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三分天下,鼎足之势维持了四十余年之久。263年,魏国丞相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南平蜀汉,与蜀汉大将军姜维发生拉锯战,钟会被挡于剑阁前,邓艾避开姜维大军的锋芒,抄阴平小路直取涪城,进逼成都,蜀汉后主刘禅投降,由此蜀汉成为了三国中第一个灭亡的国家。
而时至今日,不少人称若非此人坏事,刘禅定能一统三国,而诸葛瞻临终也最想除掉他,他便是姜维,是诸葛亮注定的接班人。在曹魏营中郁郁不得志的姜维,在被自家人两次拒之门外后,转投诸葛亮帐下。于是,从26岁参加诸葛亮指挥的首次北伐,到62岁结束自己领军的最终北伐。
在诸葛亮秋风五丈原后,五虎上将相继去世,蜀国元气大伤,姜维承担了“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的大任,正所谓“此城危及存亡之秋也”。论谋略智囊、军事指挥能力、国中领导地位以及与君主的关系,姜维均不及诸葛亮。同时蜀国后期内部政治腐败,蜀汉的国力也与曹魏差距甚大。
临终之际诸葛瞻悲痛地说:“我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又不能守国土,有何面目回去呢”遂与邓艾决战,兵败身死。一直以来诸葛瞻都反对姜维继续伐蜀。说来也是历年史家对姜维的北伐却是贬多褒少,连年征战,耗损国力至巨。在最后一次北伐进行时,廖化劝姜维休整军队。
再出现赤壁之战的局面,也是不一定的。三国的历史,就是一部英雄的历史。只有为着天下苍生的福祉而奔走呼号,只有认清历史发展进步的潮流,方能找到拯救国家和人民的方法。三国的英雄正是应历史潮流而生,才终于拯救了百姓。而逆流者,却淹没于历史的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