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一十五 圣心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一十五 圣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林主人 访问量:2477 更新时间:2024/1/18 0:52:47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一十五 圣心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解了天下最为重要的可贵思想----重生。重视生命,善待自己,比什么都重要。人类认知的本质决定了以人为中心的存在,人是事物的主体,生命是这一切的根本,没有生命,一切无从谈起,不善待自己,活着就是受罪。重生可以说是中国化核心思想的根基,我们的祖先从一开始就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和谐共生的理念,赞美生命,歌唱生活。我们从不抗拒自然,才有大禹治水,因势利导,百川入海,而同时代的西方却只能用诺亚方舟保存生命。重生,就要避害,而和平才是最好的避害方法。

从人类的发展史可以看到,能大规模消灭生命的除了疾病瘟疫就是战争,所以韩非子从军事入手,说明重生的意义与作用,他认为“凡兵革者,所以备害也。”国家的军事力量是用来防备侵害的,韩非子对军事力量的“备害”定位是重生思想的重要表现。其实,在原始社会兵革最早是用来防备野兽的,后来慢慢发展到狩猎,再到防备外族入侵,最后才是侵害别人,成为祸患的源头。重生的思想,衍生出了中国人“和为贵”的思想,还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军事战略,总之,当圣贤们发现生命是一切的根本时,就将重生作为所有事物的核心,一切事物只为了“重视生命,善待自己”。在重生思想下,虽为兵而无争斗之念,无争斗之念则备害之力就无用武之地,兵无用,则天下和。

兵革只是工具,人才是事物的决策者。凡是兵力强大就能侵害他人的战争,最终都会失败。凡是不管兵革强弱避害卫国的战争,不管过程多么艰辛,最终都会胜利,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

韩非子认为“圣人之游世也,无害人之心,无害人之心,则必无人害,无人害,则不备人。”意思是圣人在世上活动,没有害人的心思,必然就没人害他;没人害他,就不用防备别人。通我们听到的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就是圣人与普通人的区别,这里的“区别”并没有褒贬之意,只是对事物规律掌握的程度不一罢了。圣人遵道循理,重视生命,善待彼此,避祸就福,所以既无害人之心,也不会被他人害。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善待他人,以心换心,岂能有害。

现代教育缺失“重生”思想的培育,善待他人成为空谈,傲慢与偏见充斥社会甚至校园。善良,有时候可以救自己,也可以救别人,恶语伤人招致的祸事太多了。善良的种子需要从小种在孩子们的心中,成长的过程中要细心培育,长大了才能善待他人。百年树人,树的是善念。人是如此,国家也是如此,睦邻友好,善待别国,则无战事。

正是圣人有此思想所以老子说“陆行不遇兕虎。”意思是在陆地上走路不会碰到野牛和猛虎。不遇,是因为圣人掌握了兕虎活动的区域与时间,避而陆行。正是避害之为,圣人才能“入山不特备以救害。”意思是进入山林不依仗防备措施来避免祸害。老子还说“入军不备甲兵。”意思是加入军队不用准备武器。这是理想状态。在韩非子看来各国君主都有重生的思想,无害人之心必不被害,那加入军队不备甲兵也没什么事。

【圣人之游世也,无害人之心,无害人之心,则必无人害,无人害,则不备人。故曰:“陆行不遇兕虎。”入山不特备以救害,故曰:“入军不备甲兵。”】

生活中,善待别人,与人为善,不说他人的坏话,不傲慢,无偏见,做好自己,帮助别人。不与人争,不与事争,不与世争,认清自我,努力进取,实事求是过日子,踏踏实实干工作。

标签: 韩非韩非子-解老重生圣心

更多文章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九十三章 罪责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罪责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九十三章 罪责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解了何为痛,何为苦,疾婴内,则痛;祸薄外,则苦。疾病缠绕身心,病痛就会产生;祸患向外侵扰,人生就会痛苦。在韩非子看来疾病是由于人的忧虑而产生的,而忧虑是人不知足的精神疾病。精神疾病多是心理阴影导致的,人类不知足的特性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七十九章 务本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君主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七十九章 务本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了君主有德让百姓盛畜积而神不乱,则德归于民。百姓生活不发愁,精神不空虚,思想不迷信,德就在民众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就是和谐社会,依法治国成为君主的治国原则,遵纪守法成为民众的生活习惯,遵道循理成为社会的思想共识。国家

  •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十八章 失柄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说疑,红林,齐国,桓公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十八章 失柄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列出了十二个“思小利而忘法义”的人。这十二个人都是君主的左右近侍与亲信,所以他们很容易迷惑和蛊惑君主。韩非子在《说疑》篇重点列出此类人,可见他们的重要性与危害性。我们常说“远亲不如近邻”说明人与人之间近距离的重要性,人的

  • 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 第十八章 用严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六反,红林,明主

    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 第十八章 用严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揭示一个超越时空与世俗的理念,就是“君以无爱利求民之死力而令行”。这一句话内涵深厚,社会意义深远,价值重大。世俗世界我们常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句话出自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史记》的第

  •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十四章 夺予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喻老,勾践,吴国,晋献公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十四章 夺予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明喻了老子的“将欲翕[xī]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想要缩小它,必须暂时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须暂且加强它。如果从计谋的角度讲,这是欲擒故纵,但从智慧的角度讲这是顺其自然。世间最大的智慧莫过于顺应事物的发展规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一十六 天道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无害人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一十六 天道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解了圣人游世“不备人”,就是说圣人在世间行走,从来不防备人。圣人游世为什么不备人,是因为圣人无害人之心,善待他人,则无人相害。韩非子 “善待他人,则无相害” 的说法按常人思想来说很“理想化”,世人的想法是“害人之心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零五章 命道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玄虚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零五章 命道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解了为何天长地久都不能称为“常”,我们认为天长地久就是恒久,可在韩非子看来“恒久”与天地无关,即使天地消散依然存在,才是真正的恒久,而这样恒久的只有“道”,天地纵是长久终是有形之物,有形之物有始就有终,只是时间而已

  •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六章 知足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喻老,红林,贪得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六章 知足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上一章韩非子明喻了老子的“咎莫惨于欲得”。过失中没有比贪得更惨痛的了,其实,一切的过失无不与贪得相关,过失是违规的结果,规律是恰到好处的秩序(和为贵),规则是规律在具体事物上的体现。贪得是欲望的表现,要想实现贪得就要打破规律,破坏恰到好处的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七十章 安定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律法,变法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七十章 安定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讲了轻易变更法令,会引起的不良的连锁反应: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民务变谓之变业。君主不按社会发展需要,而是按照自己的喜好经易来回变法,受伤的终究是普通百姓,消耗的是国力。文明需要秩序来维护,国家需要律法来管理,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四章 失德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治国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四章 失德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重点解释了如何集德、成德、安德、固德。佛学是出世之学,讲本有可度,本无可去,本有的就是“无为大法”,是可以通过后天的修行重新获得。道家是入世之学,讲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法家是治世之学,讲依法治国,君权至上。韩非子对于德的“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