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时期,魏惠王为何要迁都大梁?并非是因为害怕秦国

战国时期,魏惠王为何要迁都大梁?并非是因为害怕秦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娱三三三 访问量:1918 更新时间:2024/2/6 18:31:05

历史上关于魏国迁都大梁的具体时间是有争议的,而且两个时间点前后相差了25年,这25年中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其中最重要的大事就是魏国的彻底没落和秦国的强势崛起。也因此,两个时间点下,其迁都的理由是不相同的,是有争议的。

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不同的迁都时间,《竹书纪年》记载魏惠王迁都是在周显王四年的四月,即魏惠王六年四月,也就是公元前364年4月;而《史记·魏世家》记载的是魏惠王三十一年,即公元前339年。在《竹书纪年》未出土之前,一般采用《魏世家》的说法,即认为魏惠王是在公元前339年迁都大梁,而其迁都的原因,也在《魏世家》中说得明明白白:

三十一年,秦、赵、齐共伐我,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卬而袭夺其军,破之。秦用商君,东地至河,而齐、赵数破我,安邑近秦,於是徙治大梁。

结合魏惠王时期的历史,对这个时间点迁都的原因进行分析,不外乎就是两个原因,一是避秦,二是图霸。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力迅速提升,秦国东进的步伐开始加大,商鞅带兵向东已经夺得了河西之地,后来更是俘虏了魏国的公子卬,取得了攻打魏国的大胜利,魏国原来的都城安邑离秦国很近,因此,魏惠王选择迁都,避开秦国的锋芒;而齐国和赵国数次攻打魏国,尤其是齐国,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大败魏军,严重影响了魏国的霸主地位,于是,魏惠王借着迁都,将魏国的统治中心往东转移,压制齐国,重新稳固魏国的霸主地位。

如果将魏惠王迁都的时间定在公元前339年,上述的迁都原因是成立的。但是这里也并不是没有疑点,甚至《史记》中就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发生在魏惠王十八年的围魏救赵事件中,齐国围的正是魏国的大梁,“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旻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这是孙膑田忌出的主意,而田忌也采纳了,然后才有了桂陵之战中魏军的惨败。数年之后的马陵之战,齐国同样是围魏救韩,齐军“直走大梁”。

齐国为何选择围攻大梁,目的就是让魏军从赵国和韩国撤军而自救,救国都,在桂陵之战之前,大梁很可能已经是魏国的都城。

《史记》中的诸多矛盾之处让魏惠王迁都时间也变得不那么准确了,直到后来《竹书纪年》的出土,才还原了一些真正的史实,这里并不是说《竹书纪年》就一定是准确的,但经过分析研究,其史实的准确度还是很高的。

而在《竹书纪年》中,魏惠王迁都是在魏惠王六年,也就是公元前364年,也有一说是公元前361年。不过这两个说法因为中间相差并不大,因此很难辨别究竟哪一个是准确的,不过,无论是公元前364年还是公元前361年,因为距离很近,其迁都的原因基本是相同的。所以这里就采纳公元前364年这个说法。

从公元前364年到公元前339年这段时间里,发生的最大的事情可能就是秦国的强势崛起和魏国的彻底没落了。秦国的商鞅变法就是发生在这段时间里,而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也发生在这个时间段。

在公元前364年,秦国的国君还是秦献公,而商鞅也还在魏国,秦国这个时候根本没办法和实力强大的魏国争锋,魏惠王也不可能会忌惮秦国,实际上,魏国向西的领地已经到达了河西之地,西边已经不可能继续扩张,但东边却是大有可为。魏国一直想延续春秋时期的老传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即称霸。

因此魏惠王急于摆脱魏国地理环境的束缚,摆脱韩赵的掣肘,并向东压制齐国。田齐正式成为诸侯还是魏国帮了忙,但是随着历史向前发展,齐国也并不愿意受制于魏国,它开始一步步做东边的老大,长此以往,对魏国的霸主地位确实是一种挑战,后来的事实也确实如此,尤其是齐威王时期,后期的齐威王已经开始压制魏惠王了。

为了实现魏国的霸业,魏惠王才决定迁都大梁,将魏国的中心往东转移。他迁都并不是为了避开秦国的锋芒,而是为了向东扩张,甚至要重新统一三晋,继续向东压制齐国,然后做霸主,让魏国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

但并不是说魏惠王对秦国就一点都不在意,《竹书纪年》记载,魏惠王十二年,魏国在西边筑长城,这其实就是防秦的手段,当然这长城根本就挡不住秦国东进的步伐。但是魏惠王的理想是好的,他也一直在为理想而奋斗,但是结果却是很惨的。

魏惠王有雄心称霸,但是本身国内的政治却已经走下坡路,当年李悝变法的成果不知道有几成保存下来,但很明显的是魏惠王在用人上完全不能和魏文侯相比,经过了李悝变法后,魏国国内反而重新开始实行贵族政治,而魏惠王大范围、大规模的发动战争更是一步步消耗着魏国的军事力量。齐威王崛起后,魏国败掉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虽然在桂陵之战后,魏国曾在第二年反击获胜。更甚者,魏惠王还弄了一个逢泽之会,召集了十二个诸侯开会,然后一起去朝见周天子,宋国、卫国、鲁国、赵国等参与了此次会议,秦国的公子少官也在,但是韩国、齐国等大国却根本不搭理魏惠王,魏国的称霸终究有些名不副实。

不久之后,就发生了马陵之战,魏国大败,魏国的霸业不仅再也实现不了,甚至魏国自身已经彻底没落了。数年下来,魏国不断开战,耗损是巨大的,早已不是战国初期那个强悍的魏国了,而魏惠王的理想也只能是理想了。这是魏惠王的悲哀,也是魏国的悲哀,战国时期率先变法强大起来的魏国却并没有笑到最后,

标签: 魏惠王魏国齐国秦国战国齐威王

更多文章

  • 魏国风雨之惠王初立:困境中的魏惠王会如何抉择?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魏惠王,魏国,秦国,宋国,齐国,魏武侯

    魏武侯死后,魏国发生了武侯之子魏罃与公中缓之间的王位之争,魏国内部的动荡顿时被有心之人传入到了赵国和韩国的耳中,两国国君闻听此消息都是非常高兴,摩拳擦掌想要趁机讨伐魏国。看到魏国发生内乱,魏国大夫公孙颀也有了自己的小心思。一日,他偷偷经过宋国进入了赵国,又从赵国绕到了韩国,一见到韩懿侯,他就劝说韩懿

  • 惠施为何让魏惠王屈膝朝拜齐侯?馊主意还是妙计?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魏惠王,魏国,齐国,秦国,齐桓公,齐威王

    魏惠王为何不去朝拜秦惠王或楚威王?而是——公元前334年,业已称王10年、67岁高龄的魏惠王采纳相国惠施的计谋,亲自前往齐国的徐州,变服折节朝拜齐侯,并尊齐侯为王。从此这位齐侯便被后人称为齐威王了。堂堂战国第一王的魏惠王为何如此低声下气地去朝拜一个地位比他低的诸侯?这其实是惠施为他出的一个计策,大名

  • 魏国魏惠王时期若不是丧失了这两个人才,岂会衰落!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魏惠王,魏国,秦国,齐国,孙伯灵,庞涓,商鞅,先秦,周朝

    魏国率先变法,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之后兼并六国,一统天下的秦国在这时一直被魏国压着打,无法还手。就连秦国后来引以为傲的函谷关,在当时都是魏国的领土。魏国当时还灭了处于赵国腹地的中山国,将势力延伸到赵国境内,威压山东各国。实力强悍的魏国经常搞各种聚会,自己坐头把交椅,其他国家的君王为了讨好这位老

  • 逢泽之会:魏惠王率先称王,却让魏国失去霸主地位!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魏惠王,魏国,秦国,齐国,魏文侯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对于战国七雄来说,楚国早在春秋时期

  • 魏国风雨之血染马陵:魏惠王的身边,那些曾经出现过的影子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魏惠王,魏国,齐国,秦国,庞涓,魏王

    公元前361年,魏罃迁都迁都大梁,故而魏国自此又被称作梁国。《战国策》中有一篇犀首见梁君的文章,这里的梁君指的就是魏罃,之所以称魏罃为梁君,是因为这个时候魏罃还是没能称王。为了方便叙事,我们在这里也借鉴《战国策》的称呼,称魏罃为梁君。梁君迁都之后,大力兴修鸿沟水利,使得魏国的农田因为圃田泽的水而得以

  • 战国时期魏国是如何由盛转衰的?魏惠王称王,为何是最失败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魏惠王,魏国,秦国,齐国,魏文侯,魏武侯

    导语:魏国真正崛起,应该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魏文侯时期,当时三家分晋刚刚完成不久,魏国分得的地盘适中,人口也不是最多的,爷爷魏桓子去世后魏文侯继位。魏文侯启用李悝变法,最终国家走向强盛。第二个部分是魏武侯时期,魏武侯雄才大略,启用吴起南征北战,为魏国开拓了疆土,吴起训练的魏武卒更是那个时期最

  • 魏惠王为何敢在战国时代第一个称王?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魏惠王,魏国,秦国,齐国,齐威王

    魏惠王率先称王带来的后果有多严重?百年霸业戛然终结在秦始皇称皇帝以前,天下至尊至贵至高无上的称号是王,儒家所极力推崇的夏、商、周三代最高统治者都称王。到了战国时代,周王权威虽然一落千丈,但依然被认为是天下共主,众多诸侯国没有敢僭越称王的,唯独魏惠王第一个站出来称王。逢泽会盟公元前344年,58岁的魏

  • 不知魏惠王用人,就不知魏国一蹶不振的真相:背后暗藏道法之争?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魏惠王,魏国,齐国,秦国,魏文侯,商鞅

    魏惠王,是魏国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在他执政期间,魏国遭遇桂陵与马陵两次大败,彻底跌下霸主神台,从此一蹶不振。一国之君,有贤君、明君,也有昏君、暴君。贤君、明君能强国,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就是典范;昏君、暴君能亡国,夏桀王、商纣王、周厉王、周幽王就是代表。以此而言,将魏国领向下坡路的魏惠王,

  • 战国最有希望一统天下的魏国,大好前程最终断送于魏惠王之手!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魏惠王,魏国,秦国,齐国,魏武侯,战国

    看过《大秦帝国》的朋友应该会对里面由李立群老师扮演的魏惠王这个角色记忆犹新,不过《大秦帝国》虽然大体上符合史实,但毕竟是一部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秦国作为这部作品的主教自带光环,而作为陪衬的魏惠王似乎给我们一种昏庸之感,那么真实的魏惠王是不是这样一个人物呢?战国最有希望一统天下的魏国,大好前程最终断

  • 明朝 吴宽《题赵雍马戏图卷》

    历史解密编辑:京师书苑标签:吴宽,题赵雍马戏图卷,书法,书法家,草书,自叙帖

    听说转发文章会给你带来好运吴宽生于明宣宗宣德十年(1435)。他成年后,以文章及品行闻名于诸生之中。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吴宽在会试、廷试中均获第一,为明朝苏州第二位状元。后任翰林院修撰。曾侍皇太子朱佑樘,秩满进宫为右谕德。吴宽工书法,善写真、行、草书,尤工行书,源出自苏东坡,为尊其人而爱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