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八月,司马昭召集四方之兵共计十八万,分三路征讨蜀汉。当时邓艾率领三万多人为西路军,出狄道向甘松、沓中以进攻姜维,诸葛绪率三万多人马为中路军,自祁山向武街、阴平之桥头,以切断姜维后路,钟会率领主力十余万人为中路军,兵分三路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军汉中。由于此前姜维错误的防守措施,导致魏军向蜀地发起全面进攻后,蜀汉的军队没能将魏军阻挡在汉中之外,而是直接退至汉乐二城驻守,再加上关城的蒋舒投降,导致除了柳隐坚守的黄金城与汉乐二城外,汉中多数据点已被攻克。而姜维在引开诸葛绪,成功从沓中逃脱后,他没办法回到汉中指挥,只能与增援的廖化等人一同奔赴剑阁,利用剑门关的地利优势,阻挡钟会的大军。
当时钟会大军被阻挡在剑阁外,由于剑阁是通往成都的主要通道,无法放弃,但此时大军前进不得,加上孤军深入的魏军运粮不便,钟会就有了退兵的打算。就在此时,邓艾提出可偷渡阴平的计策,他当即亲率军队从阴平小道出发,一路凿山通道,造作桥阁终于通过了阴平险道,到达江油,此时江油守将马邈见魏军忽然出现,竟不战而降,邓艾的军队就此获得了绝对的主动权。在此之后,邓艾来到绵竹,与诸葛瞻对峙。当时邓艾遣使致书诸葛瞻劝降,称如果诸葛瞻投降,可表诸葛瞻为琅琊王。要知道当时司马昭才刚刚晋位为晋公,那如果当初诸葛瞻真的投降了,他真的能被封王吗?
或许有人认为,邓艾这么说,不过是为了争取到更多的有生力量,以更大的优势剿灭蜀汉。毕竟当时诸葛瞻手中的军队,就是蜀汉最后的机动兵力了,而且只要绵竹一破,成都近在眼前,如此大功就在眼前,邓艾自然什么话都能说出来,至于能不能实现,邓艾或许没有考虑过。但实际上,邓艾并不是嘴上说说就完事了,他是真的打算表诸葛瞻为王,只不过这个人并不是抵抗到底,就此战死的诸葛瞻,而是在邓艾还没攻入成都时,就主动投降了的刘禅。在刘禅投降后,邓艾上奏朝廷,希望能表刘禅为扶风王,也就是说,如果当时诸葛瞻真的投降了,邓艾真的会表诸葛瞻为琅琊王。
但邓艾这样上表,但并不代表司马昭会同意,毕竟这个时候,司马昭也才刚刚晋位为晋公,连晋王都不是,如果司马昭脑子一热,就批准了邓艾的表奏,等到刘禅以扶风王的身份进入洛阳时,身为晋公的司马昭要以如何的礼数面对刘禅呢?不难看出,即便到了这个时候,邓艾还认为他自己是魏国的臣子,而他忠于司马氏的概念太浅了,政治敏感度也不足,这才导致了后来悲剧的发生。
不难看出,即便是蜀汉灭亡之后,邓艾还表奏刘禅为扶风王,那在伐蜀之战胜负未定时,邓艾表诸葛瞻为琅琊王,以诱使手握大军的诸葛瞻投降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哪怕在绵竹之战后,刘禅再坚持几天,只怕邓艾也难以支撑,更何况在绵竹之战前,诸葛氏在蜀汉的威望极大,如果诸葛瞻能带头降魏,蜀汉基本就能宣告死亡了,在这样的情况下,邓艾自然舍得抛出一个琅琊王的诱饵了。
笔者认为,在邓艾派使者劝降诸葛瞻,并打算表诸葛瞻为琅琊王时,邓艾是真心诚意的,只不过考虑到当时司马昭不过是公,连王都还不是,因此即便当时诸葛瞻投降,他也会和刘禅一样,暂时做不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