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羲之是怎样成为千古“书圣”的?

王羲之是怎样成为千古“书圣”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文艺天下 访问量:1763 更新时间:2024/5/5 20:20:02

“圣”字的意思是旧时对人格最高尚的、智慧最高超人的称谓,比如画圣吴道子,诗圣杜甫,武圣关羽,对于书法,王羲之作为“书圣”的地位有着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历史。若论书法技艺和成就,可以说王羲之只是百家中的一家,甚至最初处于劣势,书法“不胜庾翼、郗愔”。直到身后百年,才声名鹊起,成为“书圣”。

那么,王羲之是怎样成为千古“书圣”的呢?

书圣王羲之

晋人尚韵,羲之新之变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蒙。从小就受到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王羲之书法获得了很高的起点。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可以说,自拔于流俗,不断超越他人,超越自我,使得王羲之获得了高标独秀的文化视野。

晋室南迁,偏安江左,善书者四大门户王、庾、谢、郗均出于北方士族,这次精英阶层的大规模、大跨度的整体搬迁,出其不意地将汉民族文化渗透波及的广阔地域迅速压缩至淮水、长江以南一带(版图仅为两汉的三分之一不到),书法艺术在这儿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浓缩化、纯粹化的过程洗礼,长成一朵奇葩。

王羲之《兰亭序》局部

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他学钟繇,自能融化。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杼。王羲之对张芝草书“剖析”“折衷”,对钟繇隶书“损益”“运用”,对这两位书学大师都能“研精体势”。

因此,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于真行草体中去,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推陈出新,更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这是王羲之“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缘故。

画家徐乐乐《王羲之东床坦腹图》

博采百家,极众体之妙

王羲之书法精进也使同代人刮目相看。当时著名书法家瘐翼、郗愔名声远播,瘐翼在荆州看见人们临习王羲之书体,不屑地说:“小儿辈乃贱家鸡,爱野鹜,皆学(王)逸少书,须吾还,当比之。”瘐亮向王羲之求书法,羲之谦虚道:“(瘐)翼在彼,岂复假此!”但还是给瘐亮写了章草。

一天,瘐翼在瘐亮处见到王羲之写给瘐亮的章草,发现王羲之书法已日日精进,今非昔比,因此心悦诚服,给王羲之写信道:“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王羲之《十七帖》局部

王羲之的书法处处渗透着魏晋崇尚的那种“不激不励,风规自远”的“中和”之美,而“中和”之美正好符合中国文化精神,使王氏书风雄霸书坛一千六百多年。王羲之极众体之妙,而主要成就在楷书和行草书,尤其是行书。其书法具有温润超迈、神骏典雅的美学特征。

传世作品据张彦远《法书要录》载有465种,由于朝代更迭,战乱频仍,至今已无任何真迹流传下来,现所能见到的多为摹拓本和以真迹为蓝本的刻本。其代表作,楷书有《乐毅论》《黄庭经》等;行书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草书有《十七帖》《豹奴帖》等。

帝王推崇,盛书圣之名

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大规模的学王羲之书法高潮。也正是这一次次的帝王推崇的学王高潮,一步步夯实了王羲之千古“书圣”的盛名之基。

王羲之《上虞贴》

第一次学王高潮是在南北朝时期,主推手是梁武帝萧衍。梁武帝把当时的书法排位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

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虽然王羲之仍排在钟繇之后,但超过了王献之,这是极大的转变。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另外,南朝梁庾肩吾《书品》,也列王羲之书法为“上之上”,因而舆论遂定。

梁武帝时期,就有人仿冒王羲之的书法,当时内府秘藏的王羲之书迹已经杂有不少赝品。梁武帝一方面对前朝流传下来的王羲之书法进行整理鉴定,辨别真伪;另一方面,他又将定为真迹的墨宝勾摹出许多副本,提供给王室子弟作为学书的范本。梁武帝曾云: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这句话后来成为后人评价王羲之书法的重要依据。

王羲之《游目帖》

第二次学王羲之的书法高潮在唐朝,主推手是千古一帝唐太宗。唐太宗不仅广为收罗王羲之法书,而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通过广泛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兰亭序》一直是王氏传家之宝,后来真迹流到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手中,而智永再传于弟子辨才。据称唐太宗曾三次向辨才索要《兰亭序》,均被他一再矢口否认。后来足智多谋的萧翼运用巧计才诱使辨才出示《兰亭序》真迹,从而骗取到手,献给唐太宗。

太宗得之,爱不释手,下令当时大书法家褚遂良、虞世南、冯承素等临摹,临摹本分赐诸王近臣,从此得以传播。而自己则将真迹秘藏起来,死后还不肯放弃,殉葬于昭陵。王羲之的不世之作从此便成绝响。

王羲之《豹奴帖》

第三次学王高潮则是到了宋代,主推手是宋室300余年间的诸帝王。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下旨命侍书王著摹刻于枣木板上,厘为十卷,这就是《淳化阁帖》,当时每个朝中大臣都御赐一部拓片。

《淳化阁帖》是我国第一部著名法帖,自汉章帝至唐高宗,及诸名臣,帖中有一半是王羲之、王献之的作品。高宗亦曾临《兰亭序》赐孝宗,于帖后记曰:“须依次临五百本。”孝宗书法与高宗书法不易分别,不无原因。

由于宋代诸皇帝都对王羲之,对《兰亭序》重视,使当时出现了士大夫家家都有《兰亭序》刻石的局面,丞相游氏一人就收藏了《兰亭序》各种版本上百种。这在书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王羲之《豹奴帖》局部

在中国书法史上,以帝王之尊力倡一人之书者,仅此而已。到宋朝时,王羲之已经被推上了“书圣”地位,明清以后只是承唐宋之余波而已。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

资料来自网络,观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标签: 王羲之兰亭序书法钟繇王献之章草

更多文章

  • 王羲之3种最神秘技法,强大地位不可撼动!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小教程标签:王羲之,书法,二谢帖,行草书

    魏晋书法处于书法发展史的巅峰,王羲之是以后历朝历代书法学习者膜拜崇敬的大神。虽然受到如此推崇,但是魏晋的神韵和技巧还是没有很好的传承,从宋代开始,就不断有人说魏晋笔法断绝了,王羲之的神妙技巧失传了。宋姜夔说:唐人下笔,无复魏晋飘逸之势。今天所有喜欢书法的人都知道王羲之,但王羲之究竟好在哪里?被称为书

  • 王羲之父子书论精华30条,值得收藏!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王羲之,王献之,行书,草书,章草,钟繇

    1、王献之,晋中书令,善隶,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南朝·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2、 献之始学父书,正体乃不相似。至于绝笔章草,殊相拟类,笔迹流怿,宛转妍媚,乃欲过之。羲之书,在始未有奇殊,不胜庾翼、迨其末年,乃造其极。——南朝·宋虞《论书表》3、宋明帝《文章志》曰:‘献之善隶书,变右军法为今体

  • 王羲之绝美小楷,比兰亭序早五年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临池标签:小楷,晋朝,王羲之,乐毅论,王献之,褚遂良,黄庭经,兰亭序,书法家,书法作品

    王羲之小楷《乐毅论》四十四行,褚遂良《晋右军王羲之书目》列为第一。梁陶弘景说:“右军名迹,合有数首:《黄庭经》、《曹娥碑》、《乐毅论》是也。”真迹早已不存,一说真迹战乱时为咸阳老妪投于灶火;一说唐太宗所收右军书皆有真迹,惟此帖只有石刻。现存世刻本有多种,以《秘阁本》和《越州石氏本》最佳。《乐毅论》小

  • 王羲之《转佳帖》

    历史解密编辑:京师书苑标签:王羲之,转佳帖,草书,绛帖

    王羲之草书拓本《转佳帖》 在王羲之诸多尺牍中,特别是问疾、自况的尺牍中,屡屡察见所陈服食之事,病害之苦。此帖所谓“不去人间,而欲求分外,此或速弊”,正是王羲之所患诸多病害肇端於服食的自状。“欲求分外”是指王羲之服食以求养生长寿的欲念。此帖亦收刻于《大观帖》、《绛帖》、《宝晋斋法帖》、《二王帖》、《澄

  • 《中国书法史》, 王羲之的行书

    历史解密编辑:弘扬讲体育标签:行书,草书,晋朝,王羲之,兰亭序,书法家,书法作品,中国书法史

    对于日常应用来说,行书是最具实用价值的书体,因此,如果钻研书法,又关注王羲之的话(学书法而不关注王羲之的人太少了),一定要关注王羲之的行书。王羲之的早期行书王羲之早期写的作品,有一件《姨母帖》传世,帖中前两行笔画粗重朴拙,虽作行书结构,笔势却并不连贯,运笔也较为迟缓,具有浓郁的隶意。如图:释文:十一

  • 唐代虞世南楷书此帖,得王羲之真传!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王羲之,虞世南,书法,薛稷,楷书,欧阳询

    虞世南(558年-638年),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书法家"。虞世南拜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为师,深得王羲之书法真传。其书法笔致圆融,外柔内刚,几无一点雕饰或火气,自成“虞体”。《宣和书谱》以为虞世南晚年正书与王羲之相后先,又以欧、虞相论曰:“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

  • 王羲之行书集字《弟子规》,不得不服!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小教程标签:王羲之,弟子规,集字,书法,行书

    《弟子规》中说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意思是书法是人的心理表现写字的人是以线条来表达抒发情感心绪的所以,写字先正心当书家“模范”王羲之“亲笔书写”典雅中正的《弟子规》会有怎么的火花呢?一起欣赏王羲之集字《弟子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

  • 王铎靠这幅字打败了王羲之,被日本封为“笔神”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书法标签:王铎,王羲之,董其昌,赵孟頫

    公元1592年,在河南孟津的一个耕读之家里,出生了一个男孩,取名王铎,字觉斯。此男孩虽然家境贫寒,甚至常常食不果腹,但天资卓越,读书过目成诵,尤其是钟情于书法。他13岁就开始学习《集王圣教序》,仅仅练了三年,就学到王羲之的神髓,并且书法闻名乡里,后来他考中进士,进入了翰林院,凭借自己的过人才华,在官

  • 王述当了王羲之的上司。王羲之很恼火,竟向朝廷提出:分我一个州

    历史解密编辑:杰哥侃史标签:王述,王导,晋朝,王羲之,书法家

    26岁的王羲之看不起将军王述,可王述后来竟当了他的上司。没想到,王羲之在恼火之余,竟然向朝廷提出:分我一个州!他,是东晋书法第·一人。他,是东晋元勋王导的子侄,备受王导的宠爱。可在面对比自己职位高的东晋将军王述时,他却懊恼万分。他就是王羲之,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只是你知道历史·上的王羲之,是如何评价

  • 张旭光解读王羲之手札,全是干货!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小教程标签:张旭光,王羲之,草书,手札,丧乱帖,姨母帖,书法家,晋朝,艺术家,书法作品

    导 读提起学习王羲之书法,当代最具话语权的应该是张旭光先生,他对王羲之学习、继承与创造、教学都有着重要意义!王羲之手札对于学习书法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下面,大家一起看看张旭光老师生动解读王羲之手札,讲得又全又好!一得示帖《得示帖》示字很楷化,“知足下”成为一组,从楷到草、再到行;“吾亦劣劣”为一