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约2300年前,中国的战国时代有位著名人士--孟尝君。一提到孟尝君,很多人便想起“食客三千人”这句话。在孟尝君的食客中有当时齐国的名门贵公子,也经常有些宰相级的实力派人士。
话说孟尝君有一年和齐湣王闹翻了,辞了宰相的职务后,回到自己的领地薛。孟尝君打算回到薛地之后,好好地休养一段日子,但是在他回薛地不久后又发生事情了。
邻近薛地的南方大国楚,正大举挥军要进攻薛地。
薛地和楚国的国力相比较,简直有天壤之别,若真的打起仗来,毫无胜算。唯一的办法是向齐国请援,但他又刚和湣王闹翻,事到如今也不好向湣王开口请援,因此孟尝君十分的苦恼。
就在这时,救星不请自来,淳于髡奉了湣王的命令出使楚国,归途顺便到薛地向孟尝君问候。
“一切就要依赖他了!”
孟尝君一听到淳于髡的名字,才舒展愁眉。
孟尝君所要依赖的淳于髡,到底是怎样的人物呢《史记》中有如下的介绍:
“淳于髡是齐国的入赘女婿,身长约五尺,人很机灵,能言善道,所以常常为诸侯们所差遣,每次也都能不辱使命地完成。”(滑稽列传)
“淳于髡,齐国人,博闻强记,学向不单属一派,以察颜观色为业。”(孟子荀卿列传)
由此看来,交涉这个工作对淳于髡来说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他和齐国的王室-一威王、宣王、湣王等三代都有密切的关系。威王爱惜他的才能,总是以诸侯之礼接待他。宣王时代,任命他为学问研究的中心人物。所以到了滑王,他对王室的政治便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其间他和宰相孟尝君的关系也很密切。
“除了他之外,没有其他人可依赖。”
陷于绝境的孟尝君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也不无道理。
孟尝君立刻到郊外迎接淳于髡,并大设盛筵欢迎,席间对他请求说:
“现在楚正欲大举入侵,薛的力量又如此薄弱,无论如何希望先生能助我一臂之力。如果先生见死不救,就此抛弃我们,那我们必死无疑。"
“一切依照你的指示。”
淳于髡马上就接受了孟尝君的请求。由此看来,淳于髡老早就想助孟尝君,才会趁机顺道来访。
淳于髡回来齐都,立刻请求谒见湣王。表面上他是以使者的身份来复命,实际上是想为孟尝君请求援兵。
复命之后,湣王问道:“现在楚国的情况怎样”
湣王说出此话,或许只是以一种慰劳的心情询问,或许他是真的想知道楚国的动向,但无论如何,湣王的问话无粲地给了髡一个极佳的机会。
“我感到困扰的是楚国是如此地顽固,而薛又是如此地无自知之明。”
淳于髡故意将话题转向薛。
湣王不自觉地陷入淳于髡巧妙的陷井里,问:“到底是怎样回事”髡慢慢地接着说:
“薛也不考虑自己的力量,就在当地建起祭祀先代的祀庙。现在楚国要进攻薛地,根本不会把祖先祀庙放在眼里。薛真是无自知之明,而楚也太顽固了。我所指的就是这件事啊。”
湣王的表情稍微缓和下来。
“真的吗薛地真建有先代的宗庙吗”他立刻派遣援兵帮助薛地。
这段是记录在《战国策》里,《战国策》的原著者姓名不详,或许只是当时的口承之类或是记录的片断罢了。但其中还附加了很多珍贵的,类似原著者的评语。
“慌乱之中,随意地请求别人时,效果是可预知的。而一位好的交涉者,只是稍微叙述事情的趋势和动向,便能得到预期的效果,丝毫不费吹灰之力。
这段评语就是针对淳于髡巧妙的交涉术而写成的。他没有说出任何一句要帮助孟尝君的话,只是提出湣王的最大弱点,也就是祖先的宗庙。
保护祖先的宗庙是现任国王的最大义务之一。所以他必须出兵帮助保护宗庙的薛地。薛地的危机也就是齐国的危机。对于湣王而言,这决不是他人之事。
所以淳于髡只要提出这一点就足够了,而湣王在知道薛地建有祖先的宗庙时,便立刻派出援兵帮助薛地抗楚。
发布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