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投降技能分三品:上品张辽中品于禁下品吕布,最高明的是关羽?

投降技能分三品:上品张辽中品于禁下品吕布,最高明的是关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琳子乐园 访问量:3494 更新时间:2023/12/10 8:12:22

在汉末三国时期,投降是个技术活,有人投降后封侯拜将,有人投降后身陷囹圄,还有人投降后身首异处。

投降后封侯拜将的,是张辽张文远,他虽然在白门楼上骂了曹操,但却被封为中郎将、关内侯,当时是建安三年,关羽既没有封侯也没有拜将,张飞倒是跟张辽一样,也弄了个中郎将军衔。

投降后身陷囹圄的,是于禁于文则,关羽并没有解衣衣之、延之上座,而是很不屑地将他关进了大牢:“吾杀汝,犹杀狗彘耳,空污刀斧!(令人缚送荆州,大牢内监候)待吾回,别作区处。”

如果关羽拿下襄樊凯旋荆州,大概率会将于禁羞辱一番后撵回许昌——这也是对于禁的保护:当时于禁是左将军、假节钺,这样的高级将领,按理说是应该由刘备决定其生死去留的,关羽既不杀于禁,也不把他送到成都,显然是另有打算。

投降后身首异处的名将,当然是吕布吕奉先。他已经放低身段,满脸陪笑地向曹操示好,并且让刘备替自己求情,结果是“操令将吕布缢死,然后枭首。”

枭首并不是只砍了脑袋就完事,而是要把首级展览若干天,有时候还要巡回展示,伤害极大,侮辱性也极强。

一提起张辽在白门楼上骂曹操,读者诸君就知道咱们今天的依据是《三国演义》而不是《三国志》,因为在《三国志》中,张辽是看吕布穷途末路,就主动带着自己的一帮小弟投降了:“太祖破吕布于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数有战功,迁裨将军。”

正史很枯燥,小说很精彩,所以咱们今天还是拿演义来说事儿:前面咱们说的这三位降将,按照投降技巧,可以划分为上中下三品:张辽先骂吕布后骂曹操,既给自己留了面子,也向曹操表明自己已经跟吕布决裂,属于无主之人,投降后可以放心使用,是为上品;于禁知道关羽傲上而不辱下,欺强而不凌弱,只要服软认怂,就一定能保住性命,但却不一定能保住面子,此为中品;吕布没有看清自己已经陷入必死之局,还胁肩谄笑妄图保命,既丢了脸面又丢了脑袋,属于下品——明知曹操刘备都不会放过自己,还不如强硬到底,也能保存最后的尊严。

张辽、于禁、吕布三人的投降,可以分为上中下三品,而关羽的投降,则可以算作超越上品的极品了——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曹操一听就喜笑颜开地明白了:“这自相矛盾的要求,尤其是第一条可以总结成的五个字,表明关羽已经承认刘备是叛逆了,这话要是落到刘备那双大耳朵里,还不气得吐血三升?”

《三国演义》无疑是尊刘贬曹的,对蜀汉将领当然也是在最大程度上进行了美化,但是有一句老话,叫做“过犹不及”——做事做过了头,跟做得不够,其实是一样的。

关羽投降曹操,在正史中确有其事,要把这件事情圆过去,就得给武圣人关羽足够的台阶,把投降描绘得大义凛然,而不能只像正史记载那么简单。

正史中关羽是被俘后投降还是主动投降,也有两种说法。《三国志·武帝纪》说的是关羽主动投降:“建安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公将自东征备,破之,生擒其将夏侯博。备走奔绍,获其妻子。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

《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和《三国志·先主传》在记载关羽投降的时候,都用了一个“禽”字:“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禽关羽以归。”

古文“禽”与“擒”通,而这个“擒”字并不仅仅是指活捉,斩杀、俘获、收降都可以说是“擒”,比如关羽斩颜良以及文丑被杀,在《三国志》里就是“良、丑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

正史记载语焉不详,咱们还是来看《三国演义》的描述:关羽在屯土山被围,老朋友张辽前来劝降,编造了关羽如果不投降就犯了三宗罪,并且摆明了投降的三个好处,关羽也顺势提出了三个条件,这就是“屯土山约三事”。

张辽的话可以忽略不计,关羽约定的三事,后两件可以忽略不计,仅仅是第一个条件,就已经自相矛盾了:“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

毛宗岗认为关羽此举是“辨君臣之分”,但是参与汇评《三国志通俗演义》的钟伯敬却提出了质疑:“本不叛汉,何云降汉?”

看到这里,笔者一开始也是一个头变作两个大:刘备是比刘协小五辈的“大汉皇叔”,也是大汉左将军领豫州牧、宜城亭侯,应该是不折不扣的汉将,关羽虽然不像张飞那样有中郎将的军衔,但他们以“共扶汉室”为己任,也应该在汉军建制之内,怎么到关羽嘴里,却成了汉家叛将?

关羽的“降汉不降曹”,在曹操听来就是一个笑话:“吾为汉相,汉即吾也。此可从之。”

曹操一直以“大汉丞相”的身份征讨四方(这是在演义小说了,正史中的曹操直到建安十三年才自任丞相),按照当时的说法,是“代天巡狩”,也就是替天子征伐,他的对手,也就都成了割据势力和叛军。

袁绍和刘备都不承认自己是叛军,他们都说自己是“奉诏讨贼”,也就是说自己才是正牌汉将,而曹操则是有心篡汉的奸贼。

刘备的“名正言顺”,被关羽一句“降汉”破了防:大汉忠臣良将降汉,这个谎怎么圆?

刘备喜怒不形于色城府极深,但是耿直的张飞可不管那么多:“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你背了兄长,降了曹操,封侯赐爵。今又来赚我,我今与你拼个死活!”

一向对关羽十分推崇的毛宗岗此时也不能不对张飞的话表示赞同:“前此称兄道弟,今忽作你我之呼。盖你我之为兄弟,本以义合也;你既无义,则你是你、我是我。桃园之誓,不求同生,但求同死。今你既背义,则你死我活,方为快也。字字愤,声声激。降曹即是负刘,负刘即是负义;义则兄之,负义则人之:翼德真圣人也。可知云长之事,翼德所不能为,亦不肯为。”

毛宗岗认为张飞的言行堪比圣人,那么被清朝尊为“武圣人”的关羽又该算做什么?

读者诸君都知道,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武圣人都是姜尚姜子牙,至少在宋朝的时候,关羽还只是“武庙七十二将”中人,地位不但低于圣王武成王姜太公、亚圣留侯张良,而且低于十哲白起韩信、诸葛亮,这可能跟各朝代对圣人的理解不同,尤其是清朝,是宁肯供奉关羽也不会供奉岳飞的。

关羽投降曹操,是珍惜性命还是顾全大局,这一点且不去管他,咱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是如果被围在屯土山的是张飞张翼德,他会如何抉择?关羽降汉等于自认叛汉,这话要是被刘备听到,他又会作何感想?

关羽最后还是回归了刘备阵营,这一点确实值得后世尊敬,但是他的“降汉不降曹”应该如何理解,读者诸君肯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一时间也难下结论,于是这个问题只好留给大家解读:在建安年间,刘备是不是割据军阀?刘备另起炉灶,是为了兴复汉室还是有志图王?他跟董卓、吕布、袁绍、袁术、刘表、刘璋相比,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点?

标签: 张辽吕布关羽于禁曹操

更多文章

  • 心胸狭隘的曹丕,毒死亲弟弟,报复堂叔,羞辱于禁致其死亡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曹丕,于禁,曹彰,曹操,曹植,魏文帝

    曹丕,字子桓,曹操的次子,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去世。曹丕世袭其父当上了魏王。几个月后,曹丕就逼迫汉代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禅让,曹丕代汉称帝,是为魏文帝。曹丕是一个心胸狭隘、猜忌多疑、刻薄寡恩,气量狭小、报复心很强的人,比他的父亲曹操心胸还要狭隘,谁得罪了他,他就记在心里,想法设法找机会报复。对待至亲

  • 《镇魂街:武魂觉醒》UR级守护灵:涅槃·于禁

    历史解密编辑:小白谈游戏标签:于禁,涅槃,罗刹,刚强,守护灵,镇魂街:武魂觉醒

    《镇魂街》原著漫画中,于禁是主角曹焱兵的最初的守护灵。他忠诚强大,勇敢刚强,八神斋入侵罗刹街时,于禁誓死守护曹焱兵的安危,并在弥留之际以自己的生命解开十殿阎罗的封印,释放了剩下的七个守护灵。“末将于禁,愿为曹家世代赴汤蹈火!”一句,承包了无数观众的泪点!在《镇魂街》IP正版授权的2D横版格斗游戏《镇

  • 赤壁也改变了曹军名将命运:曹洪程昱一蹶不振,于禁由此平步青云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曹洪,程昱,于禁,曹操,周瑜,刘备,曹军,犯罪片,时代片,历史片,赤壁(电影)

    卧龙(10)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曹军总兵力虽然有十余万,但关键的却是这七八万荆州水军。因为曹操从江陵至乌林前线还来不及建立兵站,补给粮草必须要靠水军从江陵输送乌林前线,而且农历12月恰是江汉平原返潮的季节,粮食不宜在陆上储存,加上曹操设想之后要沿江东下,所以粮食很可能都装载在船上。那么一旦舰队没了

  • 东吴第一“嘴炮”:劝降华歆士仁,劝孙策谏孙权,怼曹操于禁糜芳

    历史解密编辑:奇闻研究屋标签:孙权,曹操,孙策,于禁,糜芳,关羽

    提起三国的“喷子”或者“嘴炮”,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祢衡、孔融,今天我们聊聊东吴第一能言善辩的虞翻。说他是东吴第一“嘴炮”,在这里没有贬义,因为他的所作所为都是出于公心,为国为民!神奇的虞翻虞翻在三国的知名度并不高,但当你读完《虞翻传》,你会发现这是一个神奇的人:他出身会稽虞氏,是当地的高门大族,家

  • 同样是投降,为何关羽被称为忠义无双,于禁则被黑得体无完肤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关羽,曹操,刘备,张辽,曹魏,蜀汉

    关羽和于晋是《三国演义》中蜀汉的五虎将军之一(官方历史上没有提到五虎将军),也是曹魏的五个儿子之一。他们都有过投降的经历,但关羽仍然是忠诚的化身,后来被神化。然而,于瑾总是打着叛徒的名字,甚至被曹丕羞辱致死。为什么将来对这两个人的评价会有这么大的差异?众所周知,《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尊重刘延超的

  • 关羽水淹七军时,樊城的曹仁为何不去救援于禁呢?

    历史解密编辑:金牌娱乐酱酱标签:关羽,曹仁,于禁,樊城,曹操,庞德

    在汉末三国时期,水淹七军,是一场经典的战役,关羽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成为关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段生涯。一方面,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水淹七军反映了关羽的勇武,指挥作战能力也很强,进行了决堤蓄水。另一方面,在《三国志》等正史记载中,关羽并没有决堤水攻,之所以能够淹没于禁率领的七郡,是因为霖雨导

  • 曹操叹惜:于禁跟了我几十年,为何还不如庞德有气节啊?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山川标签:曹操,庞德,于禁,关羽,刘备,曹丕

    三国没有鼎立之前,尽管文臣武将各为其主,但毕竟在名义上大家还都是汉朝臣子,所以他们应该忠于的本应是汉献帝才对。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朝廷名存实亡,天下已经四分五裂了。不过,由于曹、孙、刘三家还没有建立自己的政权,因此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君臣关系!君不见,关云长也曾经“土城约三事,降汉不降曹″吗?而关

  • 关羽张辽投降,无人批判;于禁投降就被羞辱,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彩虹里的牛奶标签:关羽,张辽,于禁,曹操,吕布,刘备

    三国历史上,名将辈出,谋士如云,也不乏优秀的统帅、良相,真可以说是“一时多少豪杰”。在众多猛将中,关羽、张辽、于禁、张郃、姜维等,都非常有名气。然而,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即效力过不同阵营。关羽虽然是刘备的生死忠义兄弟,但是曾效力过曹操;张辽本属于吕布帐下猛将,但后来跟了曹操;张郃前任

  • 襄樊之战中,为何于禁兵败后投降,而庞德却一心求死?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庞德,于禁,曹操,一心,关羽,马超,刘备,襄樊之战,汉朝,三国

    在汉中之战刚结束之时,关羽就挥兵北上,发动了著名的襄樊之战,在早期的时候,关羽军一路势如破竹,樊城岌岌可危;曹操命于禁为主将,庞德为先锋,领七路精兵去救援镇守襄樊的曹仁。这于禁乃是曹军老将,原是鲍信部将,在鲍信被杀后投靠了曹操,以带兵严明著称,颇通兵法韬略;因为敢于攻击不守军纪的青州兵,且为了维护军

  • 为什么关羽攻打樊城,生擒于禁,斩杀庞德就能威震华夏?

    历史解密编辑:浮意落尽标签:关羽,庞德,于禁,曹操,刘备,孙权

    赤壁之战后,刘备、曹操、孙权三方集团更加复杂化,不能完全以关羽单方面攻打樊城来看待这件事,而是要基于关羽威震华夏这个事件后各方的表现,结合在一起来看,华夏肯定是要威震的。关羽在荆州的军事行动并非孤立的,而是与刘备在汉中的军事行动遥相呼应,刘备在入主荆州之后,将荆州交给关羽来打理,自己率主力入蜀,在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