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于禁在曹魏官至“左将军”,这到底是多大的官职?

于禁在曹魏官至“左将军”,这到底是多大的官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地宫丝绒 访问量:1552 更新时间:2024/2/28 13:46:13

在官职上,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被册封为魏王。同年八月,曹操以钟繇为相国,于禁也在后来迁为左将军,假节钺。对于左将军一职,也成为于禁在曹魏最高的官职了。那么,问题来了,于禁的“左将军”,到底是多大的官职,地位有多高?

《三国志》中记载:(于禁)迁左将军,假节钺,分邑五百户,封一子列侯。

左将军,古代官职,战国已有。秦因之。汉不常置,金印紫绶,位仅次于上卿,职务或典京师兵卫、或屯兵边境。在汉末三国时期,左将军和前将军、右将军、后将军并称为前后左右四方将军。彼时,四方将军既可以执掌京师的兵马,也即护卫京师,也可以驻守边境。

就于禁这位武将来说,《资治通鉴》记载,曹仁(征南将军、假节)曾经命令于禁(左将军、假节钺)屯驻在樊北。彼时樊城北部正好就是曹魏势力和关羽势力的交界一带。因此,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时候,于禁奉命率领七军前去支援。当然,非常可惜的是,关羽水淹七军,于禁在无奈之下,归降了关羽。不过,从支援襄樊来看,于禁手中显然握有一支数万人的兵马。而这,无疑体现出左将军这一官职的重要地位。

汉末三国时期,武将的官职基本上还遵循东汉时期的惯例,从高到低大致是: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四方将军→四征将军→四镇将军→四安将军→四平将军→杂号将军→偏将军。因此,就于禁来说,其左将军一职,属于前后左右四方将军,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在理论上,曹魏的武将之中,最多只有四人可以在地位上超过左将军于禁。

但是,实际上,在曹魏的武将中,还有大司马、太尉这两个荣誉官职,也即大司马、太尉的地位,和大将军是差不多的,只是实权不如大将军。并且,在前后左右四方将军中,前将军、右将军的排名,实际上也在左将军之前的。前将军自然不用说了,而因为古代历史上“以右为尊”,所以右将军的排名,自然也在左将军之前,在左将军之后,显然就是后将军了。

东汉末年,刘备、吕布这两位诸侯,曾被东汉王朝册封为左将军。而就马超来说,则被蜀汉册封为左将军,排在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之后。至于曹魏,在于禁之后,张郃曾晋升到左将军一职。因此,在汉末三国时期,能够担任左将军一职的武将,基本上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了。在此基础上,左将军于禁,在曹魏武将中,自然属于地位较高,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又掌握兵权的高级武将了。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左将军这一官职,于禁还有一个“假节钺”的权力。在曹魏五子良将中,曹操只授予于禁假节钺的权力,至于张郃、徐晃乐进张辽等人,最多只是“假节”,还没有到“假节钺”。那么,问题来了,左将军于禁的“假节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最后,“假节钺”可以理解为代替皇帝的出行,凡持节的使臣,就代表着皇帝亲临,可行使相应的权力。汉末三国时期,武将“假节钺”的话,他在战时状态就不必左请示、右汇报,可以直接斩杀自己军中触犯军令的将士。镇守荆州期间,刘备就明确授予关羽“假节钺”的权力。

不过,也有历史学者认为,在晋朝之前,假节、假节钺是同等的地位,只是礼仪不同。例如,假节的辛毗可以依据皇命而约束假节钺的司马懿。当然,不管怎样,因为获得了假节钺,这意味着于禁获得了曹操的充分信任。大家都知道,爱之深,责之切,正是因为如此信任和器重,所以等到于禁归降关羽,曹操也忍不住叹息,没想到于禁在关键时刻的表现,反倒不如年轻的庞德

在关羽败亡后,曹丕即位,孙权称臣。黄初二年(221年),孙权遣于禁回魏国。对此,曹丕表面上对于禁表示安慰,任命他为安远将军。就曹操册封的安远将军,属于杂号将军的一种了,在地位上完全不能和左将军一职相提并论了,也即杂号将军和左将军之间的地位差距,完全可以称之为天壤之别。因为归降关羽这一行为,于禁在曹魏的左将军一职,自然不复存在了。当然,为了安抚于禁,曹丕给了他一个杂号将军的官职。但是,性格不够宽容的曹丕,并没有真的原谅了于禁。不久之后,魏文帝曹丕命人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之状,于禁见到后,便因此羞愧病逝。

标签: 于禁左将军曹魏曹操关羽前将军

更多文章

  • 三国很多投降的人没事,为什么后期于禁投降关羽却遭到曹丕蔑视?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关羽,曹丕,于禁,曹操,夏侯霸,张郃

    古代的任何一个时期,“忠”都是主旋律,这不会改变。不过,乱世中战争频繁,这个标准难免相对降低一点,特定情况下的投降是可以被接受的。就拿曹操麾下来说,张辽本属吕布,徐晃本属杨奉,张郃本属袁绍,文聘本属刘表,庞德本属马超,甚至连本属刘备的关羽也曾短暂效力曹操。可以说曹操半数以上的异姓名将都是投降来的,却

  • 于禁乃五子良将之首,为何战败后当场投降?怕死绝不是投降的理由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于禁,曹操,关羽,蜀汉,曹魏,刘备

    于禁这个名字估计不经常看《三国演义》的朋友应该不太了解,但水淹七军这个成语相信没人不知道。公元219年即东汉建安二十四年,蜀汉(这会儿刘备还只是汉中王)大将关羽围攻曹魏重镇樊城,而曹操则派遣于禁与庞德前往支援,双方最终在樊城外各自安营扎寨。后面的故事笔者猜想大家也都知道,于禁等人的营寨因为扎在低洼之

  • 赵云曾遭遇许褚、于禁、李典三人围殴,为何依然能轻易脱险?

    历史解密编辑:原始人侃历史标签:赵子龙,许褚,李典,于禁,文丑,张飞

    穰山之战赵云能轻易脱险不奇怪啊,一来他武艺本来就比许褚等人中任何一人都高,二来像他这个级别的高手,除非用大军四面围死,否则很难围住。赵云被许褚等围攻前,曾经和许褚电调过一次,两个人战了三十合不分胜负。不过这次两人虽然战平,但是打的时间不长,不等于说他们的武艺水平就一样了,综合看的话,要赵云强于许褚。

  • 于禁:最悲惨的五子良将,晚节不保是否另有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于禁,曹操,关羽,孙权,张辽,曹仁

    建安二十四年,襄樊一战牵动着三方势力的神经。此一战,季汉五虎上将之首关羽威震华夏,水淹七军更是令后人津津乐道。几家欢喜几家忧,当关羽的名号震惊中华时,五子良将之一,被曹操称为麾下最为"毅重"的将领于禁竟然拱手而降。反观昔日马超副将庞德,本可借此机会投降关羽。与马超一同效命季汉、再续前缘。意料之外的是

  • 关羽水淹于禁七军,七军包括哪些部队?可能有李典和朱灵旧部

    历史解密编辑:鱼的故事标签:关羽,李典,朱灵,于禁,张辽,张郃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这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对日后影响极其深远的大事那就是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曹仁驻守的樊城和襄阳(太守是吕常)一线被关羽围困;当时曹操刚从汉中前线败退下来,于是以于禁为主将庞德为副将率七军驰援曹仁,《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於樊

  • 襄樊之战,关羽只是水淹于禁七军,为何就能威震华夏呢?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关羽,于禁,襄樊,曹操,曹魏,刘备

    东汉末年的襄樊之战,亦称为关羽北伐、襄樊战役或荆州争夺战,指的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部将关羽率军从荆州南郡出兵,进攻曹魏占据的襄阳、樊城的一次重要战役。此战中,关羽先是围困襄阳、樊城。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援樊城,却遭遇了“霖雨”、“汉水泛溢”,以致于水淹七军。关羽趁机乘船进攻,俘获于禁等

  • 一场败仗抹杀一生的功绩 名将于禁关键时候怎么还不如庞德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庞德,于禁,曹操,关羽,曹仁,孙权

    煮酒论三国上回说到关羽在水淹七军斩杀了白马将军庞德,其实说起水淹七军更应该说起的曹魏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关于于禁这个人物,我们先从他的出生开始说起。“于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人也。”当时的泰山郡属兖州地界,黄巾起义爆发之后,汉灵帝刘宏为了能能快速平定叛乱,允许地方豪强招募人马参加政府军队平定叛乱。三国演

  • 于禁的左将军和徐晃的右将军,谁的官职更大呢?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徐晃,于禁,张郃,关羽,曹操,张飞

    在曹魏五子良将中,于禁和徐晃都和关羽有过直接的较量。更有意思的是,在襄樊之战中,于禁被关羽水淹七军,从而身败名裂,而徐晃反而因为击退了关羽,解了樊城之围,以此奠定了自己的名将地位。在官职上,于禁在曹魏最高的官职是左将军,而徐晃则官至右将军。在汉末三国时期,左将军和右将军是比较常见的官职。那么,问题来

  • 同样是投降,关羽和于禁有啥不同?一个受人尊敬,一个被人贬低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关羽,于禁,张飞,严颜,刘备,张辽

    关羽和于禁当然是投降的典型。但要搞清楚问题,需要多找几个版本才能摸清其规律。首先要剔除的,是诸如吕布、甘宁等这样主动跳槽的“叛将”。只是从“被迫”的角度出发,来看看成为“降将”之后,如何才能获得对手的尊敬。三国时期,投降后受到优待的:关羽、张辽、黄权、庞林,严颜、潘睿、张郃、姜维、罗宪、孟达。又可区

  • 于禁和姜维都曾投降蜀汉,为何于禁饱受指责,而姜维却被称为忠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姜维,于禁,曹操,蜀汉,诸葛亮,关羽

    于禁向关羽投降,姜维向诸葛亮投降,看起来都是投降,而且都是向蜀汉集团投降,但是人们对于禁的评价很低,而姜维则风评很好,究其原因还是两人的投降还是有区别的。于禁的归降两面不讨好公元219年,镇守荆州的关羽率军三万从南郡出兵,一路势如破竹击败了曹仁的主力,曹仁困守樊城,形势非常危急,曹操派遣于禁率七军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