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嬴政在一统天下的途中,曾对百越之地进行了四次战斗,经过了四次大战后,百越之地彻底纳入秦国版图,成了后面大一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彼时,秦朝建立,秦人移民至百越之地的足有50万人,当地也建立了秦军。那么,秦末之际,项羽和刘邦的势力崛起,秦朝为什么不召回百越之地的秦军前来相助呢?当中有三层因素存在。
第一,战局变化令左右着秦王朝的召回。
当时,秦始皇过世,秦朝内部发生了极大的变动,赵高在皇位的传承上大做手脚,赵高先是与李斯联手做掉了嬴政长子扶苏和诸多弟兄,进而力荐二世胡亥,在此过程中,王朝大将蒙恬和蒙毅也惨遭诛杀,赵高最终还安排人手做掉李斯和胡亥,秦王朝就此陷入动乱。
在这之前,实际上民间就已经爆发了农民起义,陈胜吴广的起义之事已经传出,但因为赵高一手遮天,将这信息在朝中压了下来,进而造成了胡亥对此事信息的堵塞。陈胜吴广起义之势一出来,民间很快便有诸多人马响应,各诸侯也纷纷出动,此时,项羽和刘邦的势力也逐渐地脱颖而出。
胡亥知道民间起义的事情,已经是陈胜势力打到函谷关的时候了,到了这个地步,胡亥才知道了起义之势的严重性,但奈何先前的信息不通已然让他丧失了调遣军队的时机,因此,面对起义军的架势他只能临时去征调关中弟子作战。从这方面来看,秦王朝没有召集百越之地的秦军是处于时间的紧迫性。
不过,虽然事态严重,但胡亥派遣的军队很快便击败了来犯的起义军,彼时黄河以南的起义军均被打败,秦王朝似乎转危为安,他们认为既然赢了战事,故此也没有必要再征调岭南秦军,这是出于新的战争局势判定的,毕竟岭南离关中还有相对远的距离,征调起来也不方便,他们认为暂时没有必要。
当时,统帅秦军的将领是章邯,彼时他歼灭黄河以南的起义军后准备北上,想着一并歼灭起义军,没想到途中居然遇到了项羽这样的可怕对方,他的势力最终还被打败了,秦军40万大军就此陨灭。这样战事变化显然是瞬息万变的,这出乎所有人意料,秦王朝在此之前没有第二方案可用,因此面对突如其来的战事,他们并未及时再通知岭南地区的秦军。那个时候,通知岭南秦军需要发布命令,前后需要时间一个月之长,这显然无法应对当前的战局变化。
第二,以赵佗为首的岭南秦军抗命不回。
在有关史书中,岭南秦军将领任器曾对赵佗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当时他们身居岭南,实际上已经知道了陈胜吴广起义之事,但他们始终不为所动,这是因为他们深知起义军是因为中原暴政而发起的,故而他们深知这是民心所向,便想着借助岭南的地势,届时趁诸侯纷起,自居立国。
当然,任器在表达上还比较委婉,表示他是怕盗寇前来侵犯,因而切断与中原的道路交往,以此来隔绝混乱。可见,当朝中陷入起义混乱时,岭南的秦军将领实际上是知情的,但他们知情后并不打算效忠秦王朝,反而想要自居。最终,在任器的命令下,赵佗照做了,岭南与中原的道路切断了,即便有信使前来送信,想必也不会有结果。
等到任器过世后,拿过兵权的赵佗同样继承了前者的意志,通过一些小手段做掉了秦王朝设置的官吏,成功建立了自己的圈子,最终,赵佗自立南越武王,完全脱离秦王朝的统治。足以见得,独守一方的赵佗等人实际上与秦王朝并不齐心,即便秦二世有心征兆他们,想必也不如愿。
第三,王朝内部明争暗斗,岭南秦军不敢回防。
任器和赵佗等人之所以想着自保,除了秦王朝大势已去外,还会碍于新皇帝的滥杀无辜。因为在赵高的加持下,秦二世胡亥已经成了一个“定时炸弹”,不仅扶苏和兄弟姐妹被他杀害,就连跟着秦始皇打下江山的蒙恬等大将都未能幸免,这样的环境无疑让朝中人心惶惶。
赵佗等人深知,若是自身的势力回到关中,他们的下场肯定不会好,若是平定起义军失利他们则会遭到秦二世的问责惩罚;若是胜利了秦二世又会担忧他们的权力已经威胁到皇权,同样会因猜忌而惩罚,这种惩罚俨然与扶苏和蒙恬等人一样。权衡之下,赵佗等人想要自立国门自然有因可循的。
结束语:秦王朝的覆灭实际上还是自身的暴虐造成的,因为民心已经缺失,起义军便成了燎原之势,加之秦二世和赵高等人的存在,朝内已经人心惶惶,已然没有了集权的优势。要说为什么关中没有召回百越之地的秦军,一是战事变化的影响,让朝内失去了下达命令的时机,二是岭南当地的民心已经不在,将两地的联通道路已经阻隔,并且还自立了国门,即便下达了命令也不会响应。
参考资料:《史记》
《史记南越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