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瞻拥有七万雄兵是否真实?为什么他们会败于邓艾手两千残兵?

诸葛瞻拥有七万雄兵是否真实?为什么他们会败于邓艾手两千残兵?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故事一箩筐 访问量:1687 更新时间:2023/12/8 0:03:36

魏明帝曹叡死后,曹芳继位,而经历了“高平陵之变”,大权落入司马氏手中,不久之后,司马昭一番运作,开始挥师伐蜀。

当时魏军的兵力部署和分配,主要分为三路。

兵力最多的一路,由钟会带领,为十万余人,而这十万余人,被钟会再分为三路,分别由子午谷、斜谷、骆谷三个方向进军汉中。

另外一路兵力为三万余人,由诸葛绪带领,由祁山向武街、阴平一带进发,其作用主要是协助邓艾,切断姜维的退路。

而最后一路就是邓艾所带领的三万余人,其行军路线是自狄道向甘松、沓中方向,直接攻打姜维。

并且,在大军出发前,司马昭等人均认为,“蜀所恃赖,唯维而已”,意思就是说,姜维是蜀汉的最大依仗,所以,精兵强将基本上都派给了邓艾,以求成功击败姜维。

这么算下来的话,从曹魏这边的兵马总数,差不多是在十八万上下。

而到了邓艾从阴平小道奇袭成都时,随他前去的魏军士兵,大概在万余人左右,因此,如果前来迎战的诸葛瞻真的有七万兵力,那对付邓艾简直不要太轻松。

但问题是,他诸葛瞻当时不可能也不会有七万兵力。

蜀汉的总体兵力,常年是在十万人上下这个数字,这一点在史料上都已经有相关记载,比如《晋书》中就提到,刘备登基那年,蜀汉总人口为94万,而兵力则为近十万。

这个数字,到了蜀汉后期基本上没什么变化。

并且,曾著有《旧晋书》其中九十三卷的东晋名士王隐,也写过一本名字叫做《蜀记》的史书,在这本书中,他也提到了这一点。

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蜀记》

王隐所记载的,是后主刘禅在投降时,递上去的降表里所记录的数字,因此,说当时蜀汉有十万余人的兵力,还是比较可信的。

不过,十万人看似很多,但肯定不会全部在诸葛瞻那里,其中接近一半的兵马,都在镇守剑阁的姜维之处。

维等所统步骑四五万人,擐甲厉兵,塞川填谷。---《三国志钟会传》

减去姜维之处的兵力后,那么剩余的蜀军,也就在五万上下,而这五万上下的兵马,同样也没有全部分配给诸葛瞻。

首先,在汉城和乐城两处,分别由蜀监军王含和护军蒋斌各带五千人马镇守,这就去掉了一万人。

其次,守在江油的马邈,手底下差不多也有五千人。

马邈的五千人,也是有史料依据的,根据《三国志》的记载,邓艾在历经千辛万苦通过阴平小道后,第一个遇上的蜀将就是马邈。

当时马邈奉命伏击邓艾,结果蜀军是在太拉胯,虽是伏兵但却被邓艾派出的魏将田章击溃,而田章击溃的蜀兵合计“三校”。

按照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兵力的设置,一校为一千人左右,而三校就是三千人。

并且,马邈肯定不会把江油所有的兵力全部派出去伏击魏军,必然留有一部分守城,而当时马邈的官职为关都尉,按汉制,每个关都尉所能统辖的军队最多不超过五千人,因此,顶格来算,马邈麾下共有五千人。

况且,马邈伏击失败后,还直接投降了邓艾,也就是说,这五千人也没了。

此外,刘禅必然还会留守一部分兵力在成都,还有镇守其他各郡的兵力,这些划拉划拉,如果太少了肯定不行,差不多也得个两三万人。

这么一算下来的话,留给诸葛瞻的兵力,也只剩下几千人而已。

指望这几千蜀军,去对抗邓艾的万余名魏军,肯定是有些吃力,毕竟从人数上来讲,就已经落了下风。

所以,诸葛瞻失败,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毕竟他没有七万雄兵,要是真有,邓艾也不敢偷渡阴平小道,谁会明知道前方有千军万马还要去送死呢?

当然,历史上也不乏以少胜多的案例,诸葛瞻好歹也有个几千兵力,并且邓艾也不过万余人,双方虽有差距,但却不是天差地别,所以,诸葛瞻还是有获胜的可能性的。

再不济,守住绵竹,不让邓艾更进一步,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最终,诸葛瞻却败得很惨,而他的失败,直接导致了后主刘禅出城投降,刘备辛辛苦苦一手打下的基业也就此终结。

诸葛瞻为何失败呢?很简单,他实在是又蠢又固执,但凡他能有他父亲诸葛亮十分之一的本事和胸怀,也不会导致最终大败。

马邈失败投降后,邓艾占据了江油,随后乘胜追击,开始往涪城进攻。

当时,蜀汉朝廷已经得知了邓艾来犯的消息,也就是说蜀汉并未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但后主刘禅却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出了一个昏招。

他拒绝了南中督霍弋带兵前来救援的请求,认为不需要援兵就可以击败邓艾。

所以最终,刘禅仅安排了远在永安的阎宇带着两万人进行回援,同时安排诸葛瞻率领诸军前去迎击邓艾。

问题是,永安可是比南中距离成都还远一些,并且路上也不好走,这就造成了最终直到诸葛瞻兵败身亡,刘禅开城门投降时,阎宇都没能赶到。

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昏得不能再昏地应对招数。

而说回来诸葛瞻,他率领蜀军抵达涪城时,当时的邓艾还在路上,换句话说,邓艾还没能兵临涪城城下。

这个时候,诸葛瞻麾下的尚书郎黄崇(此人为黄权之子)就提出了相当高明的建议。

他建议诸葛瞻,趁着邓艾军还在路上,并且也处于精疲力尽之际,让蜀军主动出击,这样就有很大概率能将邓艾击溃。

严格来讲,黄崇的建议真的不错,毕竟当时邓艾刚刚经历了千辛万苦偷渡阴平,以及夺取江油之战,可以说是疲惫之师。

而蜀军这边自然要比邓艾好得多,所以,此时主动出击是有很大的获胜概率的。

哪怕是不能获胜,按照黄崇的建议,蜀军也可以先发制人,提前占据各处险要,这样就能阻止邓艾军进入平地。

而邓艾一旦无法进入平地,那就颇为被动,毕竟在崇山峻岭里打仗,并不是魏军的强项,而是蜀军的优势。

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黄崇的建议都很不错,但可恨的是,诸葛瞻说什么都不听。

不仅不听,并且诸葛瞻还在涪城盘桓不前,而看到诸葛瞻这种做法,黄崇是又气又急,期间多次向他建议让大军速速前行,但诸葛瞻还是拒不听从。

早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就曾经在某次给哥哥诸葛瑾写信时提过,说自己的儿子诸葛瞻聪明是聪明,但日后怕是成不了什么大气候。

并且,诸葛亮还在临终前,专门写了一个《诫子书》,交给诸葛瞻,希望他能多看多想多听别人意见。

但如今看来,诸葛瞻不仅没能继承诸葛亮的才智,更辜负了诸葛亮的期望。

如果当时他能听取黄崇的意见,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那么费了老大劲通过阴平小道的邓艾,说不定还真架不住蜀军的迎面一击。

更重要的是,邓艾孤军深入,粮草是其最大的限制。

退一步讲,就算诸葛瞻人数不占优势,但要是占据险要的话,采取伏击等方式,也有可能把邓艾耗死,到时候除非钟会等人能及时救援,不然的话,邓艾就交代了。

但历史没有如果,诸葛瞻在涪城的盘桓不前,就注定了他会失败。

之后,邓艾顺利来到成都平原,到了这个时候,诸葛瞻才决定主动出击,也许他是想将邓艾一网打尽,从而玩一把大的,又或者他自认为自己在平地上能打得过邓艾。

所以,他在邓艾来到成都平原后,才派前锋部队前去迎击邓艾。

但结果显然不是他所想象的那样,蜀军前锋与魏军刚一照面,就一触即溃,而接下来诸葛瞻的操作,更是令人无语到极致。

当时被邓艾击溃只是蜀军的前锋,并不是全体,而在这种情况下,诸葛瞻还是有还击之力的,还是那句话,毕竟魏军是疲惫之师,刚刚又经历了一次战斗。

但诸葛瞻却下令蜀军后退,硬是把涪城当做一个大礼包直接送给了邓艾。

看到这里,坦白来说真的是能把人给气乐,好歹你诸葛瞻再拼一下啊,拼一下说不定能扭转形势,你这连拼都不拼就直接后退,难不成你是魏军的卧底不成?

所以,邓艾没费什么太大的力气就占据了涪城,加上之前占据的江油,这下算是让魏军彻底在蜀汉周边站稳了脚跟,想赶他们走都已经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了。

那么,诸葛瞻退到了哪里呢?他一路直接退到了绵竹,到了这里他已经无路可退了,因为背后就是成都。

直到这个时候,诸葛瞻才认为自己在战略上犯了错误,也对之前的部署感到后悔。

但后悔又有什么用呢?邓艾大军已经逼近绵竹,此时惟有死战,方能有机会化险为夷,因此,在最后一刻,诸葛瞻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忠勇,亲自带兵与邓艾死磕。

但可惜的是,他所面对的是久经沙场的邓艾,而他也不是诸葛亮,因此,最终还是战死沙场。

此外,之前提出建议主动出击的黄崇,还有张飞的孙子尚书张遵、羽林右部督李球也在此战中壮烈殉国。

诸葛瞻在忠勇方面,确实没有辱没父亲,但不能否认的是,也是他把蜀汉推进了深渊。

所以,诸葛瞻在战略部署上的失误,是他败于邓艾的重要原因,如果他能听从黄崇的建议,说不定还有扭转形势的可能,最起码也不会让蜀汉灭亡的如此之快。

当然,一场战役的失败,除了主将在战略上的失误等主观因素之外,还有其他客观因素。

而放到诸葛瞻与邓艾的这场战役中的话,那么导致诸葛瞻最终失败的客观因素,则是邓艾所率的魏军士气相当高涨。

邓艾这个人,相较于曹魏集团中的其他人来讲,他的出身很低,史料记载他自幼丧父,年轻时也是过得相当窘迫,还是因为得到了司马懿的赏识,这才算逐渐走上了正途。

并且,他能在曹魏集团中得到提拔和重用,基本上都是靠着自己的实力,一点一点拼出来的。

所以,他深知自己根基薄弱,要是地位稳固,那就只能继续去拼,什么身先士卒对邓艾来说,都是小菜一碟。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他偷渡阴平小道时,曾因为山路险峻和粮草不继,多次陷入险境,这要是换做其他人,估计就知难而退了。

但邓艾却没有这么做,期间有一段路由于过于陡峭,实在没法通过,士兵们也畏缩不前,关键时刻,邓艾身裹毛毡,直接就地滚了下去,当场摔的鼻青脸肿。

而士兵们看到主将都这么玩命,自然就没话说了,一个接一个通过了那段道路。

在邓艾眼里,既然决定兵行险招,那么不管有什么困难,也要必须克服掉,不达目的是绝对不会罢休的。

有这样的主将带领的军队,士气怎能不高涨?

并且,邓艾在关键时刻也毫不留情,比如在诸葛瞻退守绵竹并开始死战时,最开始蜀军颇占上风,邓艾派出去的邓忠、司马师纂二人,连连被诸葛瞻击败。

因此,二人就向邓艾汇报,说敌军很难攻破。

而邓艾当场大怒,斥责二人说生死存亡之际,没有能不能这个说法,同时,当场就要将邓忠、司马师纂就地正法。

要知道,且不说司马师纂,那邓忠可是邓艾的亲儿子,为了达成目的,哪怕是杀了亲儿子,邓艾也在所不惜。

在这种情况下,哪个魏军将士敢不死战?

还要,邓艾带着魏军历经千辛万苦通过了阴平小道,又拿下了江油和涪城,这个时候,魏军将士只要不傻,就都知道他们距离最终胜利已经不远了,只差临门一脚。

如果拿下绵竹,那么就是胜利之师,银子、地位等等都会随之而来,而拿不下就又是另外一个结果了。

因此,哪怕是这个时候的魏军疲惫,但一想到胜利之后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相信几乎所有人都会玩命的。

况且,不玩命的话,连亲儿子都能杀的邓艾也不会同意。

所以,虽说邓艾率领的魏军是远征而来,并且一路跋山涉水,又经历了数场战役,算是到了强弩之末,但在生命之忧和胜利后的赏赐等多重刺激下,魏军的士气是相当高涨的。

而反观蜀军,就没有魏军这般高涨的士气。

别的不说,就说诸葛瞻,攻打邓艾的先锋刚一失败,他就忙不迭地丢下涪城退守绵竹,这充分说明,蜀军的信心相当不足。

另外还有江油的马邈,能在伏击魏军的情况下,反而被魏军击溃,这更说明了蜀军真的是拉胯到不行。

一方是要玩命儿的虎狼之师,一方则是信心不足的迟疑之师,谁胜谁负不言而喻。

所以综上所述,诸葛瞻最终兵败于邓艾,主要的原因有几个,一来是他并没有所谓的七万雄兵,而是只有数千兵力,这就造成了他与邓艾在实力上有悬殊,二来是诸葛瞻在战略部署上出现的失误,导致他误了先机,三则是魏军高涨的士气,压制住了蜀军,因此才会最终失败。

标签: 邓艾诸葛瞻蜀汉诸葛亮刘禅姜维

更多文章

  • 诸葛亮独子诸葛瞻在绵竹战死之后,诸葛亮是不是就绝后了?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诸葛亮,诸葛瞻,邓艾,诸葛瑾,蜀汉,刘禅

    在三国当中,关于诸葛亮家族的事情,似乎在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于绵竹战死之后,就杳无音讯了,至少在历史中的记载就变得比较少,以至于很多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诸葛瞻战死之后,诸葛亮就绝后了呢?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结合史料以及一些民间记载来分析,虽然这些东西有的还需要仔细斟酌,但是对于我们了解真

  • 他比刘封孟达还可恨,把刘备的江山拱手送人,姜维诸葛瞻被他坑惨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刘备,姜维,刘封,诸葛瞻,孟达,曹操,汉朝

    身处乱世,家道中落,虽然是皇室宗亲,但是刘备却只能受尽战乱,包含贫困之苦!幸而遇见张飞,关羽,这一下子便燃烧起了刘备匡扶汉室的宏图霸业。刘备本人是吃过不少苦头,一直靠着贩卖草席及草鞋为生。对于刘备来说这并不是坏事,因为在闹市刘备遇到的机会就会越多,镇上一有风吹草动,他也是第一个知道。而且刘备还可以在

  • 虎父无犬子,为何诸葛瞻没成为第二个诸葛亮,反而输的一塌糊涂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诸葛亮,诸葛瞻,姜维,蜀汉,刘禅,邓艾,黄皓,虎父无犬子,天文学家,三国

    诸葛亮在世,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司马炎诸葛亮在46岁时,老来得子,起名叫诸葛瞻,这个孩子也是诸葛亮这一生中唯一一个亲生儿子。诸葛瞻年幼聪慧,乖巧可爱,深得大家喜欢。“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然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这句话是出自诸葛亮的一封家书,但这句话似乎很矛盾,在一般的

  • 儿子诸葛瞻战死后,诸葛亮是不是就绝后了?他重孙曾和王羲之见面

    历史解密编辑:浮意落尽标签:诸葛亮,王羲之,诸葛瞻,蜀汉,诸葛瑾,邓艾

    诸葛亮作为蜀汉丞相,一生立志于匡扶汉室,壮大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令众人感动。诸葛亮死后,他的儿子诸葛瞻继承了他的衣钵,在蜀汉身居高位,不过最终在抵抗魏军时阵亡,那么诸葛瞻战死以后,诸葛亮是不是就绝后了呢?事实上,诸葛亮并没有绝后,他的后代一直活了下来。据称诸葛亮有三个儿子:诸葛乔、诸葛瞻、诸葛质

  • 姜维听说诸葛瞻绵竹战败,为什么不回援成都,却向东去了巴中?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姜维,诸葛瞻,蜀汉,钟会,刘禅,张飞

    蜀汉的最后时刻,姜维守住剑阁,已经挡住钟会主力,使其粮草不济。眼看胜利在望,没想到邓艾剑走偏锋,从阴平小道直插益州腹部。诸葛瞻一败涪城,二败绵竹,诸葛瞻和儿子诸葛尚自杀身亡。正史记载,姜维听到这个消息后,撤出了剑阁防守阵地,但是他没有按常理回援成都,救主公刘禅,却向东去了巴中,这是为什么呢?姜维退兵

  • 孔明之子诸葛瞻自尽!满门忠烈无人投降,邓艾下跪致敬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诸葛亮,邓艾,诸葛瞻,刘禅,蜀汉,姜维,孔明,孔明(艺人),电视演员,三国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句民间谚语把中国家族传承说明白完了,一般来说父亲比较厉害的,儿子后辈都不会差到哪里去,诸葛瞻作为诸葛亮的儿子,名声不是很大,也没有几个人知道他,虽说他确实没有诸葛亮那样的经天纬地之才,但他为蜀国做事却足够忠烈。诸葛瞻其实也算得上是一号人杰了,只不过这样的人活得有点

  • 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临死前为何后悔没有除掉姜维?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诸葛亮,姜维,诸葛瞻,蜀汉,司马懿,刘禅

    诸葛亮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靠着自己的能力,撑起了蜀汉政权,这也让他成为历史上最为出名的文臣。诸葛亮常常被认为是圣人,尤其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理念,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过诸葛亮他也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始终是无法成功北伐。尤其是他在后期,遇到了司马懿。在同司马懿的交手中,诸葛亮没有能更进一步

  • 值得扼腕一叹的“虎父犬子”——诸葛瞻

    历史解密编辑:琳子乐园标签:诸葛瞻,蜀汉,姜维,诸葛亮,邓艾,曹魏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近乎完美的人物。不仅仅是因为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还有忠贞高洁的个人品德。“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千百年来无数人倾心于诸葛亮的魅力之下,有关于诸葛亮的诗歌作品也是数不胜数。可以说诸葛亮已经成为一个人臣的终极榜样。而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的评价就不怎么样了。不要说“虎父

  • 诸葛瞻列阵,以逸待劳,打没有战马的邓艾军,为何输了?

    历史解密编辑:小粒圈主标签:邓艾,诸葛瞻,姜维,刘禅,蜀汉,战马

    景耀六年(263),魏国大举进攻蜀汉,三路大军中的邓艾军,兵力只有三万,邓艾独辟蹊径,选择偷渡阴平小路,翻山越岭,穿越七百里荒无人烟的悬崖峭壁,最终,抵达江由,江由守将马邈投降。随后,邓艾军进攻绵竹,刘禅得知情况,大惊失色,立即派他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诸葛瞻,也就是诸葛亮的儿子,率军抵挡邓艾。当时的诸

  • 诸葛家的另一个儿子:临难死义的诸葛瞻

    历史解密编辑:避光草莓标签:诸葛瞻,诸葛亮,蜀汉,邓艾,姜维,刘禅,诸葛恪,诸葛瑾,诸葛家,三国

    原创前面聊了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今天聊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前面说过, 诸葛瑾、诸葛亮兄弟两家两代人在三国政坛上的经历很有趣,诸葛亮为权臣,独断专行;诸葛瑾为重臣,却能力平平。到了第二代翻转过来,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为权臣,独揽朝纲;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为重臣,也能力平平。两代人都能够在各自所在的国家里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