刻开始,挡在秦国东出道路上的魏国,就注定了灭亡的命运。
孙膑、商鞅是如何离开魏国的?
孙膑与魏国主将庞涓原来是同学,庞涓先出师,孙膑后出师。庞涓当时已经在魏国闯下一片天地,是魏国的主将,荣华富贵在身。庞涓深知孙膑的才干在他之上,害怕孙膑成为他的对手,或者抢了他的饭碗,故意将孙膑叫来魏国,说要给予重任,其实是要废掉孙膑。
孙膑一来到魏国,庞涓“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孙膑抓捕入狱,废掉孙膑的双腿,同时在孙膑的脸上刻字,念在是同门的份上,留孙膑一条命(当时的孙膑犹如乞丐)。
孙膑为了报仇,不知道用了什么手段,见到了从齐国来的使者。孙膑虽然面目全非,双腿俱废,但是他的嘴还会动,还会说话,至于孙膑说了什么话,现如今无法得知,只是知道齐国的使者听完他说的话后,便将他带回了齐国将军田忌的府中。
田忌一见到孙膑就将他奉为上宾,孙膑到底用了什么手段,至今也已经无法得知,但可以肯定肯定不平凡。
比庞涓能掐会算的孙膑站在了齐国这边,注定了魏国对外军事的失败。
魏惠王中期,魏国相国公叔座病重,魏惠王表示敬意,跑到公叔座的家中探望公叔座。两位国家的重量级别人物相见,肯定少不了谈论国家大事。魏惠王问公叔座,他去世后,有谁可以重用?公叔座回答魏惠王他的待从公孙鞅(商鞅)虽然年轻,但是却有一身的本事,可以重用。
当时的魏惠王还沉浸在霸主的睡梦当中,一听到公孙鞅是个侍从,一脸惊讶的看着公叔座。公叔座知道魏惠王不可能重用商鞅,跟魏惠王说,如果说不重用商鞅的话,那么就杀掉他,一定不能让他到别的国家!魏惠王有气无力的答应了公叔座。
公叔座从魏惠王的神情当中知道魏惠王肯定不会重用商鞅,急匆匆的命令手下找来商鞅,跟商鞅说,我向大王推荐你,看大王的神情,大王是肯定不会重用你的,我这个人做人首先是以国家大事为重,所以我向大王进言杀了你,你现在赶紧跑吧!商鞅笑呵呵地说,大王既然不听你的话重用我,那为什么会听你的话杀我呢?
商鞅的胆子是真的肥,一直在魏国待到公叔座去世,收到秦孝公的求贤令才去秦国,这期间少则十天,多则半年,甚至一年。
等到魏国衰弱,秦国强大,从霸主睡梦中醒过来的魏惠王才恍然大悟,说了这么一句话:“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但是又有什么用呢?
总结
孙膑、商鞅这两个从魏国出来的人配合将魏国整废。按道理来说,魏国的后世之君多多少少都会吸取孙膑、商鞅这两个人的教训,可是后来魏国的人才依旧流失,而且流失的地方相当统一,那就是秦国。秦惠文王年间的张仪,秦昭襄王年间的范雎都是出自于魏国。人才为什么会流失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本土得不到重用,可见魏国一直没有重视人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