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惠施为何让魏惠王屈膝朝拜齐侯?馊主意还是妙计?结局如何?

惠施为何让魏惠王屈膝朝拜齐侯?馊主意还是妙计?结局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八卦爱豆秀 访问量:4820 更新时间:2023/12/8 2:32:35

魏惠王为何不去朝拜秦惠王或楚威王?而是——

公元前334年,业已称王10年、67岁高龄的魏惠王采纳相国惠施的计谋,亲自前往齐国的徐州,变服折节朝拜齐侯,并尊齐侯为王。

从此这位齐侯便被后人称为齐威王了。

堂堂战国第一王的魏惠王为何如此低声下气地去朝拜一个地位比他低的诸侯?

这其实是惠施为他出的一个计策,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惠施为何出此下策?魏惠王又何以采纳了呢?

要理解此,不得不弄明白当时的列国形势以及魏国的处境。

霸主虚悬

春秋时期流行霸主政治,说明虽然周天子权威下降,但依然是一块金字招牌,即便最强大的诸侯国也得在名义上尊崇周天子,以此来讨伐不服从的其他诸侯国。

但进入战国时代,周天子权威一落千丈,几乎没有任何存在感。率先强大起来的魏国,为了能够号令天下,便自己起来称王了。

魏惠王前期,承继父祖两代的积累,又进行了部分改革,使魏国实力依然保持了强盛的势头,环顾四周,没有一国能与魏国匹敌。

魏惠王既有一家独大的实力,周天子又已完全沦落,时局呼唤能够号令天下的霸主出现。

魏惠王自然当仁不让,于公元前344年召集逢泽会盟,率先称王,把周太子晾在了一边。

魏惠王的用意很明显,从此他要代替周天子号令天下,统一天下。

但是魏惠王却忽略了周围几个潜在的对手。

东方的齐国,自从齐侯田因齐上台以后,励精图治,选贤任能,并起用邹忌进行改革,国力日益强大。

西方的秦国,自从秦孝公即位以来,任用商鞅变法,也逐渐由弱转强。

横亘北面的赵国也蠢蠢欲动,早已不服从魏国这个传统以来三晋联盟的领导,何况它又想妄图号令天下呢?

魏惠王要想称雄于天下,势必先征服三晋,要让三晋服从,势必先打倒赵国这个倔强的刺头。

公元前453年,魏惠王便借口赵国入侵盟友卫国,起而伐赵。若凭单独一个赵国,无论如何也不是魏国的对手,出兵不久,魏国便一路杀到赵国的首都邯郸,将邯郸重重包围。

赵国独立难支,不得已向齐国求救。齐国早就不忿魏国独霸中原,因而迅速起兵围魏救赵,于桂陵一战击败了魏军。

魏国一败之后,实力虽有所损,然尚未伤筋动骨,因此它喘息一阵,便于次年在襄陵击败了齐军。

齐、魏的此番较量,一胜一负,似乎不分伯仲、平分秋色,然赵国已被魏国打弯了头。

魏惠王在解决了赵国之后,便将矛头对准了韩国,因为这两国毕竟是传统的三晋范围。

公元前341年,魏惠王便以韩国未来参与逢泽之会、貌似不赞成他称王为借口,发兵攻打韩国。

若论韩国,两个加起来也未必是魏国的敌手,韩国之所以敢如此胆大妄为不奉承魏惠王称王,就是看出了强中自有强中手,天下不是仅仅只有魏韩你我两国,天外有天,你猖狂太过,必然有人来收拾你。

于是韩国奋起抗争,与魏交战五次。虽然韩国五战皆败,但它暗中曲通齐国,一方面成功树立了魏国倚强凌弱的霸王形象,另一方面充分激发了齐国对韩国的同情之心进而对魏产生了强烈的愤愤不平之慨。

于是齐国再一次出动大军大举救韩伐魏。

前番魏惠王征讨赵国,齐国就横加干涉;此次打击韩国,本也算我三晋范围之内的事,齐国却又滥插其手,是可忍孰不可忍?魏惠王的愤怒可想而知。

两大国于是大战于马陵。结果魏国覆军杀将、全面败北。

趁魏国马陵战败虚疲之机,秦国又于次年派商鞅诈虏魏将公子卬大败魏军,从背后猛插了魏惠王一刀。

至此,魏惠王称霸天下的梦想成空,他不得不为他的张扬和狂妄买单。

与此同时,既然魏惠王的霸主地位名不符实,天下的霸主出缺,霸位虚悬,那么奉承谁来登上此等高位呢?

著名哲学家、名家学派开山鼻祖惠施便站了出来,为魏惠王出了一条奇计——

徐州相王

魏惠王冒天下之大不韪,率先称王,结果被三面夹攻,打了个鼻青脸肿,实践证明,王不是随便可以称呼的,这个领头羊也不是什么好差事。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把它赠送给我们所痛恨的人呢?魏国最痛恨谁,那还用说,一败于桂陵,再败于马陵,非齐莫属啊!

万物都有阴阳两面,阴阳互动,才为至理。如果我们尊奉齐侯为王,齐侯自然高兴,对我方友好,从此化敌为友;而在阴的一面,齐国称王,势必重蹈魏国之前的老路,招来众怒、导致围殴在所难免。

此举可谓绵里藏针、一箭双雕啊!魏惠王因此采纳了惠施的计谋。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穿上普通的衣服,在相国惠施的陪同下,亲自前往齐国的徐州,朝拜齐侯,并尊齐侯为王,即齐威王,他便是齐国历史上的第一王。

齐威王自然高兴啦,但他也明白称王有风险,因此不敢独自称王,依然承认魏惠王也是王,咱们二王联手,平分天下。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徐州相王”,齐威王、魏惠王粉墨登场,企图宰割天下。他们只顾自嗨,根本没有想到还有周王活着,况且,楚国先他们几百年,早就称王了。

楚威王的愤怒

楚国在春秋时期就已称王,楚庄王的时候就有问鼎中原之心;中原国家将楚国视为蛮夷,而楚王则自认为与周王平起平坐。

现在齐、魏也居然双双称王了,楚国独王的优越感丧失殆尽,楚威王一想到此便愤怒不已,“寝不寐,食不饱”。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亲率大军出兵进攻齐国的徐州,大败齐军,俘虏齐将申缚。燕、赵见有机可趁,也起兵从北面攻齐。

得到齐楚在徐州恶战、燕赵也见机攻齐的消息,魏惠王和惠施坐在家里无不掩口胡卢而笑,他们的阴谋终于得逞了。

齐国也偿到了称王的苦果,这正是哲学家惠施让魏惠王折节朝齐的目的,算不算上一条妙计呢?

不管算与不算,从此魏惠王将撄天下众怒的首恶转赠给了齐国,促使楚、齐、赵三大强藩交恶,魏国暂时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以待将来。

标签: 魏惠王魏国齐国秦国齐桓公齐威王

更多文章

  • 魏国魏惠王时期若不是丧失了这两个人才,岂会衰落!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魏惠王,魏国,秦国,齐国,孙伯灵,庞涓,商鞅,先秦,周朝

    魏国率先变法,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之后兼并六国,一统天下的秦国在这时一直被魏国压着打,无法还手。就连秦国后来引以为傲的函谷关,在当时都是魏国的领土。魏国当时还灭了处于赵国腹地的中山国,将势力延伸到赵国境内,威压山东各国。实力强悍的魏国经常搞各种聚会,自己坐头把交椅,其他国家的君王为了讨好这位老

  • 逢泽之会:魏惠王率先称王,却让魏国失去霸主地位!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魏惠王,魏国,秦国,齐国,魏文侯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对于战国七雄来说,楚国早在春秋时期

  • 魏国风雨之血染马陵:魏惠王的身边,那些曾经出现过的影子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魏惠王,魏国,齐国,秦国,庞涓,魏王

    公元前361年,魏罃迁都迁都大梁,故而魏国自此又被称作梁国。《战国策》中有一篇犀首见梁君的文章,这里的梁君指的就是魏罃,之所以称魏罃为梁君,是因为这个时候魏罃还是没能称王。为了方便叙事,我们在这里也借鉴《战国策》的称呼,称魏罃为梁君。梁君迁都之后,大力兴修鸿沟水利,使得魏国的农田因为圃田泽的水而得以

  • 战国时期魏国是如何由盛转衰的?魏惠王称王,为何是最失败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魏惠王,魏国,秦国,齐国,魏文侯,魏武侯

    导语:魏国真正崛起,应该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魏文侯时期,当时三家分晋刚刚完成不久,魏国分得的地盘适中,人口也不是最多的,爷爷魏桓子去世后魏文侯继位。魏文侯启用李悝变法,最终国家走向强盛。第二个部分是魏武侯时期,魏武侯雄才大略,启用吴起南征北战,为魏国开拓了疆土,吴起训练的魏武卒更是那个时期最

  • 魏惠王为何敢在战国时代第一个称王?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魏惠王,魏国,秦国,齐国,齐威王

    魏惠王率先称王带来的后果有多严重?百年霸业戛然终结在秦始皇称皇帝以前,天下至尊至贵至高无上的称号是王,儒家所极力推崇的夏、商、周三代最高统治者都称王。到了战国时代,周王权威虽然一落千丈,但依然被认为是天下共主,众多诸侯国没有敢僭越称王的,唯独魏惠王第一个站出来称王。逢泽会盟公元前344年,58岁的魏

  • 不知魏惠王用人,就不知魏国一蹶不振的真相:背后暗藏道法之争?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魏惠王,魏国,齐国,秦国,魏文侯,商鞅

    魏惠王,是魏国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在他执政期间,魏国遭遇桂陵与马陵两次大败,彻底跌下霸主神台,从此一蹶不振。一国之君,有贤君、明君,也有昏君、暴君。贤君、明君能强国,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就是典范;昏君、暴君能亡国,夏桀王、商纣王、周厉王、周幽王就是代表。以此而言,将魏国领向下坡路的魏惠王,

  • 战国最有希望一统天下的魏国,大好前程最终断送于魏惠王之手!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魏惠王,魏国,秦国,齐国,魏武侯,战国

    看过《大秦帝国》的朋友应该会对里面由李立群老师扮演的魏惠王这个角色记忆犹新,不过《大秦帝国》虽然大体上符合史实,但毕竟是一部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秦国作为这部作品的主教自带光环,而作为陪衬的魏惠王似乎给我们一种昏庸之感,那么真实的魏惠王是不是这样一个人物呢?战国最有希望一统天下的魏国,大好前程最终断

  • 明朝 吴宽《题赵雍马戏图卷》

    历史解密编辑:京师书苑标签:吴宽,题赵雍马戏图卷,书法,书法家,草书,自叙帖

    听说转发文章会给你带来好运吴宽生于明宣宗宣德十年(1435)。他成年后,以文章及品行闻名于诸生之中。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吴宽在会试、廷试中均获第一,为明朝苏州第二位状元。后任翰林院修撰。曾侍皇太子朱佑樘,秩满进宫为右谕德。吴宽工书法,善写真、行、草书,尤工行书,源出自苏东坡,为尊其人而爱其

  • 拓地千里的赵雍,被围困三个月,直至被饿死,为什么没人去救他?

    历史解密编辑:空城忆梦泪无痕标签:赵雍,赵武灵王,肥义,王用,赵国

    公元前295年,沙丘行营,望着孤零零的宫殿,饥寒交迫的赵武灵王赵雍,绝望到了极点,他没想到,混蛋儿子章居然敢杀肥义,乱臣贼子公子成居然敢围攻自己。两个多月了,粮食吃完、已经断顿好几天了,该发的火、该骂的话早就发泄过了,外边的士兵纹丝不动,不理不问,就是不让他出去。拖着疲惫的身子,一代雄主赵武灵王蹒跚

  • 赵雍被饿死后,赵国不仅损失了一员名将,统一中原的希望也破灭了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赵雍,赵国,魏国,秦国,赵武灵王,乐毅

    文|飞鱼说史历史之所以精彩,就是处处会有我们想象不到的意外。战国时期的历史,在这点上表现的更为淋漓尽致,与其说战国时代是一本被当时人看不懂的书,不如说它是诸侯国不断争霸的舞台,因为所有的诸侯国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统一华夏。战国历史三百多年,并没有哪个诸侯国一直强大,战国初期最有希望统一华夏的是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