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始皇病逝后,蒙恬、蒙毅为什么没有支持扶苏,反而束手就擒呢?

秦始皇病逝后,蒙恬、蒙毅为什么没有支持扶苏,反而束手就擒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电圈那点事竞 访问量:103 更新时间:2024/1/16 23:24:14

秦始皇在最后一次东巡途中病逝沙丘平台后,为保个人地位,生有谋逆异心的赵高便游说他一直负责教导的秦始皇少公子胡亥,以及时为秦朝左丞相的李斯共同商议密谋发动了沙丘之变。主要意图是废长立幼,销毁了秦始皇生前留给长公子扶苏的“治丧即位遗诏”,且以矫诏除掉扶苏,同时谎称李斯接受秦始皇临终前留下的遗诏,再以矫诏立少公子胡亥为秦朝太子。

在商议安排妥当后,胡亥和李斯的门客家臣便伪装成传召使者和接替护军人选前往扶苏和蒙恬驻守的上郡。最终扶苏闻诏拔剑自刎,接着蒙恬、蒙毅兄弟又先后束手就擒,之后被继承帝位的秦二世胡亥下令赐死。那么蒙恬、蒙毅兄弟二人一内一外,手握重兵,为什么没有支持扶苏,反而束手就擒呢?

其实蒙恬、蒙毅并不是不支持长公子扶苏,当秦始皇将扶苏派往上郡担任监军那一刻起,可以说就已经将外掌兵权,内为上卿的蒙氏兄弟和长子扶苏捆绑在了一起,这也表明秦始皇并未放弃这个大儿子。但在沙丘之变中,扶苏在蒙恬劝阻下还是选择了自杀,这也直接导致蒙氏兄弟失去了辅佐支持的对象,纵然有心相帮但也无力相助。

在扶苏死后,手握重兵,又有实权的蒙恬、蒙毅兄弟二人纵然有足够的能力和势力发动反叛,但他们终归只是人臣,在没有辅佐支持王室公子的情况下起兵反叛可谓是名不正言不顺,故而兄弟二人明知必死却还是遵节守义,没有反抗,一个被关押在上郡阳周,一个关押在代郡。

因为蒙恬、蒙毅兄弟二人忠于重用尊信他们的秦始皇,也不敢玷污先祖的教诲和蒙氏的声誉殊荣,始终要忠于秦,而将门蒙氏也确实做到了,祖孙三代一直侍奉效忠于秦国。

不过蒙恬、蒙毅兄弟二人最终被秦二世胡亥下令赐死归根结底是因为赵高进的谗言,而这是因为蒙恬的弟弟蒙毅当初没有出手相助而被赵高开始怨恨。其实胡亥本意并不想对蒙恬、蒙毅下手,在兄长扶苏死后,甚至还想释放关押在阳周的蒙恬,继续重用蒙氏兄弟。

胡亥为何想释放蒙恬,继续重用蒙氏兄弟呢?

胡亥之所以放过并继续重用蒙恬、蒙毅兄弟二人是因为蒙氏三代人一直效忠侍奉于秦国,且为秦国创建了很大的功勋。其父秦始皇又极为看重蒙氏,对蒙恬、蒙毅兄弟二人十分尊重且信任,被誉为是忠信大臣。

“蒙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史记》

蒙恬、蒙毅兄弟二人的祖父蒙骜本是齐国人,自他西行投奔秦国侍奉于秦昭襄王,因功官拜上卿后,蒙氏便在秦国立足繁衍发展,其后世代效忠于秦国。

先说蒙骜,他侍奉秦昭襄王时,由于秦国当时武将众多,比如名将司马错,武安君白起,还有庶长奂、向寿、任鄙、张若、客卿灶、中更胡阳、五大夫贲、五大夫王陵、宿将王龁、张唐、将军摎等人,故而蒙骜更倾向于文臣,出谋划策,辅佐昭襄王进行兼并关东诸国的战争。

“二十二年,蒙武伐齐。”《史记·秦本纪》

“秦来伐,拔我列城九。”《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不过其子蒙武在秦昭襄王在位二十二年(公元前285年)时曾为秦军主将,率兵攻取齐国九城,这也能看出蒙骜在秦昭襄王正值壮年时便投奔了秦国,而蒙骜的年纪也和秦昭襄王相仿,甚至还要稍大一些。此次攻伐母国齐国,或许就是蒙骜、蒙武父子向秦昭襄王为表忠心递交的投名状,这也是蒙骜能以外客之身能官至秦国上卿的原因之一。

“蒙骜伐韩,献成皋、巩。攻赵,定太原。攻魏高都、汲,拔之。攻赵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史记》

之后在“超长待机”的秦昭襄王去世时,司马错和白起等武将也相继离世,蒙骜从文臣转向武将,在秦始皇之父秦庄襄王即位元年就被任命为秦军主将,率兵攻打三晋。在三年时间中攻取了成皋、巩邑、高都、汲邑、榆次、新城、狼孟等韩、赵、魏三国四十多座城邑,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而秦国也在中原初置三川、太原两郡。

从这些战功和军事才能也能看出蒙骜在齐国的家世并不简单。在秦王嬴政即位后,蒙骜成为秦国武将的“扛鼎之人”,堪称“秦国诸将之首”。在嬴政即位二年到七年的六年时间中,蒙骜又率兵攻取了畼邑、有诡、酸枣、燕邑、虚邑、长平、雍丘、山阳等三晋约四十座城邑。

“蒙骜攻韩,取十三城。攻魏,拔畼、有诡。定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城,皆拔之,取二十城。初置东郡。”《史记》

最终在公元前240年五月,蒙骜率兵攻打赵、魏两国庆都、龙、孤、汲四城时去世,时年约八十多岁。毕竟蒙骜是在秦昭襄王去世后的十余年才去世。共计蒙骜为秦国攻取了韩国约15座城邑、魏国约25座城邑、赵国约38座城邑,甚至比武安君白起攻取的城邑还要多,秦国初置三川(韩)、太原(赵)和东郡(魏)三郡。

不久后秦王嬴政掌权亲政,正式开了攻灭六国之战,蒙骜之子,蒙恬、蒙毅之父蒙武曾作为王翦的副将,两次率军攻打楚国,最终俘虏了楚王负刍,平定了楚国的江南地区。而蒙恬由于出身将门世家,也被秦王嬴政任命为将军,在楚国灭亡后,随王翦之子王贲一同攻打仅剩的齐国。

而后蒙恬因功被提拔为内史,掌管京畿之地,包括秦都咸阳及附近商山、洛水一带地区和关中渭河平原,可见秦始皇对蒙氏兄弟有多么信任。由于蒙恬、蒙毅兄弟二人都有不俗的才能,加上秦始皇非常尊宠信任蒙氏,之后便命蒙恬掌重兵外出,北击驱逐匈奴。

或许因为蒙恬的弟弟蒙毅和秦始皇年龄相仿,为此格外受到亲近,不仅年纪轻轻就被拜为上卿,连秦始皇外出时都让他陪同共乘一车,几乎每次外出巡游天下,秦始皇都会带上蒙毅,在朝中时,则让他在身边侍奉,出谋划策。

“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史记》

为此蒙恬、蒙毅兄弟二人,一个掌兵在外,负责外部事务,一个辅佐在内,负责出谋划策,被誉为忠信大臣。而且由于秦始皇非常尊崇和信任蒙氏兄弟,故而满朝文武都不敢和他们相争,即便位高权重的将相也是不敢,为秦国攻灭五国的王翦、王贲父子二人的后代王离也不过只是蒙恬手下的一个副将而已。

“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怨之。”《史记》

后来在沙丘之变,扶苏死后,由于蒙氏对秦国立有大功,其父秦始皇又非常尊崇信任蒙氏兄弟,胡亥就想释放蒙恬,继续重用他们兄弟二人。然而赵高与蒙恬的弟弟蒙毅因之前有仇怨,生怕兄弟二人重新获得胡亥的宠信,继续掌握大权,便进谗言,最终使秦二世胡亥下令赐死了兄弟二人。

赵高因何与蒙氏兄弟生恨?

赵高和蒙氏兄弟之所以结怨则要从赵高之前犯下重大罪责时说起,当时秦始皇就将赵高交给了宠信的上卿蒙毅处置,而蒙毅便依法判处了赵高死刑,并一应剥夺了其官职和爵位。然而最终在秦始皇出面干涉下,赵高被赦免了死罪。

“秦王令蒙毅法治之。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史记》

自此,赵高就因蒙毅没有出手相助而对蒙氏怀恨在心。至于赵高当时具体犯了什么重罪,史料并无明确记载。不过在秦始皇在位三十五年时,秦始皇曾下令追查身边的宦官,最终因无人认罪,便下诏将身边的所有的宦官全部处死。

“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丞相后损车骑。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史记》

这件事的起因是一次秦始皇前往梁山宫时,在山上看见了山下丞相的马车,由于其后一同随行的车马众多,秦始皇就随口说了一句不好,结果之后丞相出门的车马数量就减少了很多。

秦始皇见此非常生气,认为这一定是他身边的宦官泄露告知了丞相。于是就下令彻查此事,但没有人站出来认罪,最终也没有查出泄露言行的宦官。秦始皇为此震怒,便将身边所有宦官全部抓了起来并处死。

“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史记》

因为秦始皇曾下令规定:他所到之处如果有人对外说出了地点,便论罪处死。而这次事件不仅仅是泄露行踪那么简单,还将秦始皇随口之言对外告知了丞相,如果是机密之事,引起了后果恐怕会更加严重。当然自秦始皇这次大范围处死身边宦官取得的效果也不错,之后再也没人敢泄露他的行踪和言行。

或许赵高就是因为此次事件而被负责调查的蒙毅依法判处了死刑,在时间上也符合这种推测。首先蒙毅的兄长蒙恬是在此次事件两年多前就被秦始皇外派率兵向北攻打胡人,收复黄河以南失地,那么秦始皇身边就只剩下最为信任的大臣蒙毅,交给他彻查此事最为合适不过,毕竟事情牵扯到了丞相。

“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史记》

其次赵高就是宦官,还因能力出众被秦始皇提拔担任了中车府令一职,是秦始皇出行御用车辆的总管,属于贴身侍奉的宦官,自然也就在此次事件的调查之列。最后则是按照史料记载那样,赵高因犯下重罪被秦始皇交由蒙毅处置而依法判处了死刑,但秦始皇却念在赵高办事勤勉认真,不仅赦免了他,还恢复了其原来的官爵。

如果赵高真的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重罪,秦始皇不太可能会出面干预,甚至还让赵高官复原职。但若是放在此次事件上,那么这一切就说的通了,虽然是重罪,但是却没有查到实际泄露皇帝言行之人,故而秦始皇念在赵高有能力,精通刑狱法律,且办事认真勤勉便赦免了其死罪,并恢复了官职和爵位。

【或许之前未曾有人将《史记》中不同纪、传篇章中记载的这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不过紫陌个人认为赵高所犯的重罪可能就是因为这次泄露秦始皇言行的事件,读友不妨留言探讨一番。】

“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史记》

而此次事件牵扯的丞相或许就是左丞相李斯,因为李斯之前一次办寿宴之时,曾在家中摆下酒宴宴请宾客,而府门前停放的车马就数以千计,大多都是前去为他祝寿的文武百官,而且身份太低的还去不了。以此可见,李斯府邸之大,权势之大,想来跟随之人不少,故而外出随行车马众多。

至于那个泄露皇帝言行的官宦可能就是秦始皇身边贴身侍奉的赵高告知了丞相李斯,毕竟李斯足智多谋,不像胡亥那般昏庸无知,但他却被赵高游说一同参与了沙丘之变,想来两人应该早有交集,并且交情还不一般,故而李斯选择相信了赵高,支持帮助胡亥即位。

不过蒙恬、蒙毅兄弟二人极受秦始皇的信任,即便赵高有丞相李斯的帮助也不敢去想报复蒙氏兄弟,毕竟秦始皇无论在朝中还是外出,蒙毅都陪乘一车,李斯都没有这待遇,也不敢和极为受宠蒙氏相争。

蒙恬、蒙毅兄弟二人之死

直到秦始皇在外病逝,赵高密谋的沙丘之变成功后才找到了报复的机会,但他一直教导的胡亥却想继续任用蒙氏兄弟。这下赵高坐不住了,生怕蒙氏兄弟继续掌握大权,便故意对秦二世说道:“先帝原本是想立您为太子,但由于上卿蒙毅的极力劝阻才作罢,”。

“先主欲立太子而卿难之。今丞相以卿为不忠,罪及其宗。朕不忍,乃赐卿死。”《史记》

结果昏庸无知的秦二世信以为真,不但改变了释放蒙恬的想法,还下令将蒙毅囚禁在代郡。同时赵高还让丞相李斯向秦二世进言,建议诛灭蒙毅的家族。不过胡亥不忍心,便只下令处死了蒙毅一人。

“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史记》

蒙毅死后,赵高又不断进谗言,诽谤蒙恬,最终秦二世又派使者前往上郡阳周赐死蒙恬。

蒙恬在临死前说道:“从我祖父到我这一代,蒙氏家族在秦国建立功勋已整整三代。现今我率兵三十多万,即便身陷牢狱,但仍然有足够的势力发动反叛,可我明知必死却还遵守君臣道义,是因为不敢玷污了祖先的教诲,没有忘记先帝的恩宠。”

结语:

可见蒙恬并不是没有能力反叛,只是不想玷污蒙氏三代忠名,不愿辜负秦始皇给予蒙氏的尊崇信任。而公子扶苏在上郡担任监军多年,对身边辅佐他的蒙恬不可能不了解不熟悉,但他仍然选择了自杀,或许是不想起兵而使朝野动荡,不愿天下百姓再受战乱之苦吧!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关注,谢谢大家的支持。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更多文章

  • 大将蒙恬之死的罪魁祸首到底是赵高还是秦始皇?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蒙恬,赵高,嬴政,蒙毅

    在上篇《复仇者赵高》中,我们讲到秦始皇嬴政任命的中车府令赵高其人,原来也算得上是赵国的宗亲公子(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其母卑贱被刑僇,生高于隐宫)只不过他母亲怀有身孕之时,已被掳进了秦国隐宫为奴,他从小也受到了残忍的阉割,自幼便在秦宫为奴为婢,做牛做马。很难讲这赵高在成年之后,熟知六国之史及其身世,

  • 长城对于秦朝至关重要,秦始皇为何放心把修筑长城交给蒙恬?

    历史解密编辑:旧闻故史标签:嬴政,蒙恬,秦国,秦朝,蒙毅,匈奴

    早在战国时期,北方以游牧为生的少数民族就已较为强大。赵武灵王采用“胡服骑射”的方式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足可说明这一点。他们经常骚扰中原各国,扩充地盘。为了抵御北方的少数民族的侵入,与之接壤的秦、赵、燕等国纷纷在国界上修起坚固的防御建筑——长城。秦统一六国以后,又大兴土木,把原来各国所修的连成一片,筑

  • 甲骨文显示:秦始皇与蒙恬的祖上,或曾一起“反周复商”

    历史解密编辑:百家杂评标签:嬴政,蒙恬,周复商,商朝,甲骨文,秦国

    战国中晚期,齐人蒙骜西投秦国,数次率军出征,帮助秦国夺取韩赵魏90余座城池,历经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四朝。蒙骜之子蒙武,孙子蒙恬、蒙毅,都是震古烁今的名将,深得秦始皇的信任。其中,蒙恬得授三十万兵马镇守北疆,蒙毅经常与秦始皇出入同车。可以说,蒙氏一门三代皆名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重要

  • 蒙恬之祸,到底什么原因造成的,他自己认为是修长城挖断了地脉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蒙恬,蒙毅,赵高,嬴政,秦国,秦二世

    你说你惹了不该惹的人,让他满是伤痕。你说你犯了不该犯的错,让他祸及子孙。蒙恬之祸就是老爹惹着了贼子赵高。后来被赵高陷害,秦二世假传圣旨,让其自尽从而使秦朝自毁长城。蒙恬,他的祖上是齐国人。蒙恬的祖父蒙骜,从齐国来到秦国得到了秦昭王的赏识,官做到了上卿。树挪死,人挪活。在家乡遇到困境的时候就应该出去闯

  • 秦朝大将蒙恬临死前留下两句话,为什么曹操读一次就哭一次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蒙恬,曹操,嬴政,赵高,秦二世,秦国

    在秦朝的时候,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将军叫蒙恬,被誉为中华的第一勇士。这个人就是我们课文中贾谊笔下率领十万大军的常胜将军,《过秦论》中描述到:“秦始皇派蒙恬去北方的边界修筑长城,把匈奴吓退了足足有七百公里。蒙恬从小就生活在将相之家,自然而然地就对兵器武功耳濡目染,所以他从小就下定决心立志报国。可是到了后来

  • 蒙恬与韩信,哪一个死的更凄惨?

    历史解密编辑:农民小阿蟹标签:蒙恬,韩信,嬴政,项羽,赵高,汉朝,秦朝,春秋战国,汉高祖刘邦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24个字,几乎写尽了上下五千年诸多能臣名将的结局,鲜有善终。(一)蒙恬:守着忠勇恩义,直到身死,从未叛国蒙恬,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是秦朝时期秦始皇身边有名的将军。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被秦始皇委以重任,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是中国西北最早的

  • 历史上,真实的蒙恬到底是什么样子?

    历史解密编辑:闲人观史标签:蒙恬,嬴政,秦国,始皇,秦人,秦朝,匈奴人,春秋战国,汉高祖刘邦

    在汉人对秦政诸多指摘中,秦始皇修筑长城与攻逐匈奴,无疑是秦诸多暴政中最为浓烈的一笔。值得注意的,秦廷这两项失政,均与秦之名将蒙恬有着直接关系,更是评价蒙恬是非功过的关键所在。蒙恬,先世战国齐人,祖父蒙骜自秦昭王时由齐至秦,后代世为秦将。祖父蒙骜、父亲蒙武皆为秦国的重要将领,曾攻略韩、赵、魏、楚诸国,

  • 蒙恬被赐死前说了两句话, 曹操每次读了都会哭, 或许我们错怪他了

    历史解密编辑:小莉的快乐生活标签:蒙恬,曹操,嬴政,赵高,李斯,蒙毅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患病,到沙丘已身体不支,最终死在行宫。在临终前,秦始皇遗诏,让公子扶苏从北方边境回咸阳主持葬礼,而这封遗诏被解读为立扶苏为新君。此时,跟随车队的李斯、赵高心生恐惧,对死对头蒙恬蒙毅十分不甘,密谋重新写出诏书,让幼子胡亥继位,并发假诏书赐死扶苏和蒙恬。秦国一统六国后,蒙恬

  • 秦国名将世家蒙家,出了蒙骜、蒙恬、蒙毅等名将,却因一人而衰落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蒙恬,蒙毅,蒙骜,秦国,魏国,王翦,蒙家,秦朝,春秋战国

    战国时期的秦国可谓是名将辈出,既有号称战国四大名将的杀神白起,又有王翦王贲父子双名将。当然最为有名的还是蒙氏家族,三代出了三名大将,一名文臣,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负责修建长城,北拒匈奴的名将蒙恬。那么名将辈出的蒙家到底是什么来头?蒙家作为秦国有名的名将世家,竟不是土生土长的秦国人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秦国最

  • 蒙恬自杀前说了2句名言,曹操心情不好时就读它,每次都悲痛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月亮上的邮递员标签:蒙恬,曹操,蒙毅,嬴政,赵高,刘协

    蒙恬自杀前说了2句名言,曹操心情不好时就读它,每次都悲痛不已蒙恬虽然没有被列入“战国四大名将”,但是名气丝毫不比他们小。蒙恬出生于武将世家,与蒙毅兄弟两个被世人称赞为“忠信”,最得秦始皇的的信任。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蒙恬更是北击匈奴,促进了北方的和平。蒙恬与蒙毅虽然受秦始皇宠信,但是并不恃宠而骄,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